-
1 # 很傾城
-
2 # 農民工歪說古今
周滅商之後,周天子進行了一場改朝換代後的權力“大洗牌”——分封天下,將“有功之臣”分封於各地,即後來所謂的“諸侯”。那麼,這些“諸侯”都是些什麼人呢?主要這麼有幾個型別:
第一類,也是人數最多的一類是姬姓諸侯。史載,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焉。換言之,姬姓諸侯佔據了絕大多數!姬姓諸侯是周天子的本家,周初的姬姓諸侯大多是周天子的叔叔、大爺、兄弟、子侄等等,如著名的管叔鮮、蔡叔度、霍叔處、唐叔虞,包括被封於魯地、由兒子伯禽代其之國的周公旦,都是周武王的親弟弟。分封這些人,無非兩個原因:一是榮寵同宗,二是用以監視異姓諸侯。
第二類是所謂“三恪”。何為“三恪”?即給前三朝的後裔封爵,以示優待。周封虞、夏、商三代的後裔於陳、杞、宋,是為“三恪”,也有說封黃帝、堯、舜之後於薊、祝、陳者,個人更傾向於前者。在周封微子啟於宋時,實際上微子啟並不算真正意義上的“三恪”之一,奉商正朔是商紂王帝辛之子武庚。周武王滅商後,封武庚於殷商故地,又將商王畿一分為三 , 分封給了自己的弟弟管叔鮮、蔡叔度、霍叔處,以監視武庚,史稱“三監”。後來,三監勾結武庚發動了叛亂,也就是著名的“三監之亂”,武庚兵敗後被殺。此後,被封於宋地的商紂王帝辛胞兄微子啟取代了武庚的地位,奉商正朔,獲得了“三恪”地位。在南北朝時期劉寄奴破壞遊戲規則之前,“三恪”之制一直是事實存在的,新朝不視“三恪”為臣,僅視為“賓”,“三恪”奉前朝宗廟,甚至在封國之內可以使用天子服飾、旌旗、儀仗,上書不稱臣、受詔命不拜,這是“三恪”與其他異姓諸侯的最大區別!著名的漢獻帝劉協在禪位曹魏之後被魏文帝所封的山陽公就屬於這個範疇,劉協在山陽國內奉漢王朝宗廟,依然使用天子服飾、旌旗、儀仗,對魏不稱臣、受詔命不拜。劉協去世後依然享受了皇帝規格的喪葬待遇,魏明帝曹叡親自著素服、以天子禮為其發喪,諡“孝獻”,葬於禪陵。
第三類是異姓功臣。最著名的便是家喻戶曉的姜子牙(姜姓呂氏名望,又稱“太公望”)。太公望作為周武王滅商的首席“智囊”和主要軍事統帥,被周武王尊稱為“師尚父”。周滅商之後,太公望被封於齊地,為齊侯。因為太公望在周天子駕前為太師,並沒有之國,而是像周公旦一樣,由其子呂伋代其之國,即齊丁公。楚國的開山鼻祖熊繹也屬於這一型別,因為羋姓熊氏自熊繹的曾祖鬻熊開始便投靠、侍奉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感念羋姓熊氏侍奉自己祖、父的忠心與功勞,正式封熊繹為楚子,位列諸侯,是為楚國的開山鼻祖。
第四類是“帶著資金入股的股東”和原本已經存在並保持中立的諸侯。這些人原本便是商已經存在的小諸侯,在所謂“八百路諸侯會盟孟津”的傳說中,這些人便是那“八百路諸侯”之一。既然是“帶著資金入股的股東”,在周滅商之後肯定是要參與“分紅”的,周天子分封天下,這些人是少不了的。更何況,這些人原本便是商已經存在的諸侯,周天子僅僅是對其諸侯身份進行再次確認而已。但是,這一類諸侯主要以小國為主,實力並不強盛,如嬴姓的江國、偃姓軫國等等。也可以理解,如果是強盛的諸侯,他們也就沒有必要依附於周了……後來春秋時期的霸主之一越國,實際上也屬於這一範疇。
大致就是這四個型別,當然後來又出現了一些新的諸侯,如嬴姓趙氏的秦,原本是為周天子養馬的部落,因為護送周平王動遷有功被封為了諸侯。還有韓、趙、魏,原本是晉國的卿大夫,“三家分晉”之後,透過“友好協商”周天子最終認可了這三家的諸侯身份。但是,周的諸侯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相互攻伐、吞併,到後來就只剩下了齊楚韓魏燕趙秦七家了。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
-
3 # 澳古說歷史
大約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建“周”,開始分封天下。那麼這次分封武王一共分了幾個諸侯國呢?據《荀子.儒效》載“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也就是分了71個諸侯國。而這71個國家的諸侯王主要是由姬姓王族、前朝貴族和開國功臣組成。其中姬姓王族“獨居五十三人”,剩下由前朝貴族和開國功臣組成。
姬姓王族周武王分封的主體就是那些姬姓的諸侯國,想來也是畢竟同姓的族人才是最值得信賴,那相近的血緣關係勢必會讓他們共同拱衛著周天子,守護著這大周天下。所以也就是如此,武王建國後總共就分了71個國家,姬姓國就獨佔了53個,可想而知姬姓王國絕對是遍佈天下。當然這裡由於篇幅有限,所以就簡答的介紹幾個稍微知名的姬姓諸侯國。
吳國。國君周章是武王先祖公亶父之後。據史記所載太王生三子,長子太伯、次子仲雍和三子季歷(武王的祖父),而周章就是仲雍的後代。武王建周後,賜周章為“子爵”,建國“吳”。虞國。國君虞仲是武王祖父季歷的二哥仲雍之後。武王建周後,賜虞仲為“公爵”,建國“虞”。魯國。國君周公旦是武王的弟弟。周成王時期因周公旦有功於周,賜周公旦為“侯爵”,建國“魯”。邢國。國君姬苴是周公旦的第四子。周成王時期,成王感年周公旦對周有大功,雖分封其六子為諸侯,其中賜姬苴為“侯爵”,建國“邢”。衛國。國君姬叔封是武王的弟弟,文王的第九子。武王建周後,曾獲封康國,故稱康叔封。但是在成王的時候,被徒封到衛,並獲賜“侯爵”,建國“衛”。晉國。國君姬叔虞是成王的弟弟。周公旦滅掉唐國後,原唐地就被封給了叔虞,故稱“唐叔虞”,並獲封“侯爵”,而國號原為“唐”,但其子繼位後改國號為“晉”。曹國。國君姬叔振鐸是武王的弟弟,文王的第六個兒子。武王建周後,賜叔振鐸為“伯爵”,建國“曹”。蔡國。國君姬叔度是武王的弟弟。武王建周後,賜叔度為“侯爵”,建國“蔡”。畢國。國君姬高是武王的弟弟,成王的第十五個兒子。武王建周後,賜姬高為“伯爵”,建國“畢”。成國。國君姬叔武是武王的弟弟。武王建周後,賜叔武為“伯爵”,建國“成”。燕國。燕國國君姬奭是武王的弟弟。武王建周後,賜姬奭為“伯爵”,建國“燕”。前朝貴族武王建周後,為了籠絡天下的臣民,於是在天下遍尋之前諸王的後裔,找到後就將他們分封到天下各地,以此安撫天下臣民的心。而這其中主要包括夏禹、商湯、黃帝、炎帝、堯和舜這六王的後裔。
杞國。國君婁公是夏禹的後裔。武王建周後,賜婁公為“公爵”,建國“杞”。宋國。國君微子啟是商湯的後裔,也是商紂王的哥哥。當然其實最開始武王冊封的是商紂王的兒子武庚,但是不久武庚反叛。後周公平叛後,就改封微子啟,賜其為“公爵”,建國“宋”。薊國。國君是黃帝的後裔。武王建周後,賜其國君為“公爵”,建國“薊”。焦國。國君是炎帝的後裔。武王建周後,賜其國君為“公爵”,建國“焦”。祝國。國君是堯的後裔。武王建周後,賜其國君為“公爵”,建國“祝”。陳國。國君是舜的後裔。武王建周後,賜其國君為“公爵”,建國“陳”。開國功臣武王賜開國功臣封國,不用多說就是為了獎勵他們對於大周的功勞。有功必賞這才是為君之道,不賞的話,以後誰替你買命呢?
齊國。國君呂尚(姜子牙)是輔佐武王建立霸業的首席智囊。武王建周後,賜呂尚為“侯爵”,建國“齊”。曾國。國君曾諫的父親南宮适是武王滅周時的功臣。大概在成王或康王時,賜曾諫為“侯爵”,建國“曾”。許國。國家姜文叔是武王伐紂的大功臣。武王建周後,賜文叔為“男爵”,建國“許”。蘇國。國君因助周伐商有功,允建國“蘇”,不過爵位不詳。以上就是周朝建立後,土地都劃分給誰的一些簡單的介紹。當然由於篇幅有限,並不能完完整整的羅列出周朝建立後,所分封的所有諸侯國,所以如有不詳細之處,請見諒。
回覆列表
周朝建立后土地分封給了:王族、功臣、先代貴族(異姓功臣貴族、同姓王室貴族、先代帝王后代、遠氏族部落)到各地去做諸侯,建立封國。
史載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焉”史料中有記載,武王姬發去世後,成王即位。周公旦輔佐,但是駐守在殷都周圍的管叔、蔡叔等貴族懷疑周公有搶佔王位的企圖,對周公十分不滿,於是他們聯合武庚等人起兵造反。戰後,周公在總結經驗教訓後決定製定分封制,“封建親戚以藩屏周”。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分封制建立的目的之一是保衛王室。
周王先後分封的主要諸侯國有:魯國、齊國、燕國、魏國、宋國、晉國、等。其中魯國、燕國、晉國是周王姬姓封國。
擴充套件資料:我們再來說一下分封的作用是:鞏固了周王朝的統治,拓展了疆域。眾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眾諸侯有為周天子鎮守疆土、隨從作戰、繳納貢賦和朝見述職的義務。西周實行的分封制,周天子處於至高無上的絕對支配地位。其王位由嫡長子世襲繼承,其他庶子則作為小宗被分封為各地諸侯。
透過分封制,周的文化形式因此覆蓋了整個黃河中下游地區;周文化具有驚人的穩定性和延續性。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控制。周朝開發邊遠地區,擴大了統治範圍,並逐步構織出全國交通圖。
戰國時,葵丘會盟時齊桓公的霸主地位得到正式承認,標誌著分封制的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