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第一軍情

    料羅灣海戰發生在風帆揚起的殖民擴張時代,當時交戰雙方是中國明朝和西方的荷蘭人,不過最終鄭芝龍率領艦隊打贏了荷蘭人。明朝末年,荷蘭人為了開啟跟中國的貿易往來,沒有經過明朝政府同意就擅自在澎湖建立了軍事基地,這被明朝認為了一種嚴重挑釁,於是明朝福建政府和荷蘭人進行談判,明朝許諾只要荷蘭人退往臺灣的話,就允許荷蘭人在內地做生意。

    但是事後明朝並沒有履行諾言,影響了荷蘭人的利益,沒有辦法的荷蘭人只能藉助別人的貨船將東西帶到福建進行交易,雖然這種走私的方式給荷蘭帶來了利益,但被當時福建沿海的海上霸主鄭芝龍給盯上了,他直接下令截獲,荷蘭人看到對方實力強勁,選擇了委曲求全,他們向鄭芝龍建議,如果增加交易量的話,還能幫助鄭芝龍打敗最大對手李魁奇,以此來換取在中國貿易的權利,但是鄭芝龍出於自己利益的考慮,並沒有同意。在受到明朝官府和鄭芝龍的雙重打壓下,早已積攢諸多不滿的荷蘭人終於失去了耐心,決定以武力方式強行逼迫明朝同意貿易互市。

  • 2 # 武彥祖

    料羅灣海戰是中國古代是規模比較大的海戰之一,此戰發生在明朝崇禎年間,明方面投入了戰艦150多艘,士兵幾萬人,荷蘭人方面印支殖民總部派遣了最強大的武力,共計數十艘最新式帶加農炮的戰艦。在規模上不亞於鴉片戰爭,同樣是武器落後於西方,但是結局卻迥然不同。料羅灣大捷使荷蘭人不得不屈尊於中國海商集團的實力,從此荷蘭人每年向鄭芝龍商的船隊繳納12萬法郎的進貢,才可以保證荷蘭東印度公司在遠東水域的安全。在17世紀的遠東水域完全變成了由中國海商一家說了算的天下。 料羅灣海戰的起因很簡單,已在歐洲縱橫無敵,有海上馬車伕之稱的荷蘭人,企圖壟斷與明王朝的貿易特權。之前,他們已經佔領了幾乎不設防的臺灣,他們天真的以為,集中所有精銳海軍壓迫中國沿海,就可以迫使中國政府妥協,荷蘭人共動用了59艘船隻,包括他們招撫的海盜船,以及十一艘最新的重型戰艦,荷蘭人的要求自然遭到明朝政府拒絕,於是荷蘭人橫行福建沿海,攔截中國商船,甚至炮擊中國沿海州縣,襲擊廈門港口,明朝方面損失慘重,幾乎處於被動挨打狀態,於是荷蘭人得意了。他們認為這是一場很快就可以見分曉的戰爭,但他們忘記了,刀子磨的越久,砍人才越鋒利。 當荷蘭人再次進攻廈門,遊擊張永產和同安知縣熊汝霖督度明軍迎擊,荷軍敗退,10餘名荷蘭士兵被殺。明朝海軍追至外洋,因風向不利,經兩晝夜未能接敵而回。敗退的荷軍在海上游弋二十餘日,不敢再攻廈門,於是轉而從料羅灣進窺海澄境,海澄知縣梁兆陽率兵夜渡金門浯嶼,襲破荷軍,焚其小舟三艘,獲五艘。浯嶼之戰後,荷蘭人由於接連吃虧不敢貿然進犯,明朝地方管員也在等待朝廷對於這次明顯不是小打小鬧的衝突的處理意見,因此在整個八九月份的颱風間隙裡,明荷雙方只保持小範圍的接觸。 9月22日,福建巡撫鄒維璉接到聖旨,崇禎皇帝嚴令懲荷。鄒維璉立即飛諭各地文武將吏,不許再談“互市”二字,“誓以一身拼死當夷”。10月12日,鄒維璉自省城抵達漳州,檄調諸將,大集舟師。以鄭芝龍為先鋒,高應嶽為左翼,張永產為右翼,王尚忠為遊兵,吳震元、陳夢珠記功散賞。安排停當後,散發海戰方略給各位將領。10月15日,他親自渡過海澄,誓師督戰。 10月22日,得到可靠情報的明軍主力一百五十艘戰船悄悄開到了金門島南部的料羅灣口,在那裡,正停泊著荷蘭-劉香聯合艦隊的全部主力。當發現明軍來襲時,荷劉艦隊擺開了一個荷蘭戰艦居中,海盜船四散策應的防禦陣形,明軍艦隊則在料羅灣東南角展開,以鄭芝龍部隊為先鋒,順東風采取了兩路突擊,黑虎掏心的戰術。按照事先佈置,明軍主力部隊全部直奔荷蘭艦隊,只以輔助部隊對付海盜船。同時,他們採用了荷蘭人在歐洲戰場從未見過的打法――火海戰術。明軍150艘戰船中,只有50艘是炮艦,其餘100條小船清一色的火船,隨著一聲令下,在大船火炮掩護下,百條火船蜂擁而上搭鉤點火。   

    歐洲人使用火船最多隻幾條,即使在歐洲算是使用火船一流行家的荷蘭人也從來沒有遭遇過這種火船鋪天蓋地蜂擁而上的場面。在這種情況下的戰鬥,結果不會有什麼懸念,一陣喧囂過後,參戰的全部九艘荷蘭大型戰艦中,兩艘剛一開戰即被火船搭住焚燬,另外兩艘則在炮戰中被硬碰硬的擊沉,此外又被俘一艘,其餘幾艘全部在受重傷後逃走。荷蘭艦隻尚且如此,何況劉香的海盜船,參戰的劉香戰船五十艘,全軍覆沒在了料羅灣。 這場海戰,戰果輝煌。據《巴達維亞城日記》所記,被俘虜的荷蘭人約計百人。可見,荷蘭這次海戰是失敗了的,可說是損失慘重。據福建巡撫鄒維璉奏報的戰績:“計生擒夷眾一百一十八名,馘斬夷級二十顆,焚夷夾版(板)鉅艦五隻,奪夷夾版(板)鉅艦一隻,擊破夷賊小舟五十餘隻,奪盔甲、刀劍、羅經、海圖等物皆有籍存。而前後銃死夷屍被夷拖去,未能割級者,累累難數,亦不敢敘。”中方的紀錄應包括與荷蘭人合作的海盜在內。 這場海戰,打出了軍威,打出了國威。不僅戰術意義重大,戰略意義也很深遠。從此,荷蘭人千辛萬苦殖民臺灣,在臺灣從事對日本和福建的貿易,將臺灣作為東亞、東南亞貿易轉運站,也因退出福建水域而使臺灣從此失去中介作用。臺灣海峽成為鄭氏艦隊的內湖。 明朝崇禎年代,雖說建樹不大,但這場海戰還是值得一書的。

    摘自明朝歷史百科網

  • 3 # Star時光87338

    料羅灣海戰,又稱崇禎明荷海戰,是中國古代規模比較大的海之一自明朝崇禎六年農曆六月初一起至九月二十,明朝方面先後投入了戰艦150多艘,士兵幾萬人;荷蘭人方面印支殖民總部派遣數十艘最新式帶加農炮的戰列艦,在福建金門東南海岸料羅灣展開激戰最後明朝水師在鄭芝龍(鄭成功之父)為前鋒以絕對優勢兵力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與劉香海盜聯軍。 料羅灣海戰是即將滅亡的明王朝與國力蒸蒸日上的荷蘭(七省聯盟已獨立但尚未從西班牙的統治下獨立)進行的一場大海戰,這場海戰在規模上不亞於鴉片戰爭,最終荷蘭失敗,這次海戰是華人在海上大財西方海軍的戰役。海戰後,荷蘭得到了鄭芝龍當年穩定供貨保證,自此之後,東印度公司與中國方面維持穩定的貿易行為直到清朝滅亡為止。

  • 4 # 靜夜史

    此戰大快人心且影響深遠。

    1567年隆慶年間,明朝政府決定開啟對外貿易通道,史稱“隆慶開海”。

    由於嘉靖之前海禁政策導致大量漁民勾結日本浪人造成倭寇之亂,所以隆慶開海有效遏制了這一局面。但是開海之後,海商集團很快崛起,鄭芝龍就是其中的著名代表。

    海商集團的前身是海盜集團。隆慶開海的目的在於保護官方貿易,對於民間的貿易許可始終有很多限制,不得已,商人們開始大量走私。為保證走私安全,他們組建武裝,對抗政府,成為明朝後期東南沿海的主要貿易勢力。

    針對這一狀況,明朝政府無法無力解決,只好尋求招安的辦法。福建巡撫熊文燦1628年成功招安鄭芝龍,任命為“海防遊擊”。

    招安在當時的條件下是有巨大利好的。首先它避免了大規模的流血衝突,特別是荷蘭在外虎視眈眈;其次明朝在水師基本歇菜的情況下,有了一個強悍的力量保衛海疆,雖然不太聽招呼。此時的鄭芝龍有大小船隻700多艘,實力雄厚;最重要的是,作為長期在海上漂泊的鄭芝龍,終於可以在大陸平安落腳了,所以自然是皆大歡喜。

    做了大明官員的鄭芝龍亦官亦商亦盜,成為東南霸主,排擠荷蘭海上勢力,很快和荷屬東印度公司發生衝突。1633年7月7日,荷蘭臺灣長官普特曼斯率領十三艘荷蘭戰艦突襲南澳。激戰後北上,7月12日在廈門擊沉了十五艘明朝艦船,封鎖了廈門灣,威脅中國單獨與荷蘭貿易。

    此戰讓鄭芝龍損失慘重,憤怒之下動用了江湖令,提高了殺敵賞格,鄭軍士氣異常高漲,明軍在得知荷蘭艦隊糾集海盜劉香駐泊在料羅灣後立刻前往。

    1633年10月22日清晨,明軍到達料羅灣外。得知明軍來襲,荷劉艦隊擺出了防禦陣形,明軍在料羅灣東南角發起攻擊。此時盛行東風,鄭芝龍部隊作為先鋒,採取兩路突擊、黑虎掏心的戰術。明朝水師100艘艦船則全部滿載易燃物,用作火攻。一聲令下,在鄭芝龍50條大船火炮的掩護下,百條火船搭鉤點火,藉助風勢衝向荷蘭艦隊。

    在瘋狂的火勢下,荷蘭的大型艦船蓋倫船瞬間被困,雖然為快速帆船,但是還是有五艘被擊沉,一艘被俘,其餘逃走,而劉香的海盜船則基本全軍覆沒。

    此戰是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巨大挫折,戰後不得不退出中國沿海,而鄭芝龍透過此戰則更加確立了中國海面的霸主地位。此後荷蘭人每年向鄭芝龍船隊繳納12萬法郎,作為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東方海面的保護費。他們不得不放棄壟斷中國海上貿易的企圖,進而專心經營臺澎直到1662年。

    戰後,作為勝利的一方,鄭芝龍成為當之無愧的霸主,毫無疑問是最大的贏家。而同為勝利者的大明,卻再也不剩片帆,料羅灣的那場大火,成就了鄭芝龍,卻燒光了大明水師的所有家底。如果說先前明朝還有一些力量可以制約鄭芝龍,那麼戰後就只能想想了。為了不讓明朝收買劉香等對頭制約自己,鄭芝龍迅速對劉香等來了個斬草除根。

    所以說料羅灣海戰明朝取得了勝利,但是卻加速了明朝滅亡。荷蘭雖然失敗,卻鞏固了在臺灣的實際佔領。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特朗普奧巴馬隔空互懟,美兩任總統將上演哪些精彩“拳擊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