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朝居士

    只要有加衘的都有啊,宮保指的是他的加衘,

    太師、太傅、太保,

    少師、少傅、少保,

    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

    這些叫“宮銜”,

    清朝後期,加衘帶保的多,有這些加衘的,才可以叫“宮保”,算是一種尊稱。

  • 2 # 秉燭讀春秋

    丁寶楨和袁世凱都是清朝很牛的人物。丁寶楨在做山東巡撫時,曾“先斬後奏”殺了慈禧的貼身太監安德海,這是一個很了不起的舉動,誰敢得罪慈禧呢?

    慈禧曾說過:“誰讓我一時不痛快,我讓他不痛快一世”。

    但是丁寶楨不信邪,安德海違反宮中祖制——太監不得私自出宮。他打著為朝廷定製龍袍的招牌,沿途收受官員們的賄賂。這讓為官清正的丁寶楨怒髮衝冠,一怒之下砍了安德海。

    砍了安德海後,丁寶楨把他扒了個赤條條,屍體懸掛城門示眾。這就是丁寶楨明智之舉。原來民間傳說安德海是假太監,說這是慈禧對他寵幸的原因。

    慈禧也沒辦法堵住天下悠悠之口,始終無法洗去身上的汙點,慈禧心想:總不能讓安德海脫下褲子讓天下人看吧?

    慈禧有苦難言,然而安德海自己不脫,丁寶楨給他脫了,這件事轟動了全國。

    老百姓一傳十、十傳百,紛紛議論安德海還真是個沒“雞雞”的太監,慈禧身上的汙點徹底洗清了。

    你說慈禧能恨丁寶楨啊?估計心中感激還來不及呢。

    咱再回頭說說袁世凱,老袁比丁寶楨還牛逼,他曾是清朝的直隸總督,民國時期的大總統。

    袁世凱也是慈禧手下的紅人,老袁仕途上的恩人榮祿曾是慈禧年輕時的戀人。有這層關係,老袁對慈禧忠心不二。

    “戊戌變法”期間,袁世凱成了“帝黨”和“後黨”爭相拉攏的物件。譚嗣同假借光緒帝的旨意,拉攏袁世凱共同對付慈禧,甚至制定了“圍園殺後”的計謀。但是老袁權衡再三,沒有投入這幫文人的懷抱,他知道這些秀才造反十年不成。

    老袁和維新派虛以委蛇,返回天津當夜就向恩師榮祿出賣了維新派的計劃。榮祿連忙乘火車密告了慈禧,慈禧用雷霆手腕,於第三日凌晨把維新派人物一網打盡,誅殺了戊戌六君子,老袁用維新派的鮮血染紅了他的頂戴花翎。

    綜上所述,丁寶楨和袁世凱在慈禧眼中不是尋常人,也就是說,“宮保”這一職稱不是任何人能隨便得到的。

    “宮保”是明、清各級官員的虛銜,最高階榮譽官銜為太師、少師、太傅、少傅、太保、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少師、太子太傅、太子少傅、太子太保,太子少保。

    清廷在丁寶楨死後,追贈他為“太子太保”,太子太保就是宮保之一。所以丁寶楨被稱為丁宮保。

    丁寶楨生前還發明瞭一道菜,就是我們常吃的“宮保雞丁”。

    袁世凱生前被封為“太子少保”,太子少保是宮保之一,所以被稱為袁宮保。

  • 3 # 民國年間那些事

    很小的時候,在濟南吃過一道菜,名曰宮保雞丁。當時不知道這道菜的來歷,後來才知道宮保雞丁原來是曾任山東巡撫的晚清重臣丁寶楨所創,因為丁寶楨去世後被朝廷追封為太子太保,而太子太保和太子少保在民間又俗稱“宮保”,所以丁寶楨喜歡的這道菜便被後人命名為“宮保雞丁”。

    丁寶楨是貴州人,但他常年在山東、四川等地為官,曾任山東巡撫和 四川總督之職,所以宮保雞丁在魯菜、川菜和貴州菜中都有收錄。丁寶楨一生有一件事非常有名,那就是在山東巡撫任上殺了慈禧太后寵愛的太監安德海。後來丁調任四川,死於任上。經山東民眾懇求,其靈柩葬于山東濟南,但如今其墳墓已不知去向了。

    丁寶楨之所以被稱為丁宮保是因為他在去世後曾被追認為太子太保,而太子太保和太子少保都是朝廷對有功大臣的加銜或者死後追贈之銜,當時又被稱為宮保;同樣的道理,袁世凱在擔任直隸總督和北洋大臣一職時,也有太子少保兼職,所以也被稱為袁宮保。由此可見,被稱為宮保的不只丁寶楨和袁世凱兩人,凡是有太子太保和太子少保加銜或者追銜的大臣都可稱為宮保,不過丁寶楨和袁世凱比較有名罷了。

  • 4 # 國史館

    晚清的官場上,人們習慣把丁寶楨和袁世凱兩人稱之為丁宮保和袁宮保,其它人很少被這樣稱呼。

    這是因為丁寶楨和袁世凱兩人都當過山東巡撫。晚清的官場上,“宮保”幾乎成了山東巡撫的專屬,今天大家熟知的名菜“宮保雞丁”就是源自於丁寶楨對貴州口味的辣子雞丁的青睞。

    (國之寶楨,一代名臣)

    “宮保”在清朝的官場上是一個尊稱,與稱呼大學士為“中堂”相仿。它的具體含義是指太子太保和太子少保兩個榮銜。而太子太保和太子少保是古代的東宮屬官,它源自於西周的“三公”和“三孤”。

    太子太保和太子少保的本意是皇太子的教習或老師,是專門負責教導太子的官員,通常都是由皇帝親自選拔任用。而且,由於配屬東宮,它的級別和政治地位僅次於當朝宰相,意思是,以後太子繼位,他們就是未來的宰相,是皇帝留給身後輔佐新皇帝的官員。

    (時任山東巡撫的袁宮保)

    明清以後,尤其是清朝,這兩個職務漸漸演化成了榮譽稱號,就是榮銜。因為清朝的歷代皇帝基本上不立太子,鑑於康熙朝太子胤礽的教訓,即便立太子也不會真的派大臣去輔佐他。

    清朝官制,太子太保的品秩是從一品,太子少保是正二品,而總督本職的品秩是正二品,巡撫是從二品。像給督撫兵部尚書和侍郎的例加銜一樣,加了這兩個宮銜,督撫的品級和俸祿會相應跟著提高,是一種政治地位的象徵。

    (日本佔領濟南後,將原巡撫衙門作為駐軍司令部)

    道光朝以前,皇帝是把這兩個榮銜用於籠絡地方督撫,但不是每人都有,是僅授予資深的督撫。其他非資深督撫如果表現優異要等死後才授予,用於提高督撫喪儀的規格。當然,督撫們如果不犯太大的錯,基本上都會得到這個榮銜。

    一般而言,總督授太子太保銜,巡撫授太子少保銜。 在清朝,皇家傳統是特重西席的,上書房的師傅們往往非常受優待。而督撫在地方上很辛苦,有的甚至幾十年見不到皇帝,所以皇帝藉此榮銜表示親近,哪怕你天高皇帝遠,也是我的近臣。

    (齊魯總制宮門)

    而有宮銜的督撫,就可以稱之為宮保。 所以,官場上對於督撫的尊稱就有兩種,當上大學士的稱之為中堂,沒有當上大學士的可以稱之為宮保。

    但咸豐以後情況有了很大變化,洪楊軍興,東南糜爛,西北鬧回亂,到處都在打仗,所有的督撫都是帶兵打仗的統帥。一場大征伐下來,黃馬褂、雙眼花翎、封侯拜相,許多督撫都有爵秩,這比宮銜值錢很多,漸漸地人們就不太拿宮保之類的尊稱當回事了。

    (山東的鈔票上印著齊魯總制)

    所以,咸豐以後的官場,稱呼督撫為宮保已經很少了。像曾左李三位,早早就有爵位在身了,他們的身份是公侯,比宮保這樣的榮銜高出許多,這個時候稱呼他們為宮保,在特別講求儀式化的晚清官場,是不太得體的。

    但山東巡撫一直卻一直被稱呼為宮保,不管皇帝是否給他宮銜。丁寶楨是死後才被授予太子太保的,而且他死前是四川總督。袁世凱死的時候清廷都亡了,他當山東巡撫和直隸總督都沒有被授予過任何宮銜,但他們二人從開始當山東巡撫那一天就被人這樣稱呼。

    其中的原因是,山東巡撫衙門舊址是明朝的王府,這在全國是獨一無二的,稱呼裡面的主人為宮保,實至名歸。

    清朝山東巡撫衙門的前身是前明英宗時期的德王府。

    尤其是山東巡撫衙門府前街上有個上面寫著“齊魯總制”四個大字的牌坊,那是原來德王府的宮門,因此,官場上讀書人多,他們一致認為,山東巡撫一職是名副其實的宮保,因為巡撫生活和工作在一所真正的王宮裡,是王宮的主人,稱呼他為宮保,很風雅,也很貼切,是一種很得體的恭維。

    耐人尋味的是,與袁世凱同時期的人物中,毓賢和李秉衡都當過山東巡撫,但從未有人稱呼他們為毓宮保和李宮保。毓賢是庚子之亂的罪魁禍首,也是臭名昭著的酷吏。李秉衡則是冥頑不化的老古董,晚清官場的頑固派。宮保雖是山東巡撫的專屬,但這是個尊稱,是有一定分量的,不是什麼人都能擔得起的。

    明朝第一代德王是朱見潾,他是明英宗朱祁鎮的第二子,他的母親就是戲文裡唱的那個萬宸妃。朱見潾一開始封在德州,後來萬宸妃認為德州太苦,於是朱祁鎮把他改封濟南,於是就有了大明湖畔的德王府。

    清軍攻打濟南時德王府曾被燒過,但主要建築還是被保留下來了。多爾袞當時就下榻在這所德王府裡,也很喜歡這個地方。當時山東巡撫衙門滿濟南城找地方,覺得哪都不如德王府合適,就正式啟用陛德王府,一直到清末。進入民國,山東督軍府和後來的省府仍然延續這個習慣。今天,巡撫衙門的舊址是山東省人大常委會的所在地。

    德王府最有名的就是宮門,上面寫有齊魯總制四個大字,而宮門口的廣場在有清一代是濟南的商業中心。那個地方古樸典雅,人文薈萃,是公認的風水寶地,深得文人騷客的讚賞,也使得“宮保”一詞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民國以前,那個宮門是山東省的標誌。可惜後來韓復榘搞新生活運動,把那個宮門給拆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新綜藝《時尚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