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西門不帶刀
-
2 # 阿塏侃史
崇禎二年(1629年),袁崇煥擊退皇太極,解京師之圍。後以“擅殺毛文龍”、“與清廷議和”、“市米資敵”等罪名被捕下獄。
(袁崇煥劇照)
崇禎三年(1630年)八月,袁崇煥被崇禎帝下令凌遲處死,京師民眾爭相食其肉。家人流徙三千里,抄沒家產,然家無餘財。
袁崇煥的結局令人唏噓,袁崇煥的深層死因至今仍在探討。拋棄他督師遼東的客觀失誤、究其本心:當這個文人將首往那孤獨的關外寧遠城上一站,標誌著一座愛國護家的豐碑已高高地聳立。這點,不容質疑!
崇禎帝敢凌遲袁崇煥,不是因為一時的憤怒而衝動,袁宗煥下獄至處死,歷時八個多月。當崇禎準備加罪袁崇煥的時候,他已經找好了替換人選,那就是後世公認的戰略家和軍事家的孫承宗,還有穩定關外部隊的領將祖大壽。(孫承宗劇照)
這裡,我說點題外話:孫承宗本人是認為袁崇煥有罪的。雖然他以前十分認同並提拔袁崇煥,但後來崇煥下獄,孫承宗沒有一言為其辯護。也許,崇煥的殺毛文龍和與後金議和、這些讓孫承宗很是反感。
回答完崇禎敢凌遲袁崇禎的問題,再來回答崇禎帝不殺投降的祖大壽的問題。
我以為有兩個方面的原因:祖大壽的自我救贖和祖、吳家族勢力在遼西十分強大。祖大壽有兩件事情,都是犯錯後得到崇禎的寬撫。
(祖大壽劇照)
崇禎二年(1629年),崇禎逮捕袁崇煥。當時,祖大壽是他的部將,他見崇煥被捕,驚恐萬狀。三天以後,他竟置勤王之事不顧,擅自率部逃離京師,返回寧遠。
從京城到寧遠,必過山海關。史料記載:“掠山海關”。我對“掠”字存疑,後查證:大壽過山海關遇阻,有過搗毀城牆的舉動。
祖大壽的這種行為,是犯了很大的過失。孫承宗先是寫信撫慰他,祖大壽不聽。後來,孫承宗在皇帝面前力保他不反,祖大壽聽了勸說,向崇禎解釋逃跑的原因,崇禎表示理解。
緊隨其後,皇太極撤兵,留下阿敏守關內四城,意欲留作下次入關的支援點。四城分別為:遵化、灤州、遷安、永平,祖大壽協助孫承宗收復灤州城。
崇禎四年(1631年),皇太極發動了大淩河戰役,圍困了大淩河城中的祖大壽,還使上了圍點打援的戰術。眼見外無援兵、內無糧草,甚至城中鬧到了殺人相食的地步,祖大壽於是殺掉誓死不降的何可綱,率眾降清。
隨後,祖大壽上奏皇太極,言稱帶一支部隊智取錦州城、順帶接回自己的家眷。皇太極同意了。然而,祖大壽一回到錦州城立馬就地組織防禦,抗擊清軍。
這事被遼東撫巡丘禾嘉探知後密報朝廷。祖大壽雖說是被逼投降、後又反正,但是在戰場上不盡死節,還殺死從一品大員、中軍副將、太子太保、左都督的何可綱,罪行也是不可原諒的。何可綱死後極慘,屍體被饑民一搶而光。崇禎不僅沒有降罪祖大壽,反而提升他為左都督,總領錦州城防務。
寫到這裡,有朋友就會感慨:祖大壽膽兒真肥,就不怕崇禎逮住機會摘了他的瓢?說實話,他怕得要死!當崇禎拿下袁崇煥後,他陛辭時雙腿發軟、渾身發抖;當他擅於帶兵逃回寧遠後,整天躲在軍營裡,很怕被東廠的人逮到;他投降後再守錦州,崇禎三次召見他,他不敢應召。
那麼,問題又來了,難道躲在軍營和關外就真的安全嗎?禎崇難道不能命令關外的軍隊抓走他嗎?我的理解是:崇禎四年以後,祖、吳家族在遼西軍中的影響力極大,或許,崇禎硬性抓捕祖大壽可能得逞,但隨之而來的後果,卻是崇禎不能把控的。
下面,我從三個方面來解說祖、吳家族在遼西究竟有多牛?
第一,如上圖,放大後看,以山海關為基準。崇禎四年後,關外僅剩寧遠和錦州兩座城池屬於明朝,再往東北走,全部是清國的地盤。甚至,皇太極當時已經拿下北韓和左冀蒙古南遷的察哈爾部,對明廷形成半包圍的勢態。
祖、吳兩大家族的所在地遼西,直接成為明、清對抗的橋頭堡。如果崇禎逼反了祖氏家族,寧遠和錦州城就沒有了,只剩下一座孤零零的山海關,其餘皆為關內。
第二,祖氏世居遼東,是寧遠衛世將,到祖大壽時,已歷五世。
崇禎元年,祖大壽已擢為前鋒總兵,掛徵遼前鋒將軍印。他的兄弟祖大樂、大成、大弼,子侄有祖澤遠、澤沛、澤燕、澤法、澤潤、可法等,都是上自總兵、下至副將、參將、遊擊的各級軍官,分駐寧遠、錦州諸城。
吳襄(吳三桂父)是從投效祖氏門下開始的,後來祖大壽把妹妹嫁給他,兩家從部屬關係發展到裙帶關係。崇禎四年,吳襄為錦州總兵官。吳三桂、吳三鳳、裴國珍(三桂姨父)都是祖大壽的部將。
祖、吳兩家不僅掌管五萬關外明軍,還有自己的私人武裝。崇禎十七年,崇禎召吳襄談話,吳襄自稱有三千驍勇善戰的家丁。祖家有多少私兵,沒找到史料記載,應該也不低於這個數。
第三,祖、吳兩家富可敵國。崇禎十五年,松山之戰以明軍的潰敗收場,祖大壽二次投降清軍,這次是真降了。他獻給皇太極一大批寶物,有:珊瑚樹、琥珀、珍珠、玉壺、琉璃燈、苗刀等六十多種類別的珍品。
北韓國王世子李涔(本字打不出)隨清軍見到其家,感慨地說:“這家呀,裡外比中國的皇宮都豪華。”
問題又來了,祖家怎麼這麼有錢呢?又是養私兵,又是豪置家產。明朝有軍屯制度,用駐防士兵就地屯田,這樣可自給自足,還可免除運糧之苦。後來,軍隊中高層搞腐敗,侵佔好的軍屯田為私田,馭使下層士兵耕種。這種官佔軍屯田的比例很高,不僅佔好田,還佔了三分之一多的軍屯田。
因為官佔軍屯田是個變數,大致資料是軍官最多佔二萬畝,最少佔一千畝,依照祖家的軍官級別和數量,最少也佔了二萬畝的軍屯田。橫比孫承宗收復失地後屯田五千頃(當時的五十萬畝),祖家佔了總數的二十五分之一,而且都是好田。
從上文可以看出,祖、吳兩家在遼西就是擁有官兵、私兵、土地的豪門望族。往大一點說,稱他們是軍閥也不過份。
在關外,祖、吳兩家勢力龐大,崇禎對他們真得輕拿輕放。崇禎十四年,在松山之戰中,王樸和吳襄一起當了逃兵(其中有吳三桂),連逃跑線路都一個鳥樣,崇禎只敢殺王樸、不敢動吳襄。不僅崇禎,在祖大壽假投降、真抗清以後,皇太極氣了個半死,仍舊不敢殺被扣留在清營的祖大壽家屬和部將。
結語:祖大壽投降,那真是身處絕境、萬般無奈之舉。大壽降清後不為殺漢人立功,也算是他的底線吧!
參考資料:《清史列傳.貳臣傳》、《清太宗實錄》、屯田資料為《明太祖實錄》等。
回覆列表
崇禎皇帝朱由檢,外強中乾,色厲內荏,外戰外行,內戰內行,耗子扛槍窩裡橫。宦官與文臣都有錯,他只敢殺宦官;不敢殺文臣;文臣與武將都有錯,他只敢殺文臣,不敢殺武將;為什麼他敢凌遲袁崇煥?因為袁崇煥是文臣,為什麼他不敢動祖大壽?因為祖大壽是武將。在崇禎朱由檢心裡:武將地位>文臣地位>宦官地位。 第一部分:當宦官遇到文臣,必須殺宦官
魏忠賢這個前朝的大太監,是天啟帝臨終前特意囑咐崇禎要重用的。因為魏忠賢斂財的重點是:開礦,貿易和收取工商稅。而礦場和手工工場大都是文臣東林黨人的產業。這損害了那些文臣的利益,於是大家群裡而攻宦官。
最終“聖明無比”的崇禎朱由檢便殺了魏忠賢,收回了宦官們的權力。於是“吾皇聖明”的口號天天在朝堂上都能聽到了。但是沒錢,只能加大對農民階層的收稅。於是老百姓活不下去了,先後都揭竿而起,最後大明朝也是亡在了李自成手裡。
當李自成攻進北京時,太監們浴血奮戰,戰死大約3000人,崇禎皇帝上吊時,唯一陪伴在他身邊的也只有太監王承恩。那些文官們都忙著向李自成獻殷勤去了。
第二部分:宦官沒有威脅了,就拿文臣開刀“好皇帝”崇在17年的君王生涯中,換了11位刑部尚書,14位兵部尚書,殺了7個總督,11個巡撫,還逼死了一個督師(楊嗣昌)舉幾個例子:
1.袁崇煥,督師,遼東巡撫,崇禎三年被殺。 2.孫元化,巡撫都御史,崇禎五年因遼東戰事失利被殺。 3.楊一鵬,漕運總督,崇禎七年因農民軍破鳳陽被殺。 4.熊文燦,兵部尚書,崇禎十三年因招降張獻忠失敗被殺。 5.鄭崇儉,三邊總督,崇禎十四年因剿農民軍不力被殺。 6.陳新甲,兵部尚書,崇禎十五年因洩露崇禎與滿清議和的訊息被殺。7.周延儒,內閣首輔,崇禎十六年因貪汙、謊報軍情被殺。
崇禎,在殺文臣的時候從來是不手軟的。
第三部分:崇禎從不殺武將。所以武將們都投降了祖大壽率部降清。洪承疇松錦之戰戰敗後被清朝俘虜,後投降清朝。吳三桂:崇禎死後,投降清朝。
崇禎沒有殺過一個武將。所以武將們都投降了。
這算什麼因果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