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以史為鑑可知興替A
-
2 # 小曾曾看劇
《璦琿條約》,又稱《璦琿城和約》,是奕山擅自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可以說是這只是偶然事件,但也夾雜著歷史的必然。奕山是沒有請示中央,獨自做出的決定,但誰也不想當賣國賊,就算這個弈山不籤,會有下一個“弈山:簽訂。積重難返的晚清。僅僅靠一個人的力量。擋不住歷史的洪流的。
我們看看背景:
第一,鴉片戰爭後,俄國成立了“黑龍江問題特別委員會”,加緊了對中國黑龍江的侵略步伐。1849年到1853年,俄國海軍軍官涅維爾斯科依帶領軍隊,入侵黑龍江下游地區,並且建立了據點。之後,俄國軍隊在東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的指揮下,大肆入侵黑龍江中上游地區。
第二,1857年12月29日,英法聯軍攻佔廣州城,俄國得知情況後,決定向黑龍江地區“移民”,並且以武力為後盾。另一方面與清政府進行外交談判。
第三,俄國同清政府第一次談判失敗後,又加緊實行了第二次談判,在談判中,俄國要求清政府將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地區割讓給俄國。但遭到了清政府代表的斷然拒絕,這使得俄國惱羞成怒,當夜便鳴槍放炮威脅清政府。
1855年12月,奕山被任命為黑龍江將軍。1858年5月,作為清方首席代表負責對俄進行邊界談判,擅自簽訂了喪權辱國的《璦琿條約》。
由於清政府的落後和無能,以致於西方列強紛紛侵略中國。清政府面對西方列強的武力脅迫只能妥協,於是和西方列強簽訂了許多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從而使得中國的大片領土被列強割佔。《中俄璦琿條約》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中國失去了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約6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該條約令中國失去了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約60萬平方千米的領土。把烏蘇里江以東的中國領土劃為中俄共管;黑龍江、烏蘇里江只准中、俄兩國船隻航行;當時清政府拒絕批准該條約。1860年訂立中俄《北京條約》時清政府始予認可。
-
3 # 三杯通大海1
必然!是大的社會背景,統制集團的腐朽與虎視眈眈的西方侵略集團在整個領域的領先,即使沒有此人也會有別人為此而付出其名譽的代價。
-
4 # 縱橫天下歷史
《璦琿條約》,又稱《璦琿城和約》,是沙皇俄國和清朝黑龍江將軍奕山於1858年5月28日(咸豐八年四月十六日)在璦琿(今黑龍江省黑河)簽定的不平等條約。
《
璦琿條約》共3條。主要內容為:
1.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60多萬平方公里的大清國領土劃歸俄國,璦琿對岸精奇哩江(今俄羅斯結雅河)上游東南的一小塊地區(後稱江東六十四屯)保留大清國方面的永久居住權和管轄權;
2.烏蘇里江以東的大清國領土劃為清俄共管;
3.原屬大清國內河的黑龍江和烏蘇里江只准大清國和俄國船隻航行。
《璦琿條約》當時未經清政府批准,但後來在《中俄北京條約》中被確認。
《璦琿條約》使中國領土、主權蒙受重大損害,而俄國卻從中獲得巨大的領土利益和黑龍江、烏蘇里江的航行權,以及通往太平洋的出海口。
那這次條約的簽訂是偶然還是必然呢?
為什麼是必然呢?
第一、清政府的腐敗無能
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導致了戰爭的失敗。當時簽訂這條條約,清政府並沒有同意,當時的清政府還是有一點實力的,不過在北京條約簽訂的時候,就已經敗得體無完膚了。被迫簽訂。
第二、清政府的閉關鎖國
清政府的閉關鎖國,雖然說從一定程度上保全了國家,但從長遠的發展角度來看,會越來越落後。這次閉關鎖國,導致中國的武器,裝備,國民的思想都嚴重落後於其它國家。所以一打仗就輸。必然失敗。
所以條約的簽訂是必然的。
這也印證了一句話,落後就要捱打!我們要感謝國家的改革開放。珍惜勞動成果,積極吸取外國好的技術,建設一個強大的祖國。
-
5 # 幸福陶然
怎麼說了?不管那個時期是誰,都不可能保住外東北,只不過他成了一個替罪羊而已!其實最主要原因就是我們這個國家太落後了!
-
6 # 張傑談史
兩個方面可以說明,《璦琿條約》一定會簽訂,就算不是奕山,也會籤。
先說第一個方面,奕山本人肯定會籤,因為奕山本人是比較有名的膽小怕事之人。在鴉片戰爭期間,奕山作為欽差大臣在廣州主持事務,就私下和英軍簽訂了《穿鼻草約》,致使英軍對清政府腐敗一目瞭然。後續奕山先被處分,後來赴東北任職,最後在沙俄壓力下籤訂《璦琿條約》。
但是即便不是奕山,這個條約遲早也會被簽訂。大家只需要看近代史沙俄對中國的侵略,就可以發現沙俄對華侵略是一個總目標,持續很多年。所以侵佔領土是沙俄既得目標,即使奕山不籤,別人不籤遲早也會妥協。
這裡面核心還是沙俄此時在中俄邊境地區的軍事存在和壓迫。
回覆列表
《璦琿條約》,又稱《璦琿城和約》,是沙皇俄國和清朝黑龍江將軍奕山於1858年5月28日(咸豐八年四月十六日)在璦琿(今黑龍江省黑河)簽定的不平等條約,該條約令中國失去了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即外東北)約6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性割讓領土最多的條約。《璦琿條約》當時未經清政府批准,但後來在《中俄北京條約》中被確認。《璦琿條約》使中國領土、主權蒙受重大損害,而俄國卻從中獲得巨大的領土利益和黑龍江、烏蘇里江的航行權,以及通往太平洋的出海口
說起《璦琿條約》,很多人對奕山咬牙切齒,如何沒有這個膽小如鼠,被沙俄一通槍炮就嚇破膽的黑龍江將軍,清朝可能根本就不會在一槍不發的情況下割讓超過60萬平方公里的外東北土地,今日中國疆域依然可以抵達外興安嶺。
真的是這樣嗎?當然真的不是。因為1860年《璦琿條約》的簽訂,不是清俄鬥爭的過程,而是結果,至少是階段性結果。
清朝和沙俄在東北地區的爭奪,從1643年哥薩克侵入黑龍江流域就開始了。
此時的哥薩克,雖然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但人數畢竟只有幾百人,在康熙皇帝解決了三藩之亂,收回臺島後,發動兩次雅克薩之戰,就幾乎將這支侵入黑龍江流域的哥薩克騎兵全部消滅,成為黑龍江兩岸的實際控制者。
1689年清俄簽訂《尼布楚條約》,確定了清朝對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兩岸以及庫頁島土地的主權,沙俄在黑龍江流域的入侵遭遇巨大挫折。
按理說,作為傳統意義上的歐洲國家,沙俄在西伯利亞的侵略擴張是一本萬利的生意,雖未達到拿下黑龍江的目標,但沙俄幾乎將整個西伯利亞全部納入版圖,已然是最大的贏家。
但對於緯度較高且缺少優良港口的沙俄而言,沒有得到黑龍江被當時和後來的沙俄統治者認為是巨大失敗和奇恥大辱,在《尼布楚條約》簽訂後的150多年時間裡,歷代沙俄統治者一直對此耿耿於懷。
但耿耿於懷的沙俄卻從未真正只是耿耿於懷,因為在《尼布楚條約》簽訂後不久,沙俄就開始捲土重來,雖然未走法律程式,但沙俄對外東北的入侵愈演愈烈,就和之前沙俄鯨吞西伯利亞的無恥做派一樣。
乾隆年間,沙俄勢力侵入庫頁島,和自南向北推進的日本勢力遭遇,雙方在庫頁島地區劍拔弩張,而作為宗主國的清朝卻對此一無所知。
其實說一無所知並不準確,因為此時的清朝是明知庫頁島淪陷卻無能為力。
一方面,作為少數民族王朝,清朝為鞏固統治,實行嚴格的民族隔離政策。長城成為漢族與蒙古族的隔離牆,東北地區的柳條邊則將滿漢蒙三族的勢力範圍進行了嚴格劃分。
出於保護龍興之地的需要,漢族和蒙古族在200多年時間裡不允許進入東北,防漢蒙之心甚於外族的思想,使這裡在清末以前一直是真正意義上荒無人煙的白地,清朝能夠保護東北的措施只有一紙《尼布楚條約》。
當時的黑龍江將軍轄區,100多萬平方公里的廣闊面積,總人口卻只有10多萬,加上這裡氣候寒冷,滿族人口生育率低,黑龍江地區的軍事存在幾乎忽略不計。
另一方面,蒙古一直是清朝的心腹大患。在兩次雅克薩之戰前,西域的準噶爾汗國就一直威脅著漠北蒙古和清朝的中原地區。
康熙皇帝透過多倫會盟將漠北蒙古納入清朝版圖後,準噶爾汗國的威脅始終如影隨形。雖然清朝在1759年徹底平定天山南北,但西域作為清朝和沙俄拉鋸爭奪的區域,始終不夠平穩,吸引著清朝的大量精力。而此時的英國已經完全殖民印度,正從西藏方向不斷對清朝發起挑釁,這導致清朝始終在東北地區力不從心。
到《璦琿條約》簽訂前,沙俄勢力已經在事實上侵入黑龍江以北,因為人口的巨大劣勢,清朝對沙俄在黑龍江地區的入侵無能為力。
再加上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爆發,清朝在南方自顧不暇。更可怕的是自1851年以來,太平天國運動席捲南方半壁,清朝在英法聯軍和太平天國的聯合衝擊下搖搖欲墜,對東北地區沙俄的入侵更加有心無力。
儘管奕山簽約後,清朝最高統治者咸豐皇帝不予承認並撤了奕山的職,但清朝很快就不得不在1860年的《北京條約》予以承認,於是黑龍江以北的6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從法理上徹底脫離清朝,成為沙俄的領土。
所以,60多萬國土的丟失,是清朝歷史和現實作用的必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