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怪軟體管家

    在中國的古代王朝當中,年號是不可以隨便更改的,甚至一個年號可以代表著一個皇帝的象徵,比如康熙,雍正,乾隆,這些都是年號。但唐高宗時期,卻改了好幾次的年號,這是為什麼呢?

    我認為這一現象的發生既有性格因素,又有政治原因。唐高宗時期的頻繁更換年號,大多都是在武則天成為皇后之後的事情。在武則天成為“天后”之後,可能是為了彰顯自己對於唐高宗的影響力,所以常用換年號的事情來表現自己的能力,加強自己對於國家的政治影響力!而唐高宗可能也是出於同樣的目的,所以兩個人就互相改!

    而武則天稱帝之後,經常換年號可能是出於自己不自信的表現。畢竟她是偷的唐朝的權力,而且任用的都是唐朝的大臣,所以經常換年號來祈求祝福,或者說加深自己統治的正統身份!一會想“永昌”帝業,一會想“長壽”不衰的,每個年號背後都有武則天想表達的意思,可見她的思想活動是有多麼活躍。

  • 2 # 是阿維啊

    武則天為什麼要頻繁的變更年號?究其原因其實還是比較簡單的。因為她的帝位來得不正,而且,這一件事情還無從辯駁。

    於是她呢其實也就對於一些事情還是比較多迷信的,而就其原因就是為了證明自己是應該去當這個皇帝的。而且其中不少就是因為這些個奇異的事件而使得武則天龍顏大悅,最後甚至改變了自己的年號。

    比如,有一個叫大足的年號,就是如此。而且究其原因就是因為獄中的牢犯把握住了武則天的這種心理,最後三百多名犯人全部被赦免了。

    還有就是對於長生的追求也是讓她改了一次年號,永視就是這麼來的。但是所謂的長生不老藥,最後她吃了也只活了三年,意思就是三年後她就去世了,可見長生這個說法。

    後面還有聖歷,還有長安,這兩個很明顯就是一種反思以及期望了。

    還有就是唐高宗了,他也是有著許多的年號。不過很多都是在天災人禍或者因為什麼大的喜事的時候才改變的。

  • 3 # 史道驛站x

    封建皇帝往往有年號、廟號、諡號等,這些號給人感覺很亂,很多人也分不清它們之間的區別,有些皇帝的年號還不止一個,多的有十幾個,甚至更多。首先我們還是來先了解一下年號、廟號、諡號之間的區別。

    簡單解釋,年號就是皇帝在位時的紀年方式,廟號就是皇帝去世後太廟牌位上的稱呼,諡號就是皇帝去世後,繼位者根據他的功績追封的名號,有些諡號很長,根本記不住。

    我以朱元璋為例,年號:洪武,朱元璋1368年登基,所以1368年也稱洪武元年,廟號:明太祖,諡號:明高帝(這個諡號比較簡單)。 皇帝年號在秦和漢初並沒有,只是到了西漢武帝時期才出現了年號。年號從漢武帝開始一直沿用到清朝滅亡止,當然袁世凱稱帝時也有年號。大家熟悉的康熙、乾隆就是年號,簡單好記,康熙、乾隆也只有一個年號,但有些皇帝有很多年號,而且改年號很隨意,心情高興改一個年號,心情鬱悶也改一個年號,遇到天降祥瑞還要改一個年號,發生了動亂也要改年號,隨意性很大,想改就改,不過皇帝想改,也沒有人敢說不同意。

    如唐高宗李治的年號就有14個,武則天的年號就更多,多達17 個。皇帝建立年號叫‘’建元‘’,改年號叫‘’改元‘’。那麼皇帝建立年號有沒有什麼講究,這個當然是有的。如漢武帝在封禪泰山後,為紀念這次大典,他改年號為‘’元封‘’。漢武帝在位54年,有11個年號,算是很多了,但同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比還是差不少。

    (⑉°з°)-唐高宗李治有14個年號:

    永徽(650年1月~655年12月)

    顯慶(656年1月~661年2月)

    龍朔(661年3月~663年12月)

    麟德(664年1月~665年12月)

    乾封(666年1月~668年2月)

    總章(668年2月~670年2月)

    咸亨(670年3月~674年8月)

    上元 (674年8月~676年11月)

    儀鳳(676年11月—679年6月)

    調露 (679年6月~680年8月)

    永隆(680年8月~681年9月)

    開耀(681年9月~682年2月)

    永淳(682年2月~683年12月)

    弘道(683年12月),僅使用1個月。

    對於這麼年號,唐高宗不覺得累,他的臣子和後人肯定覺得累。不過相比武則天,唐高宗的年號還不算多。 (⑉°з°)-武則天的年號:

    光宅 (684年9月~684年12月)

    垂拱 (685年1月~688年12月)

    永昌 (689年1月~689年11月)

    載初 (689年11月~690年8月)

    天授 (690年9月~692年3月)

    如意 (692年4月~692年9月)

    長壽 (692年9月~694年5月)

    延載 (694年5月~694年12月)

    證聖 (695年1月~695年9月)

    天冊萬歲( 695年9月~695年11月)

    萬歲登封( 695年12月~696年3月)

    萬歲通天(696年3月~697年7月)

    神功( 697年9月~697年12月)

    聖歷 (698年8月~700年5月)

    久視(700年5月~701年1月)

    大足 (701年1月~701年10月)

    長安( 701年10月~705年1月)

    神龍( 705年1月~705年9月)

    武則天在位20年,幾乎每一年都要改一個年號,有些年號的意思我們也比較好懂,如‘’天授‘’、‘’永昌‘’,‘’神功‘’是唐破契丹的改元。‘’久視‘’則來自《老子》的:長生久視之道,耳目不衰,取長生不老之意。 皇帝頻繁更換年號的現象在明朝之後得到了控制,皇帝頻繁更改年號的原因很多,比如祈福、歌頌功績、執行施政綱領、有什麼開心的事等,一邊歌功頌德,一邊爭取人民的擁戴,明、清皇帝不再透過更改年號來宣揚自己,所以一般都只有一個年號,如永樂大帝、崇禎皇帝、乾隆皇帝、宣統皇帝等,好記實用,紀年也方便,如乾隆三年、乾隆八年等。 那為什麼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會頻繁的改年號呢? 對於這個問題,我覺得,首先唐高宗和武則天都是比較任性的人,漢武帝也是很人性的,所以想到什麼就是什麼,既然年號是紀年的,與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所以為了宣揚自己,那就要經常變著花樣去改變,讓讓老百姓知道誰是皇帝,有一定的廣告作用。 再者在公元655年武則天為後以後,武則天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想了很多方法,武則天本來就是個不安分的人,她總會找些噱頭唆使唐高宗李治改年號,一是博得高宗的歡喜,二是不停的在高宗面前刷存在感,三是透過這種方式提升自己的影響力,從而控制權力。縱觀歷史上的皇帝,一般權力慾比較強的,都喜歡改年號。 武則天透過不斷的給高宗改年號,自己也因此上癮,登基之後,也是頻繁的更換年號,連‘’萬歲通天‘’的年號都想得出來,也只有武則天有這樣的本事。善變的武則天就是這樣讓歷史接受她的一切的。

  • 4 # 燕山史話

    1.這事就像女性愛每天更換一件新衣服一樣,武則天實際掌權時期(包含唐高宗在位部分時期,公元655-704年)更換年號究竟有多頻繁?答:五十年內更換33個年號!可以說更換的頻度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劇照:武則天

    2.為什麼武則天頻繁的更換年號?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受到傳統習俗影響。古代經常因值得恭喜祝賀的大事而改元,一般而言為了彰顯與前代有所不同,當遇到祥瑞之事、冊立太子之時而改元,在武則天時期,比如在公元676年之時,在陳州發現鳳凰,此乃祥瑞之兆,於是改元為“儀鳳”;在公元684年,太子李顯得子重照,武則天得孫歡喜,立重照為皇太孫,以表明李唐皇室香火延續,因此改元為“嗣聖”。

    △劇照:武則天

    二是武則天生於大家族,喜歡富麗堂皇、華美的景象,和她個人的喜好有關。比如武則天使用天冊萬歲、萬歲登封、萬歲登天的年號,其實是她對於權力的一種深度迷戀和受眾人尊重的渴望,呼喊萬歲的口號會令武則天更加內心感到充實。

    三是迷信思想作祟,為維護自身統治而改年號。比如垂拱,代表著垂拱而治的意思,永昌代表永遠繁榮昌盛、長治久安,神功立於破契丹之年,等等。

    △武則天無字碑

    四是武則天雖強勢,但依舊深深愛著唐高宗,因此死後要求和高宗合葬,這也體現在年號上。比如弘道年號,在公元683年,唐高宗病重,武則天為唐高宗祈福,希望藉助於此年號,弘揚皇恩,最終“修身、治國、平天下”;光宅年號立於公元684年,高宗駕崩,武則天悲痛,改年號以紀念。

    3.綜上,武則天雖然是中國歷史上唯一正統女皇帝,但作為一個女性,內心還是充滿著不確定性,與男性使用年號時間較長相比,女性感性遠遠大於理性,再結合上述四點原因,這樣我們就不難理解武則天為什麼頻繁的喜歡更改年號了。

    參考文獻:

    《淺談武則天改元》 梁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詞牌《齊天樂》在填寫時,需要注意的地方是哪裡?有什麼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