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寂語堂齋

    我認為沒有必要分成兩個派別,什麼是唯心論,什麼是唯物論,唯物論講的是人必須要穿衣,吃飯,睡覺。工作掙錢才能生存,一句話就是要有物質生活。唯心論講的是人要有文明,有修養,有文化,一句話就是要有精神生活。

    人和動物的區別就是,人有思想有精神。如果光講唯物論,那麼人就變成了象機械一樣,只知道吃飯睡覺幹活,如果光講唯心論,那麼人就什麼也不用幹,也不用工作,光去研究精神是怎麼回事,光講精神生活去了。這在現實社會顯然是行不通的。

    古人云,飽暖思淫慾,貧窮起盜心。人們物質生活好了,那麼就需要精神生活。現在人們生活富裕了,看電影,看電視,玩手機,玩電腦,打麻將,遊山玩水等等這一切,都是人們的精神生活。象過去人們貧窮的時候,哪有時間去想什麼精神生活。所以唯物論和唯心論,不是對立的關係,而是互相依存的關係,就象人一樣,需要兩條腿走路,此起彼伏。

    另外唯物論和唯心論,是可以互相轉化的。比如一個人有很多錢,那麼他會有更高階的精神生活,可以去外國旅遊,可以去練瑜伽,可以去什麼會館,可以出版自己的書,可以向慈善機構捐款,也就是說,他可以用錢買來精神生活。又比如一個歌星,用唱歌使人們獲得了精神享受,然後他就能獲得物質利益,就能掙到錢。又比如電影演員,舞蹈,二人轉,京劇,吹拉彈唱等,凡是在舞臺表演的,都是用精神力量創造物質利益。還有作家也是,他們透過自己的作品,創造了物質利益。構成社會人們的生活,就是由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兩方面構成的。

    故此,沒有必要非得分出什麼是唯物論,什麼是唯心論。如果強行去分清,做為學術研究還可以,但不能應用於人們的生活當中去,如果強行去應用,那麼這個豐富多彩的社會,也就不存在了。

  • 2 # 無名草2020

    本來無一物,哪裡還會有個“心”呢?

    所謂的唯心論,還立了一個“心”來

    論述,不也就是唯物了嗎?所以

    唯心唯物,無二無別。

  • 3 # 四川大樹

    唯心論 廣義 對praktisch-idealistisch的翻譯和詮釋中可知,唯心主義並不是哲學領域裡獨有的現象。那麼,這個“實踐的唯心主義”是如何定義的呢?它與哲學唯心主義的關係又是怎樣的呢?馬克思(Marx)在《費爾巴哈》中的另一段話為此提供了一個基本的線索:

    對現存經濟界限的這種唯心主義的表達(idealistische Ausdruck),不僅僅是純粹理論上的,而且也存在於實踐的意識(praktische Bewußtsein)當中;就是說,使自己獲得獨立並同現存的生產方式對立的意識,不僅構成宗教和哲學,而且也構成國家。

    這裡,人們的社會意識被分成兩大類:實踐的意識和理論的知識。公共權力或國家被歸之於實踐的意識。這個分類對於擴充套件唯心主義這一概念至關重要。既然公共權力的一般本質是意識,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它就可能變成唯心主義化的權力——國家。唯心主義的概念只有對於意識這種第二性的事物才是有意義的。

    根據這段話所蘊含的廣義唯心主義的定義,與哲學唯心主義定義中的“存在”(自然界)相當的角色是“經濟界限”(社會化的自然),也可稱之為“社會存在”;而與“思維”(精神)相當的是“意識”,包括理論的意識(如哲學)和實踐的意識(如社會權力)。可以看出,這個意識對社會存在的關係,與狹義的唯心主義定義中思維對自然存在的關係在結構上相似,即廣義的關係是對狹義的關係的擴充套件。因此,可以用這個擴充套件了的思維對存在的關係來定義不同形式的唯心主義。不難設想,在這個廣義的關係中,如果意識的任何一個分支脫離了客觀存在,即實現了“自我獨立”,把自己設想為第一性的東西,便構成了意識對存在的“唯心主義表達”:或者是理論上的唯心主義,如哲學;或者是實踐上的唯心主義,如國家。前者是我們在狹義的定義中已經熟悉的,而後者正是廣義的定義所要規定的。

    總之,實踐的唯心主義就是“主張”實踐的意識決定社會存在的那種唯心主義。這個自以為能夠決定社會存在的“實踐的意識”即國家。由於這個概念對我們來說還比較陌生,因此,在對它的理解上還有一些難點有待澄清。例如,實踐的唯心主義究竟是如何“主張”社會權力為第一性的呢?是否由當權者在群眾集會上大聲宣佈:“公共權力決定社會生活”,這個權力便唯心主義化了呢?果真如此,政治唯心主義同哲學唯心主義就沒有任何區別了。若要弄清楚二者的區別(以及聯絡),又涉及到被唯心主義的抽象定義所掩蓋著的具體內容到底是什麼這一重要的問題。 唯物論 唯物主義(materialism)

    【解釋】唯物論有兩大核心:一個是物質,一個是意識;兩大規律:唯物主義一元論(世界物質統一性原理),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係的原理。

    物質

    物質是客觀實在的哲學範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透過感知的,不依賴於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複寫、攝影、反映。 [7]

    意識

    1.肉體意識的起源:它是物質世界(自然界和社會)長期發展的表現;

    2.意識的生理基礎:意識的形成是高度發達的物質系統——人腦的機能,人腦是意識的物質器官;

    3.意識的內容:意識是客觀世界的主觀映像;

    意識是對客觀存在近似的,能動的反映,任何意識都是客觀存在的投影,都能從客觀實在找到原型,--即沒有被反映者,就沒有反映者;

    意識的內容是客觀的,其形式是主觀的,意識就是客觀內容與主觀形式的有機統一。

    唯物主義一元論:

    世界是多樣的,又是統一的,世界的統一性在於它的物質性,物質世界的統一,它是多樣性的統一。

    【原理】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於它的物質性。

    【方法論】承認世界本源是物質,堅持唯物主義,反對唯心主義。

    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係原理:

    1.意識對物質的依賴性原理,物質決定意識,即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以及意識的起源和本質原理。

    2.意識對物質的能動原理,亦稱主觀能動原理。

    其認為物質決定意識,世界就其本質來說是物質的,它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而客觀存在的,意識是物質存在在人腦中所反映的哲學觀點。

    【原理】物質是本原的,意識是派生的,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

    【方法論】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使主觀符合客觀,做到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重視意識的作用,樹立正確的意識,克服錯誤的意識。

    【近義詞】唯物論

    【反義詞】唯心主義

    哲學中兩大派別之一,認為世界按它的本質來說是非物質的,它是在人的意識之中,依賴於人的意識而存在的。思維是第一性的,存在是第二性的。世界上是由思維決定存在的,即意識決定物質。

    規律的普遍性和客觀性原理:

    【原理】規律是普遍的,一切事物在其運動變化和發展過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規律;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

    【方法論】必須遵循規律,不能違背規律;人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

  • 4 # Nick8354

    其實什麼論呀,什麼主義的呀,分不分派本沒什麼的,只是當政治化後那分派的意義就不同了,西方科技文明政治裡除了科學外,與這個主義那個論或派的沒什麼直接關係了,即科學地治國理政,也即需要唯心時便唯心,唯物有益於國民時便唯物,有些領域公有制而另一些方面私有制。

    理性(邏輯誠信)地講,其實,咱國家也一樣,如公有制主導下的多種所有制形式並存。

    但是,情緒地說,為了來源,咱們必須發揚光大咱們的優秀文化傳統,咱們就是咱們自己,必須自信自己高貴的出身,等等等等之類的,這時這個論那個派的就有可能直接作用於普通國民老百姓的了。而且政治的情緒或不理性是這個派那個論脫離學術研究的軌道的“罪魁禍首”。時下的特*普就給米國政治注入了過多的情緒或不理性因素。

    。。。。。。

  • 5 # 田恆金542

    唯心者,就是心裡一種搬完概念固定的,唯唯物主義者就是靈活,去分折,判斷,分解,抓出不足的欠缺,所以唯心者,不科學先天有的東西來決定,就有形而上學,不實驗,實踐來虛空結論,主觀主義,自由主義,個人主義,英雄主義,不學不求簡單獨立宗派,而唯物主義有個人服從多數,上級服上級,中央,有一個集體生話原則,認真學習,實踐與結合,才出真知,從各方面去觀察,記載,回憶,思考,判斷必有生活鬥爭,矛盾變化,唯心,唯物不相離,不相合,一個是心態,一個是事情,事物實際論述,判斷定理

  • 6 # 呵呵說吧

    唯物論與唯心論,觀點相反,有必要區分。

    唯物論者強調的是物質決定意識,唯心論者相反。

    試想,題主如果作為一名員工,辛辛苦苦幹了很多的事,被唯心論的老闆說“我沒看見”,那豈不是白忙一場不說,窩一肚子火也沒個講理的地方。

    或許還會有唯心論者,掌握了一點客觀規律,就自以為了不得,有優勢。認為是因為自己的道行高深,或者是得到了神靈的保佑,才掌握了這點規律,其他人無法看到無法掌握。豈不是認為“真理只掌握在我手裡”,自己人種高,之後可以肆無忌憚的奴役他人了嗎?

    也只有唯物論者,認為必須是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具有能動性。能動性人人有,不是神的賦予,而是可以透過對客觀的認識、實踐獲得。人人都可以透過自己的努力,掌握客觀規律,獲得更大的能力。

    因此,唯物與唯心有本質上的區別,必須區分開。

  • 7 # 乾坤正法

    從道體的角度看,區分兩者沒有任何意義。但是從道用的角度看,區分兩者還是有意義的,這就是道德經所云,反者道之動以及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的意思。道體由靜到動就是道體向道用的轉化,也就是道動從而出現了矛盾,產生了一炁流行、兩儀四象八卦萬物的誕生。也就是說不論有無、心物、體用、色空、唯物和唯心這些矛盾的現象都是從其表現形式來反應道體,也就是世界的本源。但是很可惜,唯物其實也走進了唯心的死衚衕,唯物唯心統一起來也不是唯物,而是唯心。雖然他們論述世界的本源都錯了,但是不等於沒有意義。意義何在?在於著相而破相,才是真正的唯物主義,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破而後立,不破不立。唯物唯心的錯誤就在於兩者著了相而破不了相。佛家有云破我執即是此意。

  • 8 # 李志勇LZY

    星日月地物後人,

    雲風雨雪等難知,

    任憑智慧猜想出,

    多識昇華唯心論。

    日新月移陳新人,

    古今中外事業新,

    憑思逐漸總出錯,

    看然用物辯證法。

    前論無知初心思,

    腦子手寫出猜想,

    記事眾求幻文化,

    專家後給唯心知。

    後道有識物效能,

    藉助當時自然象,

    古今認識上新階,

    中外被推明物性。

  • 9 # 何顯滼

    沒有必要,唯心與唯物,是對立統一的。各自處在不同的位置上,有各自的優勢和用途。戰略上,是意識決定物質;戰術上,是物質決定意識。戰略與戰術都要,不可走極端。

  • 10 # 紅9九

    唯物論觀點的人總在找唯心論的事,唯心論很好,有的就不知道有什麼唯物論,更不會去找唯物論者的事。

    對事物的認識,本身就是自我感知的,我知即存在。我不知的我也不必非要強迫自己說存在,可以忽略,感知的就是我的世界,感知世界要靠思想認識,不認識即無感知,認識多少也就感知了多少。心不動世界也不動,心不思萬物一片寂靜。

    心決定不了物,物也奈何不了心。人生就是一個思想的過程,一直到死。你的認識水平決定了你的生存狀態。

    一葉知秋是心動的過程,沒必要去分楊樹,桑樹。百川入海,也不要去踏遍每條河流。

    我思即我在,我在即所思。

  • 11 # 澤仁德喜

    不明白道理的人,認為心物是二種東西,懂道理的人,就明白非心非物,非物非心,即心即物,即物即心,非心非物,非物非心,知物非物,知心非心。

  • 12 # 童宏倉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哲學的兩大派別,必須嚴格區別,唯物主義是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有一定的反作用。而唯心主義,是憑藉自已的主觀意識對事物作出虛幻地,不真實地反映。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決定存在,唯心主義則相反,認為存存決定物質。唯心主義是偽科學的,我們要加以批判和糾正。唯心主義的主張,觀點,理論和決策都是不切合實際,因而是錯誤的,它的決定和實際相背離,往往掩耳盜鈴,指鹿為馬,容易被統治階級和宗教極端勢力所掌握和利用,欺騙和矇蔽人民群眾,造成生命和財產損失,而唯物主義者,注重實際調查研究,作出科學的判斷和決定,往往會做出成功和勝利的決定,不會浪費人力和物力,使社會能更好地前進和發展,唯心主義在科學不發達的過去,在人們的意識領域佔統治地位,隨著人類社會不斷向前發展和對自然界認識的提高,唯心主義逐漸被唯物主義所代替,人們從相信自已,也變成相信科學,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大進步。也是人類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文明時代。

  • 13 # 茶館85418

    看了大家關於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哲學問題,我個人認為這些觀點是西方人哲學觀,不是朋友就是敵人,其實這兩個主義都是極端的,大家知道物質是有型看得見摸得著(現有的科學技術),心(也代表腦)心也是看得見的,那就是意識,意實是怎樣產生的,是想怎麼想就怎麼想嗎?沒有一個人能夠把自己從家門口出發周遊世界,而一路的風景,山水人文一幕幕想出來,意識物質運動昇華,由大腦細胞在腦電子的啟用下接收和發射腦運動。最後透過運算得到結果,這個結果就是意識,而這種結果的正確否也取決於外部資訊作用。物質是這個宇宙的基礎,意識是物質運動的本身。誰也離不開誰,誰也別爭苐一,我們的地球在宇宙的世界裡是一小石頭,到處都是生命的存存,為了生存物質作為人類苐一首選這也不奇怪,但如果人類沒有精神信仰的話,人類不會這樣美好。可能有些人看後不高興,如果不是人本身的努力,美好的生活是天上掉下來的,是的,全華人民都在努力為什麼差別這麼大。這裡面就有別的解釋,今天談唯物唯心,我認為這是西方哲學專牛角尖。多看中國的哲學才有利華人的發廣展

  • 14 # NMS1413519

    其實這種哲學上的歸類沒有意義,原因是物質如何形成及意識本質是什麼,之前的哲學家無一人能給出客觀解釋,這種情況下分類是荒謬的。人類最大的悲劇不是找不到問題的答案而是一開始就問錯了問題。就象幾個世紀以前,哲學家和科學家喜歡提問到底太陽是宇宙中心還是地球是宇宙中心一樣可笑。

  • 15 # 祖國和人民

    物質和意識每個人都不能少,物質是主要的,但是都是互相轉化的,有時精神也起著決定性的力量,只有當物質和精神接近平衡時,才是最好的發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介布衣郎中鄭注是如何實現官場逆襲?又為何慘死於"甘露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