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少夫仔仔

    回答不易,希望您能採納哦~

    鄭注,絳州翼城(今山西省翼城縣)人,出身微賤。早年以行醫問卜,混跡江湖。《舊唐書》中記載:"注,本姓魚,冒為鄭,故當時號魚鄭,及用事,人鹹謂之水族。"

    "水族"一稱,顯示了當時的人們,尤其是上流階層的人士對鄭注出身寒門的輕視。另外,史書上還記載了鄭注外表醜陋,常遭人取笑,但他本人從不在意。

    鄭注生性聰明,悟性極高,博學多才,"棋奕醫卜,尤臻於妙"。且因為走南闖北,嚐盡人世艱辛,閱歷豐富,練就了他察言觀色、八面玲瓏的本事。

    只要是與鄭注交往過的人,即使是原來一心想除掉他的人,都無不佩服其才華,視其為不世之才。史稱"人見之者,無不歡然"。

    雖然出身於底層社會,鄭注卻擁有行醫這一技之長,甚至有人稱他為大唐第一神醫;雖然遭人取笑,但鄭注卻不以此禁錮自己,心胸坦然,遊歷四方,增長自己的見識。

    對於自己的前景,此時的鄭注更多的是採取務實的態度,腳踏實地。終於,歷史對於他這樣的人,憑藉他的一技之長,而賦予他寶貴的機遇。

    在民間遊歷多年的鄭注牢牢地抓住這一機遇,最終憑自己的才幹,得以擔任檢校尚書左僕射、工部尚書、充翰林學士,成為唐文宗的心腹,從而影響文宗朝的政治局勢。

    一、抓住機遇,交結朝臣

    給予鄭注政治機遇的人是唐代名將,李愬。唐憲宗時期,時任襄陽節度使的李愬,患有痿病,看遍名醫,都沒治好,這時遇見了遊方郎中鄭注。

    鄭注為李愬開下一幅"煮黃金,服一刀圭"的偏方,李愬服下之後,十分見效,病真的好了。李愬高興之餘,厚賞了鄭注,還署其為節度使推官。

    從此,鄭注便一直跟在李愬左右。期間,鄭注以自己的才幹,經常為李愬出謀劃策,且屢屢見效,深得李愬重用,也因此招節度使幕府眾人的非議。

    時任徐州監軍的宦官王守澄,聽聞後欲除掉鄭注。李愬卻說,鄭注是個難得的人才,還引薦給王守澄。

    王守澄在與鄭注交談一番後,見他"機辯縱橫",遂請於內室,"促膝投分,恨相見之晚"。

    第二天,王守澄對李愬說:"誠如公言,實奇士也。"後來王守澄調任內職,鄭注也隨之來到京師。

    對於鄭注這樣一個在江湖上混跡已久、嚐盡人情冷暖的人來說,本並不奢望能攀上權利與富貴。如今,因為李愬、王守澄等人的"知遇之恩",讓他看到了自己人生的更多種可能。

    也許正是因為這些可能激發了他,作為一個飽讀詩書的人,內心深處隱匿已久的抱負。

    顯然,鄭注不想再讓自己錯過這些可能,所以作為依附者,他清醒地知道只有拿出幫這些權利與富貴做事的真本事,皆中其意,否則自己遲早要被攆出去。

    二、察言觀色,近侍皇上

    在接下來的幾年時間,用"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這句話,來形容鄭注對時機的認知以及把握再合適不過。鄭注依仗王守澄,結交各路朝臣,以至於"數年之後,達僚權臣,爭湊其門。"

    太和七年也就是公元833年的十二月,文宗中風,不能說話。經王守澄引薦,鄭注進宮為文宗治病。文宗服了鄭注調製的藥劑後,十分見效。從此,鄭注得到了文宗的關注。

    太和八年(834)九月,鄭注總結了自己治病的經驗,奏上《藥方》一卷。唐文宗歡喜,於浴堂門召見鄭注,還諮詢富國之術,鄭注建議恢復榷茶政策。

    榷茶是一種徵收茶稅、管制茶葉生產、取得專利的措施,其方法是"以江湖百姓茶園,官自造作,量給直分,命使者主之"。

    當時飲茶盛行,茶葉生產有很大的發展,鄭注建議透過榷茶以增加朝廷的財政收入。文宗採納了他的建議,並賜給鄭注錦彩若干。

    唐文宗喜歡詩文,對於杜甫的詩《曲江辭》中,展現出的天寶以前曲江沿岸有樓臺行宮府署等,心裡很羨慕。

    鄭注猜知文宗想在曲江建造亭榭宮室,於太和九年(835)正月,鄭註上言秦中有災,應興工役以禳災。

    文宗便以此為由,即命左、右神策軍差人疏浚曲江、昆明池,並修造了紫雲樓、彩霞亭等。鄭注又讓公卿在堤上列舍,使唐文宗大為歡喜。

    鄭注對文宗的察言觀色以及投之所好,讓文宗對他寵幸有加,在四月命鄭注為太僕卿,兼御使大夫。御使大夫主管監察,品秩為正三品,權任頗重。可以說,鄭注此時開始了他在京師順風順水的仕途之旅。

    鄭注受任以後,舉薦倉部員外郎李款代替自己原來的職務。雖然李款以前彈劾過鄭注,但鄭注仍以"加臣之罪,雖於理而無辜;在款之誠,乃事君而盡節"為由舉薦了李款。

    可見鄭注還是很有遠見的,既為自己在被提拔之後博得一個好名聲,又讓自己多結交了一名朝官。

    此時的鄭注,已經是可以在皇上面前說得上話的人。但經歷了朝堂上明裡暗裡的爭鬥,鄭注深知,只有讓皇上信任自己,讓自己也成為權勢,才能更好的在京師重地生存下去。

    九月,鄭注被擢升為工部尚書,充翰林學士。唐文宗親自於九仙門召見,並當面賜以告身。鄭注在充翰林學士後,得以充任近侍,深受唐文宗倚重。從此君臣二人朝夕相處,開始了剷除宦官集團的密謀。

    3、解帝憂忿,剷除宦官

    唐文宗早已對宦官勢力心懷不滿,且其祖父憲宗、兄長敬宗皆為宦官所弒,欲誅盡宦官。但這位性格向來不夠強勢的皇上,又難與將相明言。

    鄭注與皇上相處久了,自然知道其心意。並且,雖然鄭注自己也是由宦官引薦,但深知宦官勢力在朝廷裡的利害關係,也許哪天也會威脅到自己。

    為了能夠在朝廷立有穩固的一席之地,於是鄭注向文宗"屢見密計",還引薦李訓相助。

    政治鬥爭向來殘酷。武鬥血雨腥風,文鬥唇槍舌劍,還有各種看不見的腦力鬥爭。官居要職的鄭注既然已知皇上的心意,那麼在宦官集團未剷除前,還是要做表面附和。

    只是,眼下要做的是找一些志同道合的朝官,與自己抱團做鬥爭。鄭注選擇了政治抱負、才幹與手段兼具的李訓作為隊友。

    文宗以為鄭注、李訓皆經王守澄所引薦,與他倆謀事不至於引起宦官的懷疑,遂推心置腹,將心事密告於鄭注。

    鄭注與李訓成功地遮蔽了宦官集團的耳目,經過一番密謀,二人密陳皇上"首先誅除宦官,其次收復河湟失地,再清除河北藩鎮",深合帝意。

    此後,鄭注與李訓先是利用了宦官內部的派別及其矛盾,因右神策中尉王守澄和左領軍將軍仇士良不和,鄭注勸唐文宗命仇士良為左神策中尉,以分散王守澄權力。

    接著,又出謀以王守澄為左右神策觀軍容使,以虛名奪其實權,進行分化瓦解,然後分而治之,誅殺了大宦官韋元素、楊承和等,最後又設計酖殺了宦官頭子王守澄。

    鄭注,原只是一介混跡於江湖的布衣郎中,憑藉一技之長,抓住命運之神賦予他的機遇。從此,他的人生如開了掛。

    而天生機敏的他也不負這樣的機遇,步步為營,用自己的才智順著接下來的種種機會,攀附而上。在剷除了王守澄後,鄭注在朝廷中幾乎迎來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

    但處於這種地位的人,卻往往沒有意識到,危險其實經常來自身邊。

    4、甘露之變,身首異處

    為了將宦官一網打盡,鄭注出任鳳翔節度使。鳳翔地近京師,京兆三輔之一,是一個軍事要鎮。

    鄭注赴鎮前,曾與李訓約定:到鎮後即選拔數百名勇士,人人手持白梃,懷揣利斧,作為親兵。

    李訓與鄭注約定,將於王守澄在滻水附近下葬時,由李訓奏令宦官中尉以下都去滻水送葬,鄭注即奏請以親兵護喪,屆時命親兵以斧砍殺宦官,"使無遺類"。

    誰曾想李訓忌妒鄭注權勢超過自己,決定自己行動,甚至欲趁機殺了鄭注。李訓派親信兩人各處其鎮,招募壯士為部曲,並用金吾、臺府吏卒提前動手,導演了唐代歷史上有名的"甘露之變"。

    可惜心腹將軍韓約膽怯,露出馬腳,導致政變失敗,李訓被殺。執掌軍權的宦官仇士良隨即控制了唐文宗和京城。

    鄭注聽聞李訓已開始行動,立即率五百親兵由鳳翔鎮趕往京師。行至扶風鎮時,聽說李訓已失敗,又返回鳳翔。

    當仇士良得知"甘露之變"的幕後主使是唐文宗、鄭注、李訓等人時,欲除掉鄭注而後快,命人持密信給監軍鳳翔的宦官張仲清,令其設法殺了鄭注及其羽翼。

    張仲清不知所措,手下李叔和獻計說:"以召鄭注議事為名,屏去其隨從親兵,然後一舉殺死鄭注。"張仲清依計而行。

    結果可想而知。李叔和趁鄭注飲茶之際,抽刀殺了他。張仲清隨即派人將鄭注的首級入獻京師,懸掛於興安門。在宦官們的脅迫下,唐文宗下詔給鄭注冠以"謀逆"的罪名。

    從出身社會底層到位高權重,鄭注用自己的真才實學和機智,演繹了一場精彩的官場逆襲史。

    但鄭注聰明一世,卻疏忽一時。他的死雖說與盟友李訓,對他的陰暗之舉有直接的關係,只是李訓的背信棄義,卻沒有引起鄭注的警惕,未經斟酌便赴那宦官的約。

    這從側面反映出鄭注在當時的政治鬥爭形勢下,對自己過於自信,或者說權勢已經讓鄭注的思想有些膨脹,才會導致這樣的下場。

    而他的下場也再次告誡我們,有些時候不能輕信他人,凡事都要過過腦子再做決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管仲與鮑叔牙,是真正的知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