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旅居地球80年
-
2 # 飛揚心理王老師
人的主觀意識產生於大腦,這是大腦的生理機能,也就是說,大腦就有這樣的功能可以產生意識,這就是大腦首先做為物質是產生意識的基礎。
具體的產生過程,首先要有感知覺的參與,由感知覺收集視覺、聽覺、味覺等資訊刺激,再經過加工,對這些刺激有了初步的認識。接著還要提取記憶中的相關資訊和新接收的資訊進行綜合加工,產生新的認識。認識再結合個人的需求,產生相應的意念、想法,這些就已經是主觀意識了。人正是在這些需求、慾望、意念、想法的驅動下活動的。
主觀意識是一個大的範圍,只有一小部分是以指令形式存在的。也就是說,我們對自己和世界的認識,都是主觀意識。由這些主觀意識產生對人的行動的驅動指令,這種指令只是整個意識的一部分。
-
3 # 杜裡巴磁碟
其實這個問題和人有沒有自由意志?和大腦可以自由做決定嗎?等一樣是探討物質和意識之間的關係。
首先說一下我認為的觀點,人的主管意識不是大腦發出的指令,而是接受外界刺激後,一連串化學反應,產生的電訊號,綜合交叉最終選擇的結果。是一個外部輸入的內容集合。
這方面有一些實驗是非常值得參考的。
最早在這方面做科學探索的是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神經科學家本傑明裡貝特,它最早在1985年做過這麼一個實驗,挺簡單的,實驗物件是一些成年人,透過腦電圖來監控他們腦部的訊號,讓他們完成一個很簡單的任務,做出舉手動作這個決定實際他用不著舉手,那麼什麼時候你自己決定舉起手,完全由你自己說了算。
這實驗中是不要求人們把手舉起來的,你只要心裡頭決定舉手了,你就把一個按鈕按下來,就代表說你已經做好這個角色,結果就發現從腦電圖上看,被監控的大腦是在做決定的人作出決定之前,大概0.3秒的時候,就已經可以從腦電圖上看到相應的電活動。如果我們完全不看實驗物件,只通過腦電圖來判斷的話,科學家們是可以提前0.3秒的時間,知道那個人是打算舉手了。
但是另外一批人主要就是科學界的人,對這個實驗主要是質疑,主要在實驗方法上,因為心中有了念頭到手上按下這個按鈕,它本身就存在神經訊號傳導的時間差,這個時間差再加上腦部的處理的時間,假如接近0.3秒的延遲,所以這個0.3秒太短了,什麼問題都說明不了。
不過在之後的30多年裡頭,科學家們還是在這個方面反反覆覆的實驗改進了實驗方法。
您要記得之前的內容,你會知道功能性核磁共振它是檢測神經元供血藥濃度變化的,但是神經元的興奮跟供血的變化之間還會差個兩三秒,所以可以說這個人將要舉手決定作出之前,最多是可以提前10秒鐘就預測到的。
後來在這類實驗中還能準確的提前預測實驗物件是準備舉右手還是準備舉左手?當然了這個實驗是給定條件下的,就是給足實驗物件足夠長的決定時間,但是起碼他可以說明最長來預測一個人下決定已經可以達到幾秒鐘了。到了這幾秒鐘的程度,就不能再質疑這段時間是什麼?下決定到按鈕之間神經處理神經傳遞中的時間差了。因為不可能這麼慢的。還有一個被已經討論了200多年的著名實驗,叫做雙眼競爭,在絕大部分生物視力正常的情況下,他們看到的東西雙眼都是共同採集訊號的,他們都是聚焦在同一個物體上的。
但是神經科學家們透過精巧的設計,讓雙眼看到了不同的內容,然後去統計哪隻眼睛看到的東西會被察覺到,或者是左右眼看到的東西會不會交替的被察覺到,然後在研究這種注意力上的切換跟什麼因素有關?就是這樣一系列的研究叫做雙眼競爭。
儘管我們現在手頭沒有裝置,但是大家聽這節目的時候也可以大致體會一下什麼叫雙眼競爭實驗?您現在先閉上左眼,保持右眼睜開,然後在鼻尖前15釐米豎起一根手指頭,您現在把您的視力您的注意力挪到這根手指頭的右側物體上,不論您看到什麼東西都無所謂,您就注意看這手指頭右側的物體,這個時候您再慢慢的睜開左眼,有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即便睜開了左眼,看到的東西依然是手指右側的那些東西,它不會變的,左眼雖然睜開了,但好像是白爭了一樣。
您同樣也可以用左眼來試試右眼閉上。有些實驗是這麼做的,他們不是用手指豎在中間,而是用一個稍微寬一點的幕布擋在中間,這樣就能遮擋住後面更大的區域。
在這種雙眼競爭的實驗中,只處於劣勢的眼睛雖然睜開了,但是他仍然看不到幕布後的東西。但是在實驗中,科學家們會在他看不到的區域的幕布後面放一些比如說面孔的照片,這個時候如果同時監控被實驗的人腦部的活動,就會發現,雖然其中一隻眼睛的內容始終沒有看到,沒有進入意識當中參與實驗的人也說自己看不到,但是他的梭狀回面孔區的神經元卻在高度的活躍,也就是說那個人在腦中識別面孔的區域已經在工作了,而實際上這個資訊是處於競爭中落敗的那隻眼睛看到的資訊,他雖然沒有進入到意識,但是依然被大腦加工著。
這些沒有被我們察覺到的內容,會不會是我們作出決定或者選擇的重要影響因素?這方面的實驗還真是做過不少。比如神經科學家做出這樣的實驗,他們讓被試驗的人雙眼看到兩幅不同的圖片,但是左眼是一張閃爍非常強烈的圖片,一秒鐘要閃10次,右眼給的是一張靜態的圖片。因為左右眼呈現的圖片是不同的,所以就會出現所謂的雙眼競爭。在都是靜態情況下,雙眼競爭到底是誰勝出,這說不準,甚至有可能是一會一換。但是因為現在左眼閃爍的圖片是太吸引大腦了,所以大腦就會分配更多的注意力在左側。
所以凡是在這個實驗當中的人,最初它都是隻能看到閃爍的圖片兒,而那幅靜止的圖片,他就算集中精力想看都看不到是什麼?這個時候你的大腦就已經被這閃爍的圖片給劫持了。但是這個實驗的目的在於另一張靜止的圖片,比如說在這幅靜止的圖片上是一片大草原圖片的右上角有一朵紅色的花,這是非常顯眼的。可是在雙眼競爭中,被實驗的人是始終沒有看到這幅大草原跟花的圖片,可是在之後的測試中就會發現,這個人對其他的圖片上右上角出現的內容都有更明顯的視覺敏銳度。
當然確定有更高的視覺敏銳度,這個過程又涉及到了視覺加工中對幾何不變性的測量什麼的,咱們就不詳細說細節了,但是僅從這個例子我們又能隱約的感覺到那些我們沒有看到的內容,實際上是在影響我們之後的判斷。
如果您覺得這個例子還是有點弱,下面還有一個更強的例子,叫做突破屏障實驗。其實它就是剛才實驗的改進版。後來的科學家們就發現一給閃爍的圖片,一隻眼睛給靜態的圖片,但是隻要時間給的足夠長,這個人最終還會是在閃爍的進行過程中看到那張靜止的圖片到底是什麼?
可能就是因為閃爍圖片給的刺激已經疲勞了,所以注意力終於有機會分到另一側靜止的圖片了。具體過多長時間才能突破屏障,這個90%是取決於那幅靜止圖片裡出現的內容。如果這個內容是非常鮮豔的、非常鮮明的,或者是非常熟悉的圖片,比如說媽媽的照片,突破的時間就會非常短。
結果在這個實驗中,他們用到的靜止的圖片是一句話,如果這句話是符合語法的,那麼突破的時間就會短很多。如果這句話是從隨機的文字拼湊出來的,這麼一行字不符合語法規則,那麼突破的時間就會非常長。
所以您看從這幾個實驗中,我們能不能說意識中有什麼不是我們自由產生的,而是一個外部世界的輸入來決定的內容集合。外部對我們自身感受的影響可能還不止是如此,比如說我們對顏色的喜好,你是更喜歡藍色的,還是更喜歡紅色的?你以為這是自由意志的體現嗎?有一個實驗叫擊碎了這種假設。
當然很可惜,這方面實驗,因為一九五幾年之後受到倫理學的限制,是不可能在人體上做的。那麼就在猴子上做跟人的關係比較近,在猴子的大腦中,一個非常中心的區域,它是負責多巴胺分泌的區域,還有跟很多的獎勵行為,比如像性高潮成癮,甚至是談戀愛的感覺都很密切,相關的區域叫做腹側被蓋區,就把這個區域連上了電極,然後給這些猴子看兩張照片,一張照片是水果的,一張照片是騎車的。
但是你想這猴子天然就對水果感興趣,這個是不受影響的情況下。但是如果每次給猴子看汽車照片的時候,給他的腹側被蓋區一些電刺激,幾次以後就算是不再刺激腹側被蓋區了,猴子也會一上來對汽車的照片更感興趣。雖然這個實驗不能給人做,但是我們假設假如真給人做了,我們對某一張照片的喜好,很可能也能被其他的我們沒有意識到的東西操控。
也許在那個時候我們還能仔細的說出我們為什麼喜歡汽車這張照片,理由是1、23,我們為什麼沒有選水果的照片?理由是123還能說出一大套。
但是如果實驗人員透過操作把我們的喜好顛倒過來,作為一個自認為有自由意志的人來說,之前那種自信會不會崩塌呢?假如不說的這麼邪乎、保守一些去理解這些實驗,起碼能夠說明決策跟選擇不只是那些我們可以用語言跟思維描述出來的東西決定的,還有一部分是我們無法意識到的東西的存在來決定的。在研究腦的過程中,大方向也是越來越趨向於可以驗證,可以測量這條路。純利用思辨去研究的結果越來越不受到承認了。
回覆列表
意識到有問題,你就會去解決問題。意識不到有問題,你就不會去解決問題。意識是大腦的綜合反應,主要是識(經驗)、記憶、分析和判斷、注意力等綜合快速形成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