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海鏡清
-
2 # 大福讀史
回覆題主的問題,卻正是蜀漢賢臣。但是卻正卻並未在蜀漢一展抱負,屬於被埋沒的人才,他之所以能被後世記住還是因為那句世人盡知的成語——樂不思蜀。
說來很巧,卻正的祖父卻儉曾經是益州刺史,而且是劉璋之父劉焉的前任。不過卻儉名聲不忒差勁,史載其人“貪殘放濫”,可以說是一個標準的酷吏。正是因為卻儉的盤剝壓榨,益州隨即爆發了以馬相和趙抵為首的農民大起義,卻儉也死在了義軍的刀下。這一次起義打的很熱鬧,連隨後的繼任刺史劉焉也難以順利任職。劉焉、劉璋父子順利接管益州後,劉皇叔也過來分了一杯羹,卻正的父親卻捍即在此時投奔到劉備手下,後來又被調到孟達手下擔任都督一職。
公元220年,孟達反叛蜀漢,卻捍隨之投降了曹魏,這一下卻正的日子不好過了!父親卻捍屬於叛臣,母親又早早地改嫁了,唯獨只剩下卻正形影孤單地遊蕩著。不過卻正卻在此艱苦環境下發憤苦讀,一番苦功夫迎來了回報,卻正年僅弱冠就能寫出一手十分漂亮的文章,蜀漢歷來需要人才,於是年輕的卻正隨即進入了蜀漢官僚階層,並當了秘書史。
雖然卻正家庭成分不好,好在卻正心裡挺有數,不該說的不說,不該做的不做,只把注意力放在業務上,後來卻正的官職也逐漸被升遷,從秘書史升到秘書令史,再到秘書郎,直至秘書令。雖然《三國志》的作者陳壽稱讚卻正“文辭燦爛,有張、蔡之風”,但從卻正被屢屢升遷亦不難看出卻正的文筆是如何優秀。但是卻正的事業也從此遇到了發展瓶頸,一直到蜀漢滅亡也未能突破。
蜀漢的尚書令董允死後,呂乂隨之繼任,但是呂乂只做了五年尚書令便病故了,接著繼任尚書令的是陳袛。正是這位陳袛掌權期間,宦官黃皓開始頻繁干預政事,而陳袛也看到黃皓與劉禪總穿一條褲子辦事,也樂意交接黃皓,想與其“互為表裡”。從此,蜀漢超綱日壞,不但許多蜀漢大臣被黃皓排擠出朝廷,而且劉禪的兄弟劉永也被外放了十餘年。同時,三國時代著名的“幼麟”姜維也不得不攝於黃皓的淫威而避禍在外,常年藉口領兵作戰不回成都。
相比之下,卻正卻毫髮無傷,也許卻正的一手好文章讓他免於被流放,且黃皓操弄權柄又不得不借助卻正的文筆,但是卻正的官位卻再也沒有得到過升遷,亦由此看以看出善於周旋的卻正並不是一味服從黃皓。史載“經三十年,皓從微至貴,操弄威權,正既不為皓所愛,亦不為皓所憎,是以官不過六百石,而免於憂患。”
公元263年,蜀漢亡國。負責起草的降書的即是卻正。第二年,劉禪被司馬昭下令遷往洛陽,蜀漢這班端了劉家幾十年飯碗的文臣舊吏們都不願拋家舍業跟隨劉禪前往生死不測的洛陽,這時卻正和另一個叫張通的卻願意“舍妻子單身隨侍”。
隨後,卻正又在宴會上親手導演了“樂不思蜀”的傑作,劉禪也憑此讓司馬昭放鬆了警惕,得以安渡晚年。對於卻正的忠心陪侍,不僅讓劉禪大有“知之甚晚”的感慨,也讓司馬氏手下官吏對其評價頗高。得借於此,卻正在西晉建立後受到了司馬炎的重用,卻正也憑藉自己的才能一步步地做到了關內侯的高爵。卻正死後,司馬炎用一句話評價了卻正後半輩子才大放光彩的事蹟,“正昔在成都,顛沛守義,不違忠節,及見受用,盡心幹事,有治理之績。”
-
3 # 趣觀歷史
謝邀。關於題主的這個問題,答案是肯定的,不過因為種種原因,他們在歷史上的存在感都比較低。囿於篇幅有限,子淵就不展開講了,重點講講蜀漢後期能臣、丞相費禕的得力助手——呂乂,其才能堪比同樣出任過尚書令一職的法正、蔣琬,不過後世史家卻總是將其忽略。
▲呂乂劇照
呂乂(yì),字季陽,荊州南陽郡人,蜀國後期的尚書令。其父呂常在東漢末期護送劉焉入蜀後,因出蜀官道堵塞,而滯留於蜀地,劉焉得知後,將其聘為幕府。不幸的是,呂常在入蜀幾年後便患病逝世,獨留年少的呂乂一人生活,好在呂乂並未因父病逝而渾渾噩噩,反而他更加刻苦,勤學程度更甚往昔,終日獨自讀書彈琴。劉備入蜀後,任命王連為鹽鐵校尉,管理蜀地的鹽鐵收益,王連本是早年入蜀的南陽人,被委以重任後自然不忘同鄉,陸續啟用遷居蜀地的南陽郡人士任典曹都尉,比如杜祺、劉乾等,呂乂自然也在其中。雖然王連對他們的啟用有任人唯親之嫌,但不論如何,呂乂總算是踏上仕途。
▲位於成都東北方的巴西郡
由於才能出眾,呂乂逐漸被上司賞識,先後出任新都、綿竹兩縣縣令,任職期間頒佈諸多親民政策,體恤民力、緩解矛盾,受到當地百姓稱頌,不久升任巴西太守。出任巴西太守之時,丞相諸葛亮正謀劃北伐曹魏,為確保北伐成功,呂乂主動募集五千兵丁,並日夜對其進行訓導監督,當諸葛亮大軍到達巴西郡後,他便將這些訓練有素計程車卒全數交與諸葛亮。看到這些士兵後,諸葛亮對呂乂的軍事才能所震驚,欣慰之下便命其轉任漢中太守,負責這一戰略要地。
▲三國時期士兵劇照
事實證明,呂乂果然沒有辜負諸葛亮的信任,將北伐大軍的糧草供應安排得井然有序。諸葛亮病逝後,蜀漢朝廷將其調往廣漢、蜀郡等地平息騷亂,呂乂以雷霆手段懲治奸邪,對諸葛亮去世後所引發的混亂進行了有效而又及時的治理,同時還仔細排查兩地脫離軍籍計程車兵。《三國志·蜀志》記載,呂乂對脫離軍籍計程車兵進行了耐心開導,曉之以情動之以理,短短几年時間內就有一萬脫離軍籍計程車兵主動復員,令人不得不佩服呂乂的手段。
▲諸葛亮與蜀漢後主劉禪劇照
當然,這種情況的出現除呂乂的耐心開導與執法嚴格外,其實也離不開當時蜀漢的軍籍制度。在當時,軍戶祖祖輩輩都是朝廷兵丁,軍籍家庭不計入民籍,生活由國家供養,也無需納稅出糧,但必須在戰時為國征戰,而一旦軍戶脫離軍籍,就會成為“黑戶”,從而喪失國家所給予的一切物資。所以一些人在失去基本的生活來源後,迫不得已下又才回到軍隊自首復員。
▲蜀漢丞相費禕塑像
由於呂乂善行仁政、才德兼優,很快就被蜀漢朝廷調入成都為官,入朝之後,呂乂相繼擔任尚書、尚書令等要職。任職尚書令時,呂乂成為丞相費禕的得力助手,在他的輔佐下,繁雜的軍政事務被處理得井井有條。值得一提的是,呂乂不管是在地方還是中央,工作作風都是追求效率、親民近民,但其執法過於嚴苛並喜用俗吏,導致其在同僚中的名聲並不怎麼好,而且也得罪了不少士家大族。要知道,當時史書的撰寫權恰好就掌握在這些家族的知識分子手中,所以他們才會不遺餘力地抹黑呂乂,並將其功績一筆帶過,而這也正是呂乂名聲不顯的原因所在。
參考文獻:
《三國志·蜀志》
回覆列表
蜀漢四相是當時老百姓的說法,指的是丞相諸葛亮和諸葛亮死後的兩任大將軍蔣琬、費禕,以及擔任尚書令的董允。這其中只有諸葛亮是名副其實的丞相,蔣、費則有丞相之實而無丞相之名(諸葛亮死後劉禪就再也沒有任命過丞相一職了),董允則更像個宮廷大總管,主要負責約束劉禪不讓他幹什麼荒淫無道的事情。
陳祗
四人中蔣、董是同一年去世的,費禕則在七年後死於暗殺。費禕死後,由姜維擔任大將軍,由於姜維長期在外征戰,實際上他就沒怎麼管過國家政事,因此負責政事的就變成了奸臣陳祗。陳祗掌握朝政只有短短的五年時間,但影響很壞,他與宦官黃皓互為表裡,導致國政日益敗壞。
董厥
陳祗死後,繼續執政的是董厥和樊建,這兩個人都有處理好一般行政事務的能力。在董厥擔任丞相府令史時,諸葛亮曾讚美董厥說:“董令史是有才能的人。我每次和他說談論,他都思考周密、恰當。”以和平時期或者說守成時期的標準來衡量,董、樊也算是賢臣了,不過他們對於黃皓弄權完全木辦法,因為黃皓後面站的是皇帝。後來執政的又加了一個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情況依然沒有任何改變,“自瞻、厥、建統事,姜維常征伐在外,宦人黃皓竊弄機柄,鹹共將護,無能匡矯。”可以說,蜀漢是三國唯一一個有宦官弄權的政權。
霍弋
同時,蜀漢地方上還有一些賢臣。其中最著名的是建寧太守霍弋,在任很好地維護了南中地區的安定,“撫和異俗,為之立法施教,輕重允當,夷晉安之。”魏國伐蜀時,霍弋打算率軍前往成都協助防守,可惜劉禪以戰略已定,不聽其建議。等到成都失守,霍弋身穿喪服,痛哭告祭,並堅持不投降。直到得知劉禪受到了魏國優待才降魏。後來又派兵平定了吳國的交阯、日南、九真三郡,可以說是一位軍政能力都很突出的賢臣,可惜在蜀漢得到的重視不夠。
此外還有騎都尉柳隱死守漢中黃金,鍾會不能攻克,一直堅守到劉禪投降,發來手令為止。郫縣令常勗,鄧艾消滅諸葛瞻的軍隊後,依然率軍民堅守不降,直到劉禪下令他投降才獻城。護軍羅憲死守永安半年,擊退前來趁火打劫的吳軍。
問題提到的郤正,雖然文學水平很高,也忠於蜀漢,但地位不高,才能也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
正是因為中央地方都還有一些賢臣,所以蜀漢雖然有很多弊端,但直至滅亡,國內沒有動亂,也沒有大規模的叛亂。
黃皓
至於憎恨黃皓的人,應該說是很多的,史書上當然不可能一一提及。其中最出名的,是劉禪弟弟劉永,他非常憎惡宦官黃皓,黃皓取得劉禪的信任把持朝政後,在劉禪耳邊讒言離間劉永,劉禪漸漸疏遠劉永,以致劉永竟十多年不能朝見劉禪。此外還有前面提到的羅憲,眾大臣多依附黃皓,羅憲獨獨堅正不移。黃皓憎恨他,貶他為巴東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