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石齋主

    關於宋仁宗被刺事件,《宋史.后妃傳》《續資治通鑑長編》、歐陽修《歸田錄》都有記載。綜合史料記載可知:宋仁宗慶曆八年(1048)閏正月十八日深夜,職在守衛皇宮崇政殿的侍衛顏秀、郭逵、王勝和孫利四人突然闖入宋仁宗休息的坤寧宮,意圖刺殺宋仁宗。

    在坤寧宮值班的宦官、宮女發現有人闖宮,與顏秀等人格鬥。宋仁宗聽到動靜,想出去看看情況,但侍寢的曹皇后緊緊抱住宋仁宗,不讓仁宗出去。曹皇后是宋初名將曹彬的孫女,頗有將門之後的氣度,一邊穩住仁宗,一邊命令身邊的宦官宮女鎖好宮門,保護仁宗的安全。仁宗問是怎麼回事,宦官何承用回答說是在責罰犯錯的宮女,可能打得狠了些,鬧出了聲響。曹皇后聽後怒斥:賊人已經衝到宮中殺人放火,外邊的情勢萬分緊急,你還這樣說,是想欺矇皇上嗎?這時仁宗才知道有人想刺殺自己。

    曹皇后接著對宦官和宮女說:刺客一時還沒找到皇上的住處,現在大家不要驚慌,做好防備,我已經派人去找侍衛統領王守忠帶兵進宮護駕,一會就沒事了。仁宗覺得賊人似乎熟悉宮中道路,很是著急,曹皇后卻毫不慌亂,激勵宦官和宮女:“現在天黑,我們沒法看清誰是誰,這樣,誰出去抵抗刺客,與他們戰鬥,我就剪下他的一縷頭髮,天亮之後檢查,凡是剪了頭髮的,皇上會給重賞!“在曹皇后的激勵下,坤寧宮的宦官、宮女鼓起勇氣,衝出去與刺客搏鬥,並認出了顏秀等人。

    就在坤寧宮的宦官、宮女和刺客搏鬥的時候,住在別處的仁宗的妃子張美人趕了過來。愛妃冒死救駕,仁宗非常感動。

    張美人趕來不久,大批侍衛、禁軍也到了,侍衛統領王守忠率領侍衛、禁軍衝向顏秀等四人,侍衛王中正連發幾箭,當場射死顏秀、郭逵、孫利,王勝逃脫。侍衛和禁軍仔細搜查一夜,仍沒找到王勝。

    宋仁宗下令給主管宮中護衛的宦官楊懷敏,一定要嚴密搜查,必須找到王勝,且必須留活口,以審訊王勝,查出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

    第二天,直屬皇帝的特務機構“皇城司“的禁軍在宮中展開地毯式搜查,仍沒找到王勝,第三天還沒找到。宋仁宗下令,繼續搜查,一定要找到王勝,查清事實。

    三天後,楊懷敏終於率領侍衛在宮城的北樓找到了王勝,但王勝此時已奄奄一息,不能動彈。奇怪的事,楊懷敏明明接受了宋仁宗的命令,要留活口,卻一見到王勝就讓侍衛們一擁而上,將王勝亂刃分屍,殺死了王勝。

    至此,意圖闖宮弒君的四名刺客全部身死,刺殺案也就無從審起,成為疑案。

    弒君案是天下最大的兇案,雖然刺客全部被殺,但刺客的上級、護衛禁宮的侍衛、宦官的失職之責必須追究。

    對於如何處理,朝中大臣有兩種意見:參知政事(副宰相)丁度認為這是一件大事,皇帝的安危關係政權的安危、天下的穩定,是國家不能容忍的,必須查明事件的緣起、顏秀等人背後的主謀和與案件有牽連的人,他建議仁宗將案件交給國家最高監察機構御史臺,讓他們審理;國家最高軍政機構樞密院的長官樞密使夏竦則認為,刺殺皇帝雖然是大案,但是偶然事件,最好不要把事情擴大,不要牽連太廣,免得皇宮、朝廷不安,只派御史和宮中得力的宦官在宮內調查即可。兩種意見針鋒相對,丁度和夏竦從案發當天的早晨5點一直爭到八九點鐘,誰也不能說服誰,還在爭論。最後宋仁宗同意了夏竦的意見,指示只在宮中調查,不擴大調查面。

    那麼,宋仁宗為何同意只在宮中調查,不大面積審查呢?

    據史料分析,原因大致有以下幾個:

    首先,宋仁宗天性仁厚,刺客已死,自己只是受到驚嚇,並沒有受到傷害,多牽連人對朝政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意義,審理此案擴大不如縮小,減少負面影響;

    其次,案件擴大化的苗頭已經出現。正在宋仁宗與朝臣商議如何處理案件的時候,諫官王贄竟給仁宗上奏表章,指稱弒君案的主謀為曹皇后。王贄認為,在顏秀等人闖宮時,曹皇后指揮若定,表現完美,若非事前有知,作為一名弱女子,怎麼可能有此表現?仁宗本來對曹皇后當晚的表現讚不絕口,稱讚曹皇后不愧是將門之女,但王贄的奏章一上,竟也對曹皇后起了疑心,一度想調查曹皇后。但王贄的奏章披露後,御史王郯馬上給仁宗上表指出,王贄是往曹皇后身上潑汙水,真實意圖是想讓仁宗廢除曹皇后,另立他人為後,勸諫仁宗不可相信王贄。仁宗收到王郯的奏章後經過思考,放棄了調查曹皇后的想法;

    第三,案件發生當晚,張美人很快趕到坤寧宮,仁宗非常感動,第二天向夏竦等大臣講起的時候還直落淚,夏竦馬上提出重賞張美人,提高張美人的地位,給予張美人和皇后一樣的待遇,在翰林學士張方平的反對下才沒有達成。夏竦的做法,真有點王郯所說的廢曹皇后另立皇后的意思了。弒君案變成了宮鬥,甚至會嚴重影響未來的朝政,這怎麼行?

    在多種因素影響之下,這樁性質極其嚴重的闖宮弒君案終於以處罰、貶斥了楊懷敏、皇城司主官楊景宗等人了事。

  • 2 # 月關略萌

    宋仁宗趙禎是歷史上著名的仁君,他性情寬厚,為人善良、溫和,善於納諫,心胸開闊,深受百姓擁護和愛戴,是北宋年間不可多得的一位君王。他在位期間,北宋經濟繁榮,百姓安居樂業,名將文臣輩出,開創了難得的仁宗盛治。

    就是這樣一位賢明的君主,卻在自己的寢宮內遭遇了刺殺,雖然行刺並未成功,但也著實令其驚出一身冷汗。但令人費解的是,事後宋仁宗卻對刺殺事件的調查十分敷衍,一點都不積極,甚至主動提出不再調查!宋仁宗雖說是仁君,但對於這種謀逆行刺的大事,作為一位帝王來說也是絕對的禁忌,不可能如此敷衍了事。那麼我們來分析一下宋仁宗不調查這次行刺事件的真正原因。

    一、刺客乃宮廷侍衛,行刺動機存疑

    在守衛森嚴的大內皇宮中,想要行刺皇帝絕對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普通人根本連宮門都進不去,更別提行刺了。而此次行刺宋仁宗的就是四個宮廷侍衛,平時負責保衛宋仁宗的“親信”之人,他們有著常人所沒有的優勢,對於皇宮也十分熟悉。顯然,這四個宮廷侍衛之所以來行刺宋仁宗並非是他們自己的意願,因為不管行刺成功與否他們四人都是必死的,況且他們沒有行刺的理由,所以說他們背後必然有人指使。而且他們只有區區四個人,客觀來說行刺成功的機率很小。也就是說,他們的這次行刺行動並不是真的想要刺殺死宋仁宗,更多的只是想要引出這麼“一場戲”。

    二、曹皇后與張美人在行刺事件中的表現

    先說一下當時的後宮形勢。宋仁宗的第一任皇后郭氏是劉太后親選的,但宋仁宗本身並不鐘意郭氏,只不過是礙於劉太后無奈之下委曲求全。不但如此,劉太后對於宋仁宗後宮干涉過多,屢次反對、阻止宋仁宗的選擇,使得宋仁宗對劉太后的不滿日益嚴重。劉太后死後,宋仁宗親政,他便第一時間改變了後宮的局勢,並藉機廢了郭皇后。然而礙於各種原因,宋仁宗依然沒有冊立到自己喜歡的女子為後,最終曹皇后被立為皇后。直到張美人的出現,讓宋仁宗對其寵愛有加,雖然明面上地位不如曹皇后,但實際權勢上並不亞於曹皇后多少。

    再回歸到行刺事件。宋仁宗遭遇行刺的當晚是與曹皇后同寢。刺客臨近之時,身邊的宮女和宦官都驚慌失措,唯有曹皇后保持著足夠的清醒和冷靜。她果斷的下達了一系列的命令,一邊派人去求救兵,一邊激發起宮女和宦官們的抵抗情緒,展現出了將門之後的英姿風采。曹皇后能夠臨危不亂,審時度勢,並且採取正確的保駕策略,是最終平息刺客叛亂行刺的最大功臣。

    而在這期間,宋仁宗最心愛的寵妃張美人也冒著生命危險前來救駕,這份“深情”讓宋仁宗感動不已,甚至因此萌生了提高張美人在後宮的地位,讓其享受等同皇后的待遇。

    很明顯,這次的行刺行動最大的功臣雖然是曹皇后,而實際上並未出一絲一毫力的張美人才是最大的受益者。說到底,張美人只不過是在混亂的形勢下,表了一個態,本身並沒有護駕的功勞。這中間固然有著宋仁宗自身的偏愛主觀影響,但也反應了當時後宮的局勢。張美人比曹皇后少的只是一個名正言順的名號地位,實際上是更受寵的那一個。

    三、行刺背後的主謀是誰?宋仁宗或許早已心知肚明

    按照常理,皇帝受到了行刺,這絕對是一種挑戰皇權的大事件。不管於公於私,宋仁宗都不可能輕易地就放過不調查。唯一可以解釋的理由就是,宋仁宗心裡已經知道了幕後主謀是誰,並且他也知道這次行刺行動的真正目的何在。

    宋仁宗雖然仁慈,但絕對不傻。這次行刺行動中最大的亮點就是曹皇后的鎮定自若以及張美人的忠心護駕。這正是因為如此,曹皇后和張美人成了幕後主謀的最大懷疑物件。

    先說曹皇后,她在這次行刺行動中的那種從容淡定讓人懷疑她是否提前知道整個事件,或者說她就是背後的主謀。我認為不會。首先,她本身已經母儀天下,可以說是全天下最具權勢地位的女人,他沒有刺殺宋仁宗的動機和理由。其次,曹皇后的祖父是開國功臣,伯父是守衛邊疆的名將,乃是正兒八經的名門之後,見過的大場面自然不少,面對這樣的行刺她完全有能力做到如此。

    再說張美人,她在這次行刺行動中雖然實際上並沒有護駕,但其表現出來的那種忠心和情義是最打動宋仁宗的。雖然最終並沒有得到等同皇后的待遇,但對她的權勢地位是一種加強和鞏固,她屬於得益的一方。並且,這次的行刺行動也並不周詳,成功率很低,更多像“一場戲”。從這裡看,張美人為了提高自己在後宮的地位權勢,導演這場戲的可能性相對來說比較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知道哪些明星名人,為古建築做出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