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家APP

    我們採訪了熊氏琺琅第三代傳承人,以下展現熊氏琺琅製作技藝的幾個步驟的獨特精華,以便藏家愛好者能夠了解其中的奧妙:

    熊松濤 | 北京工藝美術大師,大家習慣稱他為熊爺

    一方面是因為他在圈內赫赫有名,同時也因為他性格豪爽

    1. 制胎

    傳統琺琅一般以紅銅製胎,更好的採用的是白銀和黃金,金、銀的穩定性及耐腐蝕性比銅更高,不易變色,光澤度也更好,更易於襯托琺琅的精美。

    作為收藏件,品相的儲存至關重要,因此大件藏品多采用黃金做胎。錶盤多為也多為銀胎和金胎;項鍊多為銀胎,素淨的銀與璀璨紛繁的琺琅填彩相得益彰,使得琺琅首飾與現代著裝更容易搭配。胎質作為琺琅器的底盤支撐,相當於人體的骨架,因此選擇白銀和黃金作為胎質,對這些金屬的純度配比、物理延展性都要有很好的瞭解和把握,在製作和捶打中,才能做出密度和韌勁足夠支撐後面50多道工藝的鍛燒。

    熊爺和師傅試驗用的白銀廢料就達60~70公斤。這些廢料被熊爺專門找了個地方放起來,像一種精神的紀念,累的時候,琢磨事兒的時候去就去看一看,那些歷歷在目忘乎所以研發的日子,時時給他力量和前進的動力。

    黃底纏枝蓮紋瓶

    2.掐絲

    琺琅器,據部分資料顯示,起源於波斯,元中期傳入中國,在西方貴族階層盛行,現在法國、德國仍有在制。而中國的琺琅,以精巧手工獨特製作的掐絲琺琅在世界上獨樹一幟。

    熊氏的工藝除了最基本的工序外,在各個步驟中要求的精細程度會更高。以製作琺琅盤面為例,一個錶盤的直徑大約只有30毫米,在如此小的面積中以金絲或銀絲勾勒圖案輪廓線條並填入琺琅的技巧,其罕見度和複雜性極高。

    金絲或銀絲的厚度只有0.07—0.04毫米,在純銀或金胎上勾勒出所要的圖案。這一步大約需要50多個小時才能完成,在勾勒圖案的同時要用一種特殊的天然黏合劑固定金絲。

    這種黏合劑在焊接過程中將不會留下任何痕跡。將金絲線牢固的焊接在盤面上,這是非常關鍵的一步,因為僅有0.04毫米的金絲線用日常火柴的溫度就能燒盡,為什麼要用怎麼細的金絲呢?因為越細的金絲表現力越強、圖案表現得更細膩。更何況用將近900攝氏度的高溫來焊接金絲,而後在經過反覆的焊接和酸洗,這一步的成功率極低。

    3. 釉

    釉料是其很重要的部分。

    琺琅材料顏色除了鮮豔亮眼以外,要讓人有非常“潤”的感覺,光滑玉質,細膩自然。這來源於其釉色用料全部為天然寶石礦物質提煉配製而成,非化學料。琺琅釉料裡用得最多的為藍色,也因此琺琅又名景泰藍,釉料點色又稱為點藍,常規的用的都是鈷藍,跟瓷器一樣,市場上有配好了色的鈷藍原料。

    雄鷹琺琅對瓶

    而熊氏採用的藍色多為孔雀石、綠色為綠松石,紅色為金提煉的色,及利用這些天然礦石多種配製的調和色。因為每種天然礦物的熔點與顯色率不同,哪種用多少溫度才能顯色並固色,都有相應的溫度燒製氛圍,因此往往一件好的琺琅作品至少要反覆燒25次以上,直到燒到和絲一平為止。

    4.點藍

    這也是製作琺琅器中極為重要的一步,按照設計的圖樣,在精細的掐絲空隙裡,填入對應的色料也是非常考驗功夫的,填色的均勻程度,在花絲邊緣的細節處理乾淨程度,直接影響到燒製出來的效果。

    除了表面可以看到的平滑程度以外,專業人士透過釉色的氣泡便可判定一件琺琅器的等級。熊氏獨特打造的填色勺大大小小共幾百個,最細的只有針尖大小。

    正是這樣精益求精,不斷嘗試與突破積累的深厚技藝功底,讓熊爺對北京通縣鎮靛莊花絲廠走出國門,與世界大牌合作充滿了底氣。

    一個偶然的機會,熊爺看到有一款華人耳熟能詳的瑞士手錶的錶盤採用了琺琅製作,資料上宣稱選用的是全球最頂尖的法國琺琅製作工藝。熊爺看著這技術,覺得自己的廠子完全沒問題,甚至能超過它。於是,他召集師傅一起研究了錶盤的尺寸、結構,琺琅技術在上面的表現,研製出了掐絲琺琅錶盤。

    給錶盤上色

    在一次國外的展銷會上,熊爺團隊帶上了他們的展品,打聽到那幾家採用琺琅工藝的手錶製作商之後,熊爺直接去見了對方的負責人。一開始瑞士表商不相信中國能製作出精良優美的琺琅,甚至對熊氏琺琅錶盤的“精湛工藝”懷疑至極:這不是琺琅,不要來騙我,琺琅是有氣泡的,你們這個怎麼一點氣泡都沒有?

    熊爺親自揭開錶盤,取出截面,表商謹慎的用放大鏡仔仔細細看了好半天,又不斷用手觸控,終於肯定的說這就是琺琅!逐漸,熊氏琺琅在國際琺琅界聲名鵲起,成為了國內掐絲琺琅的頂級代表。

    熊氏琺琅展廳

    1976年出生的熊爺作為家族琺琅手藝的第三代傳人,更多地選擇了與現代生活正發生的、關聯的、接近的方向,時尚、實用、精緻、獨特、個性化成為熊氏琺琅產品的明顯定位和特色

    大高個、壯實的熊爺其實有顆非常細膩的心,從接手家族的北京通縣鎮靛莊花絲廠起,腦子裡每天想的都是琺琅,工藝上有什麼要改進,突破,設計上有什麼概念,想法,想嘗試什麼,借鑑什麼……“幾乎每天一睜眼,腦子裡就全是琺琅了,睡覺前也在琢磨這些事,心心念念,跟想念媳婦似的”。

    蝶戀花錶盤的正面和背面

    如今,熊氏琺琅器已經突破了傳統琺琅作為裝飾物、首飾的傳統造型,有很多跟現代生活搭配的、實用的、交融的時尚的器物,比如中式風琺琅掐絲錶盤,非常之美,很有品質感。傳統器型保持在做,但產量不多,以高階收藏件為主,多為受特邀定製的出訪禮,館藏品、玩家藏品。現在大量開發的錶盤、項鍊、裝飾畫、傢俱、服裝、家居等物,正受到越來越多年輕新貴的簇擁。

  • 2 # 文藏

    明宣德 掐絲琺琅纏枝蓮紋龍耳爐

    琺琅的定義

    琺琅是外來工藝名稱的音譯。中國古代文獻中“佛菻”“佛郎”“拂郎”“發藍”等詞均為琺琅的舊稱,是因譯名不統一而出現多種寫法不同而已,實為同一物質或同一工藝。明清鑑賞著錄中的“大食窯”“佛郎嵌”“鬼國嵌”等名稱, 也都是指琺琅工藝的不同製品而言。清代以來又稱為“景泰藍”,清內廷稱燒造琺琅工藝的作坊為“琺琅作(廠)”。

    乾隆 掐絲琺琅仿古天雞尊

    琺琅製品是以礦物質的長石、石英、矽、鉛丹、硼砂等原料按照適當的比例混和,分別加入各種呈色的金屬氧化物, 燒製成粉末狀的像玻璃質的物質,通常叫做“釉(藥)”, 再依其琺琅工藝的不同做法,填嵌或繪製於以金屬做胎的器體上,經過燒製,形成不同顏色的釉質表面,成為色彩繽紛、瑩潤華貴的琺琅製品。

    按照中國傳統工藝的分法,以金屬為胎敷塗琺琅的琺琅器,稱之為琺琅工藝品。以玻璃和瓷為胎敷塗琺琅而成的,稱之為玻璃胎畫琺琅和琺琅彩。

    琺琅工藝的種類

    以金屬為胎的琺琅工藝,依其製作方法和工藝特點,主要可將其分為掐絲琺琅和畫琺琅、鏨胎琺琅,以及後起的透明琺琅在內的幾種做法。

    掐絲琺琅今人俗稱 “景泰藍”。元代叫做“大食窯”或“鬼國窯”“鬼國嵌”,大約於13世紀傳入中國。其做法是以細而薄的銅絲掐成各種花紋圖案,粘於銅胎之上,再根據圖案設計要求填充各色琺琅,入窯焙燒,重複多次,待器表覆蓋琺琅至適當厚度,再經打磨,鍍金而成。

    元代 掐絲琺琅纏枝蓮紋藏草瓶

    掐絲琺琅製作工藝大的工序有6道:做胎、掐絲、填釉、焙燒、打磨、鎏金,是以細而薄的銅絲掐成各種圖案,粘於銅胎之上,再根據圖案設計要求填充各色琺琅釉料,入窯烘燒,重複多次,待器表覆蓋琺琅釉至適當厚度,再經打磨,鎏金而成。

    康熙 款畫琺琅花籃

    畫琺琅,俗稱“洋瓷”,於清初從歐洲傳入中國,法國的利摩日16〜17世紀盛行,18世紀以後衰落,今天仍在做。其做法是用單色琺琅直接繪製於金屬胎上作地,再根據圖案設計的色彩,用琺琅描繪出花紋圖案,入窯高溫焙燒後,經磨光、鎏金即成。

    明宣德款 鏨胎琺琅纏枝蓮紋盒

    明宣德款 鏨胎琺琅纏枝蓮紋盒-面和底款

    鏨胎琺琅,明清著錄中又稱謂“拂郎嵌”,臺北故宮稱謂“內填琺琅”。鏨胎琺琅技術起源於歐洲,傳入中國的時間有分歧。應該是在13世紀從歐洲傳入,或略早於掐絲琺琅傳入中國,因為曹昭《格古要論》中說到掐絲琺琅與拂郎嵌相似,說明曹昭認識拂郎嵌,即鏨胎琺琅。表面看上去,二者在工藝技法上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其器表的紋飾不是焊絲在銅胎上,而是經過雕鐫減地使紋樣輪廓線起凸,在其下陷處填充琺琅釉料,再經焙燒、磨光、鎏金而成。由於鏨胎起線粗狀,故裝飾花紋顯得粗獷豪放,無接縫。如不仔細觀察,很難分辨掐絲起線和鏨胎起線兩種作品在技術上的區別。

    清中期 透明琺琅貼金錦袱紋瓶

    透明琺琅,亦稱“廣琺琅”,也是歐洲傳入的一種做法。是指在經過銅胎錘揲隱起或貼飾金、銀花紋後,其上塗以透明琺琅釉焙燒而成,亦名“燒藍”。主要是廣東製作,故稱“廣琺琅”。這種做法是利用琺琅的半透明或透明性的特點,來表現圖案因明暗濃淡而產生的變化。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 3 # 博古論今MY

    謝邀。琺琅器又稱“佛郎”、“法藍”,是由中國隋唐時古西域地名拂菻音譯而來的,是中國特有的傳統手工藝品,根據國寶的分級,如果琺琅款式準確,遺存較少,並且時代感鮮明,工藝水平高可定為一級國寶。琺琅器的歷史較瓷器、玉器、陶瓷等晚的多,距今只有六百多年曆史,從元代傳入中國,但元代較少,到了明代宣德和你景泰兩朝發揚光大,如今也極具收藏價值。到了清代開始大規模生產並流傳下來,尤其是掐絲琺琅在乾隆年間繁榮發展,各式各樣,各種用途的琺琅器琳琅滿目。琺琅器雖不是中國發明,但傳人中國後創新加入了很多民族特色,也在中國發揚光大成為中國工藝美術史上另一個瑰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款寶來,朗逸,新款軒逸買哪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