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層城鵷雛

    詩歌確實有向庸俗化發展的趨勢,比如當代所流行的“梨花體”和“烏青體”,更是拉低了詩歌的品味。像以上兩種詩體,人人皆可一揮而就,照這樣發展下去,詩歌越來越大眾化,越來越庸俗化。但我要說的是,詩歌的大眾化並不意味著庸俗化。

    自古以來,詩歌就代表著一種高雅,屬於陽春白雪。《詩經》和《楚辭》歷經兩千年而不衰,尤其是詩經裡的國風和楚辭裡的離騷並稱“風騷”,成為了高雅文化的代稱。唐詩宋詞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璀璨明珠,人人皆知詩歌屬於高品味的藝術,一些優美的詩詞讀過之後唇齒生香,是現代的流行歌曲所無法比擬的。

    詩歌大眾化是有好處的,起碼說明了人們對詩歌的熱愛。一個人的水平有高有低,你可以欣賞當代高水平的詩歌啊,何必在意那些差的作品呢!再說了,一個人的水平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寫詩的不斷深入,水平會大幅度提高的。當代詩歌只有數量上去了,才有可能出現高質量的作品。

    就拿唐詩來說,全唐詩一共五萬餘首,其中的經典作品不過三百多首,大多數詩歌都很一般,有很多甚至很庸俗。但是我們所接觸到的都是最為經典的作品,這就給我們一種錯覺,唐詩是高大上的東西,是不可超越的。拿當代的低水平作品和《唐詩三百首》做比較,顯然不合適。

    詩歌大眾化意味著人們文化水平的提高,同時也說明了人們審美水平的提高,業餘時間創作或者寫作詩詞,比看一些無聊的肥皂劇和腦殘的娛樂節目要高雅的多。詩歌的大眾化代表著詩詞的繁榮,隨著古典文化的迴歸,詩詞定能重現昔日的輝煌!

  • 2 # 抱庸詩書

    詩歌的大眾化並不代表庸俗化。 大眾化有兩個方面涵義:一是詩歌普及、受眾增多、社會廣泛關注。詩歌要繁榮發展,必須面向大眾,因為詩歌的藝術力量本就蘊藏在大眾之中。就如唐詩之所以繁榮,所賴就是詩人眾多、名家輩出。二是內容和形式更加接地氣。不要有那麼多形式上的條條框框,普通人都可以隨心所欲進行詩歌創作,歌詩合為時而著嘛。我們常說的庸俗化,就屬義這個範疇。

    抱庸認為,總的來說詩歌大眾化是好事,也只有這樣才有望推動詩歌進一步繁榮發展。第一層含義百分百贊同;第二層含義則要理性對待。比如對舊體詩詞,還是以承襲為主,聲韻之律不宜輕改,現代詩則可以大膽創新,但絕不應是口水詩、梨花體和烏青體。

    其實近年來對舊體詩歌的大眾化,業內和民間都一直在嘗試改革創新,比如《中華新韻》就是一個代表。由窄韻變寬韻,難度降低了,但並未見到特別突出的優秀詩人與作品。可見,即便脫去一些形式上的拘束,今人舊體詩仍遠不如古人,差距不在形式上,而是遜在詩心、詩意、詩歌涵養上。

    當今十之八九的舊體詩詞創作者,都是在摩仿,拾古人牙慧,包括我自己。而怎麼理解領會今日的舊體詩詞創作,如何滲入時代元素,比如冰箱空調電視機,微信藍芽路由器,適不適宜直入舊體詩詞,會不會犯衝詩家語?這些問題,即便在學界也沒有真正釐清搞明白。沒有核心,欠缺凝聚力,甚至沒有明晰的發展思路,在這種情況下,推動詩歌大眾化始終只能是一句口號,無從談起。

    抱庸齋主,問候詩友。

  • 3 # 改變不了別人可以改變

    人的水平不是一致的,大腦結構一樣,但思維不同,正代表說孔子教化三千徒眾,教成者如珍如寶,教而不成者如蒿如草,在這三千人中,也只有七十二賢人,所以人的接受能力和思考不是一樣的,詩詞歌賦是一種文明高雅的對各種事物或人物的簡而含有深澳耐人尋味的表達方式,沒有甚麼庸俗和高雅,只有按層次分享,如一年級的學生對高年級的功課不懂,但能把本級的都理解透就很優秀了,所以寫得好的深奧的在同水平的人去品味才有價值,寫得淺膚的就讓低水平的人群去品味好了,好的可以成刪發表,流傳萬世,認為不好的就當兒歌唱罷了,又何必去打擊別人?讓別人不敢發漏心聲呢,又何必去評論雅俗呢,像說話一樣,有些人出口文明,也有人出言粗陋,這兩種語言都是從人類的嘴裡發出來的,總不能制止說粗陋話的人開口吧、人的水平不同,但人格是一樣的,庸俗代表不了高雅,高雅也不能刪減粗俗、還是各行其事的好。

  • 4 # 王軍95141

    詩歌的大眾化代表詩歌的普及影響越來越深入民心,是詩歌藝術之幸。但真正的詩歌大眾化,還遠未達到,嚴格的音律規範,讓很多人止於情發平白之語。這就涉及詩歌庸俗化問題,俚俗口常之語也被湊合一詩,不是說口常不好,但有些俚媚之語有失詩雅,有損意趣,少了精緻美感。詩既要蘊情生意也須煉字練句,這是它內涵和外表,也是詩歌追求的境界。

  • 5 # 雲卷飛山

    要回答這個問題,先得弄清什麼是大眾化,什麼是庸俗化。詩歌大眾化指華人參與層次和程度,只有各層次華人廣泛主動參與,並熱情高漲,才能稱為詩歌大眾化;庸俗化是指一部分人為追名逐利,不惜動用各種商業手段,惡意炒作,使原本聖潔的詩壇,充滿了銅臭,讓被動參與的受眾心生厭惡,這對詩歌大眾化只百害而無一益。

    詩歌的繁榮,離不開華人的廣泛、主動參與,唐代詩歌的繁榮就是詩歌大眾化的產物。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頂峰,疆域廣大,民富國強,政治開明,華人心情相對舒暢,意氣風發,幸福指數屆歷朝歷代之首。在這種土壤中孕育出燦爛的詩歌文化,也是歷史必然。及至中國封建社會逐漸衰落,詩歌也只在少數士人中傳唱,雖也有不小成就,但與唐詩的繁榮不可同日而語,詩歌風光不再。特別是有清一代,滅絕人性的文字獄更讓士人噤若寒蟬,隨口一吟就有可能招來滅族之禍,除了那個“十全老人”、滿人親貴,誰還敢言詩?

    近代新文化運動迎來了新詩的小繁榮,可那時山河破碎,餓殍滿地,哀鴻遍野,不存在詩歌孕育發展土壤,自然成就不大。

    新中國建立,百廢待興。但貧困陰影仍在神州大地徘徊,文盲率一直居高不下,空中樓閣的詩歌仙境,再怎麼也敵不過衣食住行的實在。

    現在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好的發展繁榮時期,大學生滿街跑,“溼人”滿地流,衣食住行不再是人們唯一追逐目標。只要媒體好好引導,有識之士盡心培育,相信詩歌的明天一定會有遠大前景,詩歌的天空也必定群星璀璨!

  • 6 # 老韓35499

    略談淺見:一、提法不妥,大眾化是層面,庸俗化是層次,不能同一而論。

    二、詩歌是時代的產物,是社會文化眾芭中的一朵。大眾喜歡、熱愛,是文化蒸騰的現象,難能是普及。可喜可賀。逐步提高,以量求質,妙句定出,佳作必生。

    三、作者年齡不一,受教程度不同。社會認識有異,詞句環境所成。文言俗語同在,不能界定水平。趙樹理怎能與曹雪芹同議,孫黎怎能與莫言共評?李白不能與賀之章共競,因為時代不同、受教不同。

    四、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產生是時代,接受是大眾。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己說清。時代當有時代歌,現代語言現代情。不要輕言譽詩歌,一句詩歌一句情。

  • 7 # 無聊到巔峰

    大眾化就是庸俗化-----這麼說肯定會刺痛一部分人,但事實就是如此。

    很簡單的一個道理:不學就不懂。讀詩詞並不是認識詩詞裡頭的那幾十個字就算是懂詩詞了,對作者而言是需要表達技巧的;對讀者而言是需要審美水平的。

    舉個例子:杜甫有首寫王昭君的詩,開頭一句是“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寫的是王昭君出生荊門-----但為什麼寫的好?大部分人是不知道的。

    欣賞水平的大眾化,就是詩詞鑑賞淪為“翻譯”,大家看完了一篇改的亂七八糟的白話文翻譯就覺得看懂這首詩了。跟著風說李白寫的浪漫,蘇軾寫的豪邁,杜甫寫的抑揚頓挫就完了,大家都懂;但你要說杜詩哪個字寫的好,哪個典故用的自然,節奏之變化如何,表情之章法如何....對不起,大家不接受-----因為不懂的人太多了,而且沒人會覺得自己不懂...

    欣賞都這樣了,創作還能如何?不過就是大家看的懂的就是好詩了,看不懂的便壞,有不認識的字就說咬文嚼字,按格律寫的就是束縛感情,這種可笑論調恰恰成為了主流------大眾化了不是?

    所以,大眾化必然是庸俗化,任何東西都是這樣------歌劇你看得懂麼?看不懂,雅!二人轉你看的懂麼?俗不俗?詩歌之所以雅,那是因為自古懂的人便少(古人有幾個認識字的?),放到現在,大家都想附庸風雅,然而對於詩詞的瞭解連皮毛都沒有,如何還能雅的起來?

  • 8 # 在細雨中呼喊9

    詩歌的大眾化不等於庸俗化。不可否認,很多大眾化的所謂詩歌之所以被大眾認同,是因為這種淺層次的詩歌能引起大眾的共鳴,但是,還有一種詩歌(包括別的文學體裁的作品),叫做“雅俗共賞”,既能在淺層次上引起大眾的共鳴,也能進行深入解讀,發掘出更有思想、更有藝術的境界。這種雅俗共賞的詩歌(包括其他文學作品),行家自然懂得其好在哪裡,知其所以然,但大眾同樣也能感受到它的妙處,只是不臺系統的分析出妙在哪裡。這就比如美,你說模特很美,大眾看不出來美在哪裡,你說范冰冰美,行家能從人體學的角度,把范冰冰美在哪裡分析得頭頭是道,但范冰冰是雅俗共賞的美,所以,大眾雖然不懂她美在哪裡,但能感覺她的美,這就足夠了。同樣以文學作品舉例,李白的《靜夜思》,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陰山下……)吳承恩的《西遊記》,難道不是大家化嗎?庸俗嗎?顯然不是。二,很多後來被抬上高雅地位的,在當時恰恰是大眾化的,比如上面所說的《敕勒歌》,比如元曲中的很多散曲,比如明清小說,比如清民戲曲,,在當時都是大眾化、不入流的,後來被系統研究,才“高雅”起來的。所以說,永遠不要低估大眾的感受與審美,也別把大眾化與庸俗化等同起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火箭今年的引援基本已被德安東尼棄用,休賽期間白忙了一場嗎?接下來還會如何補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