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雪中鶴鳴
-
2 # 1970的老頭
因為了歐美國家軍人是可以投降,
他們是為了儲存實力,面對殘忍的曰本武士他們選擇了低頭,
而中國軍人是寧死不屈,華人民是堅強的後盾,在艱苦的鬥爭中,
中國軍人和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人力和財力,
只有軍民一心才能取得勝力!
西方國家都是侵略者,帝國主義國家,他們以個人利益為主,
一但危險來臨,對人身安全,是主要。士兵都失去戰鬥力了,
所以他們選擇了投降。
-
3 # 狼煙火燎
日本攻佔馬來亞豈止3萬人,日軍一共出兵11萬,由山下奉文作為主帥;而投降的新加坡的英軍就達13萬,外加傷亡1萬左右,因此英軍應該總數達到了15萬兵力左右!
英軍防禦馬來亞地區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英軍一直將日本海上登陸作為防禦重心,因此部署的380mm口徑的岸防炮、所有的碉堡方向都是對著海上,防止的就是日軍海上登陸,如果日本從海上來進攻,那就是找死!但英國對陸地馬來亞方向幾乎不設防,防禦非常鬆懈,在英華人眼裡陸地不適合還有一個泰國擋著的嗎?這無疑讓日本找個了一個天大的漏洞,這些情報早已經被日本間諜摸得一清二楚!
日本軍隊在山下奉文帶領下,11萬人在泰國登陸,而東南亞唯一的主權國家泰國,為了主權完整僅僅抵抗了幾個小時後,國會通知所有軍隊和警察放棄抵抗,果斷放棄英國與日本達成同盟國協議(實則就是日本一個附庸國)。除了主權以外的任何要求泰國都同意,日本要在泰國修鐵路,泰國說可以;日本要修軍用倉庫,泰國說可以;要建機場,泰國說沒問題;要建軍事基地和港口,泰國說我的就是你的,隨便用。於是日本將泰國打造成了東南亞戰略的大後方基地!
當日本的大軍從泰國直搗馬來亞的時候,英華人措手不及,日本在叢林作戰中還擁有輕型坦克,空軍的對抗也明顯佔據上風,最經典的是步兵人手一輛腳踏車,利用叢林小道大大提高了步兵機動性,甚至我們可以將馬來亞戰役看成是日本的步兵閃電戰。在坦克和飛機的支援下,日本從泰國陸地和馬來亞北方登陸,英國軍隊一路敗退,直到退守新加坡!
新加坡是英國最後的堡壘,雙方的對峙也各有優劣,英國以堡壘防禦,佔據地利和主場優勢,但士氣低落,糧食儲備不足。日軍士氣如虹,但東南亞叢林讓補給非常困難,打到新加坡的時候,山下奉文的坦克早就沒油沒彈丟在半路上了,士兵糧食也只能限量吃個半飽。就在山下奉文彈盡糧絕,準備考慮先撤軍的時候,英華人舉著白旗過來談判了。
結果談判是一門技術活,講究的就是氣勢,英華人顯然被嚇破了膽,山下奉文則虛張聲勢,剛一開口,山下奉文便拍桌子瞪眼,擺出一副新加坡已經是日本囊中之物的架勢,嚇唬得英華人戰戰兢兢,於是從一開始談判就變成了談如何投降的事宜了!
馬來亞戰役是大英帝國的一大恥辱,從戰事開始前期英軍投降了有5萬左右,到新加坡的時候全軍8萬人投降,一共投降了13萬人,而英國海軍更是在戰事開始後便選擇了撤退(逃離),當後來英華人知道了日本其實是靠虛張聲勢贏得這場馬來亞戰役的時候,不知道這些投降的英華人會怎麼想?有時候打仗就是這樣,當陷入困難和絕境的時候,也許自己的對手面對同樣的困難和決定,英華人只要咬咬牙,再堅持一下,馬來亞也許就不會拱手讓給日本了!
-
4 # 大唐陌刀
馬來戰役英軍帕西瓦爾中將率領10萬英軍向3萬日軍投降,這是英軍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投降,是大英帝國四百多年來最大規模的軍事慘敗!
日軍發動馬來亞戰役,是有一定的突然性,與日軍偷襲珍珠港的計策一樣,剛剛開戰,英軍在馬來西亞半島上的機場就遭日軍大規模的空襲,英軍在開始的第一天就失去了制空權。更讓人覺得離譜的是,英軍皇家海軍Z艦隊過於輕敵盲目出擊被日軍偵察機發現,英國Z艦隊連日本海軍艦隊的影子都沒看著,就被日軍戰機給炸沉了,這導致日軍僅僅開戰的兩天後就完全奪取了制空、制海權。
地面戰鬥中十多萬英軍同樣被日軍的200輛95式和97改式輕型坦克嚇破了膽,當時英國在馬來西亞半島上雖然沒有一輛坦克,但是英軍中裝備有不少40毫米反坦克炮,能輕易擊毀日軍只有6,7噸重的的輕型坦克,但是這些40毫米反坦克炮在英軍手裡基本沒發揮出什麼作用。同樣是步兵面對坦克,10年後的北韓戰場志願軍第50軍第149師以3個連的兵力依靠手裡的輕武器全殲了英國皇家重坦克營,斃傷俘英軍300餘人,繳獲、擊毀重型坦克31輛、裝甲車1輛、牽引車及汽車24輛。
日軍打到新加坡時其實已成強弩之末,當時到達新加坡的日軍坦克數量不超過30輛,其餘的都在半道上沒油拋錨了。這時候在新加坡的英軍包括印度軍隊,一共有十萬多人,而且彈藥充足,如果好好謀劃是有長期固守能力的,但是這時英軍指揮官犯了和三國時馬謖街亭慘敗同樣的錯誤:忽視了水源!新加坡本身非常缺水,為全城供應飲用水的重要水庫英軍卻沒有佈防,導致日軍指揮官山下奉文派兵輕易就控制了水庫,切斷了新加坡的供水。斷水的英軍迅速陷入了恐慌,防衛森嚴的新加坡,弱點正是人口過多,一旦斷水,將會迅速成為人間地獄。當天晚上英軍指揮官帕西瓦爾中將就親自前來談判。日軍這時自身情況也很不好,炮彈已經打完了90%,戰線太長補給困難面臨彈盡糧絕的窘境,但山下奉文虛張聲勢嚇唬帕西瓦爾中將:英軍必須無條件投降,要麼說yes,要麼no,我軍火炮已全部到位,晚上將發起總攻!帕西瓦爾中將無可奈何,最終宣佈無條件投降。或許當時帕西瓦爾中將想的是投降可以儘可能的保全這些士兵的生命,但他還是低估了日本人的殘忍!
就在帕西瓦爾中將率領10萬英軍向日軍投降的前一個月,中國戰區的第三次長沙會戰剛剛結束,中國大勝日軍!太平洋戰爭爆發以來,各地盟軍紛紛敗退,讓世界驚異的是,盟軍的第一場勝利,卻出現在中國長沙戰場。
一戰中英華人死亡超過一百萬人,不過在規模和作戰強度都遠超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二戰中,英國全國僅僅死亡30多萬人,而且死亡的這30多萬人裡平民佔了大部分,英國軍隊死亡的人數不多,這也從側面看出英軍在二戰中保命第一是主基調,馬來戰役中也不是日本人有多不可戰勝,而是英軍在傷亡僅僅達到十分之一時就已經喪失了作戰的勇氣!縱觀二戰英華人確實是以最小的代價,贏得了戰爭的最後勝利,這一點不得不佩服英華人投機應變的能力,但從二戰之後就再無大英帝國之輝煌了,昔日的日不落帝國失去了大量的海外殖民地開始走下坡路了!
-
5 # 職場有備無患
戰爭中的強者,往往都是一幫弱者成就的。想象一下曾經不可一世的“日不落”大英帝國,殖民地遍及世界各地,突然把他們說成“弱者”也並非我本意,只不過是他們自己在戰場中的表現,著實讓人大跌眼鏡。今天說的馬來戰役,就是在當年的英國殖民地之一--馬來群島發生的一場日英兩國之間的戰爭。當時英國國內在跟德國軍隊的交戰中,被打的屢戰屢敗,最後只能靠海軍的力量,將德軍阻隔在大洋之外,才得以保一時無憂。因此,英國在對外的殖民地更是採取睜隻眼閉隻眼,聽天由命的態度讓其各方自保。此戰中的馬來群島,即是通往英國的最後屏障,島上當時駐紮英國軍隊15萬人,按說這15萬人死守硬抗的話,雖說不能將進攻的10萬日軍擊退,起碼也能大傷日軍元氣吧!可就是這15萬人不戰請降了,你們說是不是“弱者”?其實任何的理由都很蒼白,怎麼也掩蓋不了投降派的可恥。人家日本人大老遠的打過來,也不查查人家補給情況,糧草狀況,給眼快要餓肚子準備撤軍的日本人,突然送來15萬戰俘和土地。真不知道英軍投降之時,有沒有想過給他們軍餉的國家和人民,把15萬軍人的骨氣全部都丟盡了。一個國家的軍隊尚且如此,這個國家豈能“不落”?英華人的妥協,更加助長了日本人的侵略野心,最終幫日本踏上了遙遙無期的戰爭路。
回覆列表
首先說下當時的國際情況。在歐洲戰場德國已經開始遍地開花,繞過“馬奇諾防線”閃擊法國,致使強大的法國瞬間投降,割地賠款。英國本土正在與德國在海空兩方面進行激戰,根本顧不上殖民地的保護,同時也無法派兵支援。美國剛剛被日本擊毀太平洋艦隊,同時面臨日本對其太平洋島嶼的進攻,也無暇顧及東南亞地區。反觀日本,透過“轟炸珍珠港”摧毀美國在太平洋的大部分軍艦,侵佔了大部分中國領土,為了為以後得持久戰做準備,必須搶佔資源豐富的東南亞地區。基於如此,日本全方位進攻東南亞的各國殖民地。如荷屬東印度(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美國殖民地)、法屬印度支那(越南寮國高棉)、馬來西亞(英國殖民地)、緬甸(英國殖民地)等地區。
再說當時的東南亞地區,僅在馬來西亞地區(包括新加坡)有足夠力量的武裝部隊,就是文中所說的這十萬英軍。但是大家要知道,英國是以海軍起的家,陸軍在英國國內地位較低。當時日本透過魚雷攻擊機和各種艦隊已經殲滅了全部英國軍艦,也就是說這批英軍屬於孤軍奮戰,沒有後援,再加上遠離本土,馬來半島地勢狹長,縱身短等原因,造成英軍鬥志不高,也就是士氣低落,結果可想而知。另外還有兩個原因,其一是馬來西亞做為英國殖民地,剝削嚴重,人們生活困苦,在戰爭開始後更是不會支援英軍,相反對新來的日軍倒是幫助不少;其二就是英國做為西方國家,同樣有一個“優良傳統”,打不過投降很正常。所以,在經過數次防禦失敗後,特別是失去後援,日軍登陸後,英軍統帥為了最大限度的保證“英華人活著回家”,選擇了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