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江水趣談

    在北宋滅亡之前,宋人其實還打出了一場實際上的亡國之戰。這場戰爭的指揮者就是章楶。可以說,如果不是宋哲宗死的早,金國的崛起,使得北宋朝堂之上出了變故,那麼西夏很可能久亡國了。在北宋滅亡的29年前,章楶還在為對西夏的戰爭東北西走,這場戰爭就平夏城之戰。

    想要理解平夏城之戰,就要先了解從秦,到唐,到宋,各個朝代蕭關位置的變動。蕭關的出現,是和通向西域的絲綢之路密不可分的。雖然歷來關於這個關的位置的說法有很多個種類,但是蕭關大致的區域,應當實在橫山山脈附近的這幾個地區。但凡設立關卡,人們都會選擇能夠佔據水源,周圍有險的地方。這四個地方均位於河谷之旁,能在關鍵時刻控制水源,起到一顆硬釘子的作用,抵擋敵人的前進。

    北宋和西夏的邊線,大體上西起六盤山,冬至黃河岸。若論及南北,則有子午嶺,黃龍山等大山脈。這接連的400多里地的橫山山脈,就是兩方爭奪,與廝殺的重點。同時,這一片區域,也是古代修建長城的首要選擇之地。如果是想要攻擊對方,往往就要利用這山脈之中的河谷作為通道。比如清水河谷,涇水河谷,馬蓮河河谷。可以說,只要掌握了這三大河谷,就能掌握與西夏對戰的關鍵,聯軍交戰的焦點,都一直都是圍繞著這三個地方開始的。因此,北宋就圍繞著這三大河谷,與西夏展開拉鋸戰。不過,章楶卻劍走偏鋒,直接無視了巨大的橫山山脈,選擇在更靠近西夏的地方,有就是清水河的上游這附近,修建了平夏城。

    章楶的眼光狠毒,如果他修建新城的計劃成功,那麼宋人的後勤問題將被解決,進擊時的遇到的山脈和戈壁也會變成再也遇不到,甚至平夏城能直接威脅兩百多公里之外的西夏都城。為了對付西夏驍勇的騎兵,章楶還特意採取了堡壘和淺攻這兩個戰術。利用充分的後勤保障,修建堡壘,層層進擊。同時在命令士兵們見好就收,不得戀戰的基礎上,讓小股部隊不斷騷擾西夏。

    西夏方也認識到了平夏城對己方的優勢。為了防止章楶的計劃成功,梁太后直接發動舉國之兵,號稱四十萬還進攻章楶。不過,章楶也做好了準備等著西夏人來呢,宋軍在平夏城和西夏大軍打了整整十三個晝夜,西夏損失了上萬人。而宋軍的其他部隊趁著西夏地方的守備力量空虛,趁機進入西夏境內劫掠,一時間,整個西夏國遍地開花,各地都稟報損失慘重,很多物資都被宋人劫走了。相傳,當梁太后聽到訊息時,覺得西夏取勝無望,居然痛哭著命令軍隊撤退。這一退,讓西夏軍計程車氣盡喪,章楶抓住機會,讓一萬精銳騎兵追襲西夏敗軍,一路火花打穿了西夏的軍隊。讓西夏損失慘重。這一戰,西夏元氣大損,再也無力再戰。

    在這緊要關頭,不希望滅亡的西夏人只能選擇另外的辦法,西夏先是請求遼國出面調停,但是北宋在這個緊要的時間點上只想收拾西夏,一步步蠶食西夏,根本不理會遼國突然冒出來莫名其妙的調停。在這一戰之後,二十多年裡,宋軍步步逼近,到了1119年,宋軍已經完全掌控了西夏曾經和宋軍對峙的橫山山脈,西夏整個國家只剩了銀川附近的西套平原。本來,宋軍只要再過幾年的功夫,就能完全將西夏整個國土收歸囊中,但是這時候,金國已經滅掉了遼國,看穿了北宋的外強中乾,洶湧地南下殺了過來。所以,西夏就有苟延殘喘了幾年。

  • 2 # 皖北隱士

    該次戰役史稱第二次平夏城之戰,獲勝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準備充足,精心備戰,消耗敵人。

    前沿守軍在郭成和折可適率領下,頑強抵抗,堅守城池,夜間擾敵。郭成所部雖只有四,五千人,卻拖住了敵方大軍。

    二,各路協同,組織有序。

    北宋軍組織的彈性防禦也抵銷了西夏軍的攻擊,前沿堅守,其他各路守軍紛紛出擊。陝西守軍左右翼同時迴應,河東路守軍深入西夏境內反擊,熙河路守軍也出兵反擊,殺敵千餘,獲牛二萬四千餘隻,焚燬敵境方圓七百里內農舍,倉庫。

    三,抓住時機,及時反攻

    隨著天氣變壞,平夏城當面之敵攻城樓車被強風摧毀,軍糧耗盡,軍隊陷入恐慌,秩序大亂。又聞宋軍殺入西夏境內,各地頻繁求救,西夏軍只得撤退。北宋名將章楶(jié)命各軍反攻,平夏城守軍以騎兵展開快速反擊,又加上援軍一萬騎兵趕到,各軍分六部殺入敵境,殺敵數千,俘獲牛羊十萬只,取得大勝。

  • 3 # 冷兵器研究所

    其實這個問題是有問題的

    北宋與西夏的三川口之戰,發生在康定元年(1040)的仁宗朝,而平夏城之戰則發生在元符元年(1098),是哲宗朝的事情了。兩仗之間相差了58年之久。在古代這已經是差了四五代人的事情了。兩仗之間的關係真的是微乎其微的。

    不過,我們還是可以來分析一下這兩仗的異同。

    前者為啥敗,後者為啥勝。

    康定元年(1040年)初,李元昊趁西北虛弱,率十萬大軍從土門路(今河北井陘縣)入,攻打保安軍(今陝西志丹縣)。於是振武軍節度使範雍命大將劉平出兵往慶州,以阻擋党項入侵。正月十五日,劉平率兵發往慶州。

    然而此時,李元昊早已從保安軍處離開,並聲稱要攻取金明寨(今陝西安塞沿河灣鎮)。當時的金明寨部都監李士彬為早年歸順宋廷的延州地區黨項族首領,其部屬胡兵也都是當初跟隨李士彬及其父李繼周降宋的党項部眾。這些胡兵主要被部署在延州外圍以“控訛中路”。《涑水記聞》中記載,李士彬的職權範圍為金明寨一帶的“十有八寨”,“有胡兵近十萬”。也就是說,當李元昊揮兵攻打金明寨之時,李士彬的十萬胡兵是分佈在金明一帶十八座軍寨之中,容易被各個擊破。連李士彬之子李懷寶諫曰:“今當聚兵禦寇,分則勢弱,不能支也。” 結果李元昊大兵驟然襲來,並與內應裡應外合。毫無防備的李士彬父子均被擒獲,其所部胡兵也多為李元昊招降,金明十八寨瞬時為李元昊所破。

    當李元昊計取金明寨之後,便乘勝發兵前往延州。劉平大軍急行三日至保安,便與石元孫合軍一同前往土門(即塞門寨)。

    此時範雍得知李元昊的真正目的在於延州,便急忙向劉平求助。及至正月十九日,劉平與石元孫大軍到達土門,聽聞李元昊攻打金明寨正欲發兵救援之時,範雍的求援恰至。為了避免與攻陷金明寨的夏軍衝突而無法赴援延州,劉平便與石元孫繞回保安軍,沿萬安寨的路線火速趕回延州。他們於二十二日至萬安鎮(陝西省安塞縣西南),並於翌日與黃德和、万俟政、郭遵合兵,此時五將合兵騎共計萬餘,大軍結陣東進,駛往延州。

    然而,李元昊早已率麾下十萬大軍在三川口(今陝西延安西北)設伏。當劉平等五將所部萬餘兵馬行至三川口時,李元昊大軍驟然發難,展偃月陣,以鐵鷂子衝擊宋軍。西夏兵涉水過河時展開橫陣,郭遵率兵與之近戰阻其步伐,西夏軍難以前進。當是時,宋軍爭相奮起,斬殺元昊軍五、七百騎。見無法渡河,西夏軍便往後退,並持盾結陣,卻被宋軍再一次擊退,並奪取其盾牌,又斬殺西夏軍八九百人。日暮之時,西夏軍又遣輕兵近逼,宋軍戰線被壓後二十餘步。此時居陣後的黃德和見宋軍被壓制,便急忙率麾下兵士退至西南山。結果因為黃德和擅自撤退,宋軍陣型被破壞,其後“眾軍隨皆潰”。 劉平只能遣軍官仗劍於前盡力留住士卒,併力戰西夏軍,將其逼回河東面。之後,劉平率眾退至西南山下,並築七道柵寨以加強守備。西夏大軍包圍七寨,合擊宋軍。在大軍包圍之下,劉平、石元孫等軍難以突圍,兵敗被殺。

    顯然,這一仗李元昊表現得非常漂亮,先是突襲拿下了號稱延州北大門的金明寨,然後以逸待勞,在好水川以十倍兵力伏擊了來援的宋軍,展現了一手優秀的拔點打援。可以說李元昊確實不愧被稱為梟雄,同時也是一個優秀的戰場指揮官。

    而平夏城之戰則完全不同。

    哲宗朝,宋朝對西夏的邊防策略以進築堡寨、步步蠶食為主。特別紹聖四年(1097)修築平夏城後,宋軍牢牢控制了橫山地區。西夏對此耿耿於懷,決定發兵攻取平夏城。“西賊犯塞,從靈平寨分佈人馬,⋯ ⋯ 專意攻平夏城。”當時,西夏梁太后親率三十萬大軍直趨平夏城。當時的平夏城兵力不多,只有“民兵、正兵、弓箭手共計四五千人”。可謂敵眾我寡。

    於是,宋朝涇原經略安撫使章粢派大將郭成據城堅守。同時,宋朝又派涇原副都總管王恩率軍增援,以及河東、熙河等沿邊鄰路攻人夏境,策應牽制平夏城方向的西夏軍隊。

    這次宋軍沒有輕敵冒進,而是穩紮穩打的打了個防守反擊戰。

    一開始形勢非常緊張,西夏人“連營百里,建高車日‘對壘’,載數百人,填塹而進,飛石激水,晝夜不息”。但宋軍的援軍這次卻沉住氣了。比如王恩表示,,“賊傾國遠寇,難以爭鋒,宜以全制其敝。彼野無所掠,必攜,攜而遇伏,必敗”。

    然後果不其然,在郭成的堅守下,西夏人猛攻十三天都沒能得手,導致後勤補給不暢。結果一日因西北方向颳起大風,西夏“衝車急震折”,軍隊大部潰敗,梁太后“慚哭裂面而遁”。各路宋軍趁機追擊和設伏,從而大破西夏軍隊。

    對比好水川之敗和平夏城的勝利,其實勝敗的原因還是很清晰的。宋軍的體制決定了其野戰能力較弱,但國力遠比西夏強。所以宋軍跟西夏人作戰,穩紮穩打是最穩妥的。如果輕敵冒進,再遇到個如李元昊那樣的厲害對手,很容易就吃虧。而宋朝中後期的戰略對路了,一路堡壘修過去,不跟你輕易野戰,這樣就算對手再能打也吃不到什麼大虧,而當對手指揮弱雞的時候,宋軍就有反殺的機會了。簡單可以歸為一句話,“穩住!別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的公公是一個特別有“主見”的人,還有些自以為是,我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