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野豬皮割皮人

    後金建立後東蒙古各部組建九部聯軍攻打後金戰敗 後後金採取聯姻政策 東蒙古科爾沁部叛降。北元最後一個皇帝成吉思汗後裔林丹汗率領蒙古各部40萬大軍討伐蒙奸科爾沁和後金戰敗 林丹汗死後整個漠南蒙古落入後金手中。鑑於後金強大的實力和察哈爾林丹汗抗金失敗的教訓,漠北喀爾喀蒙古和漠西蒙古採取了與後金遣使修好的政策。康熙年間 漠西蒙古準噶爾部做大,開始了統一蒙古之戰,喀爾喀蒙古不敵投靠滿清,自此漠北蒙古正式成為滿清地盤。

    滿清不可能讓漠西蒙古準噶爾統一蒙古,別忘了金是被蒙古滅國屠族的。漠西蒙古準噶爾從康熙到乾隆和滿清打了七十年最終滅國。你們真以為蒙滿一家親嗎?都是一刀一箭用血征服了蒙古,一個蒙奸科爾沁代表不了全蒙古,一個漢奸漢軍旗代表不了華夏民族。滿清一直提防蒙古各部 規定了各部地盤,不在可以自由的遷移遊牧,大肆宣揚喇嘛教,規定每戶只有一丁可以結婚 其他人都必須做喇嘛,以當時的環境醫療,不允許蒙古人和內地通商 保持底下生產力,有效的控制了蒙古人口,人口對於古代就是戰略資源,從此蒙古一蹶不振。所以現在的外蒙的歷史書把滿清寫的十惡不赦。

    北元蒙古的覆滅是有蒙奸幫助 關內被佔也是因為吳三桂等投降漢奸的幫助 所以一個民族的強大需要團結都說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要我說、是我族類其心也有異,現在的漢族正被有些別有用心的人分裂虛無化 我們要警惕

  • 2 # 論史

    首先回答第一問。

    在清軍入關之時,蒙古以大漠為中心,分為漠南、漠北、漠西蒙古。在清軍入關之際,清朝對漠南蒙古已經實現了管控,而漠北蒙古(又稱喀爾喀蒙古)和漠西蒙古(又稱厄魯特蒙古)已經在名義上向清朝臣服。

    我先來說說漠南蒙古,漠南蒙古東至今吉林,西到賀蘭山,南臨長城北至瀚海,由於東邊與後金接壤,西與明朝相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所以在明與後金(清)爭霸期間漠南蒙古首先被推到了風口浪尖,成為後金(清)重點兼併物件。

    事實上,對於在薩爾滸會戰之後剛剛興起的後金政權,北、西、南三處毗連蒙古,處於所謂“西南北三面襟帶蒙古各部之地,治則眾星拱宸,戰則鞭撻四應”的狀態,而且努爾哈赤認識到後金相對於明朝人力大顯不足,所以吞併漠南蒙古,擴充實力顯得十分重要,且漠南蒙古自達延汗分封之後在政治形勢上並不統一,讓努爾哈赤的規劃成為了一大可能,其本人是十分清楚這一點的。

    《清太祖武皇帝實錄》:是日天雨,帝曰:“蒙古之國,猶此云然,雲合則致雨,蒙古部合則成兵,其散猶如雲收而雨止也。俟其散時,吾當亟取之。”

    而在此時,漠南蒙古實力最強的察哈爾部首領林丹汗其下擁有浩齊特、蘇尼特、烏珠慕沁、克什克騰、阿喇克綽特、兀魯特、敖漢、奈曼八個鄂托克(部落、疆域),所謂“士馬強盛,橫行漢南”,雖然漠南蒙古諸部奉林丹汗為宗主大汗,但是林丹汗並無干涉其他部落事務上的權力,所以其一心想改變蒙古部各自為政的局面,實現統一蒙古的終極目標。

    林丹汗的宏圖大業無疑是與後金兼併蒙古各部的目標是矛盾的,發展到最後就是你死我活的關係,舍此無他。雙方的矛盾開始於天命四年的十月(此前關係尚過得去),林丹汗派使者杭爾拜虎致信努爾哈赤,信中極其狂妄的稱自己為“四十萬蒙古國之主青吉思汗”,稱努爾哈赤為“水濱三萬諸申之主恭敬英明汗”,其信中“歌詞大意”為:我已經在廣寧城接受明朝的給我的“貢賦”(明廷給林丹汗的市賞),如果你再攻打明朝那就是動了我的乳酪,到時候別怪我翻臉無情。附圖。

    《滿文老檔》天命四年十月十二日:此未年夏,我親至廣寧,降服其城,收取貢賦。今爾出兵廣寧城,我必掣肘。我二人本不曾構兵,若我所服之眾為爾所得,則我名又成何。若不聽我此言,則我二人之是非,天將鑑之。此前我等遣使往來,爾使捏稱我驕慢,致相斷交。

    努爾哈赤對這種虛聲恫嚇並不在意,於是寫信也“惡言以報之”。首先,他在回信中勸林丹汗別做大尾巴狼嚇唬人,漫天吹牛說有四十萬眾,實際上你左翼蒙古和右翼蒙古都控制不了,“右翼三萬之眾,與爾無關,任由駐牧之眾也。其左翼三萬之眾又豈盡屬於爾耶”,據我所知你兩次攻打明朝,又沒啥輝煌戰果,就是去廣寧城裡像叫花子一樣要點錢,知道明朝為啥給你錢嗎?就是因為明朝懼怕我,所以給你點賞錢來攻打我,“爾親率兵徵明二次,俘獲有幾,克何大都城,敗何處勁旅,明國何時授爾似此重賞耶。豈非因我徵明,殺其男,留其女,明畏我威勢,為誘爾而與之者耶。”

    至此以後,雙方的矛盾開始開始升級。但是雙方並沒有直接交鋒,後金一如既往的對漠南的左翼蒙古實行保護和扶綏政策,而林丹汗在統一蒙古的程序中缺乏策略,對各部一律加以刀兵,對與後金有來往的部落更是嫉惡如仇,大行攻伐,如此顛倒打擊重點,使左翼蒙古對林丹汗更加離心離德。後金天命九年(1624),左翼蒙古科爾沁部與後金刑白馬烏牛結盟。第二年林丹汗立即率兵攻打科爾沁,努爾哈赤派皇太極、莽古爾泰、阿巴泰等人率兵5000人前往,可是察哈爾軍這次卻未與後金軍交鋒退走,這次虎頭蛇尾軍事行動後反而增加了科爾沁與後金結盟的決心。天命十一年(1626),科爾沁與後金重申盟約,完全倒向後金。

    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爾哈赤以與明朝私通,殺死滿洲斥候,獻首大明為由,發動了對內喀爾喀五部蒙古的戰爭,林丹汗非但不幫助,反而落井下石,出兵攻略札魯特部和巴林部,兩部被迫歸依科爾沁部,最後兩部在天聰二年依附後金。

    《滿文老檔》天聰元年正月初九日:察哈爾汗出兵,盡掠我喀爾喀,從者養之,拒者殺之。

    要命的是,就是察哈爾直屬部落也出了很大的問題,靠近後金察哈爾直屬部落的敖漢、奈曼暗通後金,林丹汗聞訊攻打,逼使兩部落於天聰元年(1627)六月歸附後金。

    林丹汗不僅在與後金爭奪左翼蒙古時佔了下風,努爾哈赤在天命七年(1622)發動廣寧之戰,佔領廣寧這個明朝給左翼蒙古市賞之地,左翼蒙古與明朝互市的渠道被完全切斷,左翼蒙古的經濟條件變得更加困窘。

    《三朝遼事實錄》:是我之失廣寧不過甌脫沿邊之地,而虜之無廣寧則失衣食養命之源。

    而在此時努爾哈赤搖身一變,變成了一個救濟者,在經濟上控制了蒙古諸部。如天命七年二月,兀魯特部諸貝勒前來歸附,賜二百匹馬、四百頭牛。

    如天命八年六月,聽說蒙古人食鹽供應不足,努爾哈赤給鹽一萬斤。

    眼瞅著左翼蒙古被後金滲透的跟篩子一樣,再加上失去了互市之地,林丹汗決定西遷宣、大外的右翼蒙古之地。

    《國榷》天啟七年三月丙申條:實以建州強,懼為所並,知卜失兔弱,移牧於西。

    察哈爾一旦西遷就與土默特、喀喇沁部、鄂爾多斯部、阿巴亥部爆發了衝突。在雙方相持的情況下,右翼蒙古決定向後金新主皇太極求援。天聰二年(1628)七月,喀喇沁組織部派喇嘛率530人的代表團來瀋陽見皇太極,達成了討伐林丹汗的協議。在皇太極看來這是消滅林丹汗這個禍害的好機會。遂以盟主身份與歸附後金的科爾沁、奈曼、敖漢、札魯特、喀喇沁等部組成聯軍於天聰二年(1628)、天聰六年(1634)、天聰九年(1635)年三次討伐察哈爾,最終消滅,得傳國玉璽而還。

    皇太極在三次征討察哈爾期間不斷用法令和制度約束各部,如天聰三年(1629)正月,命令科爾沁、敖漢、奈曼、喀爾喀、喀喇沁諸部要悉遵國制。

    天聰八年(1634),命各部管事大臣劃分各部地界,嚴禁各部互相侵越。在天聰九年編審內在喀喇沁壯丁,除殘疾者外,年六十以下、十八以上一律編審,正式編訂蒙古八旗,從此以後蒙古八旗成為八旗勁旅的組成部分,成為對明作戰的主力軍。

    而身處漠北的喀爾喀蒙古(非內喀爾喀蒙古),後金統一漠南蒙古對其影響很大。在察哈爾被滅後,車臣汗碩壘偕同烏珠穆沁,蘇尼特諸部長進貢駱駝、馬匹。清崇德二年(1637),喀爾喀三部遣使來朝,皇太極規定喀爾喀三汗每年獻“白駝一、白馬八”,是為“九白之貢”。喀爾喀正式臣服於清朝,清朝完全掌控喀爾喀蒙古是在康熙三十年的多倫會盟以後。

    而此時漠西蒙古是處在巴圖爾琿臺吉執政時期,於順治七年正式與清朝建立臣屬關係。而掌控漠西蒙古是在乾隆二十二年。

    關於第二問說蒙古沒有“趁火打劫”是不對的,其實在順治三年(1646)清軍入關之機,無力兼顧北疆,誘使漠南蒙古蘇尼特部部長騰機思發動反清叛亂。清朝封多鐸為揚威大將軍率兵會同漠南蒙古科爾沁、土默特、烏珠穆沁部合剿。土謝圖汗兩個兒子率兵二萬,車臣汗碩壘出兵三萬抵抗清軍最後被清軍擊敗,叛亂被很快平定。

    《清史列傳·多鐸》:師次札濟布喇克,喀爾喀土謝圖汗兩子以兵二萬,碩雷汗子以兵三萬,兩路迎戰,我師奮擊,大捷,追奔三十餘里。先後斬級數千、俘千餘人、獲駝千九百、馬二萬一千一百、牛萬六千九百、羊十三萬五千三百有奇。

    順治五年(1648),蘇尼特部長騰機思向清朝乞降,車臣汗碩壘、土謝圖汗袞布上表引罪,此事告了。

    所以,在清軍入關的時候,漠北蒙古是對清朝進行過背後一擊的,試圖擺脫清朝影響,但是根本打不過。正如一部電視劇《征服》裡劉華強所說的:“機會給你了,你不中用啊!”

    引用文獻:《滿文老檔》、《清太祖武皇帝實錄》、《清史稿》、《清史列傳》、《天聰九年檔》、《聽雨叢談》、《國榷》、《三朝遼事實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自己的婚姻自己真的能做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