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都肉多多

    由於性格的培養極為重要,我們比較詳細地注意早教應該重點培養孩子的幾種能力,究竟比較重要的能力有哪些呢?

    快速反應。要求許兒對大人的話迅速作出相應的反應,不要讓大人再三再四地說。這包括做一些具體的事,如洗手、收拾益智玩具、幫媽媽做事等。還有就是糾正錯誤行為,如玩弄不該玩的東西,片不喜歡的人不禮貌子。這樣有助於養成雷厲風行的作風。

    2

    掌握方法。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問題時,大人主要教給寶寶解決問題的方法,很少幫她做,如開保險,玩拼板遊戲、擰毛巾、穿衣服、扣扣子、拿東西、開關錄音機,並強調方法的重要。這樣有助於培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3

    雙語能力:同時掌握兩種語音和詞彙,有助於培養對語言的教感,對今後學外語,有適應力快而強的好處。

    4

    辮別是非的能力,包括大人透過講故事。分析一個人或事情等方法進行的誘導,和適當的獎悠。獎主要是大人高興地稱讚和擁豔,懲主要是不理眯她,或關衛生間,後者很少用。但不應該讓孩子屈破於肉痛的恐懼心理,而應該講清道理。

  • 2 # 抹茶愛鐵塔

    邏輯思維能力

    每年夏天都是大規模採訪高考狀元的時候,從眾多采訪中你可以發現,學霸們都不是走的題海戰術路線,而是將同類型的題目理解透徹,做到融會貫通。究其本質,是運用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將課堂所學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從而達到一通百通的效果。

    抽象的邏輯思雄能力要怎麼培呢?

    1、保護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的小腦瓜子裡有無數的問題,“我從哪裡來?”“為什麼蚊子要咬人?”“為什麼我沒有尾巴?”面對這些問題我們是怎麼應對的呢?不耐煩的回答你哪來那麼多的問題;誠實的告訴孩子我不知道;告訴孩子沒有原因,就是這樣………在一次次的拒絕中,埋在土壤裡那顆好奇的種子沒有得到知識的澆濯,也不知何時才能開花。

    安託萬・德・聖・埃埃克蘇佩裡寫下“所有的大人曾經都是小孩,只是他們忘記了”折射出了我們對待孩子問題的原因。因為我們小時候的疑問不曾被好好對待過,於是在面對同樣的情景時,我們也習慣了用成人的思維方式來對待孩子稚嫩的童心。

    其實,不管我們知不知道孩子所提問題的答案,我們只要蹲下來告訴孩子一一這真是一個好問題,或者你觀察的真仔細發現了不同,讓孩子感受到了我們對他提問的重視,那顆好奇的種子就能生根發芽,在未來長成參天大樹。

    2、教會孩子獨立獲得答案的方法

    重視孩子的問題是第一步,教會孩子如何獨立獲得答案是第二步。

    大J在《跟美國幼兒園老師學早教》中分享了一個小故事。大J鄰居家的女兒Aida對小D流口水很感興趣,好奇的詢問鄰居,鄰居迴應了女兒的好奇,並帶她到圖書館詢問管理員什麼書籍可以解答這個問題,Aida透過查閱書籍成功獨立獲得了答案。

    你看,教會孩子獲得答案如此簡單。你只要肯定他的問題,提供一種獲得答案的途徑,讓他自己獨自搜尋,答案自然就能收穫。在這過程中,孩子不僅綜合運用了各項認知能力,還增強了自信。父母一句肯定的話語,能讓孩子獲益良多,何樂不為呢?

    3、向孩子展示思考過程

    上述兩個步驟是培養邏輯思維能力的基礎,要想孩子真正學會獨立思考,在日常生活中還需要運用小技巧。

    大J說自己與小D相處的過程中很喜歡將思考過程說出來,讓小D瞭解到她對於一個問題是怎樣透過思考一步步獲得答案的。

    孩子天生是個模仿家,透過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習得各項技能。生活中刻意將思考過程向孩子演示,潛移默化的對孩子進行影響,正是潤物無聲的培養孩子邏輯思維能力。

    抗挫能力

    近年來新聞報道了越來越多的學生跳樓事件,以成年人的眼光來看,那些讓學生跳樓的諸如考試成績不好等事件實在是不值一提,可為什麼他們偏偏就會採取跳樓這樣極端的方式來解決呢?我想,這大概是他們的抗挫能力不強。

    父母總想將最好的事物給孩子,幫他解決問題,殊不知這樣的舉動會讓孩子在經歷風雨時不知如何是好。只有多讓孩子經歷各種情境,他才能更從容的面對今後的生活。

    1、向孩子解釋什麼是失敗

    《跟美國幼兒園老師學早教》裡第一次提及失敗是小D沒有透過幼兒園的描述,大J只在這章節裡提及她的收穫,對如何處理這個問題的並沒有多說,反而是在父母成長的篇章裡用了一個章節來解釋了這個事。

    對於小D面試失敗這件事,大J的處理方法其實很簡單,她用小D之前學走路、學吃飯這樣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小例子告訴小D什麼是失敗,告訴小D在失敗中也能學會本領。

    我很喜歡一句話:心態不好,其實就是心太小。心態的“態”字,拆解開來,就是心大一點兒。我不敢說自己是個有格局的父母,相反,正是意識到自己眼界的侷限性,我才要體驗更多的經歷。怎樣才算心大?不就是多見識、多經歷,這對孩子和父母來說同樣重要。

    失敗也是一種人生經歷,讓孩子從小就瞭解到失敗,知道如何應對失敗,如何從中吸取教訓,等到父母垂垂老矣時,他們才能不至於被小挫折所打倒,才能苦中作樂,好好的生活。

    2、誇獎孩子的努力過程

    有了前期解釋失敗的鋪墊,不代表孩子就習得了抗挫能力,生活中還需要父母在和孩子交流中運用點小技巧——多誇獎孩子的努力。

    真棒、真聰明、真乖、真厲害這四個誇獎詞語一定能榮登父母誇獎孩子的榜首,這樣誇獎孩子會有什麼危害呢?孩子長大後會經不起挫折、怕輸、將失敗歸咎於外界原因。

    正確誇獎方式應該是誇獎孩子的努力過程,讓孩子知道過程比結果重要。如果你記性好、觀察又足夠仔細,可以在誇獎孩子時告訴指出他為什麼進步了,提醒他可以從失敗中總結經驗,更改方法,看看如何才能達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自控能力

    雖然每個人對成功的定義不同,但你仔細觀察就能發現根據不同成功標準定義的成功人士會有共同點——自控能力好。

    1、父母以身作則

    塞萊斯特・基德的改良版棉花糖實驗結果顯示孩子所處的環境始終能信守承諾時,孩子更願意進行自控,可見環境因素對孩子自控能力的影響。

    父母所營造的家庭環境作為孩子接觸時間最長的環境對孩子自控能力的培養有深遠影響。試想父母的每次承諾都讓孩子的希望落空,他又怎麼會願意按照父母的要求進行自我控制呢?

    “哄騙”確實是一個見效很快的方法,能給父母節省很多時間,但這個節省下來的時間最終都需要父母買單。父母長時間的不兌現諾言,導致孩子也只會用他覺得有效的方法來達到他的目的,只願意相信拿到手的才是穩妥,等待並不能帶來更好的結果。

    2、透過遊戲鍛鍊自控能力

    遊戲永遠是孩子的最愛,將自控能力的培養融入到遊戲中,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大J在《跟美國幼兒園老師學早教》裡分享的兩個遊戲很值得寶爸寶媽嘗試。

    簡單的遵守指令、控制行為的小遊戲,並結合孩子的實際情況一步步提升遊戲難度,既有效培養了孩子的自控能力,又增進了親子關係。

    3、多次提醒孩子

    帶孩子出去玩,說好的回家時間,孩子撒潑打滾是常有的事,父母覺得是孩子不聽話,卻忽略了其中真正的原因。

    學齡期的孩子有效記憶時間並不長,很多時候父母說的話不是他們不記得,而是他們忘記了規則。針對這個情況,大J建議多次提醒孩子,讓孩子有個心理預期,記得需要遵守的規則,在一次次的實踐中將自控能力內化到自身。

    界限意識

    當媽以後,每次看到霸凌、虐童事件,我的心就會揪起來,為孩子的遭遇感到難過。我也會反思,我應該在生活中向孩子傳達怎樣的觀念,讓他能儘可能地遠離這些讓人揪心的事件。

    1、教孩子認識身體

    多數霸凌事件的發生都是直接對孩子的身體進行毆打,學會界限意識首先需要孩子對自己的身體有個清楚的認知。

    學齡期的兒童有個顯著的現象是打人,對此父母的應對往往是制止和告訴孩子打人是不對的行為。育兒專家強調過對於孩子的管教要多進行正面強化,在這一點上,父母其實可以再補充一句我們的雙手是用來幫助他人的,而不是傷害他人的,對孩子進行正面引導,從認知上消除霸凌現象的影響因素。

    對身體的各部位有了清楚的認知,知道每個部位的作用,是界限意識建立的基礎。

    2、教會孩子拒絕

    小D很喜歡吹泡泡,大J就用泡泡做比喻教會了小D什麼是界限,並進一步引申到讓自己感到不舒服的觸碰可以拒絕。

    界限是個模糊的概念,大J的教授方法給我帶來了啟發。找準孩子的興趣點,將要教孩子的知識具象化告知,並在日常生活中反覆操練。

    學齡前孩子的打鬧很多都不是成年人眼中的肢體衝突,讓孩子勇敢說出自己的感受,勇敢的拒絕不當行為,從小樹立界限意識,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震懾住欺侮行為。

    以上內容整理自大J小D《跟美國幼兒園老師學早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豆丹怎麼養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