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雲是河北人,當時,河北人大都投奔了有四世三公之稱的袁紹帳下,張郃,文丑,連山東人顏良都過來投奔。但趙雲還是選擇了有“白馬義從”之稱的公孫瓚。
當時,趙子龍也就二十出頭,但他有自己的見解,“天下洶洶,未知孰是,民有倒懸之厄,鄙州論議,從仁政之所在。。。。。”可見,趙雲不是一個渾渾噩噩,只想找個地方,混口飯吃的人,他是一個很有理想的人,想要找一個仁義的主子,幹一番匡扶正義的事。可惜,公孫瓚卻不是這樣的主子。
從史書上看,公孫瓚可能不瞭解趙子龍是一員猛將,並沒有重用他;倒是棄商從戎的劉玄德對趙雲一見如故。劉備當時也客居公孫瓚處,“每接納雲,雲得深自結托。”
公孫瓚沒有將趙雲帶在身邊,劉備隨田楷征戰袁紹時,就向公孫瓚借來趙雲,任為主騎。
遺憾的是,趙雲因先在公孫集團中,不便就隨劉備四處征戰。從公元192年到公元199年間,史書對趙雲的介紹較少。或曰:趙雲以兄喪,辭瓚暫歸,應該是離開公孫瓚,自謀出路了。
我倒更相信,趙雲並沒有離開公孫瓚,否則,這八年間,縱然趙雲不去找劉備,劉備也會去請趙雲,劉備征戰徐州的幾年,手下的猛將只有關羽,張飛,正是缺人之時,若趙雲無主,劉備定會將他請來。
到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戰前,公孫瓚已經敗於袁紹,自焚而死,而劉備因兵敗徐州,北投袁紹。正是在此時,“先主就袁紹,雲見於鄴。先主與雲同床眠臥,密遣雲合募得數百人。”
時間點完全吻合,這七八年間,趙雲在公孫瓚下,因此,沒有去投奔劉備,待公孫瓚滅,趙雲立刻尋蹤來找劉備,正式加入劉備集團,官渡之戰後,趙雲隨著劉備來到荊州,屯於新野。
24-32歲,趙雲浪費了七八年時間,為了一個不值得的主公公孫瓚,古人對信義兩個字,看得多重,呂布要生於現在,怎麼可能得到一個“三姓家奴”的惡名。
劉備為什麼這麼信任趙雲,原因正在於此,一個人若能不因形勢和環境的變化,始終堅守自己的為人處事原則,這種人,為何不能信任?
因此,當劉備兵敗當陽之時,有人言,雲已北去,先主以手戟擿之曰:子龍不棄我走也。三國演義裡寫的更通俗易懂:子龍從我於患難,心如鐵石,非富貴所能動搖也。
劉備在袁紹處時,應該是人生非常低谷之時,可以說,前途一片的不光明,相反,袁紹集團正處在蒸蒸日上之時,按常理,怎麼也該投奔袁河北而不是劉草蓆。
然而,趙雲卻自投羅網,在劉備困窘之時,加入劉備集團。用現代的話說,趙雲是在劉備集團快破產倒閉之時,還應聘加入劉備集團,這需要一種什麼樣的勇氣和信心?
趙雲如此相信劉備,劉備又怎能對趙雲心存芥蒂?
但還好,趙雲在公孫瓚處,雖沒有成績,也並沒有消磨自己的鬥志,是金子總會發光的。公元202年,劉備和曹操手下的大將夏侯惇,于禁,李典交戰於博望,趙子龍則生擒夏侯惇部將夏侯蘭。這一年,趙雲已經35歲了。
03-207年,曹操忙於統一北方,劉表從性格上,不是一個雄才大略的主公,劉備雖勸他偷襲許都,劉表卻為人保守,無四方之志,因此,連劉備都感嘆“髀生贅肉”,這幾年,若是求田問舍之輩,生活的應該比較滋潤,但劉備是個胸懷大志的人,他一面感嘆,一面也沒閒著,三聘請來孔明,操練兵馬,時刻關注天下之變。
207年,曹操統率數十萬精兵,氣勢洶洶,南向討伐劉表,劉表正在病中,聞此訊息,驚懼而亡,荊州投降派立刻佔據主導,新主劉琮年幼,沒有主見,舉州降曹。
劉備本還在前線準備抗敵,後抓獲宋忠,才知荊州之變,無奈下,只得倉促往江陵退卻,途中,荊州十數萬百姓跟隨,延緩了行軍速度。曹操知劉備南逃,選五千精兵急追,在當陽長坂追上劉備,雙方一場混戰,由於曹操此次所帶,皆是軍中精銳,有曹純統率的虎豹騎,有許禇統率的虎衛軍。
劉備軍自然不敵,被曹軍殺散,劉備兩個女兒被曹純的虎豹騎俘獲。然而,阿斗劉禪和甘夫人卻安然無恙,為何,賴有常山趙子龍拼死救護。
史書記載:雲身抱弱子,即後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不過短短十數字,看似簡單,但大家要想想,要在曹操最精銳的虎豹騎和虎衛軍雙重圍困下,救出曹軍首要打擊目標,劉備的家人,這個任務,貌似無法完成,但趙子龍做到了。
有人現在總是詬病,羅貫中將趙雲救阿斗之事,描寫的太過神化,豈不知,小說本身就應該對人物進行藝術的昇華。
但我以為,羅先生並沒有神化,什麼才叫做神化,比如,羅先生如果描寫孫乾或簡雍跨戰馬,持長槍,在萬軍叢中,將阿斗救出,那的確是神化。讓不可能的人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事,那才叫神化。
況且在實戰中,劉備軍隊已經被打散,趙雲要帶領一隊散兵,對抗曹操最精銳的虎豹騎和虎衛軍,還要救出手無縛雞之力的阿斗和甘夫人,這需要何等的智慧和果敢?
然而,常山趙子龍做到了。現在有人總喜歡貶低趙雲為保鏢,趙雲做保鏢,那也太大材小用了。蜀漢集團裡,其實是有一個名副其實的保鏢,那就是陳到,字叔至。從公元196年就護衛在劉備身邊,然而,陳到確實只有做保鏢的才能,觀其一生,沒有很出採的事蹟。甚至到關鍵時刻,保護劉備家小的事,不是讓關羽搶了風頭,就是讓趙雲奪了功勞。所以陳到只能慢慢被埋沒在歷史的長河中。
赤壁之戰後,劉備集團開始展露黑馬的強勁實力,劉備一口氣吞併了荊州南長沙,桂陽,零陵三郡,趙雲正在此時領桂陽太守。
從209年到211年,趙雲鎮守桂陽郡兩年,直到211年劉備揮軍入蜀,劉備需要一個大將在大本營公安約束驕豪的孫夫人及她手下那幫吳兵吳將。“先主以雲嚴重,必能整齊,特任掌內事。”
大家想想,在外帶兵打戰,其實簡單明瞭,就是敵我矛盾;然而,要處理主子的家事,這是一項技術工作非常複雜的任務,不是隨便什麼人都能勝任,這樣的人選,一要是主子的親信;二要能鎮的住場面,大家想想,主子的親屬,加上七大姑八大姨的,沒有一個是好伺候的,何況這個孫夫人,身份地位,劉備尚且懼她三分。三不但要鎮的住場面,更重要的,還要能很好的協調各方面的感受。
這差事,要交給孔明,可以勝任,但浪費了,孔明還有更重要的事要做;要交給關羽,張飛,是親信和鎮場面沒問題,就是關張都是心高氣傲之人,向來視孫權為“江東鼠輩”,那孫夫人,更不在他們話下。若如此,一語不和,矛盾就會大大激化,後來關羽毀敗,就是敗在太輕視江東人物。
劉備是一個知人善任的明主,他從賣草鞋和草蓆而能三分有其一,不可謂不英明,單看他選趙雲為留營司馬,掌內事,就知道他對趙雲有多信任。而趙雲又一次在任上立下大功。
當孫夫人慾偷偷將阿斗帶回東吳時,趙雲第一時間得到訊息,約集火暴脾氣的張三哥,勒兵截江,軟硬兼施,把阿斗給截了回來。這阿斗要被帶到江東,就等於一個人質,放在江東,劉備以後要有什麼涉及江東利益的事,就不得不“投鼠忌器”。孫權結好曹丕的時候,文帝要孫權將兒子送到魏都,孫權百般推拖,堅決不送。
可見,截江攔阿斗的意義有多大!
趙雲是一個先國後家的將領,有些像東漢光武帝手下的“大樹將軍”馮異。平素不喜“並座論功”。
可惜了,劉備夷陵失敗後,陸遜一路追擊劉備,劉備撤至白帝城,趙雲已率蜀中精銳兩萬,到達白帝城,而陸遜卻突然撤兵,表面上,陸遜有言,是因為要回防魏國偷襲,實際上,陸遜心裡也清楚,如果能抓住劉備,功勞何其大?
但是,他更明白,接下來的對手是趙雲,權衡利弊,討不到便宜,無法速戰速決。如果和趙雲僵在白帝,魏國在東線再發動攻擊,那時,想要退兵,恐怕,常山趙子龍是不可能讓東吳從容撤兵東去。因此,陸遜退兵也是無奈之舉,當他知道自己的對手是趙子龍時,他乘勝追擊的念頭迅速打消。
劉備集團的發展過程,在前二十年(190-208年),是以緊縮性為主,顛沛流離,四處奔走,發展緩慢,而往後十年(209-219年),卻呈現井噴式的擴張。十年間,佔荊州,奪益州,收馬超,爭漢中。可以說,劉備集團是以十年的擴張,完成了三十年的累積。
這種發展的速度,要求掌權者必須能很恰當的處理好集團內部各派系的利益,才能保證人心的穩定和事業的繼續發展壯大。
當然,自己的嫡系肯定是放第一位的。因此,關羽才位列諸將之首。但是,若好的位置都給嫡系,必然會人心不服,因此,我們看前後左右四將軍,分屬三派,前荊州幫,荊州幫和涼州幫。
趙雲對蜀漢集團的功勞,要稍遜關張,但是絕對高於馬黃,之所以不提升趙雲,主要就是考慮到內部派系平衡。
而之所以選趙雲,劉,諸也衡量了趙雲的各個方面,包括心態,趙雲是一個先公後私的人,對個人的榮辱看的較輕。
因此,劉備才敢將本應是趙雲的位置讓於他人。其實,趙雲性格上沉穩,嚴謹,在個人能力上,攻守兼備,守能獨鎮桂陽二載,於漢中反守為攻,大敗曹軍,於箕谷,能從容指揮,擺脫曹真大軍的追擊;攻能生擒夏侯蘭,於亂軍中勇救張著。這樣的名將,可遇而不可求,試問,劉備,諸葛亮能不看重趙雲麼?
趙雲是河北人,當時,河北人大都投奔了有四世三公之稱的袁紹帳下,張郃,文丑,連山東人顏良都過來投奔。但趙雲還是選擇了有“白馬義從”之稱的公孫瓚。
當時,趙子龍也就二十出頭,但他有自己的見解,“天下洶洶,未知孰是,民有倒懸之厄,鄙州論議,從仁政之所在。。。。。”可見,趙雲不是一個渾渾噩噩,只想找個地方,混口飯吃的人,他是一個很有理想的人,想要找一個仁義的主子,幹一番匡扶正義的事。可惜,公孫瓚卻不是這樣的主子。
從史書上看,公孫瓚可能不瞭解趙子龍是一員猛將,並沒有重用他;倒是棄商從戎的劉玄德對趙雲一見如故。劉備當時也客居公孫瓚處,“每接納雲,雲得深自結托。”
公孫瓚沒有將趙雲帶在身邊,劉備隨田楷征戰袁紹時,就向公孫瓚借來趙雲,任為主騎。
遺憾的是,趙雲因先在公孫集團中,不便就隨劉備四處征戰。從公元192年到公元199年間,史書對趙雲的介紹較少。或曰:趙雲以兄喪,辭瓚暫歸,應該是離開公孫瓚,自謀出路了。
我倒更相信,趙雲並沒有離開公孫瓚,否則,這八年間,縱然趙雲不去找劉備,劉備也會去請趙雲,劉備征戰徐州的幾年,手下的猛將只有關羽,張飛,正是缺人之時,若趙雲無主,劉備定會將他請來。
到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戰前,公孫瓚已經敗於袁紹,自焚而死,而劉備因兵敗徐州,北投袁紹。正是在此時,“先主就袁紹,雲見於鄴。先主與雲同床眠臥,密遣雲合募得數百人。”
時間點完全吻合,這七八年間,趙雲在公孫瓚下,因此,沒有去投奔劉備,待公孫瓚滅,趙雲立刻尋蹤來找劉備,正式加入劉備集團,官渡之戰後,趙雲隨著劉備來到荊州,屯於新野。
24-32歲,趙雲浪費了七八年時間,為了一個不值得的主公公孫瓚,古人對信義兩個字,看得多重,呂布要生於現在,怎麼可能得到一個“三姓家奴”的惡名。
劉備為什麼這麼信任趙雲,原因正在於此,一個人若能不因形勢和環境的變化,始終堅守自己的為人處事原則,這種人,為何不能信任?
因此,當劉備兵敗當陽之時,有人言,雲已北去,先主以手戟擿之曰:子龍不棄我走也。三國演義裡寫的更通俗易懂:子龍從我於患難,心如鐵石,非富貴所能動搖也。
劉備在袁紹處時,應該是人生非常低谷之時,可以說,前途一片的不光明,相反,袁紹集團正處在蒸蒸日上之時,按常理,怎麼也該投奔袁河北而不是劉草蓆。
然而,趙雲卻自投羅網,在劉備困窘之時,加入劉備集團。用現代的話說,趙雲是在劉備集團快破產倒閉之時,還應聘加入劉備集團,這需要一種什麼樣的勇氣和信心?
趙雲如此相信劉備,劉備又怎能對趙雲心存芥蒂?
但還好,趙雲在公孫瓚處,雖沒有成績,也並沒有消磨自己的鬥志,是金子總會發光的。公元202年,劉備和曹操手下的大將夏侯惇,于禁,李典交戰於博望,趙子龍則生擒夏侯惇部將夏侯蘭。這一年,趙雲已經35歲了。
03-207年,曹操忙於統一北方,劉表從性格上,不是一個雄才大略的主公,劉備雖勸他偷襲許都,劉表卻為人保守,無四方之志,因此,連劉備都感嘆“髀生贅肉”,這幾年,若是求田問舍之輩,生活的應該比較滋潤,但劉備是個胸懷大志的人,他一面感嘆,一面也沒閒著,三聘請來孔明,操練兵馬,時刻關注天下之變。
207年,曹操統率數十萬精兵,氣勢洶洶,南向討伐劉表,劉表正在病中,聞此訊息,驚懼而亡,荊州投降派立刻佔據主導,新主劉琮年幼,沒有主見,舉州降曹。
劉備本還在前線準備抗敵,後抓獲宋忠,才知荊州之變,無奈下,只得倉促往江陵退卻,途中,荊州十數萬百姓跟隨,延緩了行軍速度。曹操知劉備南逃,選五千精兵急追,在當陽長坂追上劉備,雙方一場混戰,由於曹操此次所帶,皆是軍中精銳,有曹純統率的虎豹騎,有許禇統率的虎衛軍。
劉備軍自然不敵,被曹軍殺散,劉備兩個女兒被曹純的虎豹騎俘獲。然而,阿斗劉禪和甘夫人卻安然無恙,為何,賴有常山趙子龍拼死救護。
史書記載:雲身抱弱子,即後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不過短短十數字,看似簡單,但大家要想想,要在曹操最精銳的虎豹騎和虎衛軍雙重圍困下,救出曹軍首要打擊目標,劉備的家人,這個任務,貌似無法完成,但趙子龍做到了。
有人現在總是詬病,羅貫中將趙雲救阿斗之事,描寫的太過神化,豈不知,小說本身就應該對人物進行藝術的昇華。
但我以為,羅先生並沒有神化,什麼才叫做神化,比如,羅先生如果描寫孫乾或簡雍跨戰馬,持長槍,在萬軍叢中,將阿斗救出,那的確是神化。讓不可能的人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事,那才叫神化。
況且在實戰中,劉備軍隊已經被打散,趙雲要帶領一隊散兵,對抗曹操最精銳的虎豹騎和虎衛軍,還要救出手無縛雞之力的阿斗和甘夫人,這需要何等的智慧和果敢?
然而,常山趙子龍做到了。現在有人總喜歡貶低趙雲為保鏢,趙雲做保鏢,那也太大材小用了。蜀漢集團裡,其實是有一個名副其實的保鏢,那就是陳到,字叔至。從公元196年就護衛在劉備身邊,然而,陳到確實只有做保鏢的才能,觀其一生,沒有很出採的事蹟。甚至到關鍵時刻,保護劉備家小的事,不是讓關羽搶了風頭,就是讓趙雲奪了功勞。所以陳到只能慢慢被埋沒在歷史的長河中。
赤壁之戰後,劉備集團開始展露黑馬的強勁實力,劉備一口氣吞併了荊州南長沙,桂陽,零陵三郡,趙雲正在此時領桂陽太守。
從209年到211年,趙雲鎮守桂陽郡兩年,直到211年劉備揮軍入蜀,劉備需要一個大將在大本營公安約束驕豪的孫夫人及她手下那幫吳兵吳將。“先主以雲嚴重,必能整齊,特任掌內事。”
大家想想,在外帶兵打戰,其實簡單明瞭,就是敵我矛盾;然而,要處理主子的家事,這是一項技術工作非常複雜的任務,不是隨便什麼人都能勝任,這樣的人選,一要是主子的親信;二要能鎮的住場面,大家想想,主子的親屬,加上七大姑八大姨的,沒有一個是好伺候的,何況這個孫夫人,身份地位,劉備尚且懼她三分。三不但要鎮的住場面,更重要的,還要能很好的協調各方面的感受。
這差事,要交給孔明,可以勝任,但浪費了,孔明還有更重要的事要做;要交給關羽,張飛,是親信和鎮場面沒問題,就是關張都是心高氣傲之人,向來視孫權為“江東鼠輩”,那孫夫人,更不在他們話下。若如此,一語不和,矛盾就會大大激化,後來關羽毀敗,就是敗在太輕視江東人物。
劉備是一個知人善任的明主,他從賣草鞋和草蓆而能三分有其一,不可謂不英明,單看他選趙雲為留營司馬,掌內事,就知道他對趙雲有多信任。而趙雲又一次在任上立下大功。
當孫夫人慾偷偷將阿斗帶回東吳時,趙雲第一時間得到訊息,約集火暴脾氣的張三哥,勒兵截江,軟硬兼施,把阿斗給截了回來。這阿斗要被帶到江東,就等於一個人質,放在江東,劉備以後要有什麼涉及江東利益的事,就不得不“投鼠忌器”。孫權結好曹丕的時候,文帝要孫權將兒子送到魏都,孫權百般推拖,堅決不送。
可見,截江攔阿斗的意義有多大!
趙雲是一個先國後家的將領,有些像東漢光武帝手下的“大樹將軍”馮異。平素不喜“並座論功”。
可惜了,劉備夷陵失敗後,陸遜一路追擊劉備,劉備撤至白帝城,趙雲已率蜀中精銳兩萬,到達白帝城,而陸遜卻突然撤兵,表面上,陸遜有言,是因為要回防魏國偷襲,實際上,陸遜心裡也清楚,如果能抓住劉備,功勞何其大?
但是,他更明白,接下來的對手是趙雲,權衡利弊,討不到便宜,無法速戰速決。如果和趙雲僵在白帝,魏國在東線再發動攻擊,那時,想要退兵,恐怕,常山趙子龍是不可能讓東吳從容撤兵東去。因此,陸遜退兵也是無奈之舉,當他知道自己的對手是趙子龍時,他乘勝追擊的念頭迅速打消。
劉備集團的發展過程,在前二十年(190-208年),是以緊縮性為主,顛沛流離,四處奔走,發展緩慢,而往後十年(209-219年),卻呈現井噴式的擴張。十年間,佔荊州,奪益州,收馬超,爭漢中。可以說,劉備集團是以十年的擴張,完成了三十年的累積。
這種發展的速度,要求掌權者必須能很恰當的處理好集團內部各派系的利益,才能保證人心的穩定和事業的繼續發展壯大。
當然,自己的嫡系肯定是放第一位的。因此,關羽才位列諸將之首。但是,若好的位置都給嫡系,必然會人心不服,因此,我們看前後左右四將軍,分屬三派,前荊州幫,荊州幫和涼州幫。
趙雲對蜀漢集團的功勞,要稍遜關張,但是絕對高於馬黃,之所以不提升趙雲,主要就是考慮到內部派系平衡。
而之所以選趙雲,劉,諸也衡量了趙雲的各個方面,包括心態,趙雲是一個先公後私的人,對個人的榮辱看的較輕。
因此,劉備才敢將本應是趙雲的位置讓於他人。其實,趙雲性格上沉穩,嚴謹,在個人能力上,攻守兼備,守能獨鎮桂陽二載,於漢中反守為攻,大敗曹軍,於箕谷,能從容指揮,擺脫曹真大軍的追擊;攻能生擒夏侯蘭,於亂軍中勇救張著。這樣的名將,可遇而不可求,試問,劉備,諸葛亮能不看重趙雲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