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農村彭三哥
-
2 # 三野行動美食探索
燕子,羽毛不算太多,背部羽毛多呈灰藍黑色,因此古時候人們稱它為玄鳥,腹部羽毛多呈白色。燕子的形體較小,呈流線型,翅膀尖長,利於空中飛行。燕子的嘴巴短弱且裂寬,為典型的食蟲鳥類嘴型。燕子的尾巴呈剪刀狀,而且修長,長著尾羽,有利於迅速調整飛行的姿勢,在空中做出各種高難度的飛行動作,可以高勝率地在空中捕捉到飛行中的昆蟲。燕子的足部比較短小,不利於抓撓。世界上共有家燕、巖燕、金腰燕、灰沙燕、毛腳燕等20多種,中國僅有4種,其中比較常見的是家燕和金腰燕等。
燕子
燕子與人類的生活有千絲萬縷的聯絡,古人就把燕子作為天氣預報的動物,有“燕子低飛要下雨”的諺語,意思是,只要眾多的燕子靠近地面低飛,就預示著大雨就要來臨了。這種說法有沒有科學道理呢?
燕子是人類的好朋友
在動物界中,燕子是一種非常不起眼的小鳥,論地位,它們比不上獸中之王老虎、鳥中之首鳳凰,論羽毛,它們灰不溜秋,與孔雀無法媲美,論嗓音它們沒有百靈鳥那樣婉轉動聽的聲音。可是人類卻對它們喜愛有加,竟然樂意讓它們把自己的窩搭建在自家居住的房屋正堂樑上,而且還沒有人去撲殺它們,所以燕子家族,“人丁”非常興旺。可以說燕子是動物界中受到人類最高待遇的鳥類,也是最不怕人類的動物,這是為什麼呢?
燕子巢
原來燕子的主要食物是昆蟲,而且是喜食在空中飛行的蚊、蠅等昆蟲,它們不擅長在樹縫和地隙中搜尋昆蟲吃,也不能像麻雀、松雞、雷鳥等鳥類那樣雜食漿果、種子或者樹葉。燕子每天消耗大量的時間在空中飛行,就是為了捕捉空中飛行的這些害蟲。每年秋末,燕子成群結隊向南方飛行,其實並不全是因為躲避北方的寒冷,而是因為冬季北方的空中沒有飛行的害蟲,它們又沒有其他的途徑獲取食物或者改換其他食物,所以需要到南方溫暖的地方去尋找足夠的食物。等春季來臨的時候,北方的天氣暖和起來,空中飛行的昆蟲多了起來,所以燕子又從南方飛回來。據統計,一隻燕子每個季度能吃掉害蟲25萬隻,一年就能吃掉100萬隻。大家想想,如果沒有眾多燕子的捕捉,我們的生存環境又是什麼樣的境況?難怪人類會把燕子作為最好的朋友。
燕子低飛是不是真的要下雨?
大家知道,我們的先人進行氣象預報,不會像現在這樣,可以藉助各種精密的儀器來探測天氣的變幻,而是透過觀察天象以及觀察身邊的動物和植物來預測天氣,在長期的勞動實踐和細心觀察中,他們總結出了大量的氣象諺語。由於燕子是人類的好朋友,距離人類非常近,所以人們對燕子的關注度就特別高,透過長期的觀察,他們發現,一旦發生三五成群的燕子越飛越低,或者成群的燕子緊貼著地面急速地滑行,或者成群的燕子拍打著翅膀,站在原地徘徊不動這樣的景象,不久便會天降大雨。於是便總結出了“燕子低飛要下雨”這一廣為人知的諺語。雖然僅僅是一句諺語,但確實非常靈驗。因為這其中確實蘊含著一定的科學道理。
原來在下大雨之前,空氣變得非常潮溼,會把天空中飛行的昆蟲翅膀沾溼,所以昆蟲的翅膀就不能自由伸展和飛行,只得沿著地面慢飛或爬行。又由於氣流的作用,下雨前的氣壓會稍稍降低,空氣會變得稀薄,含氧量也會隨之降低。昆蟲能對此做出敏感的反應:含氧量的降低會使許多平時在半高空飛行的昆蟲,如蜻蜓等都向地面附近聚集。另外,由於空氣溼度加大,氣壓降低,一些伏居在土壤中的小昆蟲也會感到非常不舒服,所以它們也會紛紛從自己的洞穴裡爬到地面來透透氣。也就是說,大雨來臨之前,地面及地面附件的低空聚集了大量的小昆蟲,所以燕子常會隨之低飛捕食。
另外,在大雨來臨之前,大氣中的氣流非常紊亂,這使得燕子得不到合適的風力,所以它們也很難展翅高飛,只能在低空中飛行。而且低飛中的燕子還常常忽高忽低,翻飛不定,乍沉又起,掠水剪波。因此,燕子低飛常常預示著天將要下大雨。“燕子低飛要下雨”這句諺語是非常有科學道理的。
燕子低飛要下雨
-
3 # 惡魔得惡果
老天爺是公平的,因為人類會跑會顛,而且會坐飛機跑到國外,所以動物的一些嗅覺和靈敏度和各種感應就沒賜與給人類!
因為動物不會做飛機,明明知道災難來了跑也跑不遠,所以動物對災難有了感覺,也只好等死!
記得唐山大地震之前,河裡的魚都往上竄,螞蟻都搬家,黑壓壓的,狗提前亂吠,蜻蜓飛滿天,螞蚱馬路上全是,豬都想跳出豬圈而煩燥不安,可人類卻沒感覺。地震那天晚上,天上出現了刺眼的地光,當時我們住的平房,我媽晚上去廁所,在院中大喊要地震了地震了!I緊著地動三搖鄰居紛紛逃了出來,這時我母親才想起在屋還睡覺的我們,多虧,七點多級的地震,我家的洋灰打頂的石房只震開幾道大縫,我們都平安無事。
所以說,對自然災害不但動物提前有感應,就連天老爺和土地爺都會把徵兆提前告訴人類,天上會出現奇怪的震雲,井裡的水會上漲冒泡,當然現在沒人信這個了,以為是迷信。就像過去的老人眯眼看看太陽就知道幾奌幾刻,現在的人對這些都很不理解。
-
4 # Conghua
今天的“蝴蝶效應”和廣義的“蝴蝶效應”說的都是一物一事之不察,足以引起整體分崩離析的後果。
而1979年12月,氣象學家洛倫茲(Lorenz)在華盛頓的一次講演中,最早提出“蝴蝶效應”之說,是為了說明微小的偏差會使長期天氣預報具有不可預測性或不準確性。
而自然界中的一些動物,卻對天氣有著超準的預測能力。
比如:龜,能較準確地預示夏天和春末秋初的雷雨。下雨前空氣中水蒸氣大大增加,散熱快的龜甲,便凝成細小的水滴。所以,龜背潮溼了,很可能一會就有雨。
下雨前,螞蟻就忙碌不停地挖土,搬到蟻穴周圍,雨越大,它壘的窩就越高。
還有一種黃絲蟻很少壘窩,下雨前多是搬家,愈往高處搬,雨就下得愈大。若是看到螞蟻成群結隊地向樹上爬,這也預示著快要下雨了。
蜜蜂除了採集蜂蜜,感知天事的本領也很強。所以,蜂農平時觀察蜜蜂的活動規律,就能預知未來短時期內的天氣變化。
比如,早晨見到有大量蜜蜂爭先恐後飛出蜂箱採集,這就表明今天是晴天;
傍晚蜜蜂回箱晚,表示明天天氣繼續晴朗;
早晨如果蜜蜂不出箱、少出箱,或遲遲不離蜂箱,預示將有陰雨天氣。
在白天,如果發現蜜蜂回巢突然異常湧躍,很多蜜蜂急急忙忙進巢,而且很少出巢或不出巢,有時發現有少數幾個蜜蜂在巢門口探頭探腦,凝視張望,這預示天氣將會突變。
在連續陰雨後,蜜蜂紛紛出巢在細雨中採蜜,這預示著陰雨將結束,天氣要轉晴。
動物對天氣的預報能力並不是特異功能,更多是源於它們趨利避害、自我保護的本能。
比如:蜜蜂的前後兩對翅膀很輕薄,便於飛行,它習慣在天氣晴朗,氣壓較高的情況下飛行。在降雨之前,大氣中含水量增多,溼度大,氣壓低,蜜蜂易沾上細細的水珠,體重增多,翅膀變軟變重,振翅頻率減慢,飛行較困難,所以只好呆在蜂巢裡不出來。
一些外生翅類昆蟲,能預示天氣的晴雨也是這個原理。
臨近下雨時,氣壓降低,使水中溶解的氧氣量減少,於是魚類紛紛浮到水面上層甚至水面來呼吸。就有了“魚兒出水跳,風雨快來到”、“河裡魚打花,天上有雨下”的諺語
兒時記得自然課有一節講到諺語與天氣,課後作業是收集民諺,身邊的老人都妙語連珠。也不知道現在的課本是否還有這些內容。
《學習強國》裡有道選擇題:人類最早認知的科學方法是什麼?答案是:觀察法!
無論是“螞蟻成群,明天不晴”,還是“燕子低飛,蛇過道,大雨不久就來到”,或者“螻蛄叫,晴天到”,都是人類平時注意觀察動物的反應,得出的結論。
-
5 # 水繞山環2
動物能預報天氣是出於他們具有某些異於人類的天賦本能。
許多動物的視覺、聽覺、觸覺、振動覺、平衡覺等感覺器官對環境中的物理、化學變化,對振動、電、磁、氣壓、水氡含量的異常高度敏感。狗的嗅覺對某些氣味的靈敏度比人高出100~10000倍,大象、海豚、蝙蝠能聽到人所聽不到的低於20HZ的次聲波,一些昆蟲對氣壓變化異常敏感,鴿子對振動敏感等。正是由於他們感覺器官的高度靈敏,使他們具有了預知天氣變化和預知自然災害的能力。
如下雨前氣壓較低,溼度較大,一些昆蟲能首先感知,會貼著地面飛行。
又如,嚴重的自然災害地震發生前,常有電磁場發生變化,對此類變化敏感的魚會產生焦躁不安反應;震區發生的重力變化可使某些平衡覺敏感的動物感到一種振動異常;地震過程中,斷層之間的強大摩擦力能產生每秒20次以下的聲波,會使聽覺敏感的動物驚恐萬狀。發生巨蛇出洞、魚躍出水面、豬跳圈、狗吠狼嚎等異常現象。
動物某一感官高度靈敏效能預知天氣變化和預知自然災害的能力經實驗得到證明。研究人員發現,鴿子的脛骨和腓骨之間存在震動感覺器。用100只鴿子做實驗,其中50只切除震動感覺器,另外50只給予保留,在四級地震前對鴿子的反應做對照觀察。結果是,切除震動感覺器的50只鴿子安靜如常,另外沒有切除震動感覺器的50只鴿子則驚飛不已。
回覆列表
因為動物可以收到低於人類的聲波什麼的,然後比如地震,動物會比人類提前感知到危險的來臨,所以說動物可以提前預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