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狹路相逢知多少

    故事講述吵吵鬧鬧的盧偉文一家人

    為了還房貸而過著清苦的生活

    他們居住在香港典型的數百尺“豪宅”中

    大兒子沉迷音樂,追逐著音樂夢想沒有工作

    女兒則還在學校唸書

    家中還有一位被兒子稱為“廢物”的老父親

    貧賤夫妻百事哀,家裡少不了爭吵

    但是每次爭吵,只要到窗邊遠遠望著

    高樓夾縫中的海景

    一家人就會平靜下來

    這海景是一家人維持“體面”的底線

    是提醒他們還要有理智的旗幟

    然而有一天,家旁邊的小樓房頂

    一個叫王小財的人立起了一塊巨大的廣告牌

    擋住了這家人唯一的追求

    於是後面的故事就圍繞著

    這一家人如何想辦法重新奪回海景

    而結尾,則有一個分支

    據我瞭解,本片是有內地特供結尾的

    原版的結尾應該是這樣

    這一家人費盡所有辦法

    也還是沒能拆掉廣告牌

    最後他們決定殺掉了王小財

    院線版的結尾裡,盧偉文醒來發現這是夢

    其實他們並沒有殺掉王小財

    緊跟著因為一起意外大家和解了

    王小財失憶了,Happy Ending

    本片的初觀感是過於浮誇

    尤其是家裡兒子的表現

    每一場戲都在大喊大叫

    家裡的每場群戲,最後也總會落到令人崩潰的鬧劇

    但是仔細一想

    全片其實是個極為壓抑極為黑暗的故事

    這是一個被壓迫到幾乎頂點的家庭

    每一個人都就正站在崩潰的邊緣

    就差一點,就差那麼一點

    那一點就是窗戶外的海景

    所以他們要竭盡一切救回海景

    所以他們甚至為了海景殺人

    如果不這樣癲狂、鬧劇般地拍

    這片會讓人徹底喘不過氣

    但是即便這樣拍了

    當觀眾回過神去想

    也依然能感覺到故事裡的壓抑

    這種反向操作卻並不消解的做法

    就是我印象里港片很喜歡搞的一套

  • 2 # 米粒媽666

    攝影機經常跟隨角色,在房間內穿梭來去,觀眾由此可一窺盧偉文的房屋全貌:被改造成三室一廳的小戶型,住了五口之家;客廳和廚房擺放若干置物架,用來放置生活用品;夫妻二人睡一張單人床,兒子和爺爺分睡上下鋪。當鏡頭移向外景,構圖並未變得寬鬆,一棟灰暗破舊的小樓,擠在新近拔地而起的高樓之間。想抬頭望望香港的天空,卻最先看到密密麻麻層層排列的窗戶。這棟小小的樓宇就是現代香港的縮影,盛放了各種各樣的矛盾和糾紛,最後像一輛超載的車,在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公路上拋錨,失控。

    近些年討論香港住房問題的影視作品屢見不鮮。《家和萬事驚》在更狹窄的空間內,更密集地揭示了香港所面臨的社會矛盾。全片緊緊圍繞香港人買房這一議題,製造出一系列荒誕的笑料,與此同時,其他社會問題(養老、抑鬱症、政府辦事效率低等)被切分成細碎的故事元素,融入並豐滿了主線劇情。

    《家和萬事驚》改編自張達明的舞臺劇《亞Dum一家看海的日子》,電影保留了很多話劇的特徵,如高密度的對白,單一場景內的群戲排程,封閉空間內充滿張力的戲劇衝突。吳鎮宇、袁詠儀、古天樂、黃秋生、林雪等老港星參與演出,令人驚喜又唏噓。驚喜的是在內地電影院裡竟找回了港片繁盛年代的回憶。唏噓的是年終歲尾,看到的並非是一部熱鬧輕鬆的賀歲片,而是一出揭開房奴傷疤、逼迫人直面現實焦慮的諷刺喜劇。與此同時,以拍攝cult電影著稱的導演邱禮濤會如何駕馭一部家庭喜劇,也成了老港片迷期待的看點(儘管內地版本與香港版本的結局走向存在巨大區別)。

    為早日還清房貸,盧偉文一家人常年都在近乎自虐般地節衣縮食。妻子李淑賢收到姐妹們泰國之行的邀請後,玩起了失蹤;青春期的小女兒買不起護膚品,只好用西紅柿和黃瓜自制;甚至每個月,老老小小都要聚在一起開會,陳述自己在過去一段時間內省了多少錢。貧賤之下,矛盾叢生,妻子變得愈發神經質,一對兒女也經常發生爭吵。然而每當全家人瀕臨崩潰邊緣時,窗外的一線海景都能讓他們平靜下來,獲得短暫的和睦與喜悅。這扇能看見海景的窗,是他們生活中最大的驕傲,給了他們無限的憧憬。這扇窗讓他們暫時忘掉,自己的生活其實就是建在波濤之上,起起落落,甚至隨時有被傾覆的風險,而身為普通人,卻缺乏足夠的力量成為生活的舵手。

    直到有一天,一塊巨大的廣告牌出現在對面大廈的天台上,擋住了海景,生活僅存的期望被截斷,一家人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機。而廣告牌之於其主人王小財,卻象徵著生活的希望,它能讓王小財獲得可觀收入,擺脫職場危機,減輕對故去父母的罪疚心理。為了這塊廣告牌,盧偉文一家和王小財展開了無數次正面交鋒,但因官方機構辦事效率差、互相推諉責任、人情社會冷漠,盧偉文一家吃了一次又一次敗仗。

    在李淑賢舊情人的幫助下,盧偉文終於拿到了戰勝王小財的王牌——那塊廣告牌無論是藝術品還是用於商業,都超出了合規體積,應該按照相關規定予以拆除。但從投訴、審判到拆除的全過程,預計要耗費六年時間。影片前半段,盧偉文始終以敦厚老實人的形象出現。至此,僅存的修養被耗盡,最後一根神經繃斷,在收繳房租時,他把怒火潑向租戶,甚至揚言再不交房租就“同歸於盡”。

    之後,吳鎮宇貢獻了全片最動人的一場表演。盧偉文推著父親在橋上散步,沉默無言。父親感嘆,已經整整一年沒有被推出來透風了,是不是兒子遇到了什麼事情。盧偉文冰冷的表情終於瓦解,他蹲在地上,頭埋進雙膝嚎啕大哭道:“我撐不住了。”父親說:“你還年輕,要充滿勇氣。有什麼困難,就磨磨磨,磨掉它。”他說:“和勇氣沒有關係。”

    與勇氣無關。與信念有關。在高消費快節奏的時代,無數和盧偉文一樣的普通市民,必須在心裡造出一點螢火般的信念,哪怕這信念是虛擬的,才能讓自己在不斷原地兜圈的生活中開啟一個缺口,暢快呼吸。對盧偉文來說,海景是信念;對王小財來說,廣告牌象徵信念。信念被斬除後,伸出手,四周都是銅牆鐵壁。

    父親為了減輕家裡負擔,想要兒子把他推入河裡淹死。盧偉文拼命拉住他,說不行。父親問為什麼不行。他脫口而出:“四周都是監控,我會坐牢的。”這句臺詞不僅暴露了人物內心的虛弱,更為後面的故事埋下了伏筆。或許就在此時,盧偉文心裡已經悄悄萌生出為了海景不惜殺人的念頭。

    故事講到這裡,該如何收尾成為編劇的難題。如果讓海景失而復得,一家人與王小財握手言和,恐怕會削弱社會諷刺力度;如果依舊使用合法手段逼退王小財,劇情則陷入原地繞圈的窘境,缺乏驚喜。有趣的是,電影最後三十分鐘,故事走向出現分岔,內地和香港分別給出了兩個截然不同的結局。

    在內地公映版本中,盧偉文在極度壓抑之下做了個夢,夢見和全家人殺死了王小財。夢醒後他痛哭失聲,妻子安慰道:“我們不能殺人,會坐牢的。”誰知不久後,醉酒的王小財送上門來,說鎖孔被堵住了,想借用窗戶爬過去。全家人心照不宣地默許了他的冒險行為,並在他墜樓後發出竊喜的笑聲。王小財沒死,卻失了憶,盧偉文一家出於愧疚感常來照顧他。廣告牌上的影象如今換成了一片熱帶海景,一家人對著虛擬海景憧憬未來,似乎又回到了過去和睦平靜的日子。

    香港原版的結局更生猛一些,沒有夢境,只有殘忍的現實。王小財的鎖孔被堵住後,他想借用盧偉文家的窗子爬過去。令一家人感到失望的是,他安全抵達了自己的家。隨後,全家人徹底暴露殺意,誘騙王小財來家中做客並行兇,最後拋屍河中。但王小財仍奇蹟般生還了。不久後,盧偉文一家殺人未遂的事情敗露,被關進了精神病院。一家人坐在精神病院的長椅上,終於擁有了一片完整的大海。

    如果說內地版以一種溫和的方式擱置了矛盾從而顯得乏力的話,那麼香港原版則讓衝突不斷疊加升級,以一種巨大的力量爆破,最後又陷入一片虛妄。前者更符合內地的主流價值觀(以及審查制度):隱忍,以和為貴。後者則是香港市民階層集體情緒的一次徹底抒發。

    然而無論是哪種結局,都難免然令觀眾感到苦悶心憂。盤根錯節的社會問題得不到解決,穹頂之下,脆弱的個體便只面臨兩種出路:要麼忍耐,要麼瘋掉。而完美的海景,終歸只是觸不到的海市蜃樓。

  • 3 # 短片轎伕

    非常大膽的荒誕化設計來處理都市危機和鄰里關係,無厘頭的笑點和cult元素的點綴迴歸了邱禮濤一些早期作品的風格。故事核心選擇了一種類似《三塊廣告牌》的西部片型別模型,吳鎮宇一家所在的建築群和社群在地理結構上形成了一個相對封閉的“西部小鎮”空間,而古天樂攜帶的廣告牌就是典型的“牛仔”闖入者,打破了封閉空間原有的秩序。吳鎮宇膽小怕事、老好人的人設在結尾用表像的“大團圓”來完成人物弧光,迎合了當下受眾和市場對於小人物loser勝利和釋放危機的消費需求,但這樣的故事結構和人物關係其實指向的是類似《稻草狗》那樣更加悲劇、沉重的故事走向和主題,創作者明白吳鎮宇的那場夢境才是真正意義上、更符合型別模型的高潮和結局,而現在的結局倒更像一場主人公意淫的美夢,畢竟夢和電影一樣,都能讓現實裡悲涼的靈魂得到暫時安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體育鍛煉對心理健康有促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