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腦性癱瘓又稱小兒大腦性癱瘓,俗稱腦癱。是指從出生後一個月內腦發育尚未成熟階段,由於非進行性腦損傷所致的以姿勢各運動功能障礙為主的綜合徵。是小兒時期常見的中樞神經障礙綜合徵,病變部位在腦,累及四肢,常伴有智力缺陷、癲癇、行為異常、精神障礙及視、聽覺、語言障礙等症狀。
病因
引發小兒腦癱的原因有很多,具體歸納為以下幾點:父母親吸菸、酗酒、吸毒、母患精神病,孕期患糖尿病、陰道出血、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前置胎盤、先兆流產或服用避孕藥治療不孕的藥物、保胎藥等;高產次、早產、流產史、雙胎或多胎等,胎兒發育遲緩,宮內感染、宮內窘迫,胎盤早剝,胎盤功能不良、臍帶繞頸、產鉗分娩、臀位產產程長、早產兒或過期產兒低出生體重兒,生後窒息吸入性肺炎,缺氧缺血性腦病、核黃疸、顱內出血、感染、中毒及營養不良等。
臨床表現
患兒突然僵硬:在某些體位,如在仰臥位時給孩子穿衣,屈曲他的身體或擁抱他時感到困難。鬆軟:嬰兒的頭頸鬆軟抬不起頭來。將他懸空抱時,他的四肢下垂。嬰兒很少活動。發育遲緩:學會抬頭、坐和運用雙手卻遲於同齡孩子,可能用身體某一部分多於另一部分,如:有些患兒常用一隻手而不用雙手。進食差:吸和吞嚥差。舌頭常將奶和食物推出。閉嘴困難。異常行為:可能好哭、易激怒、睡眠差,或者非常安靜,睡得太多,或者3個月時還不會笑。
1.早期症狀
(1)新生兒或3月嬰兒易驚、啼哭不止、厭乳和睡眠困難。
(2)早期餵養、進食咀嚼、飲水、吞嚥困難,以及有流涎、呼吸障礙。
(3)感覺閾值低,表現為對噪聲或體位改變易驚,擁抱反射增強伴哭鬧。
(4)生後不久的正常嬰兒,因踏步反射影響,當直立時可見兩腳互動邁步動作。3月齡時雖然可一度消退,但到了3個月仍無站立表示或邁步者,既要懷疑小兒腦癱。
(5)過“百天”的嬰兒尚不能抬頭,4~5月挺腰時頭仍搖擺不定。
(6)握拳:一般生後3月內嬰兒可握拳不張開,如4個月仍有拇指內收,手不張開應懷疑小兒腦癱。
(7)正常嬰兒應在3~5月時看見物體會伸手抓,若5月後還不能者疑為小兒腦癱。
(8)一般生後4~6週會笑,以後認人。痙攣型小兒腦癱患兒表情淡漠,手足徐動型常呈愁眉苦臉的樣子。
(9)肌肉鬆軟不能翻身,動作徐緩。觸控小兒大腿內側,或讓小兒腳著床或上下跳動時,出現下肢伸展交叉。
(10)僵硬,尤其在穿衣時,上肢難穿進袖口;換尿布清洗時,大腿不易外展;擦手掌時,以及洗澡時出現四肢僵硬。嬰兒不喜歡洗澡。
(11)過早發育:小兒腦癱患兒可出現過早翻身,但是一種突然的反射性翻身,全身翻身如滾木樣,而不是有意識的節段性翻身。痙攣性雙癱的嬰兒,坐穩前可出現雙下肢僵硬,像芭蕾舞演員那樣的足尖站立。
2.主要症狀
(1)運動障礙 運動自我控制能力差,嚴重的則雙手不會抓東西,雙腳不會行走,有的甚至不會翻身,不會坐起,不會站立,不會正常的咀嚼和吞嚥。
(2)姿勢障礙 各種姿勢異常,姿勢的穩定性差,3個月仍不能頭部堅直,習慣於偏向一側,或者左右前後搖晃。孩子不喜歡洗澡,洗手時不易將拳頭掰開。
(3)智力障礙 智力正常的孩子約佔1/4,智力輕度、中度不足的約佔1/2,重度智力不足的約佔1/4。
(4)語言障礙 語言表達困難,發音不清或口吃。
(5)視聽覺障礙 以內斜視及對聲音的節奏辨別困難最為多見。
(6)生長髮育障礙 矮小。
(7)牙齒髮育障礙 質地疏鬆、易折。口面功能障礙,臉部肌肉和舌部肌肉有時痙攣或不協調收縮,咀嚼和吞嚥困難,口腔閉合困難以及流口水。
(8)情緒和行為障礙 固執、任性、易怒、孤僻,情緒波動大,有時出現強迫、自傷、侵襲行為。
(9)有39%~50%的腦癱兒童由於大腦內的固定病灶而誘發癲癇,尤其是智力重度低下的孩子。
診斷
腦癱的表現由於病因及分型的不同而各種各樣,但早期多見:腦癱嬰兒(6個月以內)的早期症狀。
1.身體發軟及自發運動減少
這是肌張力低下的症狀,在一個月時即可見到。如果持續4個月以上,則可診斷為重症腦損傷,智力低下或肌肉系統疾病。
2.身體發硬
這是肌張力亢進的症狀,在一個月時即可見到。如果持續4個月以上,可診斷為腦癱。
3.反應遲鈍及叫名無反應
這是智力低下的早期表現,一般認為4個月時反應遲鈍,6個月時叫名無反應,可診斷為智力低下。
4.頭圍異常
頭圍是腦的形態發育的客觀指標,腦損傷兒往往有頭圍異常。
5.體重增加不良、哺乳無力。
6.固定姿勢
往往是由於腦損傷使肌張力異常所致,如角弓反張、蛙位、倒U字形姿勢等。在生後一個月就可見到。
7.不笑
如果2個月不能微笑、4個月不能大聲笑,可診斷為智力低下。
8.手握拳
如果4個月還不能張開,或拇指內收,尤其是一側上肢存在,有重要診斷意義。
9.身體扭轉
3~4個月的嬰兒如有身體扭轉,往往提示垂體外系損傷。
10.頭不穩定
如4個月俯臥不能抬頭或坐位時頭不能豎直,往往是腦損傷的重要標誌。
11.斜視
3~4個月的嬰兒有斜視及眼球運動不良時,可提示有腦損傷的存在。
12.不能伸手抓物
如4~5個月不能伸手抓物,可診斷為智力低下或腦癱。
13.注視手
6個月以後仍然存在,可考慮為智力低下。有些腦損傷較輕微,在嬰兒早期往往無明顯症狀,但在嬰兒後半期(6~12個月)。
治療
1.綜合康復醫療
如運動(體育)療法,包括粗大運動、精細運動、平衡能力和協調能力訓練;如爬行、有目的的指認(鼻、耳等)、訓練抓物、持物、起坐、搖擺、扶行(背靠牆、面朝牆)、原地運動(彎腰拾物、抬腳訓練、單腳獨立、原地起跳)、行、跑;再如物理療法,包括神經電刺激療法、溫熱療法、水療法;還有作業療法即能力訓練,但療效一般。現代醫學治療方法如下:①手術;②矯形器;③水、電、光、聲療法;④語言、交流的治療;⑤運動功能的治療;⑥ADL訓練。
2.藥物療法
口服或注射有關藥物:腦神經營養藥、肌肉鬆弛藥、活血藥等。包括構築和修復腦組織(細胞)的藥物,如卵磷脂(包含磷脂醯膽鹼、腦磷脂、鞘磷脂等),能修復因外傷、出血、缺氧造成的腦細胞膜損害,保護神經細胞,加快神經興奮傳導,改善學習與記憶功能。還可以選擇能促進腦細胞DNA合成,促進腦細胞對氧的利用率,改善腦細胞能量代謝,增強腦功能,供給腦組織修復再生所需的各種氨基酸,調節腦神經活動的藥物,如古立西(腦酶水解片)、螺旋藻片(膠囊)。再就是積極補充多種維生素,如21-金維他。有條件的醫院的可交替選擇如下注射針劑(作用與片劑一樣):腦活素,腦多肽,乙醯谷醯胺,胞二磷膽鹼等。
3.中醫療法
包括針刺療法(肌張力高的腦癱慎用)、按摩療法、中藥療法。
4.小兒腦癱運動療法
兒童腦癱運動療法:運動療法是以運動學和神經生理學為基礎,使用器具或者治療者徒手手技或利用兒童自身的力量,透過主動和被動運動,使全身和區域性功能達到恢復和治療的方法。
(2)各型兒童腦癱的訓練目標 ①痙攣型 放鬆僵硬的肌肉,避免痙攣體位的運動,預防畸形。②手足徐動型 用手抓握動作訓練以穩定不自主的動作,如果異常體位變化不定,按痙攣型的目標做。③共濟失調型 改善跪位、站立位和行走時的平衡能力,穩定地站立和行走,控制不穩定的抖動,尤其是雙手。
預防
1.懷孕時
應防止風疹病毒感染。
2.懷孕後
進行定期健康檢查:注意排除難產的因素,如果有高血壓、糖尿病應積極治療。保證營養,防止早產。避免不必要的服藥。按預產期選擇好產院,有準備地進行安全分娩。
3.嬰兒出生後
重點保護未成熟兒,窒息、重症黃疸嬰兒,並進行必要的處理;如吸氧、進保溫箱等。腦損傷兒應建卡隨訪,定期篩查。
4.鼓勵母乳餵養
為嬰兒進行一二三聯疫苗、脊髓灰質炎、風疹或結核的免疫接種。
5.教育家長識別腦膜炎的早期症狀
如發熱、頸硬、嗜睡等,一旦發現,及時治療。
6.發熱病兒
要脫去衣服,冰水擦身,足量飲水,及時治療。
7.教育家長要注意為腹瀉兒童補水
如果腹瀉嚴重,應及時就診。
8.對運動發育落後,姿勢異常,哺乳不良,驚叫不睡,肌肉過軟或過硬者
應注意腦部病變。
祝 早 日 康 復
小兒腦性癱瘓又稱小兒大腦性癱瘓,俗稱腦癱。是指從出生後一個月內腦發育尚未成熟階段,由於非進行性腦損傷所致的以姿勢各運動功能障礙為主的綜合徵。是小兒時期常見的中樞神經障礙綜合徵,病變部位在腦,累及四肢,常伴有智力缺陷、癲癇、行為異常、精神障礙及視、聽覺、語言障礙等症狀。
病因
引發小兒腦癱的原因有很多,具體歸納為以下幾點:父母親吸菸、酗酒、吸毒、母患精神病,孕期患糖尿病、陰道出血、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前置胎盤、先兆流產或服用避孕藥治療不孕的藥物、保胎藥等;高產次、早產、流產史、雙胎或多胎等,胎兒發育遲緩,宮內感染、宮內窘迫,胎盤早剝,胎盤功能不良、臍帶繞頸、產鉗分娩、臀位產產程長、早產兒或過期產兒低出生體重兒,生後窒息吸入性肺炎,缺氧缺血性腦病、核黃疸、顱內出血、感染、中毒及營養不良等。
臨床表現
患兒突然僵硬:在某些體位,如在仰臥位時給孩子穿衣,屈曲他的身體或擁抱他時感到困難。鬆軟:嬰兒的頭頸鬆軟抬不起頭來。將他懸空抱時,他的四肢下垂。嬰兒很少活動。發育遲緩:學會抬頭、坐和運用雙手卻遲於同齡孩子,可能用身體某一部分多於另一部分,如:有些患兒常用一隻手而不用雙手。進食差:吸和吞嚥差。舌頭常將奶和食物推出。閉嘴困難。異常行為:可能好哭、易激怒、睡眠差,或者非常安靜,睡得太多,或者3個月時還不會笑。
1.早期症狀
(1)新生兒或3月嬰兒易驚、啼哭不止、厭乳和睡眠困難。
(2)早期餵養、進食咀嚼、飲水、吞嚥困難,以及有流涎、呼吸障礙。
(3)感覺閾值低,表現為對噪聲或體位改變易驚,擁抱反射增強伴哭鬧。
(4)生後不久的正常嬰兒,因踏步反射影響,當直立時可見兩腳互動邁步動作。3月齡時雖然可一度消退,但到了3個月仍無站立表示或邁步者,既要懷疑小兒腦癱。
(5)過“百天”的嬰兒尚不能抬頭,4~5月挺腰時頭仍搖擺不定。
(6)握拳:一般生後3月內嬰兒可握拳不張開,如4個月仍有拇指內收,手不張開應懷疑小兒腦癱。
(7)正常嬰兒應在3~5月時看見物體會伸手抓,若5月後還不能者疑為小兒腦癱。
(8)一般生後4~6週會笑,以後認人。痙攣型小兒腦癱患兒表情淡漠,手足徐動型常呈愁眉苦臉的樣子。
(9)肌肉鬆軟不能翻身,動作徐緩。觸控小兒大腿內側,或讓小兒腳著床或上下跳動時,出現下肢伸展交叉。
(10)僵硬,尤其在穿衣時,上肢難穿進袖口;換尿布清洗時,大腿不易外展;擦手掌時,以及洗澡時出現四肢僵硬。嬰兒不喜歡洗澡。
(11)過早發育:小兒腦癱患兒可出現過早翻身,但是一種突然的反射性翻身,全身翻身如滾木樣,而不是有意識的節段性翻身。痙攣性雙癱的嬰兒,坐穩前可出現雙下肢僵硬,像芭蕾舞演員那樣的足尖站立。
2.主要症狀
(1)運動障礙 運動自我控制能力差,嚴重的則雙手不會抓東西,雙腳不會行走,有的甚至不會翻身,不會坐起,不會站立,不會正常的咀嚼和吞嚥。
(2)姿勢障礙 各種姿勢異常,姿勢的穩定性差,3個月仍不能頭部堅直,習慣於偏向一側,或者左右前後搖晃。孩子不喜歡洗澡,洗手時不易將拳頭掰開。
(3)智力障礙 智力正常的孩子約佔1/4,智力輕度、中度不足的約佔1/2,重度智力不足的約佔1/4。
(4)語言障礙 語言表達困難,發音不清或口吃。
(5)視聽覺障礙 以內斜視及對聲音的節奏辨別困難最為多見。
(6)生長髮育障礙 矮小。
(7)牙齒髮育障礙 質地疏鬆、易折。口面功能障礙,臉部肌肉和舌部肌肉有時痙攣或不協調收縮,咀嚼和吞嚥困難,口腔閉合困難以及流口水。
(8)情緒和行為障礙 固執、任性、易怒、孤僻,情緒波動大,有時出現強迫、自傷、侵襲行為。
(9)有39%~50%的腦癱兒童由於大腦內的固定病灶而誘發癲癇,尤其是智力重度低下的孩子。
診斷
腦癱的表現由於病因及分型的不同而各種各樣,但早期多見:腦癱嬰兒(6個月以內)的早期症狀。
1.身體發軟及自發運動減少
這是肌張力低下的症狀,在一個月時即可見到。如果持續4個月以上,則可診斷為重症腦損傷,智力低下或肌肉系統疾病。
2.身體發硬
這是肌張力亢進的症狀,在一個月時即可見到。如果持續4個月以上,可診斷為腦癱。
3.反應遲鈍及叫名無反應
這是智力低下的早期表現,一般認為4個月時反應遲鈍,6個月時叫名無反應,可診斷為智力低下。
4.頭圍異常
頭圍是腦的形態發育的客觀指標,腦損傷兒往往有頭圍異常。
5.體重增加不良、哺乳無力。
6.固定姿勢
往往是由於腦損傷使肌張力異常所致,如角弓反張、蛙位、倒U字形姿勢等。在生後一個月就可見到。
7.不笑
如果2個月不能微笑、4個月不能大聲笑,可診斷為智力低下。
8.手握拳
如果4個月還不能張開,或拇指內收,尤其是一側上肢存在,有重要診斷意義。
9.身體扭轉
3~4個月的嬰兒如有身體扭轉,往往提示垂體外系損傷。
10.頭不穩定
如4個月俯臥不能抬頭或坐位時頭不能豎直,往往是腦損傷的重要標誌。
11.斜視
3~4個月的嬰兒有斜視及眼球運動不良時,可提示有腦損傷的存在。
12.不能伸手抓物
如4~5個月不能伸手抓物,可診斷為智力低下或腦癱。
13.注視手
6個月以後仍然存在,可考慮為智力低下。有些腦損傷較輕微,在嬰兒早期往往無明顯症狀,但在嬰兒後半期(6~12個月)。
治療
1.綜合康復醫療
如運動(體育)療法,包括粗大運動、精細運動、平衡能力和協調能力訓練;如爬行、有目的的指認(鼻、耳等)、訓練抓物、持物、起坐、搖擺、扶行(背靠牆、面朝牆)、原地運動(彎腰拾物、抬腳訓練、單腳獨立、原地起跳)、行、跑;再如物理療法,包括神經電刺激療法、溫熱療法、水療法;還有作業療法即能力訓練,但療效一般。現代醫學治療方法如下:①手術;②矯形器;③水、電、光、聲療法;④語言、交流的治療;⑤運動功能的治療;⑥ADL訓練。
2.藥物療法
口服或注射有關藥物:腦神經營養藥、肌肉鬆弛藥、活血藥等。包括構築和修復腦組織(細胞)的藥物,如卵磷脂(包含磷脂醯膽鹼、腦磷脂、鞘磷脂等),能修復因外傷、出血、缺氧造成的腦細胞膜損害,保護神經細胞,加快神經興奮傳導,改善學習與記憶功能。還可以選擇能促進腦細胞DNA合成,促進腦細胞對氧的利用率,改善腦細胞能量代謝,增強腦功能,供給腦組織修復再生所需的各種氨基酸,調節腦神經活動的藥物,如古立西(腦酶水解片)、螺旋藻片(膠囊)。再就是積極補充多種維生素,如21-金維他。有條件的醫院的可交替選擇如下注射針劑(作用與片劑一樣):腦活素,腦多肽,乙醯谷醯胺,胞二磷膽鹼等。
3.中醫療法
包括針刺療法(肌張力高的腦癱慎用)、按摩療法、中藥療法。
4.小兒腦癱運動療法
兒童腦癱運動療法:運動療法是以運動學和神經生理學為基礎,使用器具或者治療者徒手手技或利用兒童自身的力量,透過主動和被動運動,使全身和區域性功能達到恢復和治療的方法。
(2)各型兒童腦癱的訓練目標 ①痙攣型 放鬆僵硬的肌肉,避免痙攣體位的運動,預防畸形。②手足徐動型 用手抓握動作訓練以穩定不自主的動作,如果異常體位變化不定,按痙攣型的目標做。③共濟失調型 改善跪位、站立位和行走時的平衡能力,穩定地站立和行走,控制不穩定的抖動,尤其是雙手。
預防
1.懷孕時
應防止風疹病毒感染。
2.懷孕後
進行定期健康檢查:注意排除難產的因素,如果有高血壓、糖尿病應積極治療。保證營養,防止早產。避免不必要的服藥。按預產期選擇好產院,有準備地進行安全分娩。
3.嬰兒出生後
重點保護未成熟兒,窒息、重症黃疸嬰兒,並進行必要的處理;如吸氧、進保溫箱等。腦損傷兒應建卡隨訪,定期篩查。
4.鼓勵母乳餵養
為嬰兒進行一二三聯疫苗、脊髓灰質炎、風疹或結核的免疫接種。
5.教育家長識別腦膜炎的早期症狀
如發熱、頸硬、嗜睡等,一旦發現,及時治療。
6.發熱病兒
要脫去衣服,冰水擦身,足量飲水,及時治療。
7.教育家長要注意為腹瀉兒童補水
如果腹瀉嚴重,應及時就診。
8.對運動發育落後,姿勢異常,哺乳不良,驚叫不睡,肌肉過軟或過硬者
應注意腦部病變。
祝 早 日 康 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