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純野生科學家

    科學愛好者報到。

    這是因為,地球海洋的含鹽量並非一成不變,它一直都在增加,變得越來越鹹。陸地岩石中的金屬離子溶解於河流,被帶到海洋,海水被蒸發形成雲,飄向陸地繼續迴圈,而鹽就留在海水中了。

    海洋,是地球生命開始的地方。地球形成之初,各種含水小天體不斷撞擊隕落,為地球帶來大量的水,最終匯聚成了海洋。這之後很長時間內,原始海洋中寂靜冷清,了無生趣,直到三十四億年前,最為原始的生命才開始出現。這個時候,海水的含鹽量極低,溶解氧也極少,大量碳元素溶解其中,使其呈現酸性。加點兒糖,喝著會不會象汽水呢?

    到了石炭紀(3.5億年前),海洋脊椎動物開始向陸地進軍時,海水的鹽度升高到了0.9%,既每升海水九克鹽。海洋動物們體液的鹽度變化與海水鹽度變化同步,一樣是0.9%。脫離了海洋的脊椎動物們一直保持著0.9%的體液鹽度,直到今天,我們人類也一樣。(右上角悲催的祖先:古代兩棲動物↑)石炭紀之後,海洋鹽度的升高明顯加快。現在,海水的鹽度已經增加到了3.5%,是石炭紀時期的四倍。如果把地球上的海洋全部蒸發乾淨,將可以在海床上堆積70米厚的一層鹽!可見如今海水含鹽量之高。這樣的鹽水被非海洋動物喝下去,過量的鹽將造成身體細胞大量脫水,象菜缸中醃菜的細胞一樣癟下去、死亡。所以,無論什麼情況,海水都是絕對不能用來解渴的。

  • 2 # 科學閏土

    海水對陸地生物的危害

    生物細胞都有生物膜,細胞膜是半透性的,水可以在細胞內外自由擴散,但是鈉離子、氯離子和其他物質無法自由進出細胞。當細胞外部的鹽濃度高於細胞內部時,水就會從細胞內部向細胞外部流動,以糾正這種不平衡。半透膜兩邊的物質濃度傾向於平衡趨勢稱為滲透。

    海水的鹽度是體液的四倍,喝入海水對於滲透壓的平衡是災難性的。如果不加控制,水從細胞內部向外部的轉移將導致細胞收縮。在這種情況下,身體的調節機制可能是致命的,喝入海水後,細胞外鈉濃度上升,為了維持細胞膜內外的等滲狀態,生物體會試圖從細胞外液體中去除多餘的鈉,主要透過分泌尿液的形式。然而,腎臟只能產生略低於海水的尿液。因此,為了去除海水中鈉的極端攝入量,排尿所需的水比實際飲用的海水中的水要多,於是就導致脫水,最終喝海水的後果是,實際上並沒有攝入任何水,反而是身體淨損失了水,導致體液耗竭、肌肉抽筋、口乾,還有口渴。

    生物體隨後會試圖透過增加心率和收縮血管來彌補體液流失,以維持血壓並流向重要器官,這時會感到噁心,虛弱,甚至精神錯亂。如果繼續脫水,應對機制失效,仍然沒有喝大量淡水來逆轉鈉過量,大腦和其他器官接受的血液就會減少,導致昏迷、器官衰竭,最終死亡。

    海洋生物對海水的淡化機制

    海洋哺乳動物血液和其他體液的含鹽量與陸地哺乳動物或任何其他脊椎動物的含鹽量沒有太大區別,大約是海水含鹽量的三分之一。

    海洋哺乳動物的滲透平衡機制:首先,海洋哺乳動物不會因為呼吸和出汗散失水分,所以需要的水分較少;其次,鯨魚、海豹和海獅等哺乳動物不需要透過飲用海水來獲得身體所需的全部水分,它們也會從食物中獲取水分,食物中的鹽度並不高;最後,它們排出的尿液鹽度極高,透過排出高度濃縮的尿液來排出多餘的鹽分。海豹和海獅的尿液中鹽的含量是海水的2.5倍,是血液的7到8倍。

    而對於海洋中的魚類而言,魚鰓中的泌氯細胞能夠過濾血液中的鹽分,並將鹽分從鰓部排出體外,如下圖,不在體內積攢鹽,保持魚體內鹽分和水分的平衡,這種淡化海水的器官在海洋生物裡非常常見。

  • 3 # 植物人史軍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就好像說,汽車是從馬車演化而來的,為啥不能給馬灌點汽油呢?當然,灌進去就死了啊。

    如果說,這個例子有點牽強,好我們換一個,企鵝也有翅膀啊,把它們從飛機上扔下來能活嗎?答案自不用說。

    生物體內有鹽存在,這跟我們的祖先有很大關係,但是人體能接受的濃度是恆定的。生理鹽水的濃度是0.9%這也就是人類可以接受的正常濃度了。如果高於這個濃度,就變成醃鹹菜了。而海水通常是3.5%。

    水有一個奇特的行為,在像細胞膜這樣半透膜阻隔的時候會從濃度低的一側跑到濃度高一側。所以喝下去的海水不僅無法被人體吸收,還會吸收很多人體中的水。喝海水會導致脫水而死,也真是個無奈的事實。

    那是因為人類這樣的陸生動物早就適應了淡水充沛的環境。同樣的,如果是海洋動物,扔到淡水裡面,一樣會因為過度吸水很快死掉。

    其實海里面的動物接受鹽也是有限度的,只不過有能力來調節體內的鹽的去留,海龜流淚自然不用說,廣鹽性洄游性的魚類更是能迅速適應不同濃度的水域。

    總之,這是數億年來自然選擇和適應的結果,想要改回去並不容易。

  • 4 # 動物博覽

    陸地動物為什麼不能喝海水?

    人類等陸地動物,體液滲透壓相當於0.85%的NaCl溶液,而海水含鹽量為3-5%,高於人體體液的四倍。

    我們人體的細胞膜是半通透的,水分可以自由出入,而鹽分不能出入。為了使細胞內外滲透壓相等,水分就必須從濃度小的一側流向濃度大的一側。

    因此,當人體攝入過多海水,高濃度的海水進入血漿和組織液後,大量的水分就會從細胞中外流,導致細胞脫水、死亡。

    體液滲透壓調節的最後一道關卡是腎臟。腎臟能透過排出高鹽分的尿液來保住我們人體內的水分。然而,我們人類的腎臟最多隻能排出含鹽量為2%的尿液,滲透壓明顯低於海水。也就是說,每當我們喝入一定量的海水,需要排出更多的尿液才能維持體液滲透壓,這很快會使我們脫水死亡。

    所以,遭遇海難的人喝海水無異於飲鴆止渴,只會越喝越渴,越喝死得越快。

    魚類等低等動物需要喝水嗎?

    淡水魚不需要喝水,它們體液滲透壓比淡水高,面板和鰓會主動吸收水分。而鹹水魚則需要主動飲用海水,它們的鰓能處理水併除去多餘的鹽。

    鮭魚情況比較特殊,它是一種洄游魚類,既生活在淡水中也生活在鹹水中,因此它兼具兩種魚類的特徵。鮭魚出生於淡水,並遷移到海洋。在海里生活時,它們會張嘴喝鹹水,並用鰓將多餘的鹽和礦物質阻擋在身體之外。當鮭魚回到淡水中產卵時,就不再喝水了,而是透過滲透作用吸收它,即水透過魚體表的面板細胞進入體內。

    (紅大馬哈魚)

    海生的植物和無脊椎動物,體液滲透壓和海水相同,它們攝取海水不需要擔心細胞脫水問題。

    海洋哺乳動物如何調節水平衡?

    海洋哺乳動物的體液含鹽量與陸地上的我們沒有不同,只有海水的1/4,飲用海水會給腎臟帶來沉重負擔。所以它們一般不喝海水,它們有更好的選擇。例如,一隻成年藍鯨在吃東西時一次將吸入10000加侖的水,但它並不喝,而是用鯨鬚濾出食物,大部分水怎麼進來的再怎麼出去。

    (巨大的藍鯨)

    食物水和代謝水。海棲哺乳動物可以透過食物獲取水分,並且可以透過食物的代謝分解在體內產生水,水是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謝的副產品之一。

    以魚類為食的海洋哺乳動物,其食物含鹽量與其自身血液相似,從而完全避免了排鹽問題。事實上,對加利福尼亞海獅的一項研究表明,這些動物可以完全從魚類飲食中獲取水分,從而在不飲用任何淡水的情況下生存。

    不過,海牛和儒艮以植物為食,其他海洋哺乳動物雖都是食肉動物,但有些是吃甲殼動物和軟體動物的,它們的食物含鹽量與海水相同,因此它們面臨嚴峻的補水排鹽問題,這時候它們需要一個強大的腎臟。

    (加利福尼亞海獅)

    強大的腎臟。由於海水比海獸的體液鹹四倍,它們必須透過產生非常鹹的尿液來除去體內多餘的鹽分。海豹和海獅的尿液含鹽量為6-7%,是自身體液的七八倍,是海水的兩倍多。相比之下,人類尿液含鹽量不過自身體液的兩倍,只有海水的一半。

    哺乳動物的尿液生成主要有兩步:腎小球的過濾作用和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血漿大部分成分包括水和鹽等小分子都會透過腎小球形成原尿,但較大的分子以及血細胞會被阻擋在外。原尿在腎小管中被重吸收水分和一些營養成分,最後濃縮的剩餘液體形成尿液。海獸的腎小管都特別長,因而能吸收更多水分,產生更濃縮的尿液。動物學家對海牛和鼠海豚的腎臟解剖證實了這一點。

    (港海豹)

    開源節流。海獸會找一切機會喝淡水,並控制水分流失。已知有些種類的海豹、海獅會偶爾喝海水,海獺和真海豚也是如此,但很少觀察到其他海獸這樣做。如果有選擇,它們將喝淡水。在佛羅里達州,人們會在鹹水中留一條流淌淡水的水管,以便觀察海牛來喝水。有些種類的海豹會透過吃雪來獲取淡水。

    海洋哺乳動物不會出汗,所以它們不會因排汗而失水。它們也不在烈日下暴曬,絕大部分時間都在水下。而且它們在呼吸時也不會失去水分。因此,海獸不需要像人類一樣攝入太多的淡水就能保持健康。

    (佛羅里達的西印度海牛)

    任何陸地動物都是從海洋動物演化來的,這是事實,但這是八百輩子之前的事了,現在的陸地動物包括我們人類,早就喪失了魚鰓等排鹽器官,也沒有進化出具有強大濃縮功能的腎臟,喝海水當然會死得很快了。

  • 5 # 文刀沐子

    進化的不可逆性。

    許多陸生生物的海水分離系統在長期的陸生進化中,因適應淡水環境而退化乃至消失了。因此,海水進入體內根本沒法分解。

    陸生生物也不是全都喝海水就死,世界上有好多兩棲動植物,例如:刺蓬,海龜等。

  • 6 # 奧斯的世界

    你的這個問題問得好!生物進化種種跡象都表面應該是從淡水湖到河流到海洋!所以西方的理論可能是錯的!有誰可以講講西方的生物進化體系是怎樣建立的?

  • 7 # 翦翳翎

    這個問題可以用一句很出名的話來回答“物競天擇”。每種生物都適應了自己的生活環境,如果環境發生變化,哪怕是變成它祖先最適宜的環境,它也可能受不了而因此受傷甚至死亡。

    如你所說,生物從海中來到陸地,“進化”的尺度可不是幾百幾千年那麼短,而是幾十萬年、幾百萬年、幾千萬年甚至上億年。無數個日夜交替,這些生物所經歷的世代不計其數。每一代生物都適應著它們那一代生存的環境,不適應的生物早已被自然淘汰了。環境在發生著變化,每一代的生物也在發生著變化,日積月累後,起初的那些生物就形成了如今世界上的這些種類豐富的生物。

    這要是理解不了,我們可以這麼來看:我們的上一代人處於饑荒年代時,非常扛餓、抗病、耐勞,但如今物種生活豐富的我們這一代人如果突然出現在那樣的饑荒年代,我們的存活率可能不太可能高於上一代人。

  • 8 # 使用者何生華

    如果這個理論能夠成立,那生物學就將取代其他科學,因為,根據這個生物學理論,過去的關於人類的起源,動物分類學都將被生物學取代,但是,值得懷疑的如果生物都來自海洋的話,那達爾文當年的探索發現都將變得毫無意義,他發明的弱肉強食的森林法則,都是不存在的。因為陸地上的是生物都是由海洋生物進化而來,這有點過份,是典型的生物霸權主義,其他科學似乎都是多餘的,人類的探索發現都是不可能獲得機會與成功的。這有點誇大了生物學,尤其是海洋生物學理論。科學探險是不會承認這個近似荒唐的理論的,生物進化從來沒有停止過探索發現的步伐,他的意義就在於,科學探險是永無止境的,有很多理論和經驗需要我們做出實踐的回答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防治油菜田間裡的米米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