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遊史無終
-
2 # 耗子尾汁好滋味
風箏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外的另一大發明,已有2000多年曆史,是人類最早發明的飛行器,直到今天,飛行及航天行業仍在利用它的飛行原理。史料記載,早在春秋時期,墨子在魯山(今山東濰坊)“斫木製鳥,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後有公輸般——魯班(魯華人)改為竹製,得以成功。至隋唐五代時期,改用紙糊,故稱“紙鳶”。明代陳沂在《詢芻錄·風箏》中這樣記述:“五代李鄴於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戲。後於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如鳴箏,故名風箏。”
在古代,多用於軍事探測、聯絡、越險等。如漢代劉邦攻打未央宮,就是根據韓信用風箏線測量之間距離,以開鑿地道而一舉獲勝。唐代以後,風箏逐漸成為民間的娛樂玩具,到明清時代,風箏發展到鼎盛時期。清代詩人王鼎,《村居》中寫“草長鶯飛二月天,佛吹楊柳醉春煙。兒童上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風箏開始在民間普及。而真正形成流派,還是從清朝大文學家曹雪芹的《南鷂北鳶考工志》問世後開始的,在他撰著《紅樓夢》的同時,曾為殘疾人撰著一部《廢藝齋集稿》,全書共分八卷,第二卷《南鷂北鳶考工志》總結了43種中國風箏的扎、糊、繪、放的技法及圖譜,同時還附有各種風箏製作要領的21首口訣,經藝人們相互傳遞、抄錄,將風箏技藝流傳至今,使中國的風箏文化技藝再次推向了一個新的**。出現了濰坊、北京、天津和南通四大區域流派。
長期流傳於中國民間的風箏,京津一帶叫做“民式”風箏,齊魯一帶俗稱傳統風箏,江南一帶謂之“鷂鷹”風箏。這類風箏製作簡單、造型粗獷、畫面清晰、風格樸實。內容取材方面,地方色彩和生活氣息濃厚,特別合乎平民百姓的審美**慣,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民間傳統風箏以源於山東濰坊的民間三色風箏為代表。三色風箏的主要標誌是採用紅、綠、黃三色構圖,色彩鮮豔,對比強烈。濰坊的楊家埠是全國三大年畫產地之一,三色風箏與楊家埠的木版年畫相互影響、相得益彰。濰坊楊家埠的三色木版年畫硬翅風箏,曾被視為濰坊風箏的代表作而流行各地。江浙一帶的硬翅蝶、雙翅蝶風箏,是從濰坊三色硬翅蝴蝶的造型演變而成。臺北的鳳蝶,也吸取了齊魯風箏的色彩和造型,賦以濃郁的鄉土生活氣息,而逐步形成自己的風格。山東民間風箏的取材帶有顯著的大眾色彩,如山東省的德州地區流行的民歌“十女踏青”,就曾敘述了牛郎織女、紅燈、花籃、金魚、雞、蝴蝶、蜜蜂、花瓶喜字、七星、梅花燈器物,文字以及動植物形態和人物故事的風箏。難怪有人評論,民間傳統風箏實際是人民群眾對自己生活的真實寫照。
京津式的五福捧桃”、“福壽三多”等,都代表了地方的傳統特色。這種風箏扎制簡單、繪畫精細,象徵著閤家歡樂、福壽滿堂,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以硬翅類瘦沙燕為例,風箏藝人給這類風箏起名為吉慶有餘,“雞”與“吉”同音,“魚”與“餘”同音,以雞和魚作圖飾,是取其“事事吉利、富富有餘”的意思。魚從風箏腿上探起頭、屈起尾,姿態正好與翅膀上的雞相呼應。加上沙燕以黑白作底色,更突出了雞魚身上顏色的鮮豔奪目,整個畫面熱鬧喜慶。這類風箏是典型的京津式。有的風箏,還是專門為祝賀而設計的,如“比翼燕”是賀新婚的禮品,在畫面前面的是瘦沙燕,身材瘦長苗條,眉清目秀,象徵新娘,後面的胖扎燕,身材魁梧,代表新郎。
江南的軟翅蝴蝶風箏,在民間十分普遍。這種風箏的框架,製作時先豎中心骨條,再取兩根竹條彎製成兩個扁圓的大翅膀,同北方蝴蝶風箏的元寶式翅膀不同。
宮廷風箏
顧名思義,即為宮廷所用的風箏,也稱京式風箏。清代,皇室貴族已把放風箏作為一種宮廷的娛樂,還稱作“放晦氣”。宮廷風箏由皇宮內務府造辦處統一管理,除有常年在宮內從事風箏製作的工匠外,還把各地的著名風箏手工藝人召進皇城專門製作風箏。
宮廷風箏長期為宮廷所用,它除了實用的功能外,還要配上精細複雜的裝飾,以示帝王的高貴和奢侈。宮廷風箏造型主要分為硬翅和軟翅,其題材內容為天官賜福、龍鳳呈祥、福壽延年、吉祥如意等。風箏的繪圖顏色多以黃色為主,因歷代帝王的服飾和宮殿常用此色,給人以高貴、嬌媚的印象。
宮廷風箏的製作十分講究,用料均為上等毛竹和絲織物。結構精巧,製作考究。由於以上造型繪畫、題材內容、製作技巧的特點,使宮廷風箏形成了骨架精巧、彩繪嚴謹、雍容華貴,觀賞價值較高的藝術風格。
清代著名作家曹雪芹所著《紅樓夢》中有許多章節裡都涉及到風箏,其中多屬宮廷風箏。現實生活中的曹雪芹,不僅對風箏非常喜愛,而且在風箏的扎工、繪畫、考證等方面有很高的造詣。據記載,他的朋友敦盛曾在《瓶湖懋齋記盛》中說道:“芹圃所扎風鳶,羅列一室,四隅皆滿,致無隙地,五光十色,蔚為大觀”。可見他扎制風箏的數量是很多的,品質也很豐富。
宮廷風箏並非達官顯貴所作,而是人民大眾的藝術結晶。這些風箏主要出自民間有名氣的風箏藝人之手,數量雖不多,但扎工細緻、繪畫講究、價格昂貴。由於許多風箏是供朝廷、官府所有,因而十分注重觀賞價值,有的甚至只供觀賞,成為純粹的工藝品。
-
3 # 拼搏人定勝天
風箏,雖然有關其起源有著不同的看法,但是大多數則認為其起源於中國的,是後來才傳播出去的。同時風箏的發明,也是較早的一種重於空氣的飛行器。其本身的飛行原理和飛機差不多。後來的滑翔機、飛機的發明在靈感上就有風箏的因素。當然現在不僅中國放風箏,外國也是放風箏的。
那風箏的歷史起源是怎樣的呢?
風箏起源於中國,而最早的風箏起源是春秋時期的墨翟所制,後來風箏也用於傳遞訊息的工具,經常是用來軍事方面。再之後隨著造紙業的發達,風箏的製造得以改進,為紙做的,也因此成為了一種娛樂之事。
春秋時期的墨翟,是用木材製成木鳥,他研究了三年,最終研究成功,他製作的風箏,也就成為了較早的風箏之起源。後來魯班根據墨翟製造風箏的原理改進對風箏的製造,魯班是用竹子做成喜鵲的樣子,為木鳶。
之後的時間歷史程序中,風箏多是用來軍事方面,比如在劉邦和項羽相爭時,韓信、張良在垓下之戰,為了瓦解項羽的軍心,於是就在風箏上放上竹笛,或系人吹簫,在空中吹起楚歌。如此以四面楚歌而瓦解的項羽的軍心。後來項羽在垓下之戰中,兵敗自刎而死。
魯班製作的木鳶則多是用來軍事通訊和探查方面的工具,當然還曾有過越險、帶人的記錄。
在南北朝時期發生的侯景之亂,風箏就曾為向外求救的工具。而到唐宋時期,因為造紙業的發達,風箏則改為紙做,所以風箏就由軍事上的用途而慢慢的轉變成了一種娛樂專案。在一起的季節、節日中,放風箏也成了一個重要的活動專案。
到了宋朝時期,因為宋朝的文化昌盛,又提倡傳統節日,這時的風箏不僅成為了節日中的一項重要活動,而且還受到了宋代時期文人的特別青睞,所以風箏的製作和流傳得以更加廣泛。而到了之後的明清時期,則是風箏的鼎盛時期。當時的文人還以風箏為禮物贈送友人,這在當時還是一件很風雅之事。
回覆列表
風箏起源
風箏起源於中國,這是世界公認的。中國是風箏歷史最悠久的國家,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風箏最初並不是一種娛樂工具,而是戰爭時通訊和偵探的重要工具。
《鴻書》中“公輸班制木鳶以窺宋城”的記載,和韓信“作紙鳶放之,以量未央宮遠近”等典故中提到的木鳶和紙鳶,便是這種用途。後來,梁武帝被侯景包圍在臺城的時候,也用紙鳶告危求援。“風箏”的稱謂,是五代以後,相傳在五代時期,有個叫李鄴的人,在風箏上栓上竹笛,微風吹動,嗡嗡有聲,近似古箏的聲音,因而得名風箏。
唐代以後,風箏逐漸成為一種娛樂工具,但只限於皇宮和貴族子弟遊玩。風箏的形狀也更加豐富,除了鵲、鳶、鷂等鳥類,蟲、魚、人、神均有。
北宋以後,風箏開始流行於民間,而且越來越受歡迎,也被賦予了更多的象徵意義。明清以來,風箏的製作日趨精巧,以至於曹雪芹為其心動,撰著《南鷂北鳶考工志》,記載了十幾種扎、糊、繪、放風箏的工藝。此時的風箏,已經不是一種單純的娛樂工具,也成了一種工藝品,並出現了用作裝飾品的風箏。
至今,放風箏仍是一種盛行的民間娛樂活動,十分普及,多姿多彩的風箏中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值得傳承和發揚。
外國風箏風箏大約在公元8世紀走出國門,傳至世界各地,公元1600年,傳到了歐洲。現在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有放風箏的活動,像南韓、日本、美國、英國等等。
荷蘭
荷蘭曾在1984年展示出一隻世界上最大的風箏,無骨架,以尼龍布製成,放飛前要先充氣,並由8噸的汽車牽引才能順利升空。
英國
20世紀20年代,英國以風箏進行廣告宣傳已是常見的宣傳手法,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曾用風箏載人來監視德國潛水艇的活動。20世紀40年代,英國海軍還曾把風箏作為防衛空中攻擊的裝置配置在驅逐艦上。美國
放風箏,在美國被視為一種老少咸宜的體育活動,所流行的風箏多為尼龍布制,不怕風吹雨淋。1956年發明軟體風箏後,不僅放飛時只靠尼龍布或塑膠材料來支撐,更可將風箏摺疊起來,攜帶相當方便。美國相當流行的特技風箏,據說就是根據導彈射擊試驗的靶機設計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