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路之意

    很多人認為:如果項羽過江東,率領江東子弟,東山再起,與劉邦再爭天下,結果或未可知。持有這種觀點的人,無非就是認為項羽渡過烏江後,仍有和劉邦一較長短的實力,

    項羽即使過了江東,也無法跟劉邦爭天下,最終無法改變失敗的命運!

    理由一、失民心

    秦末暴政,天下共起反之,陳勝吳國起義後,項梁、項羽叔侄起兵於會稽,後得知陳勝兵敗被殺的訊息後,召集起義軍在一起共商反秦大計,決定尋找楚王后裔,後找到熊心,奉為楚懷王。也就是說,此時項梁、劉邦等起義軍其實都是屬於楚懷王手下的軍隊,後來誅滅暴秦的戰爭中,雖然劉邦率先進入咸陽,但經過鉅鹿之戰,消滅秦軍主力,並收降章邯後的項羽,實力已經成為諸侯之首。楚懷王雖想按照此前約定,先入關中者為王,奈何項羽勢大,懷王已無力控制項羽。而項羽對懷王不封自己為王,心恨之,後竟密令手下部將殺掉了懷王。身為楚國後人,舉著復楚的大旗,竟殺掉了楚王后裔,這一點恐怕就失去了很多楚人的心。

    理由二、失將才

    垓下之戰,發生於公元前202年,此時,軍師範增早已離開了項羽;九江王英布,也已背叛了項羽,投靠劉邦;龍且,項羽手下第一猛將,在齊地與韓信交戰,被韓信部所殺;而當時項羽分封的十九路諸侯(包括他自己),其餘十八路諸侯都已聯合在一起,依附於漢,而楚地也失去大半,項羽所佔之地幾乎已喪失殆盡。垓下之戰後,楚軍的主力也被消滅。即使渡過烏江,項羽無兵無將(鍾離昧和季布當時未在項羽身邊),無地無勢,恐也難成大事,此其二,失將。

    理由三、失勢

    項羽是一個對故地有深厚感情的人,在誅滅暴秦後,項羽自封西楚霸王,而後又封了十八路諸侯,自己則迅速回到了楚地,並未想要一統天下,或許項羽認為此時讓天下重回諸侯割據的時代是很好的,從項羽對自己的封號上則能看出,項羽嚮往的是春秋時期的霸主那樣,而非秦始皇這種一統宇內的皇帝。所以項羽分封諸侯,各自為政,而自己則為諸侯中的霸主,調整諸侯間的爭端。未懷有一統天下之心,縱渡過烏江,亦無法形成奪取天下之勢,此其三,失勢。

    理由四、失地利

    我們縱觀地圖,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項羽所封霸王的領地,地處東南,而劉邦所在漢中,位於西方,如果熟讀歷史的人就會發現,中國自古以來,凡是大一統的朝代,統一中國的戰爭,基本上都是從西而東,或由北向南,凡是在對峙中的政權,西北總是勝過東南,從南方起兵,最後統一天下的政權則是少之又少。中國的地勢是造成這種的結果的原因之一,尤其是冷兵器時代,西北方中國的險關那是多之又多,東南則以平原丘陵為主,仰攻西北難於俯衝東南多矣。此其四,失地利。有此四失者,縱渡過烏江,徒又奈何!

    所以:項羽他知道大勢已去,非人力所能逆,但,他的驕傲,不容許他逃亡,不允許他退縮,所以他選擇了死亡,自刎而死,這是一代強者留給自己最後的自尊,我相信,他也相信,這才是他最好的結局。

  • 2 # 老衲法號july

    有心無力

    1、劉邦不會給機會的

    2、項羽輸的是年輕,缺少政治思想,不是回了江東就可以重新再來的

  • 3 # 大明秀才

    一說到項羽,每一個人都為他感到十分的惋惜,因為他在當時真的是一個天之驕子,最後卻以劉邦取得勝利而告終,一代驕子落得一個自刎的下場。大家都知道項羽放棄了過烏江的機會,於是就有人說,項羽如果渡過烏江,攢足勢力最後一定會贏的,其實我認為不然,他做的三件事早已註定他奪不了天下。

    第一件事,殺了最不應該殺的人,放了最應該殺的人,讀過史書的朋友都知道,楚懷王是項羽的主公,是項羽的領導,雖然無實權,但依舊是楚國的王,但項羽卻殺了他。太過的心急,太想當霸主了,殺君必然會使其失去楚國軍民的心,若他能和曹操一樣也許就不會敗。至於放過的該殺之人,這個人自然是劉邦,項羽太過的猶豫,太心慈手軟。

    第二件事,只相信自己的親信,不相信任何人,將那些有才能的外人拒之門外,要知道韓信,英布,陳平一開始都是項羽手下的,最後卻去了劉邦那裡。甚至,到最後太過的自滿自負,連自己的亞父范增也不相信。

    第三件事,坑殺了秦國的幾十萬士兵,失去秦國的民心,項羽名義上有很多計程車兵,其實真正屬於自己嫡系的只有幾萬人,幾十萬人面和心不和,而劉邦善待秦國軍民,到了後來有許多秦國士兵願意為劉邦效力。最後一件事當然是項羽這個人沒有長遠的打算,只知道走一步算一步,沒想過以後該如何處理天下,而劉邦卻想的很長遠

  • 4 # 浪裡個浪1024

    項羽推崇的是周制,他並無意建立一箇中央集權的國家,所以他大肆封王,只要大家承認他帶頭大哥地位就可以,其他各王之間是平等的,但劉邦一心想建立的就是一箇中央集權國家,劉邦擴大地盤後就吃掉被吞併王國的勢力,項羽則主要還是靠自己的那點勢力打天下,此消彼長。當然,對中華大地來說,可能還是劉邦稱帝要更好一點,要知道東漢末年開始,國土面積不斷喪失,哪怕強大的盛唐所管轄的面積遠遠不如漢朝,大家覺得為啥西藏新疆的人和我們外貌差異很大,為啥伊始蘭教在西北這麼多信徒,其實就是起源於唐朝,玄宗後期開始,甘肅一帶都經常不在唐帝國的管轄之下。

  • 5 # 歷史不只是故事

    事實上不能。

    項羽不識人更不會用人

    劉邦與眾臣在總結楚亡漢興的原因時,劉邦給出的原因是自己知人善任,而項羽卻不會用人,事實上,陳平、韓信、英布等都是從項羽陣營轉到劉邦陣營的,項羽雖然勇武但賞罰無度,用人唯親,導致了人才的流失。

    項羽格局不夠政治不強

    劉邦進入關中,受降秦王子嬰,約法三章。在經歷秦的苛法管制之後,劉邦以寬仁的面貌,受到了關中百姓的擁戴,為日後鼎定三秦打下了民心基礎。而項羽則經常意氣用事,處死子嬰,喜歡屠城,更未能在一開始意識到劉邦的威脅。

    乾坤已定霸王無力迴天

    項羽將自己的失敗歸為天意,非戰之罪。然則天下大勢已定,百姓思安,民心歸漢。

  • 6 # 楊利強J

    肯定會東山再起的,那時項羽在江東的勢力還存在的,而且項羽的家鄉父老對項羽也是特別的支援,但是也正因為這樣,項羽打敗了以後,才覺得沒有臉回去見他們。

    哎!一代梟雄就這樣自刎而死。

    江東兒女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如果過了江,他一定會打回來的,毛主席都認同,他是沒有謀士,但要說猛將,劉邦手下的全加起來,也不是他一個人的對手.

  • 7 # 我來讀歷史

    說到項羽,他的一生真的太傳奇了。在25歲的時候就能帶領5萬軍隊擊敗秦國40萬大軍,從此名垂千古。千年來不少文人墨客也都惋惜項羽自刎的故事,那麼在當時,項羽為什麼沒有選擇回江東,而在烏江邊自殺了呢?

    對於項羽這個人物,大家都很熟悉。在秦國滅亡之後,項羽自稱西楚霸王。古代戰神有很多,有一心為國為民的岳飛,有殺人如麻的白起,那麼這位西楚霸王項羽絕對也是其中一個。最終他和劉邦爭天下失敗後,在烏江自刎。說到項羽自刎,的確一直以來都讓人覺得可惜。

    李清照的兩句詩“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對於我們來說那麼的朗朗上口。另一方面,一直以來,人們對項羽不過江東的原因一直都有爭議。大部分人覺得項羽的自殺是很可惜的,他們認為憑藉經歷過無數次戰爭、少有敗績的項羽,回到江東之後肯定會東山再起,繼續稱霸。

    但是項羽終究是霸王,他沒有選擇逃走,而是在江邊自殺。根據最早的司馬遷《史記》記載,項羽被劉邦打敗之後,突出重圍後來到烏江邊,烏江亭長已經準備好船,勸項羽渡江。但項羽因為無臉面對江東父老,拔劍自刎。

    項羽當然是一個愛面子、爭強好勝的人,他已經看著自己的愛人虞姬在自己面前被逼自殺,現在還讓他帶著剩下的殘兵敗將回江東?這怎麼可能,這對他來說真的是一件十分羞恥的事。

    另外,自殺是一個可以結束戰爭的好方法,所以說項羽不過江東是對的!如果自己逃回江東,先不管回去的過程,即使後來自己能夠東山再起,那麼也至少需要發動一次的戰爭,江東的父老鄉親肯定也會力挺自己。但是有戰爭就會有災難、有傷亡,這也會給百姓帶來了災難,但自己已經是江東的罪人了。

    況且,在重新稱霸之前,以劉邦的為人,肯定會殺到江東並且剷平,到那個時候,江東也會面臨災難,所以,終於,項羽決定不渡江,自殺,從而也保全了江東的百姓。

    項羽在戰場上神勇,但在政治方面顯得有點幼稚,其中最突出的一點就是,項羽不會用人。相反,在劉邦的麾下,有蕭何、張亮、韓信等等各有所長的手下,然而項羽卻用不了范增。這就和劉邦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

    項羽本來也不是一個仁慈的統治者,相反他還比較殘忍,而且項羽死之後,中國的歷史上迎來了一個和平安穩的時代。有人就說項羽之死並不遺憾,但史學家們所寫的史文,基本上都是作為統治者的家譜,另外在民間,人們更加願意紀念項羽的英雄氣概和氣節,更加願意相信美好。

    項羽作為一代霸主,一生經歷的戰爭無數,最後自己也沒想到這一次會輸掉,同時也讓他一無所有,雖然死得慷慨壯烈,但同時也給人一種心痛惋惜的感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dnf中部前哨基地怎麼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