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閃電電電丶

    曹雪芹高鶚、程偉元   高鶚:生卒年: 約1738—約1815 清代文學家。字蘭墅,一字雲士。因酷愛小說《紅樓夢》,別號“紅樓外史”。漢軍鑲黃旗內務府人。祖籍鐵嶺(今屬遼寧),先世清初即寓居北京。   程偉元:江蘇蘇州人,乾隆後期,在京花數年之功,蒐羅《紅樓夢》殘稿遺篇,並邀友人高鶚共同承擔“細加釐剔,截長補短,抄成全部”的編務,三印《紅樓夢》。   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萃文書屋活字印本《紅樓夢》(程甲本)序據張問陶《船山詩草·贈高蘭墅鶚同年》詩自注說:“傳奇《紅樓夢》80回以後,俱蘭墅所補。”一般認為長篇小說《紅樓夢》的後四十回是高鶚所續。一說是程偉元與高鶚共同續成,也有據乾隆間萃文書屋本《紅樓夢》程偉元“序”及“引言”談及陸續購得後40回續書殘抄本事,認為另有續寫之人,程、高只做了修補整理工作;但無論如何,程高均是紅學的功臣,他們對《紅樓夢》的傳播及研究有著重大的意義。

  • 2 # 一串七珠讀雜書

    《紅樓夢》的作者,就是這個寫: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知其中味。

    這首五言的作者,就是《紅樓夢》的作者。這本書從來而來呢?原來是說起書的來歷,近似荒唐,是女蝸煉石補天之時,丟棄的一塊石頭。這塊石頭被棄在青埂峰之下,被一僧一道看到,把石頭帶到人間溫柔繁華之鄉,經歷了一段故事後,不知去向。

    後來經歷了幾劫幾世,有個空空道人訪道修仙,看到石頭上字跡分明,編述歷歷,被兩個人神仙帶入人間,經歷的悲歡離合、世態炎涼的一段故事。

    故事讓誰抄錄下來了呢?

    空空道人思忖半晌,將這石頭上的故事,又檢閱一遍,覺得書上寫得不過是一些異樣女子的閨閣實事,看著故事真實性比較強,又非傷時罵時之作(正是一部傷時罵世之作)。於是從頭到尾抄錄一遍,問世傳奇。

    作者在這裡雲山霧罩的說了一通,不過是迷惑混淆一些觀點,故意說一些瘋瘋傻傻的話。這些話呢,無論怎麼解釋、辯解,讀者都一眼看出,作者不過是掩人耳目而已。好給書蒙上一層面紗。

    因空見色、由色生情,傳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為“情僧”,改石頭記為《情僧錄》。至吳玉峰,題曰《紅樓夢》。東魯孔梅熙則題曰《風月寶鑑》。後因曹雪芹於“悼紅軒”中,批閱十載,增刪五次,篆成目錄,分出章回,則題曰《金陵十二釵》。

    作者明明白白的寫清楚,這本有女蝸補天之石引起的一本書的作者,篆錄者就是曹雪芹,在“悼紅軒”寫的。

    《紅樓夢》引發的思考

    此曹雪芹是不是胡適大師考證的江寧織造賈家後人,這些且不枉論,書的作者原可以理直氣壯的說曹雪芹,就是正確的。

    自初中閱讀《紅樓夢》小時只看故事情節,長大一點開始看詩詞,後來越來越覺得書中人物性格刻畫的栩栩如生,筆力了得。現在呢,更喜歡挖掘《紅樓夢》故事背後的時代背景和當時社會。不管哪個年代,閱讀《紅樓夢》得到的不同,這就是此書的偉大之處。

    從小說中人物之間發生的故事和處理方式,以及每個人的態度,學會人情世故的很多的啟發。感受最深的就是性格決定人的命運,在《紅樓夢》中表現尤其深刻。像探春和迎春的對比,不同性格造成不同的命運,讓人唏噓不已,也值得深思。

    關於作者情感的一些感想

    很明顯,《紅樓夢》帶有嚴重的自傳性質,即便沒有脂硯齋的批語,在字裡行間也能看出作者對於書中不同的人物,有著不同的深淺情緒。對於賈母的慈祥一面的刻畫,更是讓人覺得,作者現實生活中一定有這麼一位祖母,對他的溺愛,影響了他的成長。對主人公賈寶玉的情緒,或自責、或調侃、或謙虛、或無奈,活生生的就是一個人向你絮絮叨叨的述說他的一生經歷。

    雖然藝術高於生活,偉大的藝術也必定來源於生活。只有踏實、真實的生活經歷,才使得故事更具有真實性。而江寧織造曹家,雖然沒有叫曹雪芹的(為了逃避文字獄,不得不假以借名),其家中發生的大事件,與賈府有許多相似之處,也不一定不借助曹家從榮華富貴到被抄家的經歷。

    作者是不是怕別人不往曹家故事引申,所以特意用了真姓呢。畢竟作者寫這篇小說時,曹家已經敗落近三十年了。三十年前的故事,前輩不說,曹家後代都可能不知真相了。所以作者才有寫出來的衝動。曹家雖然勢敗了,皇帝還在,文字獄還在,即便冤屈死,也不能說出真情來,這才是作者立書的宗旨。

    就像脂硯齋在一旁的批語:

    八個字屈死多少英雄,屈死多少忠臣孝子,屈死多少仁義志士,屈死多少詞客騷人?進又被作者將此一把眼淚灑與閨閣之中。

    在《紅樓夢》中誰是英雄?誰是忠臣孝子?誰是仁義志士?誰是詞客騷人?這才是作者寫書立傳的目的。

  • 3 # 西詞上仙

    《紅樓夢》前80回的作者是曹雪芹,基本還是比較認同的。後續40回多數傾向於高鶚續寫,待定。

    《紅樓夢》開篇以石頭口吻記述了小說的來龍去脈,我認為與其多方奇思怪想去揣測作者是誰,更應該以原著記述為根本標準。

    據原文第一回所述,大荒山無稽崖青埂峰下有一塊女媧補天遺棄的石頭,其通靈幻世歷劫之後,將歷劫幻形入世的經歷自己記錄在了石面上,被空空道人抄錄傳世。這樣看起來,《紅樓夢》作者竟是一塊頑石了。

    當然,這是作者雲霧罩山的筆法,不可當真。所謂的“石頭”,不過是作者曹雪芹為了行文方便,假託的一物,實則指代的是作者。畢竟石頭即使通靈,可記自身述所歷世事經過,但斷不會人間寫作小說的技巧,把所謂真事隱去,假語村言敷寫出一段閨閣故事來。

    文中寫空空道人抄錄石頭所記,經吳玉峰、孔梅溪,又傳至曹雪芹。

    然後所記曹雪芹於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編出此書回目,這是重點所在!此前所述都是一筆帶過,因為那都是假託的人物,所以寫真正作者曹雪芹時,才詳細交待創作時間(十載)、地點(悼紅軒)、創作過程(披閱、增刪、編出回目)。

    有人會說,這是披閱,並非創作。其時,底下有脂硯齋批語,言作者故意隱晦是自己創作,又舉例項“開篇楔子”以證明作者是曹雪芹。蓋脂硯齋與曹雪芹關係密切,知曉創作前後過程,曹雪芹雖欲隱藏自己名字,但脂硯齋不忍心作者曹雪芹被埋沒,故於此處特意舉實證點出作者就是曹雪芹,不要被曹雪芹“筆端狡獪”所迷惑,也是用心良苦。

    《紅樓夢》一書開篇已明言,將真事隱去,而假語村言成此小說。雖是小說,卻是真實生活中真事的藝術化處理,作者雲“雖其中大旨談情,亦不過實錄其事”。可見,這是一部假託虛妄,實則是一部寫實的現實主義鉅作,所寫的故事都有現實中的原型。

    但正因為小說影射了現實的情景,所以此書在流傳過程中,會觸犯很多人忌諱,而存在被刪改、扭曲、偽續的可能,這也造成了紅樓夢的版本眾多,真偽難辨。而輾轉流傳至民國時期,胡適俞平伯等人對《紅樓夢》後四十回是否曹雪芹原本存疑,這就導致各種偽續之說傳開,而且影響至今。

    所以,目前有很多研究者認為,《紅樓夢》後四十回是高鶚續筆,並非曹雪芹所作。

    其實《紅樓夢》一書,確實並非完本。第一回目有作者曹雪芹寫的一首五絕詩“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此詩下有脂硯齋於甲午年八月的雙行夾批,點明曹雪芹創作此書雖然十載有餘,但於壬午年除夕鬱鬱而終,以致此書竟沒法完稿。

    據此而言,《紅樓夢》一書確實未完稿,而我們現在看到的《紅樓夢》一百二十回卻是完整的版本,所以有人續筆是很有可能的。所以,現在通常看法就是此書作者是曹雪芹所作,高鶚續筆。

  • 4 # 三農子弟之五福臨門

    國家圖書館顏彥的一篇作品《<紅樓夢>作者問題再思考》中,介紹了學術界對於巜紅樓夢》作者的考證,指出了學術界存在的觀點差異,以及支援“曹雪芹說並非《紅樓夢》作者的最終定論,‘文獻不足徵’造成了考證上的困難,對作者身份的認定及其家世的探索的確存在不確定性和複雜性,因此留下了猜測和揣度的空間。”

    據個人參閱一些相關書籍發現,大致上還有吳梅村、洪昇等多種看法。比如洪昇說認為曹家當時有印刷出版機構,洪昇攜帶自己的作品曾住在曹家,並死於曹家,其作品便流落曹家,之後曹雪芹基於其稿增刪之後分出章節,著成《石頭記》流傳於世。

    其二是吳梅村一說,有些人認為此書中有大量帝王生活場景,非臆想能寫出來,因此認為此書乃明朝遺老寫就,而從早期版本“吳玉峰題曰《紅樓夢》`東魯孔梅溪則題曰《風月寶鑑》,而《風月寶鑑》一書,乃其弟棠村為序也”中提出了吳梅村一說。

    不過個人還是支援曹雪芹一說。畢竟有好友的詩作等支援。單從其好友明義的《紅樓夢詩二十首》而言,一些人認為他見過完本《石頭記》,因為其有一首詩是寫寶玉和寶釵婚姻的,詩中提到寶釵婚後“未破瓜”,只因寶玉“意難平”。再就是《脂硯齋評石頭記》第十九回中有一段批註提到“情榜”中賈寶玉為“情不情”、林黛玉為“情情”,加之《石頭記》一書中多次提到一些章節散佚,因此基本可斷定此書應該完成,但後因曹雪芹及其抄稿評點人脂硯齋等相繼離世,至丁亥年只留畸笏叟(個人看法)一人,於是八十回後的章節散佚,無法補足,最終未能傳世。至於高鶚續作,有可能是乾隆時期集體創作,不再詳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二戰前的日本是怎樣的狀態?在世界上屬於什麼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