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一世如果要貼標籤的話有兩個標籤是跑不掉的,作為腓特烈-威廉三世的次子,因為他有一個才華橫溢的哥哥,所以他作為王位第二繼承人的身份並沒有受到重視,因此他在少年和青年階段所度過的是一個典型的普魯士容克貴族出身的軍官的生涯。
容克和軍官這兩個標籤可以涵蓋威廉一世的大部分事業無論好的方面還是壞的方面。他受到了系統的軍事訓練和教育,作為軍官參加過拿破崙戰爭,而且因為其熱愛軍官職業和自己的鑽研,他了解他那個時代裡軍事組織和武器裝備的進步,威廉一世具備成為一個好的陸軍大臣的才能。如果他不是登上王位他完全可以替代羅恩伯爵成為普魯士軍事改革的推動者。
而作為容克貴族,威廉一世也會全力推動普魯士的軍事改革,因為拿破崙戰爭給普魯士帶來一支掌握在市民資產階級手中的國民自衛軍,這對一百年來壟斷軍隊的容克貴族來說是奇恥大辱,貴族出身的軍官居然跟一夥市民,律師、公證人、商店老闆平起平坐,是可忍孰不可忍。
同時從意識形態上說容克貴族認為庶民向貴族老爺負責,貴族老爺向國王負責,國王向上帝負責的社會組織是唯一合理的社會組織,這種組織經過霍亨索倫王朝的軍事改造基本上可以描述成,上帝是國王的長官,國王是容克的長官,容克是庶民的長官。王國從上到下的軍事化體系既是政治制度也是軍事制度還是社會形態。容克的內心深處只能接受這種三位一體的狀態,對一切改變都發自內心的憎惡。在這一點上威廉一世和他的副皇帝俾斯麥也是一類人。
基於威廉一世的這兩個特點他在政治上的保守主義甚至反動就不難理解了。1848年腓特烈威廉四世的開明與普魯士王子未來的威廉一世的大開殺戒形成了鮮明特色,尤其此時普魯士王子已經被看作是普魯士王位繼承人的情況下。
威廉一世認為腓特烈威廉四世的讓步和妥協,以及普魯士的憲法還有內閣都是災難,是傳統的普魯士王權的崩潰。所以當他終於繼位成為普魯士國王的時候他堅決要求按照普魯士傳統舉行加冕典禮,臣民的宣誓效忠也不缺少,這就讓他和當時站優勢的普魯士自由主義者發生了矛盾。
他統治初期積極的推動普魯士軍事改革也導致了和自由主義者的矛盾,此時的內閣是溫和自由主義者組成的,而議會則是溫和自由主義者、激進自由主義者一起佔優勢的時期。這也是1860年代普魯士政治生活的奇妙之處,雖然存在著不公平的三級選舉制,但是因為三級選舉制對貴族和中產階級的傾斜,導致此時在開明派貴族和市民中間佔優勢的自由主義,在議會里因為反動的三級選舉制而佔據了優勢。
所以威廉一世從繼位開始就跟他的自由派大臣們磕磕絆絆,而且普魯士王室的神經病遺傳,讓腓特烈威廉四世和威廉一世都是容易激動情緒波動很大的那類人,腓特烈威廉四世在位末期徹底瘋掉了,而威廉一世比他要意志堅定,雖然容易哭哭啼啼,這方面他實在不符合容克貴族的人設。反覆喊著要退位,但終究沒有退位。
威廉一世繼位以後任命俾斯麥的朋友羅恩伯爵為陸軍大臣,而羅恩則在國王的支援下全力推動普魯士軍事改革,而軍事改革在已經頒佈憲法的普魯士需要議會同意軍事預算,而自由派佔上風的議會拒絕批准,這就導致了1860年代的普魯士憲法危機。
軍事改革問題所導致的憲法危機是一個有意思的問題,其實它分為兩部分,第一是軍事改革的財政方面,那就是軍事預算需要議會批准,另一方面是軍事改革本身的技術方面,那就是軍事改革的三年兵役法,這件事其實原本也無關大局,真正導致鬥爭的是包含在軍事改革裡的削弱甚至取消普魯士國民自衛軍這件事,而溫和自由派不願意直接捍衛國民自衛軍,所以他們集中火力攻擊三年兵役法,而他們攻擊三年兵役法的方式是拒絕批准軍事預算,於是成功的把這三件事攪和到了一起。
在這個問題上普魯士的政府和宮廷分成了自由派和保守派兩派,自由派以王位繼承人腓特烈威廉王太子為首,包括首相在內的大部分大臣,他們認為在頒佈憲法的情況下預算需要議會批准是憲法規定的,在議會拒絕批准的情況下只能和議會妥協,然後另外想辦法解決軍事改革問題。而另一派則表示雖然憲法規定預算應該得到議會的批准,但是當預算無法被上下兩院批准的時候,人民的稅還是照交,政府也照樣需要花錢,這兩個需求都是現實的,而在這個情況下應該怎麼辦,憲法裡並沒有寫,這就是憲法本身出了問題,需要用憲法解釋來加以彌補,這就是“憲法漏洞理論”。而他們提出的憲法解釋是,如果預算得不到上下兩院的批准,但政府有確實需要花錢,那麼政府只是不能開徵新稅,而原有的稅收收來的錢,政府就可以自由支配。而容克出身的陸軍大臣羅恩和他的好朋友“刺刀反革命”剛好就是支援“憲法漏洞”理論的。
於是在傳統一哭二鬧的跟自己的內閣和兒子鬥爭無果的情況下,威廉一世讓人準備了一份退位詔書,放在腓特烈威廉王太子面前說只要你接受王位,我立刻簽字,你們去解決軍事改革吧。而王太子則表示自己絕不會在親爹退位的情況下成為普魯士國王。於是塵埃落地羅恩給俾斯麥發去急電,霰彈王子任命刺刀反革命為普魯士總理。
之後威廉一世的形象就漸漸暗淡了,在隨後的王朝戰爭和帝國裡威廉一世的形象漸漸被俾斯麥遮掩,威廉一世甚至開玩笑說“你們知道在這麼一位宰相手下當皇帝終究不是件容易的事”。唯一的例外是釋出皇帝宣言的時候,威廉一世再次一哭二鬧,第一不願意當德意志皇帝,第二唯恐帝國憲法會取消他世襲的普魯士王權。俾斯麥對他反覆保證帝國憲法不會改變普魯士的任何制度,他依然將信將疑,在三呼萬歲德意志帝國成立的那一天,眼中滿是淚水,沒有跟他的宰相說一句話。
但是威廉一世的退入幕後可以說明一點,第一當然是他年齡大了,1871年他已經74歲了。另一方面則是他和俾斯麥的分歧是技術性的,在捍衛普魯士儘可能的阻礙德意志國家的統一,以避免普魯士被新的德意志國家溶解這一點上威廉一世和俾斯麥是完全一致的。從捍衛容克地主的利益方面威廉一世和俾斯麥也是完全一致的。俾斯麥作為當局者逐漸意識到這兩個任務之難以完成,但是他為了做到這兩點所付出的努力換取了威廉一世對他的高度信任。這就形成了十幾年間皇帝和帝國宰相的良好合作,和帝國憲法賦予皇帝宰相的這種畸形的關係居然可以順暢執行。
但是1888年,三皇之年到來了,威廉一世死了,皇太子腓特烈威廉繼位之後稱腓特烈一世皇帝也跟著死了,1888年威廉二世皇帝繼位。這種畸形的關係就難以為繼了。
威廉二世作為皇太孫從一出生開始就受到重視,這方面和他他崇拜的爺爺大不一樣。而且他爹和他媽維多利亞太子妃都是自由主義者,堅持送他去上大學,而上的是馬克思上過的波昂大學。從這個意義上說傻瓜威廉還是馬克思的校友。
但是維多利亞時代推崇的棍棒教育,還有普魯士王室傳統的政治隔代遺傳,導致威廉二世雖然從受教育程度上並不差,但是他自己的懶散和尋歡作樂,還有對母親的憎恨,使得他無論作為軍事還是作為皇太孫,都沒有得到系統的培養。而且時代在變化,君主制的基礎和君主這個職業本身的涵義都在改變,威廉一世並不是第一個認識到這一點的,拿破崙三世比他認識到的更早,但是威廉二世是世襲君主裡最早起來跟隨這個潮流的人。從這個意義上說威廉二世是喬治五世的楷模和先行者。只不過他起來行動的年代普魯士專制制度和德意志統一帶來的影響還很強大,所以威廉二世並不是起來迎合他的人民,相反他試圖塑造一個20世紀君主的新形象。
威廉二世到1888年繼位1890年就讓俾斯麥滾下了臺。帝國的政治制度和帝國宰相這個職位都是俾斯麥為自己量身設計的,威廉二世先跟俾斯麥本人鬥爭,俾斯麥滾了之後他跟任何一個準備掌握俾斯麥式權力的人鬥爭,卡普里維也跟著下臺之後,霍恩洛厄-祖-席林斯菲爾斯特侯爵是威廉信任而且親切的稱作“舅舅”的一個老自由主義貴族,但是他在辭職之前也嚴正的提醒皇帝他是帝國宰相而不是皇帝的傳聲筒。
這種鬥爭本質上是威廉二世作為皇帝和俾斯麥設計的皇帝-宰相二元體制之間的磨合,這種磨合以1897年比洛成為帝國宰相而宣告結束,這位“皇帝的忠實臣僕”成為宰相標誌著傻瓜威廉終於找到了一個可以在他手下當宰相的政治家。
從1897年到1908年是皇帝與比洛二重唱時期,這期間威廉快樂的做他的皇帝,比洛也快樂的做他的宰相,而且事實上因為志大才疏,威廉二世雖然時刻扮演的都是霸道Quattroporte的形象,但是在很多情況下比洛作為一個比較有經驗的貴族外交官實際上影響了皇帝,甚至可以左右帝國的政策。出現了另一種意義上的二元體制,那就是威廉出風頭,比洛辦實事。
1908年的《每日電訊報危機》以及之前的奧伊倫堡醜聞,還有更早的毛奇伯爵離婚導致的同性戀控告,導致了這種二元體制的破產。萊本堡小集團的崩潰還有同性戀醜聞直指皇帝,還有皇帝自己大嘴亂髮twitter導致的攻擊,震驚了威廉。比洛的辭職宣告了威廉二世快樂的專制統治的終結,在政治上皇帝退入守勢,而帝國宰相貝特曼-霍爾維格則嘗試著建立某種立憲政體。
皇帝和宰相的這種政治新常態使得1914年夏天的柏林實際上處於一種多元狀態,軍隊、皇帝、帝國宰相誰也不能獨斷的決定帝國事務,戰爭也就在這種妥協的狀態下爆發,最終宣告了霍亨索倫王朝的滅亡。
威廉一世如果要貼標籤的話有兩個標籤是跑不掉的,作為腓特烈-威廉三世的次子,因為他有一個才華橫溢的哥哥,所以他作為王位第二繼承人的身份並沒有受到重視,因此他在少年和青年階段所度過的是一個典型的普魯士容克貴族出身的軍官的生涯。
容克和軍官這兩個標籤可以涵蓋威廉一世的大部分事業無論好的方面還是壞的方面。他受到了系統的軍事訓練和教育,作為軍官參加過拿破崙戰爭,而且因為其熱愛軍官職業和自己的鑽研,他了解他那個時代裡軍事組織和武器裝備的進步,威廉一世具備成為一個好的陸軍大臣的才能。如果他不是登上王位他完全可以替代羅恩伯爵成為普魯士軍事改革的推動者。
而作為容克貴族,威廉一世也會全力推動普魯士的軍事改革,因為拿破崙戰爭給普魯士帶來一支掌握在市民資產階級手中的國民自衛軍,這對一百年來壟斷軍隊的容克貴族來說是奇恥大辱,貴族出身的軍官居然跟一夥市民,律師、公證人、商店老闆平起平坐,是可忍孰不可忍。
同時從意識形態上說容克貴族認為庶民向貴族老爺負責,貴族老爺向國王負責,國王向上帝負責的社會組織是唯一合理的社會組織,這種組織經過霍亨索倫王朝的軍事改造基本上可以描述成,上帝是國王的長官,國王是容克的長官,容克是庶民的長官。王國從上到下的軍事化體系既是政治制度也是軍事制度還是社會形態。容克的內心深處只能接受這種三位一體的狀態,對一切改變都發自內心的憎惡。在這一點上威廉一世和他的副皇帝俾斯麥也是一類人。
基於威廉一世的這兩個特點他在政治上的保守主義甚至反動就不難理解了。1848年腓特烈威廉四世的開明與普魯士王子未來的威廉一世的大開殺戒形成了鮮明特色,尤其此時普魯士王子已經被看作是普魯士王位繼承人的情況下。
威廉一世認為腓特烈威廉四世的讓步和妥協,以及普魯士的憲法還有內閣都是災難,是傳統的普魯士王權的崩潰。所以當他終於繼位成為普魯士國王的時候他堅決要求按照普魯士傳統舉行加冕典禮,臣民的宣誓效忠也不缺少,這就讓他和當時站優勢的普魯士自由主義者發生了矛盾。
他統治初期積極的推動普魯士軍事改革也導致了和自由主義者的矛盾,此時的內閣是溫和自由主義者組成的,而議會則是溫和自由主義者、激進自由主義者一起佔優勢的時期。這也是1860年代普魯士政治生活的奇妙之處,雖然存在著不公平的三級選舉制,但是因為三級選舉制對貴族和中產階級的傾斜,導致此時在開明派貴族和市民中間佔優勢的自由主義,在議會里因為反動的三級選舉制而佔據了優勢。
所以威廉一世從繼位開始就跟他的自由派大臣們磕磕絆絆,而且普魯士王室的神經病遺傳,讓腓特烈威廉四世和威廉一世都是容易激動情緒波動很大的那類人,腓特烈威廉四世在位末期徹底瘋掉了,而威廉一世比他要意志堅定,雖然容易哭哭啼啼,這方面他實在不符合容克貴族的人設。反覆喊著要退位,但終究沒有退位。
威廉一世繼位以後任命俾斯麥的朋友羅恩伯爵為陸軍大臣,而羅恩則在國王的支援下全力推動普魯士軍事改革,而軍事改革在已經頒佈憲法的普魯士需要議會同意軍事預算,而自由派佔上風的議會拒絕批准,這就導致了1860年代的普魯士憲法危機。
軍事改革問題所導致的憲法危機是一個有意思的問題,其實它分為兩部分,第一是軍事改革的財政方面,那就是軍事預算需要議會批准,另一方面是軍事改革本身的技術方面,那就是軍事改革的三年兵役法,這件事其實原本也無關大局,真正導致鬥爭的是包含在軍事改革裡的削弱甚至取消普魯士國民自衛軍這件事,而溫和自由派不願意直接捍衛國民自衛軍,所以他們集中火力攻擊三年兵役法,而他們攻擊三年兵役法的方式是拒絕批准軍事預算,於是成功的把這三件事攪和到了一起。
在這個問題上普魯士的政府和宮廷分成了自由派和保守派兩派,自由派以王位繼承人腓特烈威廉王太子為首,包括首相在內的大部分大臣,他們認為在頒佈憲法的情況下預算需要議會批准是憲法規定的,在議會拒絕批准的情況下只能和議會妥協,然後另外想辦法解決軍事改革問題。而另一派則表示雖然憲法規定預算應該得到議會的批准,但是當預算無法被上下兩院批准的時候,人民的稅還是照交,政府也照樣需要花錢,這兩個需求都是現實的,而在這個情況下應該怎麼辦,憲法裡並沒有寫,這就是憲法本身出了問題,需要用憲法解釋來加以彌補,這就是“憲法漏洞理論”。而他們提出的憲法解釋是,如果預算得不到上下兩院的批准,但政府有確實需要花錢,那麼政府只是不能開徵新稅,而原有的稅收收來的錢,政府就可以自由支配。而容克出身的陸軍大臣羅恩和他的好朋友“刺刀反革命”剛好就是支援“憲法漏洞”理論的。
於是在傳統一哭二鬧的跟自己的內閣和兒子鬥爭無果的情況下,威廉一世讓人準備了一份退位詔書,放在腓特烈威廉王太子面前說只要你接受王位,我立刻簽字,你們去解決軍事改革吧。而王太子則表示自己絕不會在親爹退位的情況下成為普魯士國王。於是塵埃落地羅恩給俾斯麥發去急電,霰彈王子任命刺刀反革命為普魯士總理。
之後威廉一世的形象就漸漸暗淡了,在隨後的王朝戰爭和帝國裡威廉一世的形象漸漸被俾斯麥遮掩,威廉一世甚至開玩笑說“你們知道在這麼一位宰相手下當皇帝終究不是件容易的事”。唯一的例外是釋出皇帝宣言的時候,威廉一世再次一哭二鬧,第一不願意當德意志皇帝,第二唯恐帝國憲法會取消他世襲的普魯士王權。俾斯麥對他反覆保證帝國憲法不會改變普魯士的任何制度,他依然將信將疑,在三呼萬歲德意志帝國成立的那一天,眼中滿是淚水,沒有跟他的宰相說一句話。
但是威廉一世的退入幕後可以說明一點,第一當然是他年齡大了,1871年他已經74歲了。另一方面則是他和俾斯麥的分歧是技術性的,在捍衛普魯士儘可能的阻礙德意志國家的統一,以避免普魯士被新的德意志國家溶解這一點上威廉一世和俾斯麥是完全一致的。從捍衛容克地主的利益方面威廉一世和俾斯麥也是完全一致的。俾斯麥作為當局者逐漸意識到這兩個任務之難以完成,但是他為了做到這兩點所付出的努力換取了威廉一世對他的高度信任。這就形成了十幾年間皇帝和帝國宰相的良好合作,和帝國憲法賦予皇帝宰相的這種畸形的關係居然可以順暢執行。
但是1888年,三皇之年到來了,威廉一世死了,皇太子腓特烈威廉繼位之後稱腓特烈一世皇帝也跟著死了,1888年威廉二世皇帝繼位。這種畸形的關係就難以為繼了。
威廉二世作為皇太孫從一出生開始就受到重視,這方面和他他崇拜的爺爺大不一樣。而且他爹和他媽維多利亞太子妃都是自由主義者,堅持送他去上大學,而上的是馬克思上過的波昂大學。從這個意義上說傻瓜威廉還是馬克思的校友。
但是維多利亞時代推崇的棍棒教育,還有普魯士王室傳統的政治隔代遺傳,導致威廉二世雖然從受教育程度上並不差,但是他自己的懶散和尋歡作樂,還有對母親的憎恨,使得他無論作為軍事還是作為皇太孫,都沒有得到系統的培養。而且時代在變化,君主制的基礎和君主這個職業本身的涵義都在改變,威廉一世並不是第一個認識到這一點的,拿破崙三世比他認識到的更早,但是威廉二世是世襲君主裡最早起來跟隨這個潮流的人。從這個意義上說威廉二世是喬治五世的楷模和先行者。只不過他起來行動的年代普魯士專制制度和德意志統一帶來的影響還很強大,所以威廉二世並不是起來迎合他的人民,相反他試圖塑造一個20世紀君主的新形象。
威廉二世到1888年繼位1890年就讓俾斯麥滾下了臺。帝國的政治制度和帝國宰相這個職位都是俾斯麥為自己量身設計的,威廉二世先跟俾斯麥本人鬥爭,俾斯麥滾了之後他跟任何一個準備掌握俾斯麥式權力的人鬥爭,卡普里維也跟著下臺之後,霍恩洛厄-祖-席林斯菲爾斯特侯爵是威廉信任而且親切的稱作“舅舅”的一個老自由主義貴族,但是他在辭職之前也嚴正的提醒皇帝他是帝國宰相而不是皇帝的傳聲筒。
這種鬥爭本質上是威廉二世作為皇帝和俾斯麥設計的皇帝-宰相二元體制之間的磨合,這種磨合以1897年比洛成為帝國宰相而宣告結束,這位“皇帝的忠實臣僕”成為宰相標誌著傻瓜威廉終於找到了一個可以在他手下當宰相的政治家。
從1897年到1908年是皇帝與比洛二重唱時期,這期間威廉快樂的做他的皇帝,比洛也快樂的做他的宰相,而且事實上因為志大才疏,威廉二世雖然時刻扮演的都是霸道Quattroporte的形象,但是在很多情況下比洛作為一個比較有經驗的貴族外交官實際上影響了皇帝,甚至可以左右帝國的政策。出現了另一種意義上的二元體制,那就是威廉出風頭,比洛辦實事。
1908年的《每日電訊報危機》以及之前的奧伊倫堡醜聞,還有更早的毛奇伯爵離婚導致的同性戀控告,導致了這種二元體制的破產。萊本堡小集團的崩潰還有同性戀醜聞直指皇帝,還有皇帝自己大嘴亂髮twitter導致的攻擊,震驚了威廉。比洛的辭職宣告了威廉二世快樂的專制統治的終結,在政治上皇帝退入守勢,而帝國宰相貝特曼-霍爾維格則嘗試著建立某種立憲政體。
皇帝和宰相的這種政治新常態使得1914年夏天的柏林實際上處於一種多元狀態,軍隊、皇帝、帝國宰相誰也不能獨斷的決定帝國事務,戰爭也就在這種妥協的狀態下爆發,最終宣告了霍亨索倫王朝的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