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星際爭霸2

    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一說子沐)。

    戰國時代宋國蒙(今安徽省蒙城縣人)。

    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先秦莊子學派的創始人。他的學說涵蓋著當時的社會生活,根本精神還是歸依於老子的哲學。

    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

    他的思想包含著樸素辯證法因素,認為一切事物都在變化,主張“無為”,放棄生活中的一切爭鬥。又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追求一種“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主觀精神境界,安時處順,逍遙自得。莊子的文章,想象力很強,文筆變化多端,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並採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諷刺的意味,對後世文學語言有很大影響。著作有《莊子》,亦稱《南華經》。

    莊子出身低賤,生活貧窮、環境困頓,但他卻倡導鄙棄榮華富貴、看淡權勢名利,力圖在亂世保持獨立的人格,追求逍遙無恃的精神自由。

    實際上莊子學說在精神上的獨立、自由精神,是具有非常崇高的積極意義和完美的價值的。

    人的一生,怎樣才能快樂幸福?莊子的學說告訴我們,不在榮華,不依富貴。取於獨立,矗在自由。

    若沒有獨立和自由,則威武但懼權貴,雖富足而畏榮華。則終不能暢所言,窮所思、極所欲。

    鳥不能臨風,魚不可及越浪,虎不能飛躍,龍不可潛行。

    聖賢不可夢蝶,農翁不見豐收。

    故學者最高境界就是獨立和自由。

    這就是莊子的無為,這就是聖賢的幸福。這就是莊子學說的價值。

  • 2 # 看你有點眼熟

    老莊哲學,主張“無為”,師法自然,崇尚道德。其思想體系極為廣博。比如在國家統治政策上,主張君主要無為而治,即不要用聖人仁義之說來治理人民,而要拋棄仁義之說,讓人們任性保真,不要約束人民。又如,強調百姓之無為,即是率性任情,不要捨己效物,失卻本性。

    莊子學說的出發點,是基於他對理想國的認識。在莊子看來,人類的理想王國,應該是上古時代。“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國相望,雞狗之音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若此之時,則民至治而已。”

    莊子的無為思想,固然有其侷限性,正如沒有任何一種哲學理論能覆蓋整個人類,讓所有的人接受一樣,莊子的學說,也遭到許多人的反對。然而,他對人類理想社會的探索,其返璞歸真的理想,仍然閃爍著不可磨滅的人性的光輝。只是在如何建立人類理想社會的手段和途徑上,莊子尚停留在遠古時代的大同混一。

    拋卻建設理想社會的手段,莊子的無為思想有很多是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和借鑑的。其深邃的思想內涵對於我們理解我們的社會組織,以及對我們的個人修養以至真正的解放大有裨益。

  • 3 # 尋道底呢

    什麼是消極!積極???!這是要看時與機!比如人晚上必睡!是必須消極!晨太陽出來!人必須積極做事!這才是正確的!所以消極!積極誰都沒錯!都是極好的!!!

  • 4 # 老張教育新思享

    作為莊子故里人士,對莊子事蹟及作品有所瞭解,對莊子學說究竟有何意義有自己一點淺薄的看法,具體觀點如下:

    從莊子學說的解讀中,可以挖掘出許多有關中國原生態文化歷史流變過程中的珍貴資訊,可以幫助人們弄清莊子學說與中國文化發生發展史的關係,弄清中國文化與其他民族文化從起源期發生差異的根本原因。雖然這件工作做起來是十分困難的,但它所擁有的意義是毋庸置疑的。

    莊子的想象力極為豐富,語言運用自如,靈活多變,能把一些微妙難言的哲理說得引人入勝。他的作品被人稱之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據傳,又嘗隱居南華山,故唐玄宗天寶初,詔封莊周為南華真人,稱其著書《莊子》為《南華真經》。

    1. 莊子學說的許多哲學思想,往往是透過神話表達出來的。

    《莊子》中那些運用神話材料的內容,往往令人感到妙不可言,其中不乏點睛之筆。神話無疑可以說是《莊子》中最富有藝術魅力的部分,可謂莊子學說中的活的靈魂。

    華人也許是人類各民族中受到神話影響最小的一個民族,關於這一點,人們只要稍微對比一下中西文明起源期的神話對於本民族文化的發展是否具有持久影響力這一點就能看得非常清楚。也就是說,華人是世界上最缺乏“神思”的一個民族。之所以會造成這樣一種狀況,是與華人的“神思”過早地被王權專制主義意識形態所抑制有著極大的關係。缺乏神話思維的民族雖然很容易 “長大”,但卻如同“老小孩”一樣,是永遠“長不大”的,這就是通常意義上人們所說的“早熟症”——過度的“早熟”,從本質上說,是一種難以治癒的“病症”。

    從這一點上看,莊子學說不愧為中華文明中活的靈魂!比如,莊子透過河神河伯與海神北海若的對話,闡述了“以道觀之,物無貴賤”的理論主張。對於世界如何存在的問題,莊子根據風吹萬物所造成的不同聲響,很自然地就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己也,鹹其自取,怒者其誰邪?”針對人類認識能力有限性的認識,莊子從井底之蛙、東海之鱉、河神河伯、海神北海若等幾個不同主體對世界的不同認識中,很自然地引申出:“以其至小求窮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亂而不能自得也”。而南海的帝王儵、北海的帝王忽共同為中央之帝混沌開竅而導致混沌七日而死的故事更是讓人不得不產生深刻的思考。莊子透過自己與骷髏的對話,將人究竟如何面對死亡的問題說到了極致。而那些諸如大鵬展翅、莊周夢蝶的故事都一代一代地影響了華人的精神世界。

    2. 莊子的思想中的樸素辯證法

    主要思想是“天道無為”,認為一切事物都在變化,他認為“道”是“先天生地”的,從“道未始有封”,莊子主要認為自然的比人為的要好,提倡無用,認為大無用就是有用。就像“ 一棵難看的樹被認為無用,有一個木匠要找一棵樹作房梁 ,但這棵樹太彎了,沒法做房梁;第二個木匠找樹做磨的握柄,要彎的,但這棵樹太難看了,又沒辦法;第三個木匠要做車軲轆,但這棵樹長得不行,從某方面講是無用的。但從莊子的角度看,無用就是有用,大無用就是大有作為,所以莊子提倡無用精神(即“道”是無界限差別的),屬主觀唯心主義體系。

    3. 莊子的思想中天人合一思想

    莊子所持的宇宙與人的關係是“天人合一”的,是物我兩忘的,所以他有著通達的生死觀,莊子認為是道給了我們形貌,天給予了我們形體,我們要做的是不要因為好惡而損害自己的本性。他以人的完整生命為起點來思考人應當度過一個怎樣的生活旅程。

    他超越了任何知識體系和意識形態的限制,站在天道的環中和人生邊上來反思人生,他的哲學是一種生命的哲學,他的思考也具有終極的意義。而且還有很多思想十分超前,比如“一尺之捶,日截其半,萬世不竭”,就是數學裡的極限思想。

    《莊子》在哲學、文學上都有較高研究價值。研究中國哲學,不能不讀《莊子》;研究中國文學,也不能不讀《莊子》。魯迅先生說過:“其文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漢文學史綱要》)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等,《養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為後世傳誦。

    4. 莊子學說中的養生觀

    莊子提倡順應自然的養生之學。他在《養生主》篇中曰:“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督脈居人身之中,不偏不倚,以此作為行事的準則,自然可以健康長壽,頤養“天年”。隨之,莊子以“庖丁解牛”的故事來闡明這個觀點。養生首先要順應自然,不能違背客觀規律,《內經》中所倡導的“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就是順應自然的養生方法。

    莊老之學,提倡“清靜無為”。何為“清靜無為”?就是重在養神。莊子以薪比喻人的身體,以火比喻人的心神,薪可以燃盡,而火是沒有盡期的。而要做到“清靜無為”,就要“忘我”,而“無慾”則是“忘我”的前提。

    莊子在《庚桑楚》篇中指出:貴、富、顯、嚴、名、利六者,容易擾亂人的意志;容、動、色、理、氣、意六者,容易束縛人的心靈;惡、欲、喜、怒、哀、樂六者,容易影響人的品德;去、就、取、予、知、能六者,容易阻塞人的大道。“此四六者,不蕩胸中則正,正則靜,靜則明,明則虛,虛則無為而不為也。”此文是說,這二十四種內容不在胸中作怪,內心平正就能安靜,安靜就能明徹,明徹就能順應自然。

    莊子過著十分簡樸的生活,對生與死卻有著直面的認識。他的妻子死了,惠子去弔喪,看到莊子隨意而坐,還敲著盆子唱歌,惠子指責他為什麼不哭而歌?莊子坦然地道:她剛死的時候,我怎能不悲傷呢?可是想到她起初本沒有生命,沒有形體,還沒有氣息。在恍恍惚惚之間變化而有了氣息,氣息幻化出了形體,形體生成了生命。如今又變成了死亡,如同春夏秋冬一樣。我鼓盆而歌,是歡送我的妻子重新回到自然,所以我不哭。這種面對生與死灑脫的態度,乃是對生命的尊重和理解。

    莊子學說不僅是具有哲學思想,更是文學、審美學上的寓言傑作典範。更是對中國文學、審美的發展有著不可分割的深遠影響。剔除糟泊(消極元素),吸取精華(辯證思想,天人合一,養生觀中有機營養),莊子學說的研究使得中國文化的優秀傳統得以繼承和發展,中華民族的精神得以發揚,在現實意義上,更為社會主義文明的建設做出了不可忽視的精神鋪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FNC酸IG冠軍,自制冠軍面板聲稱勝利本屬於我們,如果再來一次他們有機會獲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