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4
回覆列表
  • 1 # 朱文亮談家教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主旨

    高度概括:辨正唯物觀點、0到1,1到N的認知過程、事物規律和預知結果的方法、哲學的歸一和元。

    第一章共可分為4段。第一段是以一種辨正和發展的觀點來看待萬事萬物;第二段是從事物的從無到有,有到萬物的一個認知過程;第三段是如何根據已知事物發展規律從而可以推斷未來結果的預測;第四段為總結以哲學的思考方式追根求原(元)。

    解釋

    “道”到底如何理解?最好的理解方式是把它理解為數學裡面的x,它可以代替任何東西,最為粗淺的理解為:為人處事的道德、良心;其次可理解為:規律,凡事有章可循的事情;再次可理解為:所做事情的正確目標、正確方法等等。它依附在萬事萬物當中,從來不出來推動或阻撓,它就是一種平衡,倘若所做的事情使得事物偏向了另外一方,隨著時間的推移事物的相對運動又會反作用使之再度達到平衡。這就是我對道的理解。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第二個道和名都是動詞,上面介紹了道的理解,下面介紹一下對名的理解。名:名字,命名。它既可以對道的某種變現命名,也可以針對萬事萬物命名。同時它也指出在不同的時期,道和名都是會發生變化的,有如漢子不斷的在變化;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往返更替大道不變,但溫度和氣候卻在變化,所以今天說的道或名,未必是明天的道或名。這裡需要大家以事物發展的思想來看待萬事萬物。就好比孔子問禮於老子的時候,老子就說了:“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可見老子並不像迂腐之人,報死裡而求所謂之“真”。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講述人類對事物的一個認知過程。所謂的名是人類給與事物的一個名詞,命名的一個過程。它本身存在,沒有命名之前,它存在於人類的認知之外,有了命名之後,便進入了人類認知範疇。所以,沒有命名的事物隨著天地運轉同時存在,有了名字之後,就像父母給孩子命名一樣,它就進入到了人類認知範疇,給孩子命名的人就是孩子的父母,人類給事物命名的那一刻就像該事物的“出生”—即進入了人類認知領域,那一刻就像母親剩下孩子。所以稱:有名(即人類給它命名)就是萬事萬物的母親。

    “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講述的是事物根據道的運轉規律,道的特性是動,動而往復,歸於平衡,歸於元。無慾是指:守中、不偏不倚,大公無私的觀看一切。有欲是指:站在一立場,來看一切。妙為因,繳為果(未來的必然結果)。前半句是指:以第三者的身份客觀的看待事物發展的變化規律,識別因果關係,無慾就是客觀的看待,妙就是事物發展的變化規律,因果關係。後半句是指:根據上面的妙,結合當前事物真實表現的情況,站在表現出來的微觀情況,可以預知未來會發生什麼,會有什麼樣的結果。有欲就是根據當前實際展現出來的情況,繳就是根據前面的妙,必然會有的結果。

    識妙,需要工夫到。工夫不到,功夫不成。針對某些特定事情,識妙之後,便可泰然處之,也是後發制人的根本法則。後發,是基於識別他人之妙,而非指時間。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此兩者是指:無名和有名,妙和繳,這裡既包含看到的事物,也包括看不見的規律、方法、原理等理論性東西,所謂同出其實指的就是事物之本身,前後的差異無非是人類對它是否命名或是否去識別其妙之處,所以同出;異名,只是為了方便讓它進入到人類的認知領域而已。眾妙之門,其實就是人類認知萬事萬物,透過觀察識別客觀規律、因果關係,並加以利用的過程,而這二者的全部組合即為道。眾妙之門即為道。

  • 2 # 禪意中式生活

    1,《道德經》究竟是本什麼樣的書?

    2、老子為何會為後人留下五千言的《道德經》?

    3、《道德經》究竟講了些什麼?

    1、《道德經》是一本什麼樣的書

    首先,對道德的概念要釐清,《道德經》的道德,在古語中是兩個詞,道是道,德是徳,各有所指,界限分明,與今天的"道德"一詞,指代天差地別,完全不同。

    其次,《道德經》中的"經"的含義,也並非宗教經文中的經的含義,與佛經、《聖經》、《古蘭經》中的"經"的字義與指代,也是完全不同。儘管道教將老子奉為教主,將《道德經》奉為至尊寶典,但道教的建立,是老子身後五百年的事,是後人的選擇自由,而非老子的主觀本願。老子寫《道德經》,意在做科普工作,對當時的政要們宣講宇宙時空的基礎知識,也及認清人類和眾生萬物的關係問題,並在此基礎上,提出如何治國、如果構建和諧社會、如何讓天下和平發展的政治主張,所以"經"之義,有如當今語境下的"主要"、"要點"、"要旨"相類同。

    其實,巜道德經》的書名,也是後人和老子後學所冠之名,大家都接受了,也就通行於世,但因時移世易,詞義、語義均有變遷、加之附會著宗教色彩,若以學術思想傳承的現代性層面考慮,還是還其本原,用《老子》書名更貼切,可以減少諸多不必要的誤會和誤解。

    歸結而言,老子所著《道德經》,計五千餘字,用老子話說,我的思想簡明易懂,我的理論簡單易行(原文"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老子所講,實實在在就是當時的科普知識:空間、時間、萬物、眾生、家、國、社會和天下,只是老子不但在科學層面講,更在哲學層面講,並進而在社會層面全方位展開,於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外交諸多方面廣泛涉及,其構建的系統性之強大,令人歎為觀止。

    2、老子為何為後人留下五千言《道德經》

    首先,我們來看看老子的職業和職務,老子任職周王朝國家圖書檔案館,職級是館長也好,高管也好,但類比今日,不能簡單理解為國家圖書館高階管理人員,而應類同理解為當今科學院和社科院的雙料院士。要不然,無法理解老子的知識結構,為何能如此全面、系統和完整。

    其次,我們考證一下老子的宇宙學的知識來源。老子在其書中,多次坦承源自中國"士"人文化的傳承,他對宇宙萬物的認知及洞見,並非自創、推論或猜想,而是系統整合。這樣的知識及思想的系統整合,若不能傳揚,對人類而言,就是莫大的損失,他作為履職的關鍵之人,也必須擔當不可推卸之責。

    為此,老子不遺遺力地宣傳推廣他的思想理論,但當時的政要不想理解,更不想接受,知識界和學術界亦然。史載,只有孔子拜會老子後,發出了把老子比喻為龍的讚歎。老子不得不嘆息: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但老子負責任,有擔當,棄職西行,在他的學生尹喜處,留下五千字宏文,把他的思想理論,系統完整地置於其中。這五千字宏文寫成的小冊子,也即我們今天讀到的《道德經》,二千多年來,認同也罷,不認同也罷,對人類社會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3、《道德經》究竟講了些什麼

    《道德經》簡潔明瞭,開篇即探尋宇宙時空,道可道,非常道。老子把宇宙時空及時空中形成的規律性和法則性的東西,定義為道,把人類認識宇宙時空及其執行的規律和法則的有效過程,稱之為德,認為人類可明道而見徳,應遵道而貴徳。

    因明道而見徳,人類有了地心說、日心說、牛頓定律、愛因斯坦相對論的漸次發展,對宏觀世界的認知,越來越逼近真相;有了分子論、原子論和基本粒子理論的縱深發展,對微觀世界的瞭解,也越來越接近真實;現風行當下的量子力學和超弦理論,極有可能形成解讀宏觀世界和微觀世界的大統一理論,為人類社會解開眾生萬物及宇宙世界生成與執行的關鍵密碼。

    因遵道而貴德,人類有了空間定位的自我認知,有了倫理規範的逐步成長,有了文明社會的發展目標,有了和諧共生的願景理想。

    那麼,人類社會是在進步還在退步,人類文明是在進化還是退化,老子在其書中,不但有科學性分析推論,更有哲學性的歸納總結;既有超前性的理論預判,也有實操性的方法推介。其間的精彩與震撼,只能意會而不能言傳,因為正如尼采所言,面對老子的思想寶庫,只要你願意入門,其間寶藏,願其所取,盡皆"唾手可得"。

    4、《道德經》於社會和個人有何現實意義

    如果老子的思想理論得以全面推行,宏大的不用去說,於社會而言,社會風氣不再浮躁、浮誇、急功近利、虛偽不實,社會不會再物化,物慾之心不會再盛行;於個人而言,個人名利不是第一、不是首選,人會變得安靜、淡然,不再得也憂慮、失也憂慮,有也憂愁、無也憂愁。總之一句話,個人的幸福感會越來越強,社會的幸福指數會越來越高。

    赫爾曼·黑塞說過:“幸福是一種方法,不是一樣東西。是一種才能,不是一個目標。”老子正是具有這種才能的人,這種才能,於三千年前的中國社會,也許不稀奇,但於今天,中華民族將再次登臨世界文明巔峰之際,這將是不可或缺的助力。

  • 3 # 長綠永藍

    說實在的沒有功夫的人解讀道德經都是字意的解釋。有功夫的人解讀沒有功夫的人又聽不懂。碰上有功夫的人解讀沒功夫的人能聽得懂那就是造化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購買地鐵房就一定就會升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