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秦皇漢武
-
2 # 大東北的小豆包
有關“秦皇漢武”最著名的出處是毛主席的《沁園春·雪》中,毛主席將漢武帝和秦始皇相提並論。
那麼為什麼既不是漢高祖、也不是漢文帝、漢景帝而是隻有漢武帝才和秦始皇平起平坐呢?
秦始皇是中國的第一個皇帝,人稱“祖龍”他最大的歷史功績是建立了中國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國家,奠定了中國的統一格局,他掃清六合,席捲八荒,先後東方六國,然後北卻匈奴千里,南擊百越,設立象郡、桂林郡、南海郡,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版圖空前遼闊的國家。所謂“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繫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秦始皇時期的秦朝疆域圖
然而秦末漢初,雖然漢高祖劉邦贏得楚漢戰爭的勝利,奪得天下,建立漢朝,但是此時西漢疆域遠比秦始皇時期版圖大大縮水,西北的河南地被匈奴重新佔領,南方趙佗建立南越國割據嶺南,東越、閩越割據東南,漢朝和漢朝的諸侯國只控制遠戰國七雄時代的版圖。
西漢初年形勢圖
西漢建立之後,歷經漢高祖、漢惠帝、漢文帝、漢景帝,到了漢武帝初年時期,版圖仍舊沒有恢復到秦朝時期。漢武為繼位不久,就組織對匈奴的反擊,奪回河南地,並與匈奴進行長期戰爭,而大漢王朝不僅北擊匈奴,而且還西通西域,東滅北韓,南吞南越和閩越、西南開拓西南夷,將中國版圖重新開拓到空前的遼闊。
正是在開疆拓土上的豐功偉業,漢武帝劉徹死後,諡號為“孝武皇帝”而秦皇漢武也能夠齊名,並且名流千古。
-
3 # 歷史系旅法師
一個皇帝的歷史地位,取決於他做的事情。
就比如說隋煬帝修了運河,徵了遼東,天下皆反,他不惜民力過錯太大,是有自己的取死之道,但是運河必須要修,高句麗割據東北必須滅亡,他屬於過在當代,功在千秋。
秦始皇的歷史地位取決於他把夏周到春秋戰國這個鬆散的中華文化圈揉成了一團,,集權於皇帝而四方皆臣,沒有秦始皇,要是戰國七雄再混戰百年,或許我們和歐洲的今天一樣,四分五裂,這是大功,度量衡的統一才使得一個國家真正統一,就算改朝換代也不會分開。
漢武帝這個人,如果在一般情況下,是不夠格比肩秦皇的,但是他處在一個恰到好處的歷史節點上,做了該做的事,於是成了千古一帝。
漢武帝這個人後期性格暴虐,前期偏執,但是正是這樣他有一雙容不了一顆沙子的眼睛,從早期太后的陰影中出來親政,到後來將鹽鐵權收回國家,再以“推恩令”一次次削弱諸侯國,想當於把秦皇的中央集權制度再度加強了一遍,強幹而弱枝,使得中央集權得以傳承下去。
秦始皇“秦皇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是他六代祖先“奮六世之餘烈”百年為他打的底子,然後他畢其功於一役。
漢武帝“寇可往,我亦可往”也是漢高祖受辱,文景二帝妥協退讓,勵精圖治,方能讓漢武帝組建軍隊一次次深入北方。
到了,國家政府這個層面,中國尚武之風起於春秋戰國,興於秦漢,而漢武帝的一次次不惜民力的瘋狂出擊,等於第一次打開了我們國家的朝貢體系,也打出了漢族的民族血性。匈奴身為遊牧帝國一敗再敗,西域也納入漢文化圈的輻射範圍,這也是大功。
再說嶺南,也就是今天南方的大開發,天下一統,秦始皇仍然派兵五十萬南下去今天湖廣之地,滅蠻族,搞開發,這五十萬秦軍就是之後大部分兩廣和湖南人的祖先。而明君之間的眼界都是互通的,漢武也明白這塊地方的發展性,派兵攻擊南越國,再度讓南方歸於長安統治之下,然後才有唐宋的經濟重心南移,今天南方的GDP佔比重大不能不說是受了先人遺則。
-
4 # 楊朱學派
秦始皇創立了中國歷史上首部誹謗之法,夷族連坐之法。始皇立法,是中國法治史,乃至華夏文明史上一次巨大的倒退。
400多名儒生們以古非今,罵秦始皇,而被坑殺。這四百名儒生就是誹謗天子,妄議朝政。
漢文帝時,儒家大師張倉放開言論,廢除誹謗之法,夷族連坐之法。張倉廢法,是中國法治史,乃至華夏文明史上一次巨大的進步。
漢武帝時,法家酷吏張湯重立誹謗之法,夷族連坐之法。張湯立法,是中國法治史,乃至華夏文明史上一次巨大的倒退。
漢武帝與張湯謀劃發行白鹿皮幣,召來大夫顏異商議,顏異認為不妥。並未罵天子。法家酷吏張湯見天子不悅,認為顏異欲罵天子,不言而入腹,便以腹誹罪之名,處死顏回十世孫,儒家大師顏異。
秦始皇是誰說話,誰死——誹謗罪。漢武帝是不但誰說話,誰死。誰不說話,誰照樣死——腹誹罪。
此外,漢武帝還有兩條,可以與秦始皇相提並論:
一是兩人都傾盡天下之才,尋仙求長生。
二是兩人都重用法家酷吏,行告奸之法,鼓勵骨肉至親之間,檢舉揭發。
秦始皇和漢武帝,藉助法家,建立了一個人整人,人治人,人吃人的時代。
法家無疑是民主、法治、憲政的頭號死敵,法家思想不滅,中華民族不興!
-
5 # 林屋公子
“秦皇漢武”,出自毛主席的《沁園春·雪》,毛主席選了五個代表性的帝王,分別是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其中“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兩句的音調都是平平仄仄,是符合詞牌的格律的。當然,“漢武”換成“漢祖”也可以,但這樣,“宋祖”又重複了一個“祖”字。當然,“宋祖”和“唐宗”齊名還可以商榷,但“漢武”和“秦皇”則完全沒有問題。兩個人都是王朝最偉大的帝王。
拿開疆拓土來說,秦始皇兼併六國,建立第一個統一多民族國家,但是在秦末農民起義中迅速解體;之後劉邦建立漢朝,但還是郡縣與分封共存的政治體制,更別說東越、閩越、南越這些基本獨立的勢力。而重新實現大一統,也正是漢武帝時代。
拿對外戰爭來說,秦始皇派蒙恬將匈奴驅逐出河南、陽山地區,設定九原郡,並且將秦、趙、燕三國的長城修成一線,世界奇蹟萬里長城從此產生;而漢武帝也多次大敗匈奴,並且征服北韓、西域,使得大漢帝國的威望遠播海外。
拿政治文化來說,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制定了統一貨幣、文字、度量衡等政策,同時“以吏為教、以法為師”,結束了百家爭鳴的時代;而漢朝前期更多也是承襲秦朝制度,到漢武帝時代封禪、改正朔、獨尊儒術等一系列制度改革,確定了一種新的體制。
當然,秦始皇和漢武帝也都有“好大喜功”的一面,他們南征北戰、大興土木,其中不少都要靠橫徵暴斂,所以也引來後世文人的批評,這又是他們相似的地方。
-
6 # 南方鵬
在漢朝之後,秦皇漢武便開始並列齊名,功業與過失,都那麼雷同。秦朝被後人稱為暴秦“天下苦秦久矣”,二世而亡,漢武后期也是國家疲敗,民亂四起“有亡秦之跡”。秦王朝立足未穩,享國不久,失去輿論制高點,一直任人詬病。漢武在年老時暴虐無度,殺妻殺子,但及時回頭,改弦易轍,輪臺思過,免去亡國之禍,後世子孫糾正他的弊政,兩漢幾百年,子孫綿長,為他挽回不少聲譽。兩人有諸多相同點,也有不同點。
當然,相同點與不同點還有很多,如在官制改革,全國行政區劃設定,可能由於在位時間的原因,漢武對人才的發掘和利用也做得比較好。對中華民族來說,這是歷史上無法繞過的兩個人,不管尊崇或貶斥,無視他們近乎等同於無視歷史。
-
7 # 歷史長河邊的磨坊
其實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奴隸社會轉型至封建社會就是從秦始皇開始到漢武帝結束的,準確來說是漢景帝“吳楚七國之亂”平定後。
秦始皇設定的“郡縣制”,“中央集權”,廢除封國制等,什麼車同軌,書同文等措施,在秦國滅亡後,是有一段時間的反覆的,比如劉邦就封了異姓王,異姓王內的事情基本就由異性王說了算,其實就是獨立封國了。
相當於秦始皇立了一個目標,經過幾代專案人的不懈努力,終於在漢武帝這一代完成了,這就相當於一個工程,漢武帝收尾了,所經秦皇漢武並列是很正常的。
另外漢武帝超過秦始皇的是北抗匈奴,戰國時代對抗匈奴第一線的只有三個國家——趙燕秦,燕趙被統一後,只有秦擔任起北擊匈奴的任務,於是有了蒙恬三十萬開到長城,但這些還吸是被動防禦,也只有從漢武帝起,才算真正意義上的主動出擊。
所以司馬遷說的好“漢興五世,隆在建元,外攘夷狄,內修法度,封禪,改正朔,易服色。”
可以說漢武帝對秦始皇未完成的答卷,答的非常好,而且在答完後,還做出了其它事,雖然這事對後代影響不一定好。
回覆列表
這是因為秦始皇和漢武帝都有著偉大和殘暴的一面,有著年輕時的精明和晚年時的昏庸,這兩位帝王雖然相隔百年,卻有著相同的行為志趣,以及一脈相承的統治思想。
1、集權漢武帝之前的西漢王朝,一改秦朝郡縣體制,實行了郡縣與諸侯分封並行制,這種狀態下,皇帝的權威無疑是低於秦統治時期的,而漢武帝繼位後,對整個西漢王朝的統治機制重新進行了洗牌,得益於漢景帝時期對叛亂諸侯王的軍事勝利,漢武帝可以從容的採取非暴力手段(比如推恩令)將諸侯國的統治權收歸中央,僅僅保留名義上的王爵,這一點與秦始皇統一六國,由朝廷直接任命地方郡守的方式如出一轍,本質上都是在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統治。
除了統治方式的相似,在統治思想上,秦始皇以收天下之兵,聚天下之書,坑反抗聲音的方式與漢武帝獨尊儒術的效果也是相同的。
2、迷信鬼神秦始皇一生都在追尋著長生之術,而晚年的漢武帝同樣如此,史書記載,“皇帝(漢武帝)初即位,尤敬鬼神”。為了昇仙,秦始皇登上泰山封禪,而漢武帝亦步亦趨,同樣統帥18萬步騎泰山封禪。
3、大興土木秦始皇修築了規模宏大的驪山陵、阿房宮, 並按六國宮殿式樣營建了許多宮殿群。漢武帝則修建了氣勢宏偉的茂陵、長樂宮、未央宮、上林苑、首山宮、明光宮、建章宮。兩個人的陵墓同樣耗費舉國之力,兩個人的陵墓規模都是當朝之最。
4、對外征戰秦始皇與漢武帝都以刑殺為威,對於遊牧民族的挑釁毫不手軟,因而兩個人都有著對外征服的豐功偉績。
如果說秦始皇是大一統和集權統治的建立者,那麼漢武帝就是鐵桿的支持者和維護者,這也正是兩個人的相似之處。當然,偉大的光芒背後,折射的卻是繼承人的無奈與悲涼,同樣生活在父親陰影下的準繼承人扶蘇和漢武帝太子劉據,最終都落得慘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