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軒轅十四Rex
-
2 # 文史磚家
英國曆史上第一個“黃金時代”的開創者,是第三任女王伊麗莎白一世。此人在位45年間,透過各種手段,將英國由一個世界三流國家,迅速提升至“準一流”,其對英國曆史的貢獻如何強調都不為過。那麼伊麗莎白一世究竟有怎樣的傳奇人生?她最終的結局又如何呢?
伊麗莎白是英王亨利八世和安妮·博林所生兒女中唯一的長大成人者,1533年生於倫敦的普萊斯提亞宮。博林本是亨利八世髮妻凱瑟琳王后的侍從女官,因風情多姿、高雅智慧俘獲一大批追求者,其中便包括國王。
亨利八世瘋狂的追求博林,最終用王后寶座為承諾,終於抱得美人歸。亨利八世之所以拋棄凱瑟琳改立博林,緣於前者一直未能生下男嗣,自然要為年輕貌美的後者讓位。
亨利八世與博林幾番雲雨之後,便成功地在對方腹中播下“龍種”。博林懷孕之後,亨利八世滿心期盼得到男嗣,便很想透過婚姻的方式將二人的關係合法化,但因不符合天主教規,遭到羅馬教皇的反對。
亨利八世不顧教皇的反對,毅然在1533年1月舉行婚禮,隨即被教皇革除教籍。英王一怒之下宣佈脫離羅馬教廷,改行新教(即英國公教,或稱國教)。同年9月,伊麗莎白誕生。
伊麗莎白公主起初深受父王寵愛,出生後不久便被父王冊立為威爾士女親王,形同王儲,而先前的女王儲、她的異母姐瑪麗公主則被削奪一切稱號,改而成為伊麗莎白的侍從女官。瑪麗因為博林和伊麗莎白失去了一切,所以對二人非常憎惡,這也是姐妹倆長期不和的根源。
然而博林同樣未能生下男嗣,最終也被拋棄,在伊麗莎白3歲的時候,被以叛逆罪處決,而伊麗莎白則被剝奪封號,被宣佈為私生女。不久,伊麗莎白與姐姐瑪麗都充當了異母弟愛德華的傭人,而後者則是接替亨利八世繼任英王之人。
無論是弟弟愛德華六世,還是姐姐瑪麗一世,他們在位期間,對待伊麗莎白都不算友好,尤其是瑪麗。由於在少女時期的慘痛經歷,瑪麗對伊麗莎白充滿仇視,為防止將來的王位落入她的手中,便以涉嫌叛變的罪名將其囚禁。
不僅如此,瑪麗還與後來的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結婚,準備將王位繼承權讓與外人。但儘管如此,當瑪麗在1558年駕崩時,因為沒有男嗣繼承王位,形勢迫使她只能將伊麗莎白來接班。
伊麗莎白女王接手的是一個“爛攤子”,拜瑪麗的宗教迫害政策所賜,天主教與國教勢若水火,國內局勢被嚴重撕裂;資本主義思想已萌芽破土,越來越成為社會的主流,但各種封建束縛依然很頑固;在國外,大航海時代已經開啟多年,西葡因殖民地掠奪暴富的事實,刺激了歐洲其他沿海國家,令它們趨之若鶩。
總之,這是一個看上去糟糕透頂的“壞時代”,但實際上卻是充滿無限生機的“好時代”。
伊麗莎白是個睿智理性、遠見卓識的統治者,執政後一改乃姐作風,在宗教上奉行國教與天主教相容的政策,成功地穩定了國內局勢;政治上加強王權,確立議會作為專制統治工具的作用;經濟上實行重商主義政策及“圈地運動”,鼓勵創辦工商業,刺激資本主義經濟發展。
對外,實行海外擴張,透過打擊老牌殖民帝國西班牙,謀求與對方平起平坐的可能;文化上,則實行開明寬容的政策,促進文藝事業的發展。
伊麗莎白女王統御英國長達45年時間,英國一掃瑪麗女王在位時期的灰暗,呈現出一片繁榮昌盛的景象。
此時的英國,資本主義經濟在破除重重封建束縛後,獲得飛速發展,使得國家財富大增,社會面貌日新月異;文化璀璨輝煌,詩歌、散文、戲劇等進入空前繁榮的時期;軍事上透過英西戰爭,一躍而成為世界海洋強國,快速地在海外進行殖民擴張。
伊麗莎白的時代被稱為“黃金時代”,時至今日仍為英華人所津津樂道。女王為“黃金時代”奮鬥一生,將全部精力都放在富國強兵方面,以至於自己終身未嫁,臨終前依然孑然一身,因此被稱為“童貞女王”(The Virgin Queen)。
1603年3月24日,伊麗莎白女王病逝於里士滿王宮,終年70歲。由於女王終身沒有婚育,王位便由表外孫、蘇格蘭國王詹姆士繼承,英國由此重新進入黑暗君主專制時期。
-
3 # 密探零零發
在英國的歷史上,“童貞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可謂真正的“白富美”,是歐洲單身貴族們夢寐以求的物件,但她最後卻終身未婚,成了世界歷史上最著名的剩女。她的婚姻問題就像一個謎團始終困擾著人們,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伊麗莎白一世終身未婚呢?當然,不是拉拉了。今天,我們就一起倆探究其中的秘密。
一是心理陰影——婚姻無法帶來安全感,在伊麗莎白一世還是個孩子的時候,他的母親以及繼母先後被自己的父親處死,在她心裡留下巨大的陰影,讓她對婚姻產生了巨大的排斥和恐懼。後來,她的大臣羅伯特·達德利曾告訴一位法國大使:從8歲起,女王陛下就宣告了自己絕不踏入婚姻的決心。後來,他的初戀情人更是背叛了她,讓他徹底傷透了心。
二是婚姻的政治風險太大了,令她望而生卻。當時,在歐洲社會還是一個男權時代,如果如果她選擇了外國王子,他會讓英國無法保持中立的外交政策,等於把英國拱手相讓,她的人姐姐瑪麗一世和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的婚姻悲劇就是最好的例證;如果她嫁給一個英華人,則會加劇宮廷內的宗派鬥爭。她可謂前怕狼後怕虎,猶豫不決。
三是外交政治的需要,她年輕時,因為沒有出嫁,所以對別人的追求從不拒絕,也不同意,做無表態狀,這樣在國際上拉扯著各方關係在,她利用她未婚待嫁的身份,對先後向其求婚的西班牙、神聖羅馬帝國、法國、瑞典等王室虛與委蛇,以自己的婚姻為籌碼,在歐洲大陸各國,特別是法國和西班牙這兩大強國之間進行權力平衡,為英國最大限度地謀求國家利益。
綜上所述,伊麗莎白一世選擇了終身未婚,她是一個偉大的女王,一個真正嫁給國家的女人。各位,你們說呢?
-
4 #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當時的貴族婚姻是婚姻,感情是感情,婚姻更多的是夫妻之間的合作關係,情投意合是次要,關鍵看政治立場,沒有結婚並不等於沒有感情經歷。伊麗莎白終生未婚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不想受制於人,或者使國家陷入分裂。真正奠定了英國“光榮孤立”政策的基調——with Europe, not in Europe。
舉個例子,查理二世(Charles II,1630-1685)與來自葡萄牙的凱瑟琳王后(把飲茶之風帶入英國的王后)相敬如賓的同時,還和眾多情婦生了十幾個私生子女,公開對這些非婚生子女賞爵封地,現在英國的一些貴族祖上都是國王的非婚生子。
一、初登王位的伊麗莎白麵對的國內外政治環境並不樂觀。敵對和反叛勢力正伺機而動。一方面,雖然她恢復了英國的新教信仰,天主教極端分子勢力還比較強大,各種推翻伊麗莎白的陰謀此起彼伏。另一方面,瑪麗的婚姻生活和統治形式給人民留下了巨大陰影,讓人們對於女性擔任國王的合理性產生了懷疑,特別需要伊麗莎白為英華人民樹立一個獨立、意志堅定,不依附於人的偉岸君主的形象。
二、政權穩定後,伊麗莎白曾經考慮過擇偶,但當時的情況是:講究門當戶對的話,歐洲大部分有身份的王室成員都是天主教徒,找個天主教徒的丈夫是首先被排除的;同時,她不想讓英國受制於他國,比如,西班牙國王和法國王子都曾向她求婚。但她不願因婚姻使英國從屬於西班牙或法國。同時,她又不想因此而得罪西、法兩國,使英國成為他們攻擊的物件。於是,女王開始與他們巧妙地周旋。對西班牙國王的求婚,她給予模稜兩可的答覆,使西班牙國王對這樁婚事長期抱有希望,以拖延西班牙對英國的攻擊。對法國王子的求婚,女王也採取了類似的手法;
而找個新教的丈夫,比如萊斯特伯爵,會立刻加劇宮廷內的宗派鬥爭。無論她選中誰都不會有好結果。
女王的藍顏知己羅伯特·達德利,後被封為萊斯特伯爵,他去世後女王哭暈在了臥室裡,整整三天沒出來見人。
第三,英國並不像咱們東亞文明那麼看重直系血統的傳承,選擇繼承人更多考慮的是政治立場和新教的信仰,比如,英國17、18世紀的不少國王的德國血統遠遠大於英國血統,喬治一世甚至在54歲繼任英國國王時都不會說英語,維多利亞女王也操著一口德式英語。
在伊麗莎白未婚,不能留下子嗣方面,英國上下也緊張過。比如,英國議會曾多次懇求女王儘早擇婿,期望她為王室生養繼承人。女王對此一直未置可否。後來,當議會代表團再次懇求女王擇婿時,她斷然把結婚戒指戴到自己手上,並鄭重地說:“我已經獻身於一個丈夫,這就是英國。”然後,英國上下也就接受了,沒有像咱們中國計程車大夫那種死諫,跪求君主育種的勁頭。
結果是,1587年以後,伊莉莎白一世成了唯一健在的都鐸家族直系後裔,其他所有近親的後嗣都已去世(死於非命)。凱瑟琳·格雷死於1568年(被囚至死),瑪麗·格雷死於1578年(上了斷頭臺),蘇格蘭瑪麗死於1587年(上了斷頭臺)。結果是,英格蘭的王位不得不交給了外姓人,蘇格蘭瑪麗的兒子、伊麗莎白的大外甥,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六世南下繼承了王位,斯圖亞特王朝由此開始。
1558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25歲登上王位,是都鐸王朝的第五位也是最後一位君主。身為“白富美”的她成為當時歐洲單身貴族們夢寐以求的物件,然而她終身未嫁。是什麼原因促成她成為世界歷史上的最著名“剩女”?
回覆列表
核武器最大的威懾力,是在發射架上。
一個沒有結婚的歐洲主要國家的女王,讓任何一個歐洲王室的成年男子,都會有所遐想吧?這麼好的資源,幹嘛不好好利用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