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王陽明的“善惡論”和“知行合一”思想感覺吹的很厲害,簡直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徒子徒孫也很多,什麼徐階、張居正、李贄、東鄉平八郎的,王陽明思想真的有這麼厲害,大明王朝為什麼還是亡了呢?這該作何解釋?
6
回覆列表
  • 1 # 雲端美

    王陽明思想稱作心學,是自我修為的學問,他首先從知行合一入手——聖賢書很好,但不能只做為求取功名的應試工具、也不能做為誇誇其談的資料,而是要用聖賢教誨指導自己的行為——知行合一,深得各級領導的歡心。於是研究繼續——為何知而不行、不照聖賢的話去做呢?沒理解透徹是也,只要你真的理解了聖賢之理,就一定會做得好——致良知,求得更深的認知,以便理論聯絡實際。聖賢的教誨之所以偉大,因為說到了大家心裡面,就是說每個人內心都有聖賢說的那樣的理,理就在你的心裡邊——心即理,你需要做的剝開塵世的虛妄,發現真我,你也可以像聖賢那樣偉大。

    還有一些獨立的語句,寫得也不錯,但蒐集到一起也看不出內在聯絡。

    大概這樣一門學問。

    各位讀者,我拋磚引玉的介紹,就可以看出陽明心學不是解決一個王朝大廈將傾的方法論。

  • 2 # 老夢Meng

    沒聽說哪一種思想可以挽救一個王朝。思想說白了就是個人的想法與觀念,這些想法與觀念著書立說後就形成了理論。不管你的思想理論多強大,必須具備服務於科學、經濟、立法、軍事、普世、教育等實踐中去才能發揮作用,要不也不會有“槍桿子裡出政權”這句話。所以說二者是相輔相成的。

    王陽明的心學真的很強大嗎?答案是否定的,儘管有些人替他鼓吹了幾百年,到如今真正瞭解王陽明這個人的也寥寥無幾,更不要說他的思想了。

    思想很多時候就是一面旗幟或者是一個幌子,徐價是心學的繼承人,可徐價貪汙受賄比誰都嚴重,王陽明的子孫們為爭奪遺產官司打了半個世紀,到大明滅亡都沒搞清楚,可見心學並沒有給他們帶來多少服務於社會與治國安邦的志向,更多的是“服務”自我。

    王陽明心學的精華是“知行合一”,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名字取自這句話。就是後世我們所尊崇的那句“實踐是檢驗理論的唯一標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才能形成科學依據”。

    但這些僅僅是心學的一部分而已,心學的糟粕同樣很多。

    王陽明的心學是把道、佛、儒理、的思想進行了剝離新成一脈,完善了而已。其學說很多地方都含糊不清,說不明白的地方就讓你去“參悟”,這就有點扯了,人與人是不一樣的,想法也是不同的,參悟出來的結果沒有統一性,都認為自己是對的,這就叫思想不統一。

    著名作家黃仁宇在他所著的《萬曆十五年》書中指出,一個人可以用參禪的方式尋求頓悟,頓悟之後,所獲得澄澈超然的樂趣僅止於一身,而對社會的道德倫理則不再負有責任。這就叫唯心主義。

    以為自己的靈感可以為真理的主宰。其後果,則可以由於各人的個性和背景而趨向於泛神主義、浪漫主義、個人主義、自由主義、實用主義,甚至無政府主義。這也就是王學的危險之所在。它存在著鼓勵各人以自己的良心指導行動、而不顧習慣的道德標準這一趨向,有時候甚至要凌駕於憲法之上,這樣的學說那個政權會採用呢?

  • 3 # 庭州行者

    王陽明的思想,說白了其實是理學的一個分支,它並沒有多麼神奇。題主之所以提出這個問題,可能是受到當年明月的影響,事實上當年明月對王陽明思想的註解,有很多謬誤之處,尤其是他將王陽明和朱熹直接對立,這是很可笑的。

    下面筆者就來簡單講一講王陽明的心學。事實上,心學在南宋時期就已經出現,彼時心學的代表人物為陸九淵陸九韶兄弟,他們因為與朱熹有分歧,曾經在鵝湖辯論,最後也沒有分出結果。朱熹和心學的分歧,就在於,天理從哪裡獲得。

    朱聖人認為,理在世間萬物之中,所以你想獲得這個“理”,就必須從外物之中去獲得,故而,需要先格物,方能致知;而心學則認為,“天理”就在人的心中,所謂的天理,和人慾都是心中的,所以,如果要獲得理,你只需要從心中獲得即可,即進行內心的反省,和內心的自我約束。

    但說到底,二者的區別只是在於方法論,即獲取“天理”的手段,而並沒有世界觀上的分歧 所以,心學也屬於理學的範疇,而天理是什麼,從抽象而言,天理是萬物的本源,萬物都是“理”和“氣”結合產生的,萬物都是天理的物化形式;在理學的世界觀裡,天理就是道德,是一種概念化的東西。

    所以,王陽明的學說,並沒有超越這個框架,他的心學,是一種追求天理的,關於道德的學說。因此 他所提出的“知行合一”,也是在指明道德實踐的知行觀,這倒是超出了朱熹和陸九淵的範疇。但注意,這個行,是要去實踐道德,而不是去進行科學實驗,軍事實踐等。而最終的目的,是要“致良知”,獲得良知,從內心中探尋到真理。

    至於日後的泰州學派,乃至於李贄,其所堅持的穿衣吃飯皆是天理的觀點,屬於王學左派,並不是王陽明的思想。但不可否認,王學左派的確在某些地區掀起了一定的思想解放浪潮。

    然而,這種思想,它的專業性和技術性並不存在,也沒有在國家治理方面的技術理性和價值理性。誠然,它可以讓老百姓遵守內心的善,不去作亂,在一定程度上維護明朝統治,緩和社會矛盾。但是當實際的社會情況對老百姓的生存產生威脅,這種道德的約束一定會在社會存在面前崩壞,而其唯一的作用,就不復存在。

    由以上,可以得出結論,王陽明的學說,屬於純粹的道德理論學說,與現實的政治,經濟,軍事並沒有關係。所以,這種思想,是不可能真正在政治中取得實際效果,更不可能挽救一個政治,經濟全面崩潰的王朝。至於王陽明的軍事才能,又是另一回事了,與他的道德學說並沒有太大關係。

  • 4 # 萌大叔來了

    提問者自己豈不是明知故問嗎?你都知道那是後人吹捧,沒有實際作用!又何必問呢?!一個政府的倒臺,在於歷史背景和自身原因!拯救大明王朝,用陽明心學可能嗎?叫萬曆給野豬皮補補課嗎?也許這倒是辦法?讓他來黨校學習一下!讓李成梁老師給他講講如何構建和諧社會!?

  • 5 # 龍支子

    難以想象這樣的疑問在邏輯上是如何推匯出來的,按照這樣的邏輯關係,我們會推匯出許多很荒唐的結論。譬如全世界都公認《孫子兵法》的軍事價值,也有很多人在研究和學習,不見得有多少人真的會就此成為軍事家,即便嚴格按照其軍事思想武裝起來的軍隊或國家,照樣該打敗仗就打敗仗,該亡國就亡國,不能因此就懷疑其軍事價值是後人吹捧出來的,就像砸在牛頓頭上的那個蘋果砸出了科學,而砸在其他人頭上不過是鼓了個包一樣,沒有人會就此認為砸在牛頓頭上的蘋果是正確的,而砸在其他人頭上的蘋果就是錯誤的,題目設定的疑問在邏輯上是講不通的。

    王陽明的心學思想只是一種哲學理論,是認識世界的方法論之一,其本身並不具備神話傳說中符咒一般的魔力,單純靠一種思想理論來挽救國家危亡,未免過於異想天開了。

    且不論王陽明的心學思想能不能成為大明王朝的治國理念,即便成為國家決策層面的指導思想,也得具備相當完整的政治系統,更主要的是這一系統完全有能力透過心學思想的啟迪,找到具體的治國方略,整體配合執行,才有可能發生變化,但事實上對一個病入膏肓的國家政權來說,這樣的要求無疑是緣木求魚。

    這就如同給一個癌症晚期病人使用最先進的治療技術,能不能治好完全取決於病灶自身的病理變化,而非治療技術,這個世界上從來就沒有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天真地想象王陽明思想及其門徒們未能挽救大明王朝,就認為其思想價值是鼓吹出來的,這樣的認識在邏輯上就十分荒謬,如果世界上的事情都如此簡單,就沒有亡國這一說了,設計好一套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理論,標準化流水線治國就是了,省得政治家們為此殫精竭慮地操心。

    大多數時候我們對王陽明的心學思想存在誤讀,只是簡單地以為其思想不過是儒家傳統道德文化的延續,是自我修行的指南,這種解讀基本上與明朝時期純理學層面的認識一樣,沒有真正領會心學思想的實際價值。

    王陽明主張的“心即理”,看似簡單抽象,實則完全打開了一條異於傳統世界觀之外的途徑,因為中國傳統文化長期以來構築的是以“道”為核心的世界觀,也就是“道即理”,而“心即理”則意味著“我就是世界”,並由此推論一切未知的世界,由被動認識而主動認識,因此心學思想具有顛覆傳統認識的意義,同時將哲學思辨由純理論層面延伸至實踐活動。

    這一概念中的“理”是天道,即自然規律;“心”是良知”,“良知”是人本體對客觀存在的準確把握,或者是正確的認識,這與很多人理解的良好、善良有很大區別,“良”的本義中還有“很”、“非常”等含義,所以將這一概念理解為準確把握客觀規律更符合心學思想的要義。不能良知就要“致良知”,“致良知”的過程卻反映出認識水平的高低,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致良知”後要“知行合一”,這就更難了,需要具備相當豐富的知識積累、對社會生活敏銳的洞察力,以及高超的駕馭能力,對個人素質有著很高的要求。

    由於心學思想產生於傳統文化土壤,很多概念需要參禪式的“悟道”,很容易讓人誤解為玄學,感覺很虛幻,加之與傳統主流思想相沖突,王陽明自己在發展這一理論時,也刻意模糊,所以使我們理解起來感覺很玄。其實人類對世界的所有感知,無一不是人類本身對客觀存在的心理反應,所有的認識活動都來自人自己的認知,並非客觀世界直接傳授給人的,“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大道至簡莫過如此。大到世界觀,小到人類活動中的政治、經濟、軍事等活動,無一不是建立在人類自己的心理反應之上的,由此及彼,高超的政治家們自然從中體悟到完全不同的思想靈感,這才是心學思想所具有的實際價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潼關的構造是怎麼樣的,為什麼能扼守八百里秦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