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星星知我星

    古時候的禮節很多,到現代人們早就把好好的禮節就忘得一甘二盡了。我認為沒有古時的禮節,現代人就有了好多的自由生活不愛約束。文明就會受到遭踏,所以現代的高科技騙子就多,做生意的心就特黑、以假亂真、短斤少兩、亂用化學新增劑、保鮮劑及其它危害人的身體而自己得利益。傷天害理,目無道德二字,真是做人不講良心,更不講禮節。這樣不去不被外華人來侵略,華人就被華人自己都整完蛋了。

    我認為禮節禮貌很重要,古代的禮節應該重樹,適合現代人的禮節應該拿出來大大的宜傳和傳承,這樣對中華復興有推動力。

  • 2 # 文史課代表

    ●古代禮儀

    古代禮儀指的是中國古代的禮儀。

    ●中國古代禮儀

    中國古代有“ 五禮”之說,祭祀之事為 吉禮,冠婚之事為 嘉禮,賓客之事為 賓禮,軍旅之事為 軍禮,喪葬之事為 凶禮。民俗界認為禮儀包括生、冠、婚、喪四種人生禮儀。實際上禮儀可分為政治與生活兩大部類。

    ●政治類禮儀包括:

    ①祭天

    ②祭地

    ④祭先師先聖

    ⑤尊師鄉飲酒禮

    ⑥相見禮

    ⑦軍禮等

    ●生活類禮儀包括:

    ①誕生禮

    ②成年禮

    ④賓禮

    ⑤五祀

    ⑥儺儀等

    按荀子的說法有“三本”即“ 天地生之本”,“ 先祖者類之本”,“ 君師者治之本”。在禮儀中, 喪禮的產生 最早。喪禮於死者是安撫其鬼魂,於生者則成為分長幼尊卑、盡孝正人倫的禮儀。“三禮”(《儀禮》、《禮記》、《周禮》)的出現標誌著禮儀發展的成熟階段。宋代時,禮儀與封建倫理道德說教相融合,即禮儀與禮教相雜,成為實施禮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禮為勸德服務,繁文縟節極盡其能。

    ●新時代的今天,立家風,傳家訓,做人不能忘根本。吃有吃相,坐有坐相,老一輩人口口相傳的注意事項,我們更應該遵循。

    ◎1.吃飯時長幼有序入座,身份最高的坐在正對門口的位子上,長輩不動筷子,小輩不能先動筷。

    ◎ 2.筷子不能豎直插在米飯上,只有祭奠先祖時才這樣做。

    ◎3.等吃飯時,不要拿筷子敲碗,像乞丐在討飯。

    ◎ 4.吃魚不能翻魚,翻魚意味著翻船。要把魚從頭開始倒轉一面,叫做“掉頭”,安全回來的意思。

    ◎ 5.梨不能分著吃。分梨分梨,諧音“分離”,意味著不吉利。

    ◎6.跟別人講話時嘴裡不要嚼著東西,會顯得沒有禮貌。

    ◎ 7. 敬酒時要起身,雙手舉杯以表尊重。敬酒碰杯前一定要有祝酒詞,不能幹喝。

    ◎ 8.打碎廚具要說“碎碎平安”,討個吉利。

    ◎ 9.不管到誰家去,一進門從長輩開始要挨個叫一遍,見著長輩,必打招呼。

  • 3 # 笑寫霸

    中國號稱禮儀之邦,自古最重禮儀、禮節。古代有"五禮"之說,即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嘉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凶禮。民間認為禮儀包括生、冠、婚、喪四種人生禮儀。

    禮是中國文化區別於西方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徵。法國啟蒙學者孟德斯鳩所說:“華人的生活完全以禮為指南。” 傳統文化中的禮,即約束人的道德品質,又作為人的行為規範。孔子主張“齊之以禮” ,孟子把“仁、義、禮、智”作為基本的道德規範,荀子著有《禮論》曰:“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 《儀禮》、《禮記》、《周禮》等關於禮的書籍,對“禮儀”“禮節”做了詳細論述。

    客觀來講,這些古典禮儀禮節,與禮教結合,為封建倫理道德服務,現代人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選擇性吸收。

    按照人的一生時間順序來看

    其一出生

    人之初生,是重大事件,保留古代禮節不為過,只要不搞封建迷信就行。 古代誕生禮包括三期、滿月、百日、週歲等,三期是出生三天時親友祝賀;滿月通常剃胎毛;百日又稱百歲,一般為命名禮,週歲時抓周預測孩子未來興趣志向。

    其二入學

    求學禮儀中,“入學禮”應保留,以體現尊師重教。 古代孩子一般四歲至七歲入學讀書,稱為“破蒙”“開蒙”,要舉行隆重的入學禮,包括正衣冠、拜師尊、硃砂開智等流程。

    其三成人

    成人即跨入成年人行列,代表長大了,可以獨立了。男子滿20歲時行冠禮,即加冠,表示其已成人,之後可以娶妻。女子滿15歲後行笄禮,及笄之後可以嫁人。 現代孩子舉辦成人禮,一般是在高中階段,透過成人禮強化孩子獨立意識和責任心。

    其三婚嫁

    古代的婚姻中間有許多繁瑣的程式,最終目的是使婚姻得到社會的確認,併為新婚夫婦祈求美滿幸福的生活,完整的婚禮習俗在古代包括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六禮。現在社會婚戀自由,不必要這些繁文縟節,一般迎親禮、回門禮在民間基本仍存在,代表著對婚姻的重視、對父母的感恩。但需要注意擯棄其中不健康的成分,如過分鬧洞房、過分追求彩禮等。

    其四喪儀

    “禮莫大於喪”。古文化中喪禮最受重視,儒家講究事死如事生,既然人活著要遵循禮制,那麼人死後也應當遵循禮制。古代完整的喪禮包括喪、葬、祭三部分,其步驟如下:初喪 → 復 → 設奠立帷堂 → 訃告,為位,為銘 → 弔喪贈禭 → 沐浴 → 飯含 → 襲 → 設重 → 小斂 → 大斂 → 成服。喪禮除了葬前禮,還有居喪、守孝等。守孝也叫丁憂,即父母過世後子女需守孝三年,其間不得婚嫁,不得參加慶典,且為官者並須離職。

    喪禮的大多是古代禮儀在現在社會都不具備實操性,但是最基本的奔喪、送靈、清明掃墓等緬懷先人、寄託哀思的禮儀,應該發揚光大。

    其五其他

    一些封建糟粕的禮節,如體現男尊女卑的三從四德、上下職位高低的三跪九叩等,就該徹底摒棄。 尊重他人、禮貌交往的基本禮儀禮節需重視,例如長者為先、使用謙辭等。

  • 4 # 教育者山坡羊

    古時哪些禮節需要發揚光大?中國古來就有“禮儀之邦”的稱謂,“禮儀”作為治國和維護封建統治的重要工具一直受到統治者的重視。

    但隨著時代的進步,一些“禮儀”顯然也已不合時宜,比如說,古代官員見了皇帝或低階的官員見了高階的官員要行跪拜禮,在我們提倡“人人平等”的今天,這種“禮儀”顯然不合時宜,還有,古代的“厚葬”的各種禮儀習俗等等,都應當廢除。

    古代的禮儀涉及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不能機械的採取一刀切的做法,既不可全盤否定,也沒必要全盤接受,一些好的“禮儀”,還是值得我們去繼承併發揚光大,讓它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代,發揮出新的活力。那哪些好的禮儀值得繼續傳承和發言光大呢?

    1.婚禮上的一些禮儀。婚禮是一個人人生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有人把它戲稱為“人生中的第二次生命”,既然這麼重大的事情,我們自然應該有一個正兒八經的態度來對待這件事,而婚禮中各種禮儀增強了婚禮的隆重感和儀式感,這種感覺愈強烈愈明顯,就愈能起到穩定婚姻的作用,在今天離婚率這麼高的情形下,婚姻中的這種隆重感和儀式感更顯得必要。

    2.喪葬中的一些禮儀。如果說“婚姻”是人的第二次生命,那麼“死亡”是人所有生命的結束。中國傳統的喪葬禮儀中,雖保留了一些封建落後的東西,但“喪禮”是一個人和世界體面的告別,有了這麼一個儀式,無論是死去的人,還是活著的人,心裡都會有一個了結,否則,死去的人一直無法坦然的離開這個世界,而活著的人也會長久生活在一種思念和懺悔中。有了喪禮這個儀式,對死去和活著的人都會有好處。

    3.重要節日的一些禮儀。重要節日的一些禮儀,同樣值得我們去繼承,比如,清明節上墳去祭奠先人。我覺得這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孝”文化的一部分,追思緬懷先人,這正是一個人不忘根、不忘本的表現,也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見證。此外,還有新年裡走親訪友的一些禮儀和習俗等等,同樣需要我們繼承,因為這是維繫血緣關係,增進親情的有力舉措。

    4.生活中待人接物的一些禮儀。生活中待人接物的一些小禮儀,雖不會直接影響一個人智力,卻能反映出一個人的教養。比如,見生人,應主動向人問好,客人來了,應主動起身門口相迎等等,這些生活的細節,或許不能決定你掙多少錢,卻能決定有多少人願意和你打交道。

    5.餐桌上的一些禮儀。餐桌上的一些禮儀也很重要。比如說,請客吃飯,怎麼坐的問題,按照一定的禮儀既很重要,也能凸現“尊貴者”的身份和地位。還有,吃飯時的一些基本要求,比方說,先請客人動筷子,別人敬酒也要回敬別人等等,這些小的禮儀,既能顯示主人的熱情,又能使客人感到被重視的滿足。

    6.為人處世的一些禮儀。為人處世的一些小禮儀也應注意,處理好了,為我們為人處世加分,處理不當則可能因小失大。比方說,鄰居或朋友家裡有“大事”的時候,我們應主動表示,登門祝賀或上一定“賀禮”,尤其是人家上“賀禮”在前時,更不能猶豫。至於數量,可根據個人自身情況,朋友關係的遠近,以及別人上禮的數量等等來定。

    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看來,古人都知道,“不知禮”,就無法在社會上立足的道理,我們今天更不得不慎,不僅要重視“禮”,更要繼承傳統中的“好禮儀”,讓它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凌晨6點什麼花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