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春暖花開面向大海123

    前段時間剛剛完結的家庭教育題材電視劇《少年派》吸引了不少人的關注。

    甚至有不少人驚呼:天吶,編劇是偷聽了我跟我媽的對話麼!

    故事的開始是這樣的:

    樂天派少女林妙妙在好運加持和走了小姨夫後門的基礎上,進了全市的重點高中重點班。

    然而惡夢從此開始……

    哪怕距離高考的時間還有三年,全家在孩子踏入高中校門的那一刻就進入了緊急備戰狀態。

    ►強勢控制型母親王勝男,整天對女兒耳提面命,快馬加鞭。

    ►妙妙為了在老媽的高壓政策下求得生存,要7×24小時周旋迎對,鬥智鬥勇。

    ►性格與世無爭的老爸林大為夾在中間,隨時準備為母女爭鬥滅火。

    由於妙妙本身基礎並不是太好,重點學校重點班的學習競爭壓力可想而知——第一次考試,妙妙就敗下陣來。

    這可刺痛了王勝男最敏感的神經,於是借題發揮,把妙妙批了個體無完膚。

    看看這批評像不像當年的你媽?

    真的,只有在我媽罵我的時候,我才發覺我媽口才那麼好……

    王勝男同志在挑剔女兒的時候,我又有種錯覺就是——林妙妙之所以文科好,出口成章作文高分,完全是因為繼承了她媽的口才啊!

    你看,王勝男同志從坐姿到髮型、從學習到社交,女兒的360度批評不留死角。

    可是啊,這個活潑快樂積極向上的小姑娘,一入學就交到了三個好朋友:校花鄧小琪、富二代江天昊、狀元學霸錢三一。

    其貌不揚、家世普通、成績平平的她,能在精英中學這個人精扎堆的地方行走自如、生活愉快,不得不令人歎服她超高的情商。

    然而勝男媽媽顯然沒有看到這一切,一坐下就高談闊論“娃是別人家的強”。

    勝男火力太猛,妙妙被罵得羞憤難當,甚至爆出了“自殺”的話。

    可是孩子說的又何嘗不是真心話?

    家裡高考倒計時的緊張氛圍猶如一張綿密的大網,學校按分數排座次的壓力又何嘗不如一把高懸於頂的利劍。

    能心態平和地活下來已屬不易,有多少尖子生因為受不了這種刺激都心態崩了!

    要知道,一旦孩子心理健康出了問題,有再高的智力水平都發揮不出來。家長的嚴厲打擊,很容易導致孩子出現焦慮抑鬱等情緒問題。

    在綜藝節目《女兒們的戀愛》中,任爸爸問任家萱和任容萱有沒有因為感情的事在心裡怪過他。

    妹妹任容萱當即說有啊,當年爸爸不喜歡她的初戀,還對她說,他不可以,這個人不夠穩定,你們會吵架之類的話,總之爸爸就是各種看不上任容萱的初戀男友。

    雖然後來爸爸竭力解釋天下沒有哪個爸爸會喜歡女兒帶回來的第一任男友,他這麼說是人之常情。

    可是任容萱的情緒很激動,顯然這段不被父親祝福的戀愛帶給她很深的傷害。

    任容萱在採訪中說,爸爸總是各種打壓她,而她卻很在意父母的意見,甚至會在心裡種下一顆種子,逐漸發芽影響她的想法,讓她慢慢變得沒有自信。

    當任爸爸說出她和媽媽其實都很喜歡她的初戀男友時,任容萱忍不住哭出聲來。

    她之所以這麼難過,是因為父母從沒在她面前誇過她的男朋友,導致她很沒有信心和對方走下去,才跟他分開。

    原本非常美好的一段戀情因為父母的打壓,只能黯然收場,在女兒心裡留下一片傷痛。

    演員姜文在做客《十三邀》時,也談到媽媽從不誇獎他,哪怕他考上中戲,媽媽也沒表揚過一句。

    姜文終其一生都在努力得到她的認同,母親去世後,這成了他此生最遺憾和難過的事。

    蒙特利梭博士說:

    我們常常在無意中阻礙了兒童的發展,因此我們應該對他們的終身畸形負責,我們很難認識到自己是多麼生硬和粗暴,所以我們必須時時刻刻,儘可能溫和的對待兒童,避免粗暴的教育。

    孩子的自信心是建立在父母對待他的態度上,打壓式教育說白了就是一種粗暴的教育。

    它否定孩子的努力,摧毀孩子的自信心,甚至讓孩子一生都活在自卑的陰影下,找不到自我。

    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曾經分享了一組關於親子教育的圖片,列舉了孩子不好的11種表現,其中有8種都是父母不好好說話造成的,例如:

    ►如果你的孩子不能堅持自我,那是因為他們小時候你總是在公共場合批評教育他們;

    ►如果你的孩子很容易生氣,那是因為你給他們的讚揚不夠,他們只有行為不當的時候才能得到注意;

    ►如果你的孩子不懂得尊重別人的感受,那是因為你總是命令他們,不在意他們的感受;

    ……

    現實中這樣的父母不計其數:

    ►明明是想幫助孩子改正錯誤,卻從不顧及孩子的想法、面子,用人前教子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和安全感;

    ►明明是善意關心的話,到了嘴邊就換了一種說出的方式;

    ►明明是想讓孩子進步,卻總是“打壓式”的教育刺激孩子。

    家長們不知道的是,很多孩子是不會辨別弦外之音的,他們會單純地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轉變為自己的觀念。

    他們會陷入強烈的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的情緒中不可自拔,認為自己就如同父母所說的那樣,沒用、笨、愚蠢……

    一旦他們接受了父母給自己貼的標籤,就很有可能朝著這方面發展。

    毋庸置疑,父母們所說所做都是真心的想要孩子好。

    或許和很多父母一樣,在外人面前,總是會誇讚自己的孩子有多麼的優秀,可是當回到家和孩子單獨相處時,通常他們不會再誇讚孩子。

    “你優秀是理所當然,不能誇你,這樣你會驕傲。”

    他們覺得應該給你一點打擊,所以一二三四指出你身上有什麼不足,告訴你你有多差,你和別人比還差了多少,所以你必須得去改正,必須得追趕上他們。

    久而久之,在孩子的心中就會覺得,無論自己多麼的努力,父母也看不到,從抱怨父母到後來只會覺得自己在父母眼中是“一無是處”。

    而父母們為了論證自己的觀點,往往都會拖出一個“別人家的孩子”。

    ►“你看看別人多好”

    ►“你看看別人多努力”

    ►“你要跟人家學學”

    ......

    有太多太多的家長,總是自以為用“激將法”,能激勵著自己的孩子更加的努力。

    可殊不知,“別人家的孩子”可能成為困死孩子的魔咒,只會讓他自我否定,越來越沒自信,充滿著戾氣,最終情緒崩潰。

    有時候父母的一句否定,可能會毀掉孩子的一生;

    一句鼓勵和認同,也可能溫暖孩子的一生。

    知乎上有個話題:

    「從小到大不被父母認可是什麼感受?」

    網友的回覆讓人心酸:

    ►“我從小成績就很好,就因為一次考砸,父母把我貶到谷底,對我的一切都毫不在乎。他們的道歉,我可能一輩子都等不到了。”

    ►“爸爸一直覺得使我成長最好的辦法就是對我不認可,以為這樣可以讓我堅強。我今年31歲了,依然活得很自卑。”

    ►“抑鬱症5年,我一度覺得是他們兩個正常人,生出了我一個不正常的孩子。”

    ……

    父母永遠不會知道他們的否定會帶來什麼,總以成人的角度去苛責孩子,卻從不以孩子的角度讚美他們。

    然而,孩子的承受能力並沒有父母所想的那麼強大。

    一次兩次的打罵或許能有一定的威懾,但習慣性的否定只會讓孩子無法接納自己。

    孩子會逐漸接受這種負面的心理暗示,對自己的優點和長處視而不見,變成毫無自信的人,用退縮當成對父母的回報和忠誠。

    著名的親子婚戀專家林文采博士提出:

    正如孩子的身體成長需要營養一樣,孩子的心理如果要健康發展,同樣需要「心理營養」。

    而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種「心理營養」就是來自父母的肯定、讚美、認同。

    從嬰兒期到青年期(青春期),孩子需要完成的人格發展任務,都有賴於家長給他的反饋。

    可以說,家長如何對待孩子,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如何體驗和認識自己。

    打擊式教育會扼殺孩子的主動性、自信、自我價值感,使孩子變得羞怯膽小、焦慮不安、畏首畏尾,最終迷失自我,失去生活的方向。

    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非常在意他人對自己的評價。

    這時,他們正在思考自己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別人對他的態度正是他認識自己的重要參照。

    如果沒能在青春期完成自我認同,造成自我同一性混亂,未來這門未完成的功課會持續影響孩子的一生,使他難以正常地完成學業、進入工作、組建家庭……

    因為,他在該找到自己的時候沒有找到,該明確人生方向的時候,沒有方向。

    家,是愛與溫暖的傳遞通道,接納孩子,好好說話,才是一個家庭最大的福氣。

    為人父母,我們最不應該的,就是做孩子的差評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快速記憶日語音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