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謝小樓

    《徵人怨》是一首非常經典的邊塞詩,作者是唐人柳中庸。此詩被選入《唐詩三百首》中。全詩如下:

    徵人怨

    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

    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

    《徵人怨》另一個詩題作《徵怨》。

    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

    金河:又名伊克吐爾根河,今名大黑河,在今蒙古境內。

    玉門:即玉門關。

    馬策:即馬鞭。

    刀環:刀首的環,“環”諧“還”音。

    此句意為:年年不是進攻金河,就是守備玉門關,天天不是拿著馬鞭,就是提著刀環。

    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

    三春:此指春三月。

    青冢:王昭君的墓,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南。

    黑山:即殺虎山,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南。

    此句意為:陽春三月的白雪回到了昭君青冢,萬里黃河圍繞著高峻的黑山。

    此詩首二句用“歲歲”、“朝朝”等疊字,提現徵人征戰已久、疲憊不堪之狀。末二句以“白雪”、“青冢”、“黃河”、“黑山”等顏色作對比,對仗工整,為我們描繪一幅色彩鮮明而又淒涼異常的圖畫,讓人有一種排遣不去的浩浩怨思。“環”、“歸”二字,彷彿點明徵人的歸宿於王昭君一樣,埋骨於塞外,也暗指徵人迫切想回家的願望,呼應詩題。

    此詩善用疊字,對比鮮明工整,借徵人的怨情,委婉地抨擊了當時的統治者窮兵黷武,是一首難得的好詩。

    俞陛雲在《詩境淺說》中評道:“詩題為徵人怨,前二句言情,後二句寫景,而皆含怨意,嵌青、白、黃、黑四字,句法渾成。”

  • 2 # 付時勇

    怎樣欣賞《唐詩三百首》中的經典邊塞詩《徵人怨》

    我想從以下三個方面和同仁一道欣賞這首《徵人怨》:

    第一,賞讀全詩,剖析詞義;,第二,從詩歌之功能,去欣賞全詩帶給我們的感受;第三,從全詩寫作技巧,去領悟詩的意境,以及它所表達的主題思想。第一,讀詩。徵人怨唐`柳中庸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

    創作背景: 柳中庸,名淡,字中庸,唐代邊塞詩人。 此詩約作於公元766一779年間(唐宗大曆年),當時吐蕃、回鶻多次侵擾唐朝邊境,唐朝西北邊境不甚安定,守邊戰士長期不得歸家。詩中寫到的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內。唐時屬於單于都護府。這首詩為表現都護府徵人怨情而作。

    註釋: 徵人一一守邊戰士,金河:即黑河,今呼和浩特,玉關,即甘肅玉門關;馬策:馬鞭,刀環:刀柄上的銅環。喻征戰事。三春:暮春。青冢:西漢時王昭君墳墓。黑山: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東南。

    譯文: 年復一年守衛金河,保衛玉關,日日夜夜同馬鞭和戰刀為伴;

    三月白雪紛紛揚揚,遮蓋著昭君墓,滔滔黃河繞過黑山,又奔騰向前。

    第二,詩歌是靈魂通道,是情感流露和寄託的地方。《徵人怨》這首詩充分體現了詩的這一功能。

    年年守邊,歲歲征戰;前兩句雖說沒寫一個″怨″字,但詩中怨氣卻撲面而來!緊接著,時屆暮春,在苦寒的塞外,″春色未曾有″,所見者唯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蕭殺如此,令人淒絕!未句寫邊塞的山川形勢,黃河與黑山甚遠,不可能繞黑山,但那是徵人的故鄉河,在徵人那裡,雖遠猶近,感覺就像繞著黑山,只是繞山而過,留下念想!

    全詩一句一景都圍繞徵人東西輾轉、不能返鄉之怨情展開,以怨為題,以淒涼為景,迴腸蕩氣,觸及靈魂,情洩千里!

    第三,《徵人怨》寫作技巧高明,字字如金!短短四句,一幅長卷如畫,滿腔怨氣怒噴!

    它前句用″歲歲″、″朝朝"、″復"、″與"相互對應,高度概括了守邊徵人南北衛戰之苦情。從″歲歲″到″朝朝″似乎把話說盡,然而作者後兩句寫景,我們看到的是″暮春,白雪,青冢,遠處的黃河,寄寓綿綿怨情;這一切,更是讓我們感到無比淒涼,襯托去無所不在的怨情!

    作者從時間與空間兩方面落筆,讓自然景象現身說法,收到了"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藝術效果。而這首詩的謹嚴工整也歷來為人稱道。詩不僅自對,(如金河對玉關),又兩聯各成對。數字對數字,顏色對顏色,交相輝映,使詩歌形象豐富,別具情韻。

    全詩構思巧妙,對仗工整,雄渾蒼涼,大氣磅礴!韻律十足,″怨″到詩成!

    怨,就是作者要表達的主題思想!

    (個人觀點:其詩藝術手法較高,然詩意怨氣沖天,意志消沉,不足以褒揚!)

  • 3 # 弄笛聽雪

    刀光劍影,荒涼無際,徵人思家卻不得歸,這是讀《徵人怨》所能感知,此詩是唐代詩人柳中庸所作,全詩意境荒寂廣闊,句法精妙,是邊塞詩中流傳甚廣的一首詩。具體說來,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賞析。

    《徵人怨》

    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

    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

    意境荒寂壯闊,迴腸蕩氣

    詩中一連用到多個地名,“玉關”即今甘肅玉門關,“金河”、“青冢”、“黑山”皆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加之“黃河”,四句詩中出現了五個地理名詞,其中“萬里黃河”有著自己的浩蕩氣勢,其它四地都是荒涼壯闊的苦寒邊城之地。

    詩人一氣呵成的將具有這些特點的地名連詩而成,加之時間和刀劍的結合描寫,用雄渾大氣的筆法將肅殺荒涼的塞外之景、金戈鐵馬的徵人生涯、刀光劍影的沙場生活形象的呈現出來,使整首詩荒寂壯闊,迴腸蕩氣的塞外意境生動地表達了出來。

    詩中無一“怨”字,句句皆突出“怨”字

    整首詩中除了詩題中點出“怨”字,全詩四句無一“怨”字,但是整首詩詩人心中的“怨”處處顯現。我們先翻譯下全詩再作以品讀。

    年復一年地戍守著金河又保衛玉關,日復一日地手握馬鞭和那刀劍。三月之春看著白雪飄落在青冢,萬里黃河繞著黑山奔騰而去。

    這是全詩大意,“金河”相距“玉關”甚遠,“黃河”距離“黑山”也甚遠。詩人將駐邊城時間的長久,戍守不同邊塞之地奔赴的距離之遠,暮春時節白雪尚在紛飛的塞外氣候,用雄渾大氣的筆法精準的寫了出來,守於荒涼寒苦之地不得歸家的心中所怨便很自然地表現了出來。

    加之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此詩作於“安史之亂”的多年之後,大唐盛世已經不再,西北邊境也不再安定,所以戍守邊城的將士確實常年不能歸家,那麼詩人渴望邊陲安定、心怨常年的邊塞生活的心理就更為完整的表露出來。

    對仗工整精妙

    整首詩每一句中的名詞皆是自對,而一、二句和三、四句又各自成對,時間、數字、地名、顏色都各自對仗的極為工整且精妙,然而如此整齊的對仗並沒有絲毫刻板之感,反而行雲流水,蕩氣迴腸,歷來為人所贊。

    結語

    經以上三個方面的賞析,詩人的邊城怨情及精妙筆法我們便有所體會了。最後我以詩人心中所怨來結尾罷:邊關不安,塞外荒寂,徵人們何時能歸家?看看故鄉三月的春花。

  • 4 # 閒看秋風999

    《徵人怨》一詩的“詩眼”(關鍵詞)在於一個“怨”字:可是全詩沒有一個“怨”字,“怨”在哪兒呢?

    歲歲金河復玉關, 朝朝馬策與刀環。 三春白雪歸青冢, 萬里黃河繞黑山。

    這首詩裡面的“金河”(黑河)“青冢”“黑山”(又稱“殺虎山),都在現在的內蒙古自治區;“徵人”應該是當時(唐朝)一個單于都護府的戰士。

    這首詩淺顯易懂,用典極少;大義是這樣的:

    年年征戰在金河和玉門關,天天都同馬鞭和戰刀作伴。 三月飛白雪遮蓋了昭君墓,曲曲彎彎萬里黃河繞黑山。

    青冢,也就是王昭君之墓。在現在的呼和浩特市附近,當時那個地方卻是人跡罕至,房產偏僻;之所以叫做“青冢“,是因為這座墳頭在常年白雪皚皚之中,總是有青草茂盛。

    歲歲、朝朝;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白雪、黃河、黑山、青冢,色彩感、畫面感極強;全詩沒有一個“怨”字,哪裡看得出來“徵人怨“呢?

    兩個地方可以看出來;第一個是“歸”,另外一個是“繞”。作者在這裡運用了擬人法,將“白雪“與“黃河“比做“徵人“,枯燥、單調、乏味的守護著邊關——再美好的景色,天天看不也倦怠了嗎?

    從藝術角度來看,後兩句尤其值得一提:三春白雪歸青冢, 萬里黃河繞黑山。“三春“對“萬里”;白雪對黃河;青冢對黑山;對仗極其工整,是難得的的佳對。

  • 5 # 詩詞曲精品庫

    唐代雖然無比強盛,但是邊塞地區經常有戰事,也是事實,有些是外族侵略的自衛戰,有些則是唐朝自己發動的戰爭。多戰的特點造就了唐詩中一個很大的流派,那便是邊塞詩。唐代的邊塞詩名篇眾多,從初唐到晚唐,幾乎都有名作,像邊塞詩人李頎、王昌齡、岑參等,都非常知名,當然,還有一些名氣相對不那麼響亮的詩人,比如中唐詩人柳中庸。

    柳中庸是大曆年間的進士,詩歌以邊塞詩為主,現存詩作僅十多首,而其中最著名的一首,便是一首七絕邊塞作品《徵人怨》。柳中庸本人不甚知名,只能算是二流詩人,但這首《徵人怨》卻寫得極好,被選入“唐詩三百首”中,千古流傳

    全詩只有四句,但很有特色,一句一景,表面看似乎毫不關聯,但實際上卻統一在“徵人”二字上,題目中雖然有一個“怨”字,但詩中四句卻無一“怨”字,可句意卻都圍繞著一個“怨”字展開,極有餘味,讓人印象深刻。

    唐代宗大曆年年間,吐蕃、回鶻等地,多次侵擾大唐邊境地區,西北因此並不安定,守邊將士只能戍守當地,長期不能回家,可想而知,軍士們的生活就像柳中庸所描述的,是非常單調且悽苦的。

    徵人怨

    唐·柳中庸

    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

    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

    首二句說,“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意思說是,一年又一年,軍隊們在金河與玉門關之間來回馳騁,一日復一日,戰士們都在戰馬與刀尖上生活。也就是說,一年到頭,來回奔波,沒有一天安寧的日子,而且單調乏味,毫無新意。詩人用“歲歲”與“朝朝”相對,將戰爭的枯燥與頻繁表現了出來,這種單調而又悽苦的生活,如何能不令人生“怨”,由此便自然而然地透出了怨情。

    如果說這種單調乏味的生活已經足夠讓人生“怨”了,那麼千萬次面對肅殺蕭條的景象,就更令人感到厭煩了,因此就有了後面兩句用來加強這一“怨”氣,“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

    “青冢”是王昭君的墳墓,傳說塞外草白,只有王昭君的墳墓上草色青青,故而稱為“青冢”,青冢在今天內蒙古呼和浩特境內,在古代被認為是遠離中原的荒涼偏僻之地,杜甫曾有詩說“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然而,即便到了暮春時節,苦寒的塞外,仍然沒有絲毫“春色”,滿目所見,只有白雪覆蓋著青冢,那種肅殺寒冷的景象,令人頓生蕩氣迴腸之感。

    如果說白雪覆蓋青冢是近景,那麼放眼望去的遠景,就更顯淒涼了,“萬里黃河繞黑山”,滔滔不絕的黃河之水,環繞著黑山奔騰而去。其實這裡詩人用了誇張的手法,實際上黃河並沒有繞著黑山,但詩人卻能這樣去寫,因為他主要是為我們展現一幅宏大荒涼的畫面,再與上句一起,讓我們感受到了塞外的苦寒和荒涼,繼而感受到了徵人的跋涉與辛苦,突出了潛在的“怨”字。

    柳中庸的這首詩,很有特色,看起來沒有一句“怨”語,但實際上卻處處寫“怨”,他寫出了怨情產生的原因,並從多個角度去加強這種原因,並高度概括出來,枯燥的生活、荒涼的邊塞,處處都蘊含著怨情。

    另外,這首詩在語言方面,也非常工整,歷來被人稱道,全詩靈活運用疊字、地名、數字、顏色等元素,對仗精巧,色彩豐富,二十八字能寫出這樣豐富的內容,的確是別有韻味的佳作,這也難怪能被後人屢屢稱道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俄羅斯提交停止侵略敘利亞的決議沒有透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