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豐禾刀投資
-
2 # 正商參閱
所以相對與摩拜的胡瑋瑋來說,戴威可以說是有一點固執了。事已至今可以確定的是共享單車的風口已過,而這個依靠資本堆積起來的風口,本來就存在很多泡沫。
而胡瑋瑋選擇將摩拜賣給美團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因為美團擁有龐大的體積去支撐摩拜的運營,在美團的帶領下摩拜會朝著好的方向發展。
那麼實際上,對於戴威來說也一樣,面臨滴滴收購。而滴滴和美團一樣,同樣擁有龐大的體積支撐起OFO,使它發展的更好,但戴威卻拒絕了。
這種創業捨不得“孩子”的心情也能理解,但是確是不正確的。硬頭皮繼續硬撐對於現在的OFO來說或許才是更大的傷害。
有時候學會放棄或許比堅持更好。
-
3 # 財經觀察徐叔
實際上,ofo的委身賣廣告是當前共享單車的一個縮影,就同在今日(5月21日),廣州市中院釋出公告,小鳴單車經營方——廣州悅騎資訊科技有限公司已經進入破產程式,押金未退還的消費者可透過債權申報要回你的餘額+押金。
上述的事件亦讓筆者想起二三年前的事情,彼時,共享單車正趨熱時,這些共享單車的運營商創始人、合夥人都是各個場合的座上賓,談模式,談未來,談為城市賦能,而造成現在的結果的原因是什麼?
我們看到共享單車確實改變了我們的短距離的出行方式,也給城市帶來了補充,可以想象,社會使用量達到一定量後,就會面臨一定的瓶頸,甚至出現下滑,但是剛性的需求仍然會存在。
對於這種結果,我們現在回頭好好想想,這也是必然的發展結果,從一開始,共享單車興起之時,即是呈現潮水來襲之勢,遍地到處,搶佔入口,甚至一個使用者,手上就有幾個共享單側的AP,這樣導致的結果是過剩,是不理性的,過剩的結果是固定資產較重,同時維修排程等管理成本,而隨著時間過去,這些車輛折舊後,成本只會越來越高,一旦退潮後,沙灘上躺著的就是這些“殘垣斷壁”。
當然,我們也不必擔心,他們會這樣死去,他們背後有阿里這些巨頭,他們都不是省油的燈。
-
4 # 趙冰峰財經
這是一招一石二鳥之舉。
先不說ofo做廣告有沒有人買單,不過做出這樣的姿態,就是為了活下去,要麼真的有人買單,要麼能吸引到投資者繼續輸血融資。
戴威都說了,ofo目前正處在至暗時刻,但即便如此,他也不願意合併和被收購。之前,他拒絕了和摩拜的合併提議,之後,又拒絕了滴滴的收購意向。
如何自救?如今,ofo已經推出廣告業務,也開始進軍區塊鏈。
如今,ofo近期已經推出了B2B的車身廣告業務,該廣告產品分為車身廣告和APP線上廣告兩大板塊。車身廣告包括品牌定製車、後輪三角板展示位、車筐區展示位、車把三角區展示位、防水車座套展示位5種類型。線上廣告則主要分為效果廣告跟品牌廣告,分別採取CPC(點選量)和CPM(曝光量)方式計費。
5月17日,ofo宣佈成立區塊鏈研究院,將在全球範圍內應用區塊鏈技術賦能大資料、物聯網,連線企業、政府、使用者等多方主體,解決共享單車投放、排程、停放、維修等運營痛點,協助解決共享單車的城市治理難題。
但是,這些業務短期可能無法帶來足夠多的運營資金,更多的意義是吸引投資者關注,拿到新的融資。
目前ofo每月運營成本都在三四億左右,資金消耗極大。如果按照戴威之前的估算和他們提供的資料,假如現在1500萬量單車,每天使用1次,收入1元,一個月也是4.5億的收入,扣除3-4億成本,也不至於很差。但現在ofo又陷入了資金危機,要麼就說明就連一輛車每天使用1次這樣的頻率都沒達到,要麼就說明他們的成本還不止3-4億。
單車出行,本質上是個強運營商業模式,而非科技公司,其實是個比較傳統的行業,對運營要求極高。但是,ofo並不具備強運營基因。之所以能做起來,是因為資本推動和市場擴充套件,但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啊。如今看來,阿里扶持自己的哈羅單車,不是沒有道理的。如今阿里是哈羅第一大股東,具有完全決策權,而阿里本身就是具備強運營基因的,當年中供鐵軍可是文明天下的。
戴威很有理想,但是太年輕了,缺乏運營基因,決定了他如果不接受合作,未來難度會很大。
-
5 # 盤和林數字經濟觀察
筆者認為,很難。
首先,我們從OFO的商業自救措施來看,推出車身商業化廣告,在APP上也推出了廣告,以及擁抱區塊鏈技術與企業連結,渴望透過這種方式解決維修痛點。投資者願意在ofo上進行廣告投放,就意味著OFO的腳踏車覆蓋率和app使用率是有保障的,然而,ofo如今的資金危機和驟降的採購計劃已經使得ofo的覆蓋率降低,同時ofo的損壞率也是所有共享單車中最高的,為了保證覆蓋率,就需要源源不斷的新車購入以及更多的維護成本,而如今OFO的資金狀況可能難以保證了。
其次,一切公司想要運營下去,必然需要強大的資本支援。如今摩拜出售給美團,騰訊也多次領投摩拜,而ofo背後站的巨頭是滴滴和阿里。美團和騰訊都只有摩拜這唯一一個共享單車平臺,為了達成他們的商業目的,必然會長久支援,然而相比於OFO,情況就不同了。滴滴如今不僅投資了OFO,還復活了小藍單車,而且滴滴如今也將自己的青桔單車加入了滴滴APP,同樣,阿里真正的親兒子是哈羅單車,而哈羅單車的利潤率和訂單盈利率遠遠高於ofo,可以說,ofo背後的兩個資本巨頭都各自打著自己的算盤,都養著自己的親兒子,ofo可能只能算是一個收養的孩子而已。
最後,內部經營結構的鬆散,過於龐大的單車總量,高昂的維修費用都使得OFO的商業模式不堪重負,再加上如今公司內部投資者和創業者的思想矛盾,都是真正影響OFO能否生存下去的核心因素。戴威依舊在堅持OFO要獨立經營下去,而如今棘手的生死局,筆者並不看好結果。
-
6 # 每日經濟新聞
ofo在商業上的自救不一定能幫助其走出資金困境,但是如果ofo不做這方面的嘗試,ofo的資金狀況可能會雪上加霜。
據瞭解,目前ofo開展的商業自救主要包括,推出了車身和APP商業化廣告,後續不排除另外一些商業變現的方式出來。但這些都是杯水車薪,共享單車仍然面臨很多天然的“缺陷”。
共享單車在出行方面給予了人們極大的便利,但是共享單車的所有權是屬於各大公司的,使用權卻是人人都可以用的。這就導致人們並不會把它當做自己的東西來愛護,所以給共享單車私自加鎖、故意損害共享單車、甚至把單車扔到河裡的事情,屢見不鮮。即使在歐美髮達國家這種現象依然存在。
另外,就是品牌替代性強。共享單車的運營模式高度同質化,人們對於各大品牌忠誠度也很低,哪個單車便宜、方便就用哪個。這也是為什麼,滴滴的青桔單車、和阿里旗下的哈羅單車都能不斷複製先驅ofo和摩拜的原因所在。
最後,共享單車的運營成本並不低。由於存在大量共享單車亂停亂放和車輛損壞的情況,共享單車公司需要僱傭大量勞動力,每天整理和維修共享單車。這也是為什麼ofo和摩拜融資訊息不斷,但是仍然過不了多久,又變得很缺錢的原因。
解決上述問題,並不容易。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提高造血能力和降低成本,在提高造血能力方面,就需要不能搞紅海競爭,提高行業准入門檻,多種渠道增加收入,提高車輛使用率;在降低成本方面,降低運營成本和車輛損耗等。
-
7 # 程蟬
商業不算我長項,但我實在忍不住想問一句,這個車身廣告是給誰看的?騎車的人?準備騎車的人?還是廣告主?OFO的app如果在擁有如此大量級使用者的情況下,對使用者絲毫無法做任何增值服務創新,只能寄望於傳統的廣告的話,不是完全不行,最大的問題是,衰落得會比想象得更快。
可以看下依賴廣告的業態,每次代際更迭的速度都最少會減半,而如果ofo最終要依賴廣告來尋求升級,那麼這個產品的衰竭速度簡直是指日可待。
而ofo的核心問題僅僅只是廣告和收入問題嗎?整個業態始終未能自洽,大量押金無人公佈託管在何處,供應鏈欠款誇張,員工成本高企,融資動輒就去還欠款而非投入經營。ofo在風投激勵下迅速催熟成一場資本遊戲,啟動了自滴滴收購uber以來的中國資本市場謬論——產品做得好壞不要緊,公司安全與否,風控是否正常,是否對得起投資人,這些都不要緊,最關鍵的應該是要藉助資本力量快速催熟,擴大到大而不能倒的境界,自然會有資本在背後合縱連橫,促成收割。
笑點就是腳踏車企業,也試圖大而不能倒吧。
今年2月初,ofo透過動產抵押的方式,換取了阿里巴巴17.7億元的借款;3月中旬,ofo又宣稱以股權+債權的方式,獲得阿里領投、螞蟻金服等跟投的E2-1輪8.66億美元(約55億元人民幣)融資,其中包含了之前的借款。
有關訊息表示,ofo每月僅運維(包括維修、排程)成本就約需3-4億元,還不算3000多名員工工資;到目前為止,ofo可能只支付了供應商欠款(30多億元)的20%;所以最新一輪融資也支撐不了多久。
目前ofo開展了商業自救,推出了車身商業化廣告,ofo的App上也推出了廣告。這能否幫助ofo走出資金困境?
回覆列表
不大看好。
1、缺的資金很大,短時間想靠廣告彌補,那是杯水車薪。
2、從廣告效果來分析也不會太好:APP的廣告效果不會太好,一來主要是用車的時候才會開APP,開啟APP主要是急於用車,不會有太多時間去看廣告;用完車,APP就關掉了,留存時間很短,要想留住使用者不容易。車身廣告,其實已經很多,各種小貼紙在車上都是,如果ofo想在車身上做廣告,就需要有更多運維人員每天去清理各種的小貼紙,這個工作不容易,也很難有好的效果。
所以,就目前說的這兩種方式我都不大看好,還是想辦法在提高車的使用頻率、減少車輛損耗等方面多考慮一下,或許有點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