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谷開元K1可以說是開啟了ATX3.0高階機箱的新紀元,硬體垂直安裝,平行風道設計,更好的散熱效果,確實讓不少使用者體驗了一把主機硬體新的安裝方式,但K1作為ATX3.0全新架構的首款機箱,在某些方面考慮得不夠完善,使用者體驗不夠友好,以致使用者在長顯示卡安裝、公版顯示卡散熱方面遇到了一些問題。
時隔半年,鑫谷重新調整了ATX3.0機箱的設計和定位,推出了開元G5機箱,同樣採用了硬體垂直安裝、平行風道設計,並且在長顯示卡安裝、公版顯示卡散熱方面進行了最佳化,且價格也更加親民,由於我體驗過開元K1,所以也第一時間再次入手體驗G5。
機箱最大的亮點是全新的ATX3.0架構,我覺得沒有突出顯示有點低調了。
機箱的規格也印刷得很清楚,這裡也不作介紹,後面裝機的時候會同步介紹到。
全黑色側透機箱,目前機箱的主流了,畢竟,帶燈透視的效果會對讓人覺得對效能有加持,實際效果也是好看,在這個什麼都看臉的時代,誰說顏值即正義呢?
機箱的側透位置是在右側,但並不是常規的全側透,下方電源倉位仍然封閉了擋板,非一體拼合的視覺給人感覺有點怪。
機箱採用主流的電源下置方式安裝,底部為進風口,配備了方便拆洗的防塵網罩。
機箱的前面板是塑膠面板,做工以及質感方面比K系列略差,用手輕輕一摸就會有毛粉的痕跡,即使仍然採用平價的塑膠面板,改進下工藝,效果應該會好些。
側透擋板是卡孔咬合方式安裝的,個人覺得可以改進為單開門式的設計,方便拆裝及更換硬體。
無工具安裝防丟的螺絲設計好評。
前面板及防塵網罩可以完全拆下,方便安裝風扇及清潔。
機箱頂部的塑膠檔板同樣帶防塵網罩,新的機箱設計讓介面都轉移到頂部上來了,這也是ATX3.0架構在傳統機箱上的最大改變之一。
前後平行風道的設計,改變了往主機板及硬體的安裝方向,安裝在右側的主機板被調整到左側安裝,橫向安裝的顯示卡也調整到垂直安裝,這樣主機板、顯示卡的風道就在一個水平方向上,相比從下往上吹的進風方式,減少了重力的影響,也減少落塵,散熱的效果應該會更好。
機箱鋼板透過鉚釘進行固定組合起來,整體還是非常紮實的,下置的電源倉位還配置了防滑抗震的軟墊,保證電源工作不會與機箱產生共震的聲音。
機箱設計的硬碟安裝位,最多可以實現4塊硬碟的安裝,硬碟架採用了免螺絲設計,透過卡扣與機箱進行固定,但硬碟安裝是需要螺絲的,如果將硬碟安裝都改進為免螺絲設計,拆裝會更加方便。
機箱線束包含了常見的開關、重啟、電源和硬碟燈、前置音訊以及又粗又長的USB3.0。
配件方面,僅有安裝硬碟、主機板、電源三種規格的安裝螺絲若干、一個銅柱安裝套筒以及理線帶若干。
我手頭上的開元K1和G5設計上有著驚人的相似,同樣是ATX3.0架構,但無論是從外觀、用料還是體積上,K1定位都明顯比G5要高。
G5的尺寸比K1要小上一圈,前方均支援3個12cm或14cm散熱風扇的安裝,但K1前面板額外配備了燈光效果。
設計在頂部的的開關及介面,方便操控和使用,K1比G5要多兩個USB介面以及一個燈光控制按鍵。
一樣的線束走向,背部的2.5英寸硬碟位基本沒什麼改變。
底部的電源倉位變動不大,G5硬碟倉位最佳化後仍然能放下兩個硬碟,但電源出線空間要比K1寬鬆不少,模組線材接線更加方便。
同樣的ATX3.0架構,G5的體積比K1要更加小巧、輕便,但硬體的安裝空間基本是完整地保留了下來,並且有改進的地方。
頂部7個PCI插槽完整保留,並且改進了針對K1安裝公版顯示卡熱量聚集在頂部散熱效果不好的問題作了改進,設計了一個大孔位將熱風同步機箱風道流向機箱尾部排出。
K1電源倉位上方的隔板影響了長顯示卡安裝的設計也被去除了,G5最長可支援32釐米顯示卡,再也沒有K1那樣裝不下超長顯示卡的尷尬。
下面進入裝機實戰。
G5機箱支援安裝3把12cm或14cm規格的風扇,由於機箱前面板可以完整拆下,風扇安裝非常方便,我安裝了3把鑫谷光曉GX-12S炫彩機箱風扇,帶靜態燈光效果,轉速以及進風量保證靜音以及散熱的效果,從機箱前部進風。
機箱支援標準ATX大電源安裝,電源我用了安鈦克HCG 750金牌模組電源,HCG是屬於安鈦克高階系列的電源,採用了海韻focus+ fx方案,品質自然是比較保證的,更小巧的14釐米尺寸可以獲得更多理線的空間,日系固態電容直流全橋式LLC同步整流技術設計,80plus金牌認證高達99%能效轉換率,是對硬體高效執行的有力保障。選擇750瓦,可以為目前主機的硬體配置提供充足的動力,即使日後再進一步升級也能夠有較大的空間,並且十年直接換新的售後服務甚至可以讓這個電源成為傳家寶,價格僅為1元1W左右,這個價格值得擁有這個品質。
全開放式的大空間設計讓模組線材理線、硬體安裝都提供非常大的便利。
硬碟安裝在硬碟架上需要先用螺絲刀將螺絲固定,硬碟架在機箱上固定即無須工具,還是強烈建議將無工具免螺絲設計進行到底。
G5雖然是MATX機箱尺寸大小,但支援標準的ATX以下規格主機板,所以能輕鬆裝下敗家之眼STRIX Z390-E GAMING這樣的主機板,處理器、M.2固態硬碟、記憶體首先和主機板合體了。
G5支援17釐米高度的CPU散熱器,背部支援安裝240cm或280規格的風冷或水冷,我的CPU為i9 9900K,所以散熱器選擇了帶光的鑫谷冰酷多彩版204S水冷方案,由於機箱主機板背板CPU位置是鏤空的,所以散熱器的安裝也非常方便。
顯示卡選擇了目前帶光線追蹤入門級影馳大將RTX 2060,可以兼顧遊戲與日常其他使用需要,也許有人會說高U低顯搭配不退,但我這次裝機的主要目的不是遊戲,多核多執行緒的處理器對影片渲染比起顯示卡更加重要,所以我覺得搭配並沒有問題。
機箱全開放式的設計,無論是硬體安裝還是佈線都很方便,大家可以看看我的佈線,雖然沒有用上定製線,但我覺得已經不錯了,佈線小技巧是要多使用理線帶,一包才幾塊錢,卻可以讓佈線變得更加輕鬆又好看。
自帶的線又粗又硬,我只能用理線帶捆成一團,放在電源倉內部,沒有相應的檔板,從機箱上方往下看,還是不可避免看到比較亂的地方。
如果從機箱側邊位置平看,機箱外側的擋板擋住了視線,是看不到電源倉內亂成一團的線材的。
安裝完畢,首先亮機測試一下硬體以及風扇等硬體是否正常工作,否則裝上檔板後才發現硬體或風扇哪裡沒接好,又要重新拆一次就麻煩,還好,裝機老手,主機一次點亮。
將防塵網、面板、擋板以及玻璃側透板等東西一一裝上,還原整機。
由於主機板的介面都調整到頂部位置了,所以接線全部在機箱上方進行,再也不用把頭伸到機箱尾部或靠手摸索來接線了,且機箱出線口帶理線器,走線理線整齊美觀。
作為一款全新ATX3.0架構機箱,改變了硬體的安裝方向,垂直安裝讓顯示卡不易變形,更大的改變是平行風道設計,能夠讓顯示卡、M.2固態硬碟、主機板、記憶體、處理器等硬體都在同一水平方向上,讓風由前向後沿著一個方向帶走熱量,大大提升散熱的效果。
特別是K1機箱上使用公版顯示卡散熱不好的問題得到了很好的解決,除了頂部蓋板的散熱孔外,預留的大孔位可以讓熱量順應風道走向尾部排出機箱外。
安裝完成後,簡單測試一下機箱的散熱效果。
測試時室內溫度為26℃。
正常使用的情況下,硬體的溫度都很OK,處理器為32℃左右,顯示卡為38℃左右,硬碟為46℃左右,主機板為29℃左右,風扇的轉速為1300轉左右,散熱效果與靜音有較好的統一。
甜甜圈烤一烤,顯示卡溫度穩定在72℃左右,完全能夠輕鬆應對各種3A遊戲大作了。
專業選手再來走上一圈,CPU極限測試,溫度也基本穩定在89℃,成績也算不錯了。
由於懶得折騰,沒有將同樣的硬體挪到K1上再測試一遍,但更開放的機箱設計、改良後的風道設計,估計G5的散熱效果會比起K1更好一些。
簡單總結一下體驗了這款二百元出頭的鑫谷開元G5機箱的感受吧。
鑫谷開元G5機箱給我的感覺是一款走平民化路線的機箱,機箱找不到一個牌子的標記,機箱OEM風格比較重,做工用料方面不及定位更加高階的K系列,但更小巧的尺寸保留了K系列設計同時,並作了相應的改良,內部空間足夠大,散熱及安裝體驗方面會比K1更加好,風冷水冷方案皆適宜,側透設計也迎合了喜歡光汙染又不追求過度光汙染的使用者,適合防護批次裝機的客戶,也適合普通玩家,對於動手能力強的玩家,還能上分體水冷,整體搭配出來的效果還不錯,機箱的辨識度高。
要說的不足,主要兩個方面,第一方面是用料比較單薄,特別是側擋板,感覺和百元級別的機箱沒什麼區別,第二方面電源倉的開放式設計,未能更好地將線材收納起來,影響了美觀。當然,如果將這兩方面的不足和價格聯絡起來,可能都不足為道了。
鑫谷開元K1可以說是開啟了ATX3.0高階機箱的新紀元,硬體垂直安裝,平行風道設計,更好的散熱效果,確實讓不少使用者體驗了一把主機硬體新的安裝方式,但K1作為ATX3.0全新架構的首款機箱,在某些方面考慮得不夠完善,使用者體驗不夠友好,以致使用者在長顯示卡安裝、公版顯示卡散熱方面遇到了一些問題。
時隔半年,鑫谷重新調整了ATX3.0機箱的設計和定位,推出了開元G5機箱,同樣採用了硬體垂直安裝、平行風道設計,並且在長顯示卡安裝、公版顯示卡散熱方面進行了最佳化,且價格也更加親民,由於我體驗過開元K1,所以也第一時間再次入手體驗G5。
機箱最大的亮點是全新的ATX3.0架構,我覺得沒有突出顯示有點低調了。
機箱的規格也印刷得很清楚,這裡也不作介紹,後面裝機的時候會同步介紹到。
全黑色側透機箱,目前機箱的主流了,畢竟,帶燈透視的效果會對讓人覺得對效能有加持,實際效果也是好看,在這個什麼都看臉的時代,誰說顏值即正義呢?
機箱的側透位置是在右側,但並不是常規的全側透,下方電源倉位仍然封閉了擋板,非一體拼合的視覺給人感覺有點怪。
機箱採用主流的電源下置方式安裝,底部為進風口,配備了方便拆洗的防塵網罩。
機箱的前面板是塑膠面板,做工以及質感方面比K系列略差,用手輕輕一摸就會有毛粉的痕跡,即使仍然採用平價的塑膠面板,改進下工藝,效果應該會好些。
側透擋板是卡孔咬合方式安裝的,個人覺得可以改進為單開門式的設計,方便拆裝及更換硬體。
無工具安裝防丟的螺絲設計好評。
前面板及防塵網罩可以完全拆下,方便安裝風扇及清潔。
機箱頂部的塑膠檔板同樣帶防塵網罩,新的機箱設計讓介面都轉移到頂部上來了,這也是ATX3.0架構在傳統機箱上的最大改變之一。
前後平行風道的設計,改變了往主機板及硬體的安裝方向,安裝在右側的主機板被調整到左側安裝,橫向安裝的顯示卡也調整到垂直安裝,這樣主機板、顯示卡的風道就在一個水平方向上,相比從下往上吹的進風方式,減少了重力的影響,也減少落塵,散熱的效果應該會更好。
機箱鋼板透過鉚釘進行固定組合起來,整體還是非常紮實的,下置的電源倉位還配置了防滑抗震的軟墊,保證電源工作不會與機箱產生共震的聲音。
機箱設計的硬碟安裝位,最多可以實現4塊硬碟的安裝,硬碟架採用了免螺絲設計,透過卡扣與機箱進行固定,但硬碟安裝是需要螺絲的,如果將硬碟安裝都改進為免螺絲設計,拆裝會更加方便。
機箱線束包含了常見的開關、重啟、電源和硬碟燈、前置音訊以及又粗又長的USB3.0。
配件方面,僅有安裝硬碟、主機板、電源三種規格的安裝螺絲若干、一個銅柱安裝套筒以及理線帶若干。
我手頭上的開元K1和G5設計上有著驚人的相似,同樣是ATX3.0架構,但無論是從外觀、用料還是體積上,K1定位都明顯比G5要高。
G5的尺寸比K1要小上一圈,前方均支援3個12cm或14cm散熱風扇的安裝,但K1前面板額外配備了燈光效果。
設計在頂部的的開關及介面,方便操控和使用,K1比G5要多兩個USB介面以及一個燈光控制按鍵。
一樣的線束走向,背部的2.5英寸硬碟位基本沒什麼改變。
底部的電源倉位變動不大,G5硬碟倉位最佳化後仍然能放下兩個硬碟,但電源出線空間要比K1寬鬆不少,模組線材接線更加方便。
同樣的ATX3.0架構,G5的體積比K1要更加小巧、輕便,但硬體的安裝空間基本是完整地保留了下來,並且有改進的地方。
頂部7個PCI插槽完整保留,並且改進了針對K1安裝公版顯示卡熱量聚集在頂部散熱效果不好的問題作了改進,設計了一個大孔位將熱風同步機箱風道流向機箱尾部排出。
K1電源倉位上方的隔板影響了長顯示卡安裝的設計也被去除了,G5最長可支援32釐米顯示卡,再也沒有K1那樣裝不下超長顯示卡的尷尬。
下面進入裝機實戰。
G5機箱支援安裝3把12cm或14cm規格的風扇,由於機箱前面板可以完整拆下,風扇安裝非常方便,我安裝了3把鑫谷光曉GX-12S炫彩機箱風扇,帶靜態燈光效果,轉速以及進風量保證靜音以及散熱的效果,從機箱前部進風。
機箱支援標準ATX大電源安裝,電源我用了安鈦克HCG 750金牌模組電源,HCG是屬於安鈦克高階系列的電源,採用了海韻focus+ fx方案,品質自然是比較保證的,更小巧的14釐米尺寸可以獲得更多理線的空間,日系固態電容直流全橋式LLC同步整流技術設計,80plus金牌認證高達99%能效轉換率,是對硬體高效執行的有力保障。選擇750瓦,可以為目前主機的硬體配置提供充足的動力,即使日後再進一步升級也能夠有較大的空間,並且十年直接換新的售後服務甚至可以讓這個電源成為傳家寶,價格僅為1元1W左右,這個價格值得擁有這個品質。
全開放式的大空間設計讓模組線材理線、硬體安裝都提供非常大的便利。
硬碟安裝在硬碟架上需要先用螺絲刀將螺絲固定,硬碟架在機箱上固定即無須工具,還是強烈建議將無工具免螺絲設計進行到底。
G5雖然是MATX機箱尺寸大小,但支援標準的ATX以下規格主機板,所以能輕鬆裝下敗家之眼STRIX Z390-E GAMING這樣的主機板,處理器、M.2固態硬碟、記憶體首先和主機板合體了。
G5支援17釐米高度的CPU散熱器,背部支援安裝240cm或280規格的風冷或水冷,我的CPU為i9 9900K,所以散熱器選擇了帶光的鑫谷冰酷多彩版204S水冷方案,由於機箱主機板背板CPU位置是鏤空的,所以散熱器的安裝也非常方便。
顯示卡選擇了目前帶光線追蹤入門級影馳大將RTX 2060,可以兼顧遊戲與日常其他使用需要,也許有人會說高U低顯搭配不退,但我這次裝機的主要目的不是遊戲,多核多執行緒的處理器對影片渲染比起顯示卡更加重要,所以我覺得搭配並沒有問題。
機箱全開放式的設計,無論是硬體安裝還是佈線都很方便,大家可以看看我的佈線,雖然沒有用上定製線,但我覺得已經不錯了,佈線小技巧是要多使用理線帶,一包才幾塊錢,卻可以讓佈線變得更加輕鬆又好看。
自帶的線又粗又硬,我只能用理線帶捆成一團,放在電源倉內部,沒有相應的檔板,從機箱上方往下看,還是不可避免看到比較亂的地方。
如果從機箱側邊位置平看,機箱外側的擋板擋住了視線,是看不到電源倉內亂成一團的線材的。
安裝完畢,首先亮機測試一下硬體以及風扇等硬體是否正常工作,否則裝上檔板後才發現硬體或風扇哪裡沒接好,又要重新拆一次就麻煩,還好,裝機老手,主機一次點亮。
將防塵網、面板、擋板以及玻璃側透板等東西一一裝上,還原整機。
由於主機板的介面都調整到頂部位置了,所以接線全部在機箱上方進行,再也不用把頭伸到機箱尾部或靠手摸索來接線了,且機箱出線口帶理線器,走線理線整齊美觀。
作為一款全新ATX3.0架構機箱,改變了硬體的安裝方向,垂直安裝讓顯示卡不易變形,更大的改變是平行風道設計,能夠讓顯示卡、M.2固態硬碟、主機板、記憶體、處理器等硬體都在同一水平方向上,讓風由前向後沿著一個方向帶走熱量,大大提升散熱的效果。
特別是K1機箱上使用公版顯示卡散熱不好的問題得到了很好的解決,除了頂部蓋板的散熱孔外,預留的大孔位可以讓熱量順應風道走向尾部排出機箱外。
安裝完成後,簡單測試一下機箱的散熱效果。
測試時室內溫度為26℃。
正常使用的情況下,硬體的溫度都很OK,處理器為32℃左右,顯示卡為38℃左右,硬碟為46℃左右,主機板為29℃左右,風扇的轉速為1300轉左右,散熱效果與靜音有較好的統一。
甜甜圈烤一烤,顯示卡溫度穩定在72℃左右,完全能夠輕鬆應對各種3A遊戲大作了。
專業選手再來走上一圈,CPU極限測試,溫度也基本穩定在89℃,成績也算不錯了。
由於懶得折騰,沒有將同樣的硬體挪到K1上再測試一遍,但更開放的機箱設計、改良後的風道設計,估計G5的散熱效果會比起K1更好一些。
簡單總結一下體驗了這款二百元出頭的鑫谷開元G5機箱的感受吧。
鑫谷開元G5機箱給我的感覺是一款走平民化路線的機箱,機箱找不到一個牌子的標記,機箱OEM風格比較重,做工用料方面不及定位更加高階的K系列,但更小巧的尺寸保留了K系列設計同時,並作了相應的改良,內部空間足夠大,散熱及安裝體驗方面會比K1更加好,風冷水冷方案皆適宜,側透設計也迎合了喜歡光汙染又不追求過度光汙染的使用者,適合防護批次裝機的客戶,也適合普通玩家,對於動手能力強的玩家,還能上分體水冷,整體搭配出來的效果還不錯,機箱的辨識度高。
要說的不足,主要兩個方面,第一方面是用料比較單薄,特別是側擋板,感覺和百元級別的機箱沒什麼區別,第二方面電源倉的開放式設計,未能更好地將線材收納起來,影響了美觀。當然,如果將這兩方面的不足和價格聯絡起來,可能都不足為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