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199925912839

    康德的二律背反指的是他總結髮現的四組違反了人類邏輯學原理的悖論。

    首先,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意識到,人類在出生時並不是只具有理性的一張白紙,而是同時被賦予了諸如空間、時間、邏輯等概念。在這些要件的共同作用下,人們才能夠開始認識世界,獲得關於事物的經驗。康德將這些概念稱為“先天範疇”。“先天範疇”是人們認識世界的第一塊敲門磚,是人類一切思考和實踐活動的基點。

    然而康德發現,當人們運用理性,將這些“先天範疇”作為確定無疑的前提去思考,或是思考這些前提本身時,會得截然相反卻又獨立存在的結果。矛盾雙方本不應該共存於邏輯和現實中,但它們卻得到了“理性”同樣有力地辯護。於是,康德驚奇地發現:對同一個問題研究形成的相互矛盾的兩種答案,都可以在人類的理性辯護下,被認為是正確的。而這正是長期以來許多理論相互爭論,卻又無法真正說服對立學派的癥結所在。因為在同樣的“先天範疇”下,“兩種相對立的結論都是正確的”這樣的情況,不僅是可能的,甚至是無法避免的。

    以下是康德提出的四組二律背反以及康德自己對背反的闡述:

    第一組二律背反

    (關於時間與空間)

    正命題:宇宙在時間上有起點,在空間上也是有限的。

    反命題:宇宙在時間上沒有起點,在空間中也是沒有任何限制。

    第一組二律背反背後的難題是,宇宙的時間與空間有無限制?

    在正命題中,康德先假定我們的宇宙有一個無限的過去。然後他推測說,倘若無限的過去是存在的,那麼必定存在一個要達到我們現在時刻的無限等待。但一個無限的等待不可能是完成了的,而我們卻已經處在了現在時刻。所以在我們現在時刻之前的等待必定只能是有限的。

    對於時間的論證也適用於空間。假設我們的宇宙是無限的,那麼我們要想窮盡宇宙中無限事物,就勢必要窮盡宇宙所有可能的時間。這個我們所設想的宇宙的“集合”,就必須具備這樣的對應規則:把“無限的時間”看作是“完成時態”,把“無限事物”的“無限變化”過程看作是已經完成的事物。但這樣一個“集合”本身,又不可能是它所描述的“無限時間的無限宇宙”中的一員。因此在這個“集合”的對應規則下,我們的宇宙實際上是有限的,是“集合”可以完全包括的(只不過這個限度超出了我們的理解)。這就與正命題所想要的結論相悖了。

    在反命題中,康德假定宇宙的時間有一個開端。那麼在這個時間開端點之前,必定已經有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中,時間還不存在。變化意味著時間。而無時間的時期,什麼事都不會發生。但這樣一來,我們會發現,歷史在起跑線上就會被停止!

    對於空間,我們先假設宇宙是有限的。那就意味著有限的宇宙之外是“無”,即不存在任何事物。但倘若宇宙之外是“無”的話,就意味著在這樣的一個“空間”裡,不存在任何形式的對宇宙本身的限制。有限的東西之所以保持有限,是因為它與其他事物保持了相互的作用。而“無”本身的性質就決定了其不可能與任何事物發生作用,那麼與它直接接觸的有限的宇宙便是不可設想的,因為沒有什麼能限制宇宙保持自身的有限。

    二律背反所想要說明的問題在這裡初現端倪:在通用的人類邏輯下,任何一對有效的歸謬法都必然應該得出相容而不是相悖的結論(想象一下我們在數學中使用的反證法)。如果兩個相悖的論證真的都是歸謬法所得出的話,那麼問題就不可能出在論證的前提上,而肯定是出在純邏輯上。

    第二組二律背反

    (關於基本粒子)

    正命題:所有事物都不是無限可分,存在終極的組成單位。

    反命題:所有事物都是無限可分的,不存在終極的組成單位。

    第二個二律背反背後的難題是,所有的事物都能被分割為離散的最小的“原子”,還是一個連續的、無限可分的“漿糊”?

    在正命題中,我們先假如事物是無限可分的。但那就意味著,事物可以被細分至無限小,但無限小就是沒有大小。無,即使是無窮多的無,加在一起也不能增加什麼。因此事物必然由某些不是“無”的單位構成,而這些單位不可再繼續細分。

    在反命題中,我們先假設事物不是無限可分的。那就意味著存在最小的組成單位。但這是不可想象的,因為只要是實際存在的事物,我們就可以想象它的左右兩邊或是將它繼續分割的情形,那麼它就不再是最小的單位了。只要我們願意,我們可以對這個事物一直細分下去(未必是事實上的,也可以是想象上的,比如假設無限細分的磁鐵永遠有南北兩極)

    第三組二律背反

    (關於自由意志)

    正命題:宇宙的各種現象,不只由遵照自然法則執行的因果律主導,還受到自由意志的因果律影響。

    反命題:不存在自由意志,在宇宙中任何東西純粹遵照自然法則執行。

    第三個二律背反背後的難題是關於自由或決定論的經典二難。

    在正命題中,我們先假設自由意志不存在。那麼一件事物的發生就必然存在相應的原因,而這個原因自身又由其他原因所引發。原因會不斷地帶來下一個原因,當我們隨著這樣的因果鏈條走下去,最終就可能因為可用資源的缺乏而武斷地停止追問。但完成這個追問的唯一正當的辦法是將事件的因果鏈終止在一個自由行動者的決定上,因為只有自由行為才有那種能阻止無限倒退的自我解釋性質。因此這麼看來,自由意志必須要存在。

    在反命題中,我們先假設自由意志存在。那就意味著,存在這樣的一種行動,行動者的行動的理由產生於“無”,即沒有任何的原因。但這樣絕對自由的行為將違背充足理由原則:即每件事情都必定有一個原因。這樣的運動將是混沌且先驗的,事實上我們根本無法想象這樣的行為,因為自命為擁有自由意志的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事實上都是有原因的,只不過有時我們將一些原因給隱藏在了表述之外,從而造成了某種自由意志的假象。畢竟,沒有人會承認自己的行為是毫無理由的。正是在第三個二律背反的基礎上,康德才在其倫理學說中保留了上帝的位置。

    可以說,第三個二律背反對理性的衝擊是致命的。在對自由意志的先驗性問題的處理中,理性受到了侵害,因為行動者似乎阻止了理性對完成性的追求,但行動者對理性的這個追求來說似乎又是必需的。簡單來說,我們試圖透過理性來窮盡問題背後的答案,但最後我們卻發現,倘若要窮盡這個答案,就不得不提前為理性的冒險劃下終點,並設想一個高於理性的存在作為答案,否則,這將是場沒有盡頭的冒險。正如萊布尼茲對克拉克抱怨的那樣,出於自由意志的行為與奇蹟一樣讓人吃驚。如果無論何時何地都有上帝干涉,那麼我們為什麼還應該去探究異常體驗所提出的問題呢?透過理性,設定一個超自然的原因來挽救自然秩序是自我挫敗的。

    第四組二律背反

    (關於一個必然存在物’康德概念下的上帝’)

    正命題:在宇宙中或與宇宙相關的地方,有一個絕對必然的東西是宇宙的一部分或是宇宙的成因。

    反命題:在宇宙中或與宇宙相關的地方,不存在一個絕對必然的東西是宇宙的一部分或是宇宙的成因。

    第四組二律背反背後的難題是,是有一個必然存在物,還是隻有一個偶然事物的無止境的鏈條?

    在正命題中,我們假設不存在必然的存在物。那就意味著所有事物都是偶然的(不管這種偶然的可能性有多大),每個事物將依賴於另一個事物,而這另一個事物又依賴於另一個事物,這個序列永無止境。這樣的話,我們對自然的探尋將永無止境。而一場沒有終點的冒險,還能算得上是場冒險嗎?

    在反命題中,我們假設存在這樣的必然存在物。但這個假設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只有偶然存在物的領域才能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如果必然存在物是經驗世界的一部分,那麼這個必然存在物就不是那種其存在還有待於經驗證實或反駁的事物。但只有偶然存在物才有可能是不存在的。如果這個必然存在物處於經驗領域之外,那麼它就不是那種能解釋由事件構成的經驗序列的事物。一旦我們在經驗領域進行某項解釋,我們就不可能按下什麼奇怪的按鈕而嗖地一聲飛到必然存在物的領域。

    可以說,康德的四組二律背反,終結了一直以來唯理論與經驗主義在本體論上的爭辯。在關於關於世界本源的這個問題上,康德總結並證明了:唯理論與經驗主義只不過是各自辯護了某組二律背反中的正命題或反命題。但這兩個相悖的命題在人類的邏輯體系下是共存的。因此兩方不過是拔河比賽中勢均力敵的隊伍。這兩個相抗衡的隊伍恰恰都是因為對手的努力而屹立不倒的。

    關於上帝的論證,康德其實已經在二律背反中預留了它的位置,比如那個必然存在物,比如那個“集合”,比如那個自由意志。但是,康德並沒有論證上帝存在,而是在他的倫理學最後,假設了這麼樣一個上帝的存在。因為倘若上帝不存在的話,那道德將毫無意義。

    ————————————————————————

    二律背反僅僅是康德的先天辯證論裡關於理性宇宙論中背反的闡述,只是其理論中很小的一部分。作為一個在讀的哲學系本科生,深深感到自己目前能力有限,這個回答裡也有不清楚不明白的地方。以後如果學懂了一定好好補充一下這個回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孔乙己中運用修辭手法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