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河丘居士

    首先,明確白紙黑字地說,沒有任何史料證明韓信是王侯貴族子弟,都不明確。也不能證明他就是一介布衣。

    一般情況下,“注意是一般情況“,來歷不明的歷史名人有且只有三種解釋,第一就是沒落貴族,第二就是布衣出身。第三就是自己或者家族人有過犯罪記錄的人,為了生存不得已隱姓埋名,即使後來發達了也不敢說出來身世。沒落貴族很好理解,你家族沒落了還記載你幹嘛?古人墨水,紙,筆,畢竟生產不發達,沒必要浪費筆水記載沒落貴族,再者說對於統治者也毫無利用價值了!那麼布衣出身怎麼理解呢?如果說韓信是透過個人努力取得成功的,沒有師承,沒有根基,沒錢讀書學習,(從哪學的兵法呢?)更不懂人情世故鳥盡弓藏,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夫人。連吃飯都要靠洗衣服的老婦人救濟為什麼不把劍賣掉?是劍不值錢還是自己不會做生意?唯一的解釋就只有天生了!天賦異稟,韓信是一個天生的帥才,天生的軍事家。

    那麼韓信究竟是不是沒落貴族,如果是的話,那麼一定和張良一樣是南韓的沒落貴族,因為他姓韓,按照中國古代傳統文化分析,他是貴族的話只能和南韓有關。韓信出身於淮陰,是江蘇人,而南韓在河南新鄭南陽一帶,可以說韓信不可能是南韓沒落貴族,那麼淮陰一帶有沒有秦滅韓時流亡到那裡的貴族或者姓韓的南韓人,估計也沒有!因為就算你要逃亡寧死不降秦,只要向東逃到魏國或者向南楚國即可,沒必要隔著魏國大老遠跑到淮陰。

    那麼韓信是罪人之後嗎?也不清楚。但也有可能!因為韓信能忍,胯下之辱可不是隨便忍忍的!古代人可是很重名節的,他寧願忍受胯下之辱也不想造反揹負造反的罵名,究竟是怎麼樣人生經歷讓他養成了能忍的性格。

    不管韓信是什麼出身都只是我們的猜測,沒有史料可以白紙黑字地說明真像。而且就算是史書也是可以造假的!我個人認為韓信還是平民出身的說法比較可靠,沒落貴族經不起推敲,罪人之後更是無從考究。

  • 2 # 劉一千五

    我覺得韓信就是貴族出身。他一不可能是一介布衣。至於將門之後,其實已經包括在王孫貴族裡面了。

    一,韓信的獨來獨往,與一般的底層人物格格不入,就說明了韓信與其他的人不是一路人。

    比如說韓信在淮陰城裡,他與眾不同。如果是一個布衣,他與劉邦一樣成了殺豬少年的朋友,會有後來的一切故事嗎?

    韓信從社會上層落到社會底層的一個明顯特徵不是他看不起下層民眾,而是他與這些民眾沒有共同語言。韓信在淮陰的時候,他就是一個人,不知何處來,又不知道何處去。成天就知道在僅有的一個朋友家打秋風。沒有其他地方可以去。韓信在底層就是這麼個關係。連市面上殺豬的槓精都看不慣韓信究竟是怎麼回事。才有後來關於韓信的“胯下之辱”。

    那麼,韓信為什麼不殺死這個殺豬的侮辱了他的少年呢?韓信手裡就有一把寶劍,順手一揮,頭就落下來了。但是韓信沒有。韓信認為殺一個地痞流氓不值得,這樣犯秦法,把自己陪進去真的不值得。韓信不是軟弱無能,而是知道自己將來的價值遠遠比一時衝動更有希望。

    如果韓信與殺豬少年對調一下位置,韓信非死即傷。殺豬的就進班房了。韓信能忍辱就大事,是當時的六國貴族後人的特徵之一。張良一時衝動,差點就被秦始皇捉到了。後來杞上老人狠狠磨去了張良的銳氣,張良才活了下來。

    這些說明,韓信能忍辱就大,沒有受過教育的人,是做不出來的。而能夠受教育的,在春秋戰國時期,一般是上層貴族的子弟,王室後裔。孔子三千門徒,有幾個是不交學費的老百姓?

    韓信與蕭何交往,蕭何在沛縣集團是個文化人。韓信與張良交往,張良是南韓的貴族。你看,漢初三傑,韓信,蕭何,張良幾乎都是一個層次的人。蕭何是秦始皇治下的中層幹部,張良是南韓的上層貴族。他們三人與劉邦為首的沛縣草莽英雄完全不一樣。

    二,韓信為什麼要帶一把劍和生活能力差?

    01,帶劍是“士”的特徵。

    韓信是劍不離身的人,他到那裡,挎一把劍就是他的標配。

    當然彈劍的馮瓘不消說帶劍,他當然是士,在社會上屬於中上層人物。韓信如果沒有進入這個階層,他有資格帶劍嗎?淮陰城上就出現了這樣的一幕,韓信身材高大,寬袍大服,右衽紮帶,左手按劍,神色自若地在城中獨步往來。在正是貴族破落戶的行為特徵嘛,應證了韓信是貴族子弟的行為習慣。

    02,韓信為什麼生活能力差?

    韓信的生活能力差,到處打秋風,就是貴族子弟嬌生慣養出來的惡果,他們的生存能力一旦有什麼變化,就馬上適應不了。那種“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環境一旦破壞,就成了生活能力最差的動物。韓信的生活能力就是差得無底線,打秋風不行了,只好自己釣魚。連老婆婆都看不下去了,把自己的午飯留一半給他。

    三,韓信為什麼會跳槽?

    韓信覺得自己是個有才能的人,蕭何對韓信的存留這樣說“用則留,不用則走”。其實是韓信的個性造成的,是他骨子裡面的血性。個人價值觀念的體現。

    戰國、秦、漢時期,人才流動特別快。春秋時期,周禮破壞,孔子都呼喚不回來,禮儀的敗落就沒有底線了。根本就沒有價值觀念了。

    秦國用利益地位把六華人才都拉秦國養起來。能用則用,用不著養起來,這樣,敵國就沒有人才可用。敵國沒有人才,就容易對付了。秦國的人才戰略是成功的,一大群六華人才到了秦國。秦國能不統一六國嗎?但是,在劉邦項羽時代,兩個人對人才都態度都不好。項羽放不下貴族的架子,不能低就,不能屈尊。所以,人才戰略對項羽而言是失敗的戰略;劉邦的人才戰略,就一句話,用利益地位把希望分地封侯的人都吸引過來,劉邦利用了秦國的人才戰略,在楚漢時期劉邦的隊伍裡各個階層的人都有,韓信也跳槽到了劉邦手下。

    韓信先在項羽手下幹過。韓信是想早點出頭的。韓信不是一般計程車兵,韓信認為要早點出頭,就必須給項羽寫戰略戰術萬案。韓信也就寫了,項羽看了沒有重視。韓信在項羽手下,蹉跎了三年歲月。反秦大軍的首領項羽分封諸侯,韓信落落寡合,一根毛都沒有撈到。韓信失望透頂,聽說劉邦信用比較好,韓信就跑到劉邦手下,他還是給劉邦寫報告。但是,劉邦沒有時間理會韓信。韓信認為,項羽就算了,劉邦也不可靠。不如自己扯大旗立杆子自己幹。但是蕭何聽說韓信跑了,就月下追韓信了。蕭何安穩住了韓信,說服劉邦。劉邦讓韓信當了大將軍。韓信才不跑了。韓信有了平臺,還跑什麼?扯杆子的事情就不辦了。

    四,韓信是貴族後裔,跟項羽的性格差得遠,但是,他們一旦認定一個觀念,就不回頭。

    韓信認為劉邦不會對他起壞心,韓信一直都是這麼認為。許多人都看出來了,提醒過韓信不要相信劉邦,不要跟在劉邦的屁股後面跑,要替自己打算一下。蒯通兩次苦口婆心地比配韓信,韓信不聽。項羽的朋友武涉也對韓信說三分天下,各自獨立的時局遊戲,但是韓信不聽,韓信一根筋地認為劉邦不會虧待他。拒絕了兩個朋友替他的打算。這就說明,韓信骨子裡流露出貴族精神的時代特徵,多少還講點信用。而劉邦左右的那些人,除了韓信,蕭何,張良等等人,有幾個講信用的。劉邦呂太后在時他們無所謂。劉邦呂太后一死,陳平周勃灌嬰等人就暴露了草根出身的侷限性。殺伐異己,無論老少,一律通吃。

    韓信不是這樣的人。他的處事有自己的作為貴族後裔的方式。

    韓信為什麼執著的認為劉邦不會虧待他劉邦打項羽,韓信也打項羽。劉邦次次失敗,即使蕭何供糧供兵,劉邦後幾次奪取韓信的兵馬,一點信用都沒有。這不是秦漢時期的貴族的信仰和價值觀。說明劉邦是草莽出身,他才不理韓信的那一套。

    韓信與項羽一樣,身體裡面流淌著秦漢時期的貴族後裔的精神面貌。也因為如此,項羽和韓信才整不贏劉邦。

    韓信和項羽的悲劇,如果沒有那麼一點貴族精神,恐怕還走得遠點。非常時期,誰還去講信用?

  • 3 # 和俊哥一起聊歷史

    《史記·淮陰侯列傳》中記載,“淮陰侯韓信者,淮陰人也。始為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常從人寄食飲,人多厭之者。常數從其下鄉南昌亭長寄食,數月,亭長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時信往,不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絕去....信杖劍從之。”

    從這一記載中,結合我們對韓信的瞭解,可以看出:

    第一,韓信窮困潦倒,佩劍不離身,寧可四處混飯吃,也不願經商或找工作做,更不願把劍賣掉。以至於遭到很多羞辱,後來還是靠一個漂母的幫助,才吃到飯。

    第二,韓信用兵如神,可謂百戰百勝。然而,從史書上看,沒提到有老師教過韓信兵法。沒有老師教,卻精通兵法,除了真的天賦異稟,那就只有家庭教育的結果。那麼,那時的平民家庭,能培養出韓信嗎?顯然不可能,畢竟當時絕大部分人,連字都不認識。

    第三,韓信能忍胯下之辱。如果是平民,遭遇如此侮辱,早就動手殺人了;但韓信卻能冷靜思考,知道按照秦朝法律,當街殺人,自己就完了,於是選擇了隱忍,這需要極大的勇氣和魄力才能做到。

    由這三點,可以分析出:韓信首先有貴族愛劍的習慣,其次受過良好教育,最後有著異於常人的冷靜、魄力。所以,韓信的祖上很可能曾經是貴族,只不過,後來家道中落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3月份後,地趴糧進入銷售期,玉米價格持續下跌,地租價格也在上漲,未來玉米種植還有前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