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463489737906

    愛情態度理論

    Robin(1970)將愛情定義為對特定他人的一種特別的態度,成為了研究愛情的開端。他假設愛情是可以被測量的,建立了愛情量表〔love scale]與喜歡量表[liking scale],使得愛情能以心理測驗的方式加以研究。他提出了愛情的三個成分:1.親和和依賴需求2.欲幫助對方的傾向,3.排他性與獨佔性。並指出愛情與喜歡有「質」的差別,而不是一般認為只是在「量」上的程度差異。

    Ⅱ 愛情觀型別理論

    由社會學家John Lee[1977]提出,將愛分為六種型別:

    [1]浪漫之愛:較重視外在美的愛情,在愛情當中,戀人無條件包容對方缺點。是一種充滿浪漫激情的愛。

    [2]遊戲之愛:視愛情為獲得對方青睞的挑戰性遊戲。當事人為避免自己過度投入感情,會不停的更換物件,以享受愛情過程的樂趣。

    [3]友誼之愛:青梅竹馬的愛情就是屬於這一種。是一種共同成長的平穩的愛情,因長期相處而與對方產生親密感與歸屬感。較無變動激情。

    [4]佔有之愛:這種愛情具有強制性,排他性高,通常當事人較為敏感,情緒起伏也較明顯。

    [5]現實之愛:人們傾向於選擇成本低、酬賞高的愛情。以現實利益為考量來發展的愛情。

    [6]利他之愛:視愛為一種奉獻、付出,不求回報。是一種充滿關愛之情的愛。

    Ⅲ 愛情成分理論

    R. Sternberg[1988]提出的愛情三角理論,認為愛情含有三種成分:親密、激情、承諾。親密指彼此依附親近的感覺;激情指雙方關係令人興奮的部分,有強烈欲與對方結合的意願,促使雙方產生浪漫和外在吸引力的動機,也就是與「性」有關的動機驅力;承諾指的是願意與對方相守的意願及決定,短期來說是決定去愛一個人,長期是指對兩人之間親密關係所做的永續性承諾。在這當中,親密是愛情的情感成分;激情是愛情的動機成分;而承諾是愛情的認知成分。這三種成分在愛情當中所佔的比例會不斷的變動,因而有以下八種不同的愛情關係組合:

    [1]喜歡:只包括親密。

    [2]迷戀:只包括激情。

    [3]空愛:只包括承諾。

    [4]浪漫之愛:由親密與激情組合而成。

    [5]友誼之愛:由親密與承諾組合而成。

    [6]昏庸之愛:由激情與承諾組合而成。

    [7]無愛:三個成分都不具有。

    [8]完整的愛:親密、激情與承諾互動作用,是真愛的本質。

    Ⅳ Murstein[1987]的SVR理論

    這個理論主要是以階段論的方式探討親密關係如何發展,認為親密關係的發展,依雙方接觸的次數多寡,可分為「刺激」、「價值」、「角色」三階段。

    [1]刺激階段:雙方第一次接觸的時候,被對方的外在吸引,例如:外貌、身材。

    [2]價值階段:第二次到第七次接觸,應屬於價值階段。彼此的吸引力建構在價值觀和信念上的相似,並且建立感情上的依附。

    [3]角色階段:指第八次以後的接觸。個體能否扮演好在此關係中對方所要求的角色,是彼此建立承諾的關鍵。

    Murstein雖然提出刺激、價值、角色三階段論,但在各個階段中,並不單純只是包含一個因素,而是三個因素互動影響,只是比重多少的差異。在刺激階段,刺激所增加的幅度極大,而其它兩個因素增加的幅度很小,因此依開始時是以刺激因素為主。之後刺激因素趨於平穩,角色因素增加幅度仍小,但價值因素則大幅增加。最後,刺激與價值因素皆趨於平穩,轉而以角色因素為主體。

    Ⅴ Rusbult的投資模式

    Rusbult[1980;1983]的投資模式是以社會交換論的觀點,將Murstein的SVR理論中的階段論加以修改。對於親密關係的發展,Rusbult認為親密關係中的雙方,在關係中會有得失,而當事人會以一種理性且公平的方式評估,衡量自己在關係中的付出與收穫,以決定其對此關係的應對方式。

    Rusbult指出,男女親密關係中的「承諾」,是由滿意度、替代性以及投資量等因素共同決定的。根據投資模式的預測,個體在親密關係中,有較高的滿意度、而可替代性較低、並隨著投資量的增加,會使個體做出較多的承諾,也使得彼此的關係更為穩固。

    此理論可以化為以下的公式:

    滿意度-替代性+投資量=承諾

    ●滿意度:滿意度的衡量,是「預期水準」與「實際結果」的相比較。預期水準愈低,實際結果愈好,則滿意度會愈高。預期水準,是個體依據過去曾有之親密關係以及旁人的看法所發展出對於此段情感的期待。實際結果則是個體在此段關係中的付出與得到的報酬相抵銷的結果。隨著關係的長期發展,彼此的依賴性提高,個體也會將對方的結果列入考慮,與伴侶一同分擔其成功與痛苦。

    ●替代性:「替代性」指的是放棄這段關係後可能結果的好壞判斷。可能的結果, 例如另外建立另一個關係,同時有許多的約會物件,或是沒有任何親密關係而呈單身的狀態。因此個體欲放棄此段關係所考慮的物件,不單只是特定的第三者,亦有可能是不特定的個體,或是無形的理想、自主性等內在的因素。也就是說個體的內在傾向與價值觀也會影響替代性的主觀知覺:例如當個體知覺到放棄這段戀情,可使其有更好的發展、更獨立的空間、較佳的自主性,則主觀知覺的替代性便會提高,而易於離開此親密關係。

    ●投資量:投資量是指在此關係中所投入的資源。因為投資是無法從關係中單獨抽取出來的,因此當這段關係結束,投資是無法回收的,會隨著關係一同消失。當事人會因為捨不得這些投資而不願意放棄這段戀情,但相對的加強了整個關係的承諾,使得關係較不容易破滅。投資可分為直接的投資和間接的投資。直接的投資是隻由外部投入關係內的資源,例如互相所做的犧牲、投入的時間、隱私權的放棄、個體能量的損耗等。間接的投資例如兩人共同的回憶、雙方共同的朋友、兩人共同的擁有物、共同從事的活動等。此外,因長期相處而形成於雙方關係內部的認同感、默契、思想相似性、可相互補的記憶等,也是一種投資的形式,亦會隨著關係的結束而消失。因此這些因素涉及的層面愈廣愈重要,投資量亦會增高,則承諾會愈高,關係愈不容易破碎。

    ●承諾:承諾是指個體會盡力設法維持此關係與依附的傾向。因此承諾所包含的是「行為的意向」與「情感的依附」。當個體對一個親密關係做出承諾後,代表其欲維持這段關係,不僅如此,個體亦會排除其它有礙於此親密關係發展的障礙物,如替代性高的人或事物,願意為此關係與對方做一些付出與犧牲;亦會選擇性篩選周遭的意見,留下好的知覺,以支援自己維持這段關係。並且對伴侶不當或不合己意的行為,予以合理化的解釋。

    Ⅵ 愛情關係的依附風格理論

    此類的研究,將愛情與依附關係做了連結。研究者認為,個體嬰兒時期與人建立的依附關係,會使個體形成一個持久、穩定的人格特質,這特質在與異性建立親密關係時,便會顯現出來。因此,幼時人際親密關係的型態與後來的愛情親密關係互動,存在著因果關係。

    (一)三型別的依附風格理論

    此理論是由Hazan與Shaver[1987]提出。他們將成人建立愛情聯結的過程視為一種依附的過程,就如嬰幼兒在幼年時期與雙親建立依附的過程一般。因此根據Bowlby的依附理論和Ainsworth等人的三種嬰幼兒傾向,提出愛情關係的三種「依附風格」:

    ● 「安全依附」:與伴侶關係良好,依附為安全型,彼此互信且相互扶持。

    ● 「逃避依附」:有極端的情緒反應與忌妒,但也害怕與逃避和伴侶間的親密關係。

    ● 「焦慮/矛盾依附」:常有極端的情緒反應,善於忌妒並且期待雙方的付出與回饋是互惠的。

    在Hazan與Shaver的研究中發現,三種不同的愛情依附風格在成人中所佔的比例為安全依附約56%,逃避依附約佔25%,焦慮/矛盾依附約佔19%,與嬰兒依附型別的調查比例相當接近,而且成人受試者的愛情依附風格可以從他們對父母關係的主觀知覺來加以預測,因此他們認為成人的愛情依附風格,可能是從嬰幼兒時期便已開始發展的一種人際關係取向。

    (二)四型別的依附風格理論

    Bartholomew和Horowits[1991]將上述的愛情依附風格理論加以擴充套件,而發展出一個四型別的依附風格理論。以「正向或負向的自我意像」、「正向或負向的他人意像」兩個向度來分析,產生以下四種愛情依附風格:

    ●安全依附:由正向自我意像和正向他人意像所造成。

    ●焦慮依附:由負向自我意像和正向他人意像所造成。

    ●排除依附:由正向自我意像和負向他人意像所造成。

    ●逃避依附:由負向自我意像和負向他人意像所造成。

    (三)成人依附關係的向度

    Feeney和Noller[1996]將成人的依附關係,列出幾個要素,並指出開放、親近、依賴、承諾和情感是親密關係中的五個重要向度,而向度的表現程度使得親密關係呈現不同的風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招聘資訊上寫的外包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