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897944542892

    1、灌溉定額

    灌溉定額井灌區400立方米/畝,自流灌區500立方米/畝。做到早春截留桃花水、充分利用天降水、科學利用迴圈水、合理開發地下水,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

    2、井水綜合增溫

    保證6月份水稻分櫱期井水入田水溫15℃以上,7月份水稻長穗期入田水溫17℃以上,減數分裂期入田水溫18℃以上,8月份水稻結實期入田水溫20℃以上。

    ①延長水路、清楚雜草

    延長輸水渠道的長度,多接受太陽輻射,可提高水溫。如當氣溫30℃時,每延長100米水溫可提高1~1.5℃。但是渠道越長,蒸發、滲漏損失越大。如果井灌面積75~150畝,可設渠道長500~600米。同時,要清除渠道兩側的雜草,以免遮光,影響太陽對渠道的輻射,從而降低增溫效果。

    ②改進渠道結構

    在井水灌溉的條件下,為了在輸水過程中利用太陽輻射能增溫,加大受熱面積,延長接受輻射時間,進而可以提高增溫效果。井水灌溉的輸水渠道要採用寬淺式渠道,並將渠道坡降改緩,降低流速,增加水在渠道中的流動時間,提高灌溉水溫度。

    曬水池一晝夜可使井水水溫由5℃升至14℃,升溫9℃,曬水池面積為本田面積的2~3%,利用散水槽、長渠道、隔牆式曬水池、疊水板、渠道復膜、回水灌溉等綜合增溫措施,形狀以長方形為宜,最好採用地上池,池內水深0.6米,太深了增溫效果不好,太淺了蓄水量又太少。當氣溫為18℃,井水溫度為5℃時,曬水池表層15cm水溫可達13℃,50cm平均水溫9℃。

    3、灌溉技術

    在井水灌溉的在灌水方法上,要防止大水猛灌,以小水緩灌進地為好,不要灌過塘水、長流水,要充分利用水的比熱大、熱容量高的物理特性,令其發揮蓄能作用。田間工程要完善,每個格田都有獨立門戶,實現單排單灌。池埂要堅實,防止跑水漏水。在滲漏大的田塊,應在插前用機械多次進行水耙,或放水前先用機械旱整,這樣可以減少漏水。

    在灌水時間上,應當根據水稻生物學特性和田間熱交換規律,對距水源遠近不同的田塊在不同時間上進行灌溉。在夜間灌溉距水源近的田塊,白天灌距離水源遠的地方,午間高溫時段灌中距離田塊,這樣可以使灌水水溫接近於田間水溫,使全田水溫一致,稻根不會因水溫驟降受到傷害。對於距水源近的田塊,最好在早晨5~6時趁田間水溫低時灌水,到8~9時灌完,至10時左右全田水溫就可達到一致,這是因為清晨田間水溫與渠道水溫差異小。

    ①淺溼灌溉

    水稻淺溼灌溉是指間歇灌溉與水層灌溉相結合,水層0~5cm,分櫱末期晾田。

    ⑴淺溼灌溉技術的特徵

    水稻淺灌與溼潤相結合,適時晾田,構成淺溼交替,淺、溼、幹靈活調節的灌溉方式,使水田的養分狀況多樣化。它是一種促控結合、適時供水調氮的灌溉技術。

    ⑵淺溼灌溉的原則

    水稻淺水灌田,每次灌水深約為3~5cm,待水分自然消耗後,田面呈一定溼潤狀態再灌下一次水。灌溉過程中形成幾水幾落(幾天有水層,幾天無水層)。兩次灌水的間隔時間根據稻田的保水效能、土壤肥力水平、稻苗的生育狀況及降雨量而定。一般一次灌水後的有水時間約為2~5天,兩次灌水之間的無水層時間應使浮泥沉實,以改善土壤的通透性,但土壤不乾裂,不降低水稻的光合強度。當稻田表層土壤含水率為田間持水量的80%時,水稻的光合作用強度並不比水層灌溉的低,這可以作為兩次灌溉間隔期間土壤水分控制指標的下限。在分櫱末期這個下限指標可以適當降低,以發揮晾田的作用。晾田可以作為間歇灌溉運用的一種方式,在分櫱末期延長了兩次灌水的間隔時間,對低窪粘重、還原能力強的土壤,往往收到較好的效果。

    土壤肥力高(施用有機肥較多),還原能力強,秧苗生長旺盛,採用強度間歇灌溉,縮短有水層時間,延長無水層時間,分櫱末期晾田(曬田)。具有中上等肥力的粘質土壤,滲透性好,施用一定量的有機肥或基施氮素,稻苗生育正常,前期和後期都可以採取輕度的間歇灌水,分櫱末期晾田。

    在間歇灌溉條件下,由於水層有無的週期性變化,土壤中消化—反硝化作用使氮素有一定損失,因此,間歇灌溉是高肥栽培條件下的灌溉方法。若土壤含氮量高,稻田乾溼交替產量並不減少;在低氮條件下則會使水稻減產。因此,應注意葉色和施用肥量、施肥方法,儘量減少氮素損失,不使稻株缺氮。

    ⑶淺溼灌溉要點

    水稻淺溼灌溉除返青期、孕穗期、抽穗開花期實行淺水灌溉以外,其他各生育期均實行間歇灌溉,土壤水分調節要點如下:

    水稻返青期:水稻返青成活後,分櫱始盛期高肥田採取強度的間歇灌溉,中肥田採取輕度的間歇灌溉。也可視苗情在分櫱始期淺灌,分櫱盛期間歇灌溉。

    水稻分櫱末期:水稻進入分櫱末期落幹晾田(曬田)。晾田適宜時期在有效分櫱臨界期,最晚不超過穗分化前期,對分櫱力強的品種,當分櫱達到計劃莖數的80%時就應開始晾田;分櫱力弱的品種可在達到計劃莖數時開始晾田。透過晾田,稻株形態上應是葉片聳立,莖杆老健,葉色清淡,出現所謂“拔節黃”。

    孕穗至抽穗開花期:從孕穗到抽穗開花期,灌水保持3~5cm水層,期間晾田1~2次。

    乳熟至黃熟期:從乳熟到黃熟期,實行淺溼交替的間歇灌溉,乾乾溼溼,前期以溼為主,後期以幹為主,到黃熟期停水。

    ⑷促控結合

    插秧至分櫱盛期緩苗促櫱:水肥管理的主攻方向是加速緩苗,保證穗數。就是要促使秧苗快返青,並使分櫱早生快發。此期要求秧苗有較強的生長勢,應適時追肥,在有效分櫱臨界期內達到計劃莖數。如果水肥管理不當,易產生分櫱不足,造成晚生分櫱過多,影響水稻產量和品質;或插秧密度大,前期分櫱過旺,莖葉繁茂,過早封行鬱閉,而導致成穗率低和發生病害、倒伏等後果。要採用適齡壯秧,插後建立水層約為苗高1/2~2/3,3~5天返青後,立即撤淺水層為3cm。插秧後採用有水層的淺灌是為了創造一個較穩定的溫度環境,減少植株蒸騰,保持稻體水分平衡。如遇大風,還可以減輕秧苗受風浪漂刷。如此期無水層,易使秧苗脫水受旱,不易緩苗。深灌又會造成浮秧,不易紮根,或葉鞘過長,細弱,導致披倒。東北地區早春易遇寒流降溫,在這種情況下水層可以調溫,以利秧苗生長。

    土壤肥力不高,或秧苗生長不旺的田塊,要保持淺水層灌溉,一般3~5cm。有水層的好處是促進土壤還原,加速土壤的有機質轉化為銨態氮,提高鐵、錳、磷、矽等營養元素的溶解度,以利水稻吸收,淺灌還可以提高土溫和水溫。

    對於土壤肥力較高的田塊,視秧苗生長的旺盛程度,採取淺溼灌溉,每次灌水幾天有水層,幾天無水層,起到經常放露晾田的作用,促進根系發育,防止黑根,有利分櫱早生快發。經驗認為“苗壯靠前蹲,前期穩得住、後期不愁長。”

    分櫱末期至幼穗分化期控氮落黃:水稻從營養生長向生殖生長轉化的時期,也是培育理想株型的關鍵時期,水肥管理的主攻方向是控制無效分櫱,促進水稻生長中心的轉移,增強抗病抗倒伏能力。因此,要限水控氮,使稻株含氮率由3.4~4%下降到1.6~1.8%,增強稻株體內碳水化合物的積累,提高碳氮比和木質素含量。採取的主要措施是落水晾田。這時不僅停止施用氮肥,還要限制水稻對地力氮(土壤中氮素)的吸收,使葉色暫時褪淡。

    孕穗至抽穗開花期保櫱攻穗:此期是水稻需水量最多的時期,需水量佔全生育期需水量的25~35%,日最大耗水強度為8.7~12mm。特別是抽穗前的減數分裂期對水的反應最為敏感,缺水會造成枝梗及穎花發育不全,影響籽粒形成。農諺有“樹怕剝皮,禾怕幹苞”之說。幼穗分化期一般應保持淺水層,適時晾田2~3次,或根據苗情采取輕度間歇灌溉,以防止頂葉和基部節間過渡伸長。在栽培上此期的主攻方向是提高分櫱成穗率,保證枝梗和穎花發育,促進穗大粒飽,因此,水肥管理的原則是提高營養水平,改善受光條件。

    此時也是水稻需肥最多,生育最旺盛的時期。為了提高產量,在幼穗形成期應有充足的養分,促進生理活性,增強葉片的光合作用能力,保證穗粒發育的需要。這個時期氣溫較高,北方又是多雨季節,也是稻瘟病容易發生的時期,田間有水層能使土壤中銨態氮增加,肥效穩定,有利於水稻生理功能的正常進行。中期晾田以後要適時追施穗肥,施肥量佔氮肥總量的30%,鉀肥佔總量的40%,追肥是要做到三看追穗肥。

    成熟期養根保葉:此期可分為乳熟期和黃熟期兩個階段,特別是乳熟期為能量轉化、澱粉積累強度最高階段,此期的主攻方向是提高千粒重。水稻進入開花期,浮根發育,葉的有氧呼吸減弱,栽培上要求植株有較好的受光態勢和較多的功能葉片(不少於4片綠葉)。受光充足,葉綠體同化能力強,才能使籽粒充實,千粒重提高,所以,水肥管理的原則是要保持有吸收能力旺盛的根系和同化能力高的功能葉片。這個時期水稻需水已下降,但受旱也會影響灌漿,使結實不飽滿,降低產量。實行淺溼間歇灌溉,乳熟前期以溼為主,乳熟後期以幹為主,兩次灌水間隔期間田面不泥爛,土壤沉實不裂縫。這樣即透氣良好,又不降低水稻的光合作用強度,收到以氣養根的效果。到了黃熟期即可排幹,但停水過早也會影響籽粒飽滿。一般水稻抽穗後20天,灌漿程度可達籽粒2/3左右,抽穗後25天水稻鮮重達到最大值,加強水稻成熟期的管理,對高產穩產有重要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庫茲涅佐夫”號航母為何棄用可以垂直起降的雅克-41艦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