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階段,雲南省、昆明市各級政府一直在下大力氣,不懈努力地治理滇池,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離治理效果差距很大,筆者就對滇池治理提了幾點建議:加大滇池水體置換力度;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引水上山,龍潭出水,增強對滇池水的補給功能;種植茭白,增強對氮磷的吸收能力;繁殖螺螄和河蚌向滇池中投放,增強淨化水質功效。
關鍵詞:滇池汙染原因:治理取得成效:治理滇池的幾點建議
“滇池清,昆明興”反映了昆明人對滇池治理的渴盼與厚望。
一、滇池汙染的主要原因
滇池是中國第六大淡水湖,素以高原明珠聞名於世,面積現有300平方公里左右。滇池地處昆明城市下游,是滇池盆地最低凹地帶,入滇池主要徑流水系有12個,主要入湖河流34條,在自然演化的漫長歲月裡,由於氣候變暖,雨水減少,湖面縮小,水深變淺,內源汙染物堆積,汙染嚴重,滇池歷經多年的汙染積累和生態破壞,承載了超出自身淨化能力數倍的汙染負荷。除了自然原因造成滇池水汙染以外,還有人為原因造成的汙染:一是工業的大量發展,工業廢水沒有經處理就進入滇池;二是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城市建成區面積擴大,產生城市生活廢水多;三是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大量施用農藥化肥,造成的農業方面的汙染;四是滇池流域城鎮化迅速發展,生活汙水經河道流入滇池.形成滇池水質富營養化達到V類地表水標準。
從1998年到2013年,滇池流域GDP從12.95億元增長到2322億元,增長約178倍;城鎮人口數量從117萬人增長到375萬人,增長2.2倍;城鎮建成區面積增加了229平方公里,增長1.6倍,在環保措施跟不上的情況下,這樣的發展速度無疑讓滇池承受著巨大環境壓力。
二、近年來滇池治理所做的工作
1.滇池截汙是削減入湖汙染物最直接最根本最有效的措施。昆明市提出了“精準治汙”的理念,加快推進主城汙水處理廠,環湖截汙工程及配套管網建設,強化汙水處理設施的執行監管,加大河道整治力度。環湖截汙工程實施至今,滇池及其水系周邊已建成97公里長的截汙主幹渠,22座水質淨化廠,17座雨汙調蓄池,4600餘公里長的雨汙排水管網,總長11000公里的庭院排水管網以及500公里長的再生水管網,建成城市汙水處理廠12座,環湖截汙主幹渠(管)配套雨汙混合汙水處理廠10座,建設了城市汙水源與水質淨化廠之間的通道,旱季主城建成區的汙水收集率達92%,流域汙水收集75%,汙水處理量達到197萬立方米。展開了入湖河道整治工程,全面實施了35條主要入湖河道綜合整治,河道清淤101.5萬立方米,在滇池草海,外海18平方公里範圍內實施底泥疏浚,開展生物治理和藍藻清除等內源汙染治理工程,不斷削減滇池內源存量汙染。
2.重點保護環湖生態修復核心區,加強湖濱生態溼地的建設管理,維護和監管。紮實開展滇池面山環境整治,在滇池保護界樁外延100米範圍完成退塘、退田4.5萬畝,退房160萬平方米,退人2.6萬人,先後在滇池周邊重點推進海埂公園,盤龍江西岸入湖口溼地,盤龍江東岸入湖口溼地、海東溼地、王官溼地、斗南溼地、撈魚河溼地、古滇溼地,晉寧水上森林溼地、觀音山南溼地、觀音山北溼地,西華溼地12個(塊)溼地,完成湖濱生態建設5.4萬畝。滇池湖濱已初步構建了一條平均寬度約200米,面積約33.3平方公里,區域內植被覆蓋超過80%的閉合生態帶,形成了一條以自然生態為主,結構完整,功能完善的湖濱生態綠色屏障。
三、滇池治理“十三五”規劃及指導思想
根據黨的十九大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戰略,昆明市在全面實施“滇池流域水環境保護治理十三五規劃”的基礎上,按照“科學治滇,系統治滇,集約治滇,依法治滇”的治理思路,實現“六個轉變”全面深化滇池治理工作。2018年—2020年全力以赴實施滇池保護治理攻堅行動,採取控制城市面源和雨季河流汙染,治理主要入湖河道及支流溝渠,完善流域截汙治汙系統,最佳化流域健康水迴圈,提升溼地生態環境效能等一系列措施,努力實現滇池水質目標與總量削減目標。
各轄區政府(管委會)也將根據實際情況,須採取農業種植結構調整、海綿城市建設、河道支流溝渠整治、河道底泥疏浚、入湖河口治理、雨汙混合水翻壩(闡)整治、磷礦區礦山修復、農業面源汙染控制等措施削減汙染負荷。
四、治理滇池的幾點建議
1.加大滇池水體置換力度。水的生命力在於流動,“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經常運動的東西不易受侵蝕,宇宙間萬事萬物都在運動,“上善若水”潤萬物而不爭。海口閘是滇池外海的出水口,對滇池防洪安全,水資源利用,水環境綜合治理等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引水濟滇,置換水體是滇池整治水汙染的有效方法之一。建議在非汛期加大下洩水量及流量,合理排程滇池水位,加大置換水體的力度,近年來氣候屬於正常,滇池最低水位可以降至1885.2米,讓大量富氧化的水流出滇池,不能像現在穩定在1887.5米一定範圍內。結合滇池水汙染防治廣大措施的推進,以及掌鳩河引水供水工程、清水海供水及水源環境管理專案引水工程,牛欄江—滇池補水工程等外流域引水工程建成執行,滇池不再承擔城市生活供水任務,環湖地區工農業供水量銳減,使其從過去的調蓄供水水源轉變成需進行生態修復補水的用水物件,讓滇池水位上升下降,置換水體力度加大,地水位升降,也會釋放出一些水形成良性迴圈,待整體水質好轉後,滇池水位在穩定在1887.5米左右。
2.農業種植結構調整。為了有效促進滇池流域農業面源汙染源防治工作,農業種植結構要從過去追求高產值,向有利於滇池水環境治理,生態環保的種植模式轉變,實施推廣水稻—蠶豆農業種植模式,形成滇池周邊“滇池保護基本農田”,蔬菜和花卉等種植要漸次退出滇池流域範圍。
(1)種植有機水稻。有機水稻是指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等物質,而是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態原理,採用一系列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技術,維持穩定的農業生長過程,透過採取秸稈還田技術,田間增施有機肥,生物菌肥和深淺翻耕耕作等措施,活化土壤耕層作為基肥,同時注意施用種肥和進行葉面追肥,在水稻播種前可用有機生物劑浸泡種子,以預防和控制苗期病害,大田生長期有病害發生時,選擇生物農藥進行防治,同時可增施葉面菌肥提高水稻的抗性,防止病蟲的進一步擴散,稻田雜草的防治,可以採用人工適當滅草方式,杜絕使用化學藥劑。
(2)種植有機蠶豆。蠶豆既能滿足人們的飲食營養需求,又能透過根瘤菌固氮,在農田生態平衡中有著重要的地位。蠶豆田中的生物群落是非常豐富的,滇池水在蠶豆田中也能得到很好的淨化作用。蠶豆選用抗病品種,適時播種,合理密植條按,挖好腰溝和邊溝科學排灌,生物防治病蟲害,田間除草採用人工,豆杆碾糠作飼料。滇池水中的氮、磷也能滿足蠶豆的生長需要。
3.引水上山,龍潭出水,增強對滇池水的補給功能。根據有關地質資料顯示, 滇池西岸有六個地下水資源富水地段分佈,這些地段中有三個地段的地下水流向指向滇池,但因為水源有分流,各地段的地下水資源儲量不是太豐富,個別地段因後期地下水開採而水位下降,基本上散失了對滇池的補給功能,這些地下徑流的形成規律大致為:大氣降雨沒岩石溶通道滲入,再透過總的地形控制向滇池方向流去,所以滇池西岸的地下暗河有許多像血脈一樣的支流分佈廣泛。
現在根據相關地質資料找到這些地下暗河的源頭或流經區域,出水龍潭口。搞好水利設施配套,把滇池水抽上山,經過林下植被的生物淨化,自然滲透沒岩石溶通道滲入到暗河中,把清水補向滇池。滇池流域中桉樹林,聖誕樹林一定要進行林種置換,換成能涵養水源和林下物種資源豐富植被好的華山松、雲南松和水冬瓜林,增加對滇池水的淨化功能。在滇池西岸確實存在一些裝不住水的水庫壩塘和落水洞,出水的龍潭,例如像白魚社群的小黑橋水庫,黑橋壩子中的落水洞,白魚白蓮寺龍塘,這些屬於埋葬型喀斯特地貌。
種植茭白,增強對氮磷的吸收能力。因為滇池水中的各種水草,近幾年偏少,對氮磷的吸收能力減弱。茭白屬禾本科,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根際有白色匍匐莖,春天萌發產生新林,它味道鮮美,有一定營養價值,據《本草綱目》記載,茭白具有“解煩熱,調腸胃”的藥效,還有解毒利尿之功能。在滇池岸周邊水中,特別是河道入滇口岸和湖灣片區,科學合理的種植茭白,形成20—100米的帶狀生物圍吸收滇池水的氮磷成分,同時形成滇池水生動物的卵場和繁殖地。
4.繁殖螺螄和河蚌向滇池中投放,增強淨化水質功效。在海口河床底部有大量的螺螄殼沉澱,說明在滇池水質好的時候河底有大量螺螄生存。螺螄以水中浮游植物藻類,苔蘚等水生植物為食料;河蚌以濾食水中微生物或藻類為生,浮游生物和腐敗的東西,對滇池的水質好轉也起到一定的作用。繁殖螺螄和河蚌在水稻田中放養,能更好的相互促進淨化滇池水。
在原來治理滇池的措施的基礎上,透過以上措施的實施,加大置換滇池水體,讓水稻、蠶豆、茭白及林下植被吸收水中的氮磷成分,水體的流動及滲透,清水迴流滇池補水等多措並舉,多方面形成“流水不腐”格局,滇池水質一定會得到更大的改變,實現“滇池清,昆明興”的夢想!
摘 要:現階段,雲南省、昆明市各級政府一直在下大力氣,不懈努力地治理滇池,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離治理效果差距很大,筆者就對滇池治理提了幾點建議:加大滇池水體置換力度;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引水上山,龍潭出水,增強對滇池水的補給功能;種植茭白,增強對氮磷的吸收能力;繁殖螺螄和河蚌向滇池中投放,增強淨化水質功效。
關鍵詞:滇池汙染原因:治理取得成效:治理滇池的幾點建議
“滇池清,昆明興”反映了昆明人對滇池治理的渴盼與厚望。
一、滇池汙染的主要原因
滇池是中國第六大淡水湖,素以高原明珠聞名於世,面積現有300平方公里左右。滇池地處昆明城市下游,是滇池盆地最低凹地帶,入滇池主要徑流水系有12個,主要入湖河流34條,在自然演化的漫長歲月裡,由於氣候變暖,雨水減少,湖面縮小,水深變淺,內源汙染物堆積,汙染嚴重,滇池歷經多年的汙染積累和生態破壞,承載了超出自身淨化能力數倍的汙染負荷。除了自然原因造成滇池水汙染以外,還有人為原因造成的汙染:一是工業的大量發展,工業廢水沒有經處理就進入滇池;二是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城市建成區面積擴大,產生城市生活廢水多;三是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大量施用農藥化肥,造成的農業方面的汙染;四是滇池流域城鎮化迅速發展,生活汙水經河道流入滇池.形成滇池水質富營養化達到V類地表水標準。
從1998年到2013年,滇池流域GDP從12.95億元增長到2322億元,增長約178倍;城鎮人口數量從117萬人增長到375萬人,增長2.2倍;城鎮建成區面積增加了229平方公里,增長1.6倍,在環保措施跟不上的情況下,這樣的發展速度無疑讓滇池承受著巨大環境壓力。
二、近年來滇池治理所做的工作
1.滇池截汙是削減入湖汙染物最直接最根本最有效的措施。昆明市提出了“精準治汙”的理念,加快推進主城汙水處理廠,環湖截汙工程及配套管網建設,強化汙水處理設施的執行監管,加大河道整治力度。環湖截汙工程實施至今,滇池及其水系周邊已建成97公里長的截汙主幹渠,22座水質淨化廠,17座雨汙調蓄池,4600餘公里長的雨汙排水管網,總長11000公里的庭院排水管網以及500公里長的再生水管網,建成城市汙水處理廠12座,環湖截汙主幹渠(管)配套雨汙混合汙水處理廠10座,建設了城市汙水源與水質淨化廠之間的通道,旱季主城建成區的汙水收集率達92%,流域汙水收集75%,汙水處理量達到197萬立方米。展開了入湖河道整治工程,全面實施了35條主要入湖河道綜合整治,河道清淤101.5萬立方米,在滇池草海,外海18平方公里範圍內實施底泥疏浚,開展生物治理和藍藻清除等內源汙染治理工程,不斷削減滇池內源存量汙染。
2.重點保護環湖生態修復核心區,加強湖濱生態溼地的建設管理,維護和監管。紮實開展滇池面山環境整治,在滇池保護界樁外延100米範圍完成退塘、退田4.5萬畝,退房160萬平方米,退人2.6萬人,先後在滇池周邊重點推進海埂公園,盤龍江西岸入湖口溼地,盤龍江東岸入湖口溼地、海東溼地、王官溼地、斗南溼地、撈魚河溼地、古滇溼地,晉寧水上森林溼地、觀音山南溼地、觀音山北溼地,西華溼地12個(塊)溼地,完成湖濱生態建設5.4萬畝。滇池湖濱已初步構建了一條平均寬度約200米,面積約33.3平方公里,區域內植被覆蓋超過80%的閉合生態帶,形成了一條以自然生態為主,結構完整,功能完善的湖濱生態綠色屏障。
三、滇池治理“十三五”規劃及指導思想
根據黨的十九大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戰略,昆明市在全面實施“滇池流域水環境保護治理十三五規劃”的基礎上,按照“科學治滇,系統治滇,集約治滇,依法治滇”的治理思路,實現“六個轉變”全面深化滇池治理工作。2018年—2020年全力以赴實施滇池保護治理攻堅行動,採取控制城市面源和雨季河流汙染,治理主要入湖河道及支流溝渠,完善流域截汙治汙系統,最佳化流域健康水迴圈,提升溼地生態環境效能等一系列措施,努力實現滇池水質目標與總量削減目標。
各轄區政府(管委會)也將根據實際情況,須採取農業種植結構調整、海綿城市建設、河道支流溝渠整治、河道底泥疏浚、入湖河口治理、雨汙混合水翻壩(闡)整治、磷礦區礦山修復、農業面源汙染控制等措施削減汙染負荷。
四、治理滇池的幾點建議
1.加大滇池水體置換力度。水的生命力在於流動,“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經常運動的東西不易受侵蝕,宇宙間萬事萬物都在運動,“上善若水”潤萬物而不爭。海口閘是滇池外海的出水口,對滇池防洪安全,水資源利用,水環境綜合治理等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引水濟滇,置換水體是滇池整治水汙染的有效方法之一。建議在非汛期加大下洩水量及流量,合理排程滇池水位,加大置換水體的力度,近年來氣候屬於正常,滇池最低水位可以降至1885.2米,讓大量富氧化的水流出滇池,不能像現在穩定在1887.5米一定範圍內。結合滇池水汙染防治廣大措施的推進,以及掌鳩河引水供水工程、清水海供水及水源環境管理專案引水工程,牛欄江—滇池補水工程等外流域引水工程建成執行,滇池不再承擔城市生活供水任務,環湖地區工農業供水量銳減,使其從過去的調蓄供水水源轉變成需進行生態修復補水的用水物件,讓滇池水位上升下降,置換水體力度加大,地水位升降,也會釋放出一些水形成良性迴圈,待整體水質好轉後,滇池水位在穩定在1887.5米左右。
2.農業種植結構調整。為了有效促進滇池流域農業面源汙染源防治工作,農業種植結構要從過去追求高產值,向有利於滇池水環境治理,生態環保的種植模式轉變,實施推廣水稻—蠶豆農業種植模式,形成滇池周邊“滇池保護基本農田”,蔬菜和花卉等種植要漸次退出滇池流域範圍。
(1)種植有機水稻。有機水稻是指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等物質,而是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態原理,採用一系列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技術,維持穩定的農業生長過程,透過採取秸稈還田技術,田間增施有機肥,生物菌肥和深淺翻耕耕作等措施,活化土壤耕層作為基肥,同時注意施用種肥和進行葉面追肥,在水稻播種前可用有機生物劑浸泡種子,以預防和控制苗期病害,大田生長期有病害發生時,選擇生物農藥進行防治,同時可增施葉面菌肥提高水稻的抗性,防止病蟲的進一步擴散,稻田雜草的防治,可以採用人工適當滅草方式,杜絕使用化學藥劑。
(2)種植有機蠶豆。蠶豆既能滿足人們的飲食營養需求,又能透過根瘤菌固氮,在農田生態平衡中有著重要的地位。蠶豆田中的生物群落是非常豐富的,滇池水在蠶豆田中也能得到很好的淨化作用。蠶豆選用抗病品種,適時播種,合理密植條按,挖好腰溝和邊溝科學排灌,生物防治病蟲害,田間除草採用人工,豆杆碾糠作飼料。滇池水中的氮、磷也能滿足蠶豆的生長需要。
3.引水上山,龍潭出水,增強對滇池水的補給功能。根據有關地質資料顯示, 滇池西岸有六個地下水資源富水地段分佈,這些地段中有三個地段的地下水流向指向滇池,但因為水源有分流,各地段的地下水資源儲量不是太豐富,個別地段因後期地下水開採而水位下降,基本上散失了對滇池的補給功能,這些地下徑流的形成規律大致為:大氣降雨沒岩石溶通道滲入,再透過總的地形控制向滇池方向流去,所以滇池西岸的地下暗河有許多像血脈一樣的支流分佈廣泛。
現在根據相關地質資料找到這些地下暗河的源頭或流經區域,出水龍潭口。搞好水利設施配套,把滇池水抽上山,經過林下植被的生物淨化,自然滲透沒岩石溶通道滲入到暗河中,把清水補向滇池。滇池流域中桉樹林,聖誕樹林一定要進行林種置換,換成能涵養水源和林下物種資源豐富植被好的華山松、雲南松和水冬瓜林,增加對滇池水的淨化功能。在滇池西岸確實存在一些裝不住水的水庫壩塘和落水洞,出水的龍潭,例如像白魚社群的小黑橋水庫,黑橋壩子中的落水洞,白魚白蓮寺龍塘,這些屬於埋葬型喀斯特地貌。
種植茭白,增強對氮磷的吸收能力。因為滇池水中的各種水草,近幾年偏少,對氮磷的吸收能力減弱。茭白屬禾本科,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根際有白色匍匐莖,春天萌發產生新林,它味道鮮美,有一定營養價值,據《本草綱目》記載,茭白具有“解煩熱,調腸胃”的藥效,還有解毒利尿之功能。在滇池岸周邊水中,特別是河道入滇口岸和湖灣片區,科學合理的種植茭白,形成20—100米的帶狀生物圍吸收滇池水的氮磷成分,同時形成滇池水生動物的卵場和繁殖地。
4.繁殖螺螄和河蚌向滇池中投放,增強淨化水質功效。在海口河床底部有大量的螺螄殼沉澱,說明在滇池水質好的時候河底有大量螺螄生存。螺螄以水中浮游植物藻類,苔蘚等水生植物為食料;河蚌以濾食水中微生物或藻類為生,浮游生物和腐敗的東西,對滇池的水質好轉也起到一定的作用。繁殖螺螄和河蚌在水稻田中放養,能更好的相互促進淨化滇池水。
在原來治理滇池的措施的基礎上,透過以上措施的實施,加大置換滇池水體,讓水稻、蠶豆、茭白及林下植被吸收水中的氮磷成分,水體的流動及滲透,清水迴流滇池補水等多措並舉,多方面形成“流水不腐”格局,滇池水質一定會得到更大的改變,實現“滇池清,昆明興”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