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8972058287788
-
2 # 使用者3497256869667
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孔丘
-
3 # 楓葉a2021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論語》、《孟子》、《荀子》。它以春秋時孔子為師,以六藝為法,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的一個學術派別。在政治上,還主張以禮治國,以德服人,呼籲恢復「周禮」,並認為「周禮」是實現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戰國時,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兩派。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貴君輕”,提倡統治者實行“仁政”,在對人性的論述上,他認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論
”,與荀子的“性惡論”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惡,也是戰國時期社會矛盾更加尖銳的表現
-
4 # xhxj12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論語》、《孟子》、《荀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生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與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孔子開創了平民教育,開創了私人編寫史書進行輿論監督的先河,開創了平民學而優則仕的文官體制打破了世襲制度,深刻影響了中國乃至全世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荀子:(約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況,字卿,華夏族(漢族),戰國末期趙華人 。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時人尊稱"荀卿"。荀子於五十歲始來遊學於齊國,至襄王時代“最為老師”,“三為祭酒”。後來被逸而適楚,春申君以為蘭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廢,家居蘭陵,韓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史記》記載李斯“乃從荀卿學帝王之術”,荀子的“帝王之術”,透過李斯後來的實踐,體現出來。北宋蘇軾在《荀卿論》中說:“荀卿明王道,述禮樂,而李斯以其學亂天下。”
孟子(約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軻,字 子輿,戰國時期鄒國(今山東鄒城市)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屬儒家經典著作。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
朱熹(農曆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諡文,世稱朱文公。祖籍江南東路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省尤溪縣)。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朱熹著述甚多,有《四書章句集註》《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說》《周易讀本》《楚辭集註》,後人輯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語象》等。其中《四書章句集註》成為欽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標準。
-
5 # 自在橙子W
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言必信,行必果。
孟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荀子:君子恥不修,不恥見汙。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董仲舒:大富則驕,大貧則憂。
回覆列表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釋義:在贍養孝敬自己的長輩時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親緣關係的老人
2.愛人者,人恆愛之;;者,人恆敬之。——《孟子—離婁下》
譯文:愛別人的人,別人也永遠愛他;尊敬別人的人,別人也永遠尊敬他。
3.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禮記—曲禮》
譯文:喜愛而知道其缺點,厭惡而知道其優點,這樣的人世界上太少了。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傳? ——《論語—學而學》
譯文: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做事有沒有盡心竭力?與朋友交往合作做到誠信了嗎?老師所傳授的東西經常溫習了嗎?
5.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論語·述而》
譯文:君子心胸開朗,思想上坦率潔淨,外貌動作也顯得十分舒暢安定。
6.對雨思君子,嘗茶近竹幽。儒家鄰古寺,不到又逢秋。
譯文:下雨天的時候思念有人,在幽竹附近喝茶。儒家靠近古寺,等不到友人又是一年秋天。
7.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禮記·曲禮上》
譯文:喜愛而知道其缺點,厭惡而知道其優點,這樣的人世界上太少了。
8.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
譯文:即使自身富貴,,但也不做過份的事,不窮奢極侈,不為聲色所迷 。
9.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
譯文: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學問較自己低的人請教為恥,形容謙虛好學。
10.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譯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才是真正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