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歷經朝代變換,或因用途有別,或因建築各異,而有種種別稱: 院:原意為周圍有垣,轉稱為周垣或指有迴廊的建築物,或指官舍等。直至唐代,因唐代敕令建造大慈恩寺,於寺中築翻經院,成為佛教建築物稱"院"之濫觴。 庵:又作"菴",原為出家及隱遁者所居住的草菴。後世特稱比丘尼的住處為庵、庵寺。 堂:又稱殿堂,殿宇的意思,與"塔"構成寺院的主體。殿堂和塔廟,合稱堂塔。或有依安置的本尊而命名,例如普賢殿、地藏殿;或用來安置祖像及遺骨,如舍利殿、開山堂;也有供日常生活者,例如齋堂、茶堂等;或供法會、修行、講經說法等用途者,如唸佛堂、講堂、禪堂等。至於形狀,除了特殊的情況以外,大部份都為正方形、長方形。 僧伽藍:略稱"伽藍","眾園"的意思,是僧眾共住的園林。 精舍:意為智德精煉者的舍宅。 蘭若:意譯無諍、空閒處,意指遠離村落,安靜而適於修行的空閒處。 剎:因一般寺院均有於堂前立剎(幡竿)的風俗,因而得名。 叢林:眾多僧人和合居住於一處修學辦道,就好像樹林一般叢聚,因此,以" 林"做比喻,而稱寺院為叢林。 道場:修習佛法的場所。隋煬帝嘗下詔,明令天下的寺改稱為道場。此外,宮中行佛事的場所,稱為內道場,或內寺。臨濟宗專指供雲水僧修行的場所為道場。 律寺:又作律院,專指依準戒律修行者止住的寺院。 講寺:又作講院,指專研天台、華嚴二宗為主的寺院。講院者,以講明諸經的旨意為務。 講堂:供作講經說法的建築。於印度,佛陀在世時已設有講堂,中國自古即設有講堂,以利說法。 蓮社:為念佛修行的結社。源於東晉慧遠大師在廬山所創的結社唸佛。
寺院"歷經朝代變換,或因用途有別,或因建築各異,而有種種別稱: 院:原意為周圍有垣,轉稱為周垣或指有迴廊的建築物,或指官舍等。直至唐代,因唐代敕令建造大慈恩寺,於寺中築翻經院,成為佛教建築物稱"院"之濫觴。 庵:又作"菴",原為出家及隱遁者所居住的草菴。後世特稱比丘尼的住處為庵、庵寺。 堂:又稱殿堂,殿宇的意思,與"塔"構成寺院的主體。殿堂和塔廟,合稱堂塔。或有依安置的本尊而命名,例如普賢殿、地藏殿;或用來安置祖像及遺骨,如舍利殿、開山堂;也有供日常生活者,例如齋堂、茶堂等;或供法會、修行、講經說法等用途者,如唸佛堂、講堂、禪堂等。至於形狀,除了特殊的情況以外,大部份都為正方形、長方形。 僧伽藍:略稱"伽藍","眾園"的意思,是僧眾共住的園林。 精舍:意為智德精煉者的舍宅。 蘭若:意譯無諍、空閒處,意指遠離村落,安靜而適於修行的空閒處。 剎:因一般寺院均有於堂前立剎(幡竿)的風俗,因而得名。 叢林:眾多僧人和合居住於一處修學辦道,就好像樹林一般叢聚,因此,以" 林"做比喻,而稱寺院為叢林。 道場:修習佛法的場所。隋煬帝嘗下詔,明令天下的寺改稱為道場。此外,宮中行佛事的場所,稱為內道場,或內寺。臨濟宗專指供雲水僧修行的場所為道場。 律寺:又作律院,專指依準戒律修行者止住的寺院。 講寺:又作講院,指專研天台、華嚴二宗為主的寺院。講院者,以講明諸經的旨意為務。 講堂:供作講經說法的建築。於印度,佛陀在世時已設有講堂,中國自古即設有講堂,以利說法。 蓮社:為念佛修行的結社。源於東晉慧遠大師在廬山所創的結社唸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