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海條子
-
2 # 扣毛
你知道帖木兒為什麼想東征大明嗎?
就是因為明朝要賬要到臉上去了,之前帖木兒為了保證征討脫脫迷失汗國時沒有後顧之憂,特地向朱元璋稱臣,洪武二十年的九月,“帖木兒首遣回回滿剌哈非思等來朝,貢馬十五,駝二”。還上了一封肉麻的賀表。
也因此,明朝便認定了這個“藩屬國”,在帖木兒征服脫脫迷失不搭理大明很久後,明朝派出使者責問帖木兒所欠多年貢賦是何意?要知道,當時的帖木兒剛剛征服了威震歐洲的西亞大國奧斯曼,號稱雷霆的奧斯曼蘇丹被帖木兒關在鐵籠子裡,他的妻子,塞爾維亞的公主被帖木兒扒光了衣服跳舞給眾人看,帖木兒威名赫赫,歐洲各個公國,王國的大公,國王,蘇丹,都是戰戰兢兢的仰望著帖木兒這個“全世界的大汗”,這個時候你明朝使者甩個臉子來催貢賦,我帖木兒不要面子的啊?
於是帖木兒便扣押明朝使者,開始籌備東征對明朝的戰爭,後面的事大家都知道了,東征的路上老跛子嗝屁了,戰爭無疾而終。
不過,繼承了帖木兒地位的沙哈魯在登基後立刻放回了明朝使者,還重新開始嚮明朝納貢。。。
-
3 # 季我努學社
中亞帖木兒王朝存在的一百三十多年間,與明朝的往來是十分頻繁的,據史料記載,帖木兒曾長期嚮明朝朝貢,其包括以進貢為名的來華使臣次數不少於78次,同時明朝派使臣訪問帖木兒王朝的次數最少也有20來次。明朝與帖木兒王朝的朝貢貿易是在朱元璋時期就建立起來的,洪武年間,明朝大舉用兵於追逐北元殘餘勢力,兼併了不少蒙古屬地,這讓帖木兒王朝極為恐慌,因而在洪武二十年(1387年)帖木兒首次派使臣來明朝,並進貢馬十五匹,駱駝兩隻,明朝賜予其白金,自此雙方的朝貢貿易建立了起來。
帖木兒帝國
自洪熙元年(1425年)至宣德十年(1435年),這十年的時間裡,帖木兒王朝曾先後二十一次派遣使團來明朝朝貢,雙方的朝貢貿易十分頻繁,帖木兒王朝進貢的主要是當地的土特產,包括駱駝、馬匹、玉石等等。對明朝來說,帖木兒的朝貢是其國威的顯示,有利於鞏固明朝的統治,明王朝也十分重視與帖木兒王朝的朝貢,每次帖木兒使團來華,明朝便會透過優待貢使、互市貿易等舉措來招撫。史料表明,直到帖木兒遠征中國前夕,雙方的朝貢貿易一直沒有中斷。
帖木兒
明朝曾多次派遣使臣出使西域諸國,每每進入帖木兒帝國境內時,明朝使臣都會受到帖木兒王朝驛站的接待,由地方官員安排住宿。對於來華的帖木兒使臣,因其是穆斯林,所以明王朝十分尊重其信仰和生活習俗,無論是外交禮儀還是日常飲食起居上,都顯示出大國姿態。可以說,明朝與帖木兒的朝貢貿易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對明朝而言,由於經常用兵需要馬匹,因而帖木兒進貢的馬匹起到了重要作用,據《明太祖實錄》記載貢馬的數量不低於2821匹,這對明朝來說無疑是一大利好。因此,雖然帖木兒晚年將兩國推向了交戰,但是其死後兩國關係卻得到了迅速的恢復和發展。
疆域圖
在明朝與帖木兒王朝一百多年的朝貢歷史中,雙方的朝貢貿易受到了許多因素的影響,其一是統治者的外交政策,明朝向來是以大國自居,朝貢的目的是顯示明朝的國威,因而明朝極力維持與帖木兒間的朝貢往來,力求兩國關係的友好。其二,明朝曾派遣至帖木兒王朝的使團20餘次,使團的成員多為中下級官員,這些人具有一定的外交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能夠不辱使命。而帖木兒王朝派出的多是身份地位較低的貿易使臣,沒有多少話語權,因而很難透過朝貢來影響帖木兒朝統治者的外交決策。其三,由於兩國之間的語言不通,雖然明朝專門設立了培養翻譯人員的機構,但是畢竟不能滿足頻繁的外交需要,這種語言上的障礙也影響了雙方的朝貢貿易。
參考文獻:
張文德:《明與中亞帖木兒帝國的禮儀往來》,《西域研究》2005年第3期。
張文德:《論明與中亞帖木兒王朝的關係》,《歷史檔案》2007年第1期。
潘勇勇:《仁宣時期明朝與帖木兒王朝的朝貢貿易》,《山西檔案》2015年第4期。
-
4 # FriedrichWang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帝國,在同年的北伐之中使得蒙古人對中國的統治結束,並退居塞北,漢文史籍史稱北元,後在明太祖北伐的打擊下滅亡。明軍在明洪武五年(1372年)將甘肅行中書省納入明帝國疆域後要求當時中亞各國「進貢」。
1387年起,帖木兒曾多次遣使進貢。
1396年,帖木兒扣押各國使節,包括明帝國與鄂圖曼帝國使節,表示對外宣戰,開始第二階段的徵戰擴張。1398年征伐印度德里蘇丹國的德里;1399年—1402年西征小亞細亞與馬木留克王朝和巴格達。
1398年,再次禁錮、扣留明朝特使。
1402年7月20日在安卡拉戰役大敗鄂圖曼帝國,俘其蘇丹拜牙(即「閃電」巴耶塞特一世),使其帝國疆域成為從印度德里到小亞細亞、美索不達米亞的大帝國。他擊敗當時如日中天、不斷擴張中的鄂圖曼帝國,間接地緩解了伊斯蘭文化對基督宗教文化與整個歐洲的滲透。而從小亞細亞帶回的藝術家、工匠與學者,留給撒馬爾罕無數無價的傳世建築,使該處在其孫兀魯伯的經營下,成為了中亞伊斯蘭文化的重心。
1404年11月27日率領20萬士卒進攻明朝,結果1405年2月18日在進軍途中,在訛答剌病死,終結了其輝煌無敵的徵戰歷史。
帖木兒有四子,長子賈漢吉爾早逝、次子烏馬爾·沙伊赫陣亡,三子米蘭沙在帖木兒逝世後不久也去世了;帖木兒立太孫皮兒·馬黑麻,但帖木兒的另一個愛孫哈利勒起兵爭位,發生內訌,最終由帖木兒的四子沙哈魯平定內訌,繼位為王。
沙哈魯一反帖木兒對明朝的的攻擊政策轉變為與明帝國友好,在永樂十一年(1413年)恢復遣使朝貢;同年明成祖派遣中官李達、吏部驗封司員外郎陳子魯等9人使團出使帖木兒汗國,行報施之禮;使節團的成就之一,就是重新與帖木兒汗國建立良好的外交關係。
帖木兒帝國也如蒙古帝國般,裂解為四大勢力,而且諸子間還發生鬥爭,其後由沙哈魯長子兀魯伯掌握大部分的實權。
帖木兒帝國在1506年被突厥的烏茲別克汗國的昔班尼所滅。1526年,帖木兒的後裔巴布爾征服印度德里蘇丹國建立了蒙兀兒帝國,名義上存在到1857年。
-
5 # 生猛歷史
文 | 佳鑫
帖木兒帝國是公元十四世紀崛起於中亞與西亞的王朝。同一時期,由朱氏建立的大明王朝國力亦日趨鼎盛,成為東亞首屈一指的霸主。所謂一山不容二虎,兩強相遇大戰再說難免。然而,有人提出帖木兒帝國在刀兵未動之時,就曾向大明王朝俯首稱臣。這是真的麼?
事實上,帖木兒的確曾嚮明朝稱臣,但這只是迫於形勢下的戰略選擇。朱元璋與帖木兒建立國家的時間基本一致,前者於1368年定鼎中原,後者則在1370年稱雄中亞。
帖木兒對於明朝的暫時稱臣主要是迫於東察合臺帝國的軍事壓力。
1373-1375年,東察合臺汗國朵豁剌惕部異密哈馬魯丁趁帖木兒出兵花拉子模之際,佔領河中邊境的許多城堡,不斷蠶食帖木兒帝國的核心——河中地區。以此為導火索,雙方之間進行了長達22年之間的戰爭。
戰爭結束後,東察合臺汗國積極謀求與明朝建立友好關係。雙方的頻繁接觸,極大改善了東察合臺汗國的外部戰略環境,同時給帖木兒帝國造成了一定壓力,這促使帖木兒嚮明帝國丟擲了橄欖枝。
根據《明太祖實錄》記載,1394年,帖木兒遣酋長迭力必失嚮明朝供奉馬匹300匹,貢表自稱:“臣帖木兒僻在萬里之外,恭聞聖德寬大,超越萬古……臣無以報恩德,惟仰天祝頌聖壽福祿,如天地遠大,永樂無極。”這番言辭極盡卑微,表達稱臣之心十分懇切,目的在於提高在自身的國際觀瞻,並寄希望於透過和明朝的互市來獲得財富。
對於帖木兒來說,稱霸之心才是真,稱臣不過是制霸過程中的政治手段。在帖木兒取得對小亞細亞、金帳汗國、德里蘇丹的幾場大勝之後,自身實力快速膨脹。反觀東方,橫亙在道路上的東察合臺汗國已經衰落。帖木兒終於決定按捺不住對東方的野心,遂扣留大明使臣,並徵集80萬大軍遠征中國。就在大軍將發之際,帖木兒本人病逝,帝國隨即崩潰,遠征中國的計劃也就不了了之。亞洲雙雄的巔峰對決徒留在後人的假想中。
事實證明,帖木兒帝國確實曾經向大明表示了臣服,而這種臣服只是戰略上的暫時妥協,並非實際意義的以臣禮事之。
參考文獻:
張文德:《論明與中亞帖木兒王朝的關係》,《歷史檔案》2007年第1期。
朱新光:《東察合臺汗國與帖木兒帝國之戰及影響》,《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7年第3期
回覆列表
有,好多次。明史有記載。但是否就是嚮明朝納貢和稱臣,或只是純粹的互相派使者。我本人看法是大華夏皇朝一向鼻祖中喘皇朝,從來都自大,瞧不起別人,而貼哥也是這品德,從他本人性格來看,是不可能嚮明朝納貢及稱臣的。只不過是大家友好往來,爾虞我詐,互相窺探而已。明朝討好貼,好專心打北元。貼討好明好專心打奧哥。互惠互利而已。中國這邊的史官和翻譯有可能是溝通好,一起如此這樣說,也實只為討好朱重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