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醉愛樂音樂
-
2 # 小藥丸啊
艾灸會引起上火,特別是病人本身是屬於內火大的體質,艾灸後會容易上火,上火最好的辦法是減少艾灸。另外是多飲白開水。
如果白開水的問題還解決不了,可以吃些清熱解毒的中藥,比如可以用些梔子、金銀花,或者麥冬泡水喝,可以起到滋陰清熱、涼血的目的,這樣上火就得到清除。
艾灸畢竟是微熱的效應,艾灸的時間過長,療程過長,或者每次時間過久,都會造成人體體液的蒸發,體液消耗比較多,又沒有得到有效的補充,就會引起口乾不適。
所以可以吃些食品,比如梨、蘋果等滋陰食物,會起到很好的效果,還可以用麥冬石斛泡水,起到滋陰潤喉、清熱的作用,上火以後很快就會得到清除。
艾是純陽之物,破一切邪淤。邪者,風,寒,溼,火,燥都是病邪。艾灸藉助火力將藥力直送人體經絡,遇風去風,遇寒驅寒,逢溼去溼,遇火消火,遇燥去燥。這股純陽之力,就象一把寶劍,摧破一切邪淤,打通人體的經絡,從而使人體的元氣,營氣,衛氣都能正常良好的運轉。當然,艾灸後的確有上火的情形,其主要原因是病邪在反抗,正邪交戰時,火燥之邪暫時佔了上風,這種上火現象表明陰陽正在調整,陽不勝陰。此時患者會覺得喉嚨異常幹痛,這是病邪(寒邪)逐漸外發時的必然症狀(病邪被驅趕到哪裡,哪裡就會出現西醫所謂的炎症。
從原理上來說,艾灸上火是因為體內病邪盤踞,淤堵了陽氣通行的經絡,而陽氣得不到疏導和傳輸,就會出現類似上火的現象,我們要做的是——堅持艾灸,祛除病邪,疏導陽氣。如果中途放棄,則前功盡棄。甚至導致病邪更加猖狂。
客觀地說,艾灸上火是一種普遍現象,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會上火,因為上火屬於艾灸的一種瞑眩反應,即好轉反應,也被稱為排病反應,而艾灸後瞑眩反應有很多,比如說腹瀉、症狀加重等。
更進一步講,上火是一種正常的好現象,大部分人都會出現。因為體質和病狀不同,剛開始進行艾灸的時候,非常容易出現口乾、發熱等症狀,一般可以不用太過於顧慮,只要繼續艾灸症狀就可隨之消失的。
之所以這麼說,也是有醫學依據的。中醫講“藥不瞑眩,厥疾弗瘳”,也就說如果人體陽氣被調動起來之後,人體會有一個自我修復過程,用我們現在人常引用的話叫正邪相互抗爭的過程,這個階段就會產生一系列的排病反應。而在這個過程中,除非醫術非常高明的醫生進行操作,否則陰陽是不可能同時上升的。陰陽只要不平衡,人體就一定會有症狀出現,當我們用綜合的方法讓陰陽重新達到一個新的平衡,這樣,症狀最終就會消失了。你會發現,你身體的整體情況也會跟著上一個臺階。
灸後易上火的人群
1、上熱下寒中氣虛(詳細解釋:上熱(有上火的表現)、下寒(畏寒,手腳冰涼,特別是腳)、中氣虛(脾胃差,消化吸收差)。
2、氣血嚴重不足,稍微運動就累,兩虛。
“上火”分類大盤點
1、心火
心火的話可以分為虛實兩種,虛火表現為低熱、盜汗、心煩、口乾等;而實火表現為反覆口腔潰瘍、牙齦腫痛、口乾、小便短赤、心煩易怒等。
中醫認為,心為陽髒,其性屬火,心火是溫暖全身的主要熱量內源。心為君主之官,主神志,心主血脈,是人體的主宰,開竅於舌。火熱之邪,侵犯人體,先傷於心,火熱攻心,極易導致心火亢盛,氣血逆亂,心神不寧等一系列病理變化,出現心煩、失眠健忘、口舌生瘡等症狀。尤其是“陰虛火旺”的人,更易外感火熱,出現心煩意亂,急躁易怒,甚至神昏譫語等“火氣旺”的症狀。
2、肺火
肺火也有虛火和實火之分,肺熱盛極化火則為實火,肺陰虛而生火則為虛火。主要表現為乾咳少痰、痰中帶血、咽疼音啞、潮熱盜汗等。
3. 胃火
胃火即是胃熱。輕微胃火盛者,好像永遠吃不飽,其實是胃熱給大腦的錯覺;到火盛至某一個階段,胃部出現發炎現象,就會變成什麼都吃不下,可以說是物極必反。
典型症狀: 痘痘長、牙齦腫、口角爛。胃火分虛實兩種,虛火表現為輕微咳嗽、胃口不好、便秘、舌紅、少苔,起居失度、勞累引起上火;而實火主要表現為上腹不適、口乾口苦、大便乾硬、舌苔黃膩。
4. 肝火
肝火多由外界刺激引起,所以調整情志、穩定情緒非常重要,焦躁情緒會火上澆油,保持心情舒暢有助於調節體內的火氣。 睡眠不夠或是睡眠質量不好,也會造成肝火上升。經常熬夜也會打亂人體正常的作息時間,肝臟不能如期休息和排毒,於是只好加班加點將體內積存的雜質和毒素清除,這無疑加重了肝臟本身的負擔。
典型症狀: 頭痛頭暈、耳鳴、眼乾、口乾舌燥、口苦口臭、兩肋脹痛、睡眠不穩、身體悶熱、舌苔增厚。眼睛有眼屎、視力模糊、飛蚊症、血壓上升、兩肋脹痛。
5.腎火
主要表現為頭暈目眩、耳鳴耳聾、發脫齒搖、睡眠不安、五心煩熱、形體消瘦、腰腿痠痛等。
灸後上火怎麼辦?
1、控制時間和頻次:
即減少艾灸的時間和頻次。降低艾灸時的溫度,懸灸的話可以離面板更遠點;減少艾灸的時間,比如原來每穴灸15分鐘,那麼現在就灸10分鐘。另外可以適當的停灸,比如灸3天停1天等等。
2、先陽後陰,引火下行:
上身部位的穴位少灸,然後八髎、足三里、湧泉從上到下的艾灸,打通中間的障礙以引火下行。對於氣逆上衝,肝陽上亢等引起的病症,灸湧泉可以鎮逆下氣,灸足三里、絕骨可以引氣下行。另外,在艾灸半小時後可用艾葉泡腳。
4、灸前灸後喝溫水:
艾灸前最好喝一杯溫開水,水溫應略高於體溫為宜,在每次灸療結束後還要再補充一杯60度左右(稍微有點燙嘴)的熱水。或者可以取麥冬、熟地各約15g煮水,灸之前喝100毫升。
5、飲食調理:
飲食上面要注意避免進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少吃最好不吃醃製品等容易引起上火的食物,多進食新鮮的蔬菜水果。另外,艾灸導致的上火,可以用進食綠豆湯或者綠豆粥來達到降火的作用,因為綠豆具有清熱解毒,消除消暑煩渴的功效。
6、刮痧降火
大椎處刮痧,可以起到降火的作用!操作方法很簡單,在大椎塗上精油,用力快速刮幾下,出痧後,等10分鐘痧退之後可繼續刮。除了降火氣,刮痧還有利尿排毒、發汗排毒、清除毒素、舒筋活絡作用!
7、點刺放血
艾灸上火表現在方方面面,上面提到的是常見的幾種,另外還要看艾灸上火習慣走的路徑。有些人艾灸的餘火上頭,表現在頭面起疙瘩,或口乾舌燥、口舌生瘡等,這個時候可以用點刺放血,就在大椎穴點刺放血,或在耳尖,還可以在合谷點刺放血。
如果上火在中焦,有的人艾灸後,表現為腹脹。其實也可以在肝俞、膽俞、脾俞、胃俞部位點刺放血,還有足三里;如果上火出現在下焦,可以在八髎穴點刺放血或刮痧。
具體方法(最好在專業人士指導下操作):
用一次性點刺針,在大椎穴點刺3-4下,然後拔罐,視其出血量,如果出血很多,一兩次即可解決上火問題。如果出血量不足2毫升,可以隔日放血一次,3-5次就可以解決上火問題。
你一定會覺得點刺放血很神秘,甚至有些不敢,其實點刺針的針尖很短的,它僅夠刺破面板,對內臟是不會有一點傷害的。需要注意的是身體比較虛弱的人、有貧血傾向的人、出凝血機制不好的人(如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等)、孕婦或在月經期間經量比較大的人都不適合點刺放血。
艾灸穴位能去火
艾火透過穴位的作用,激發了真元的功能,真元又藉助艾火的力量去除寒邪,一旦寒邪被驅淨,真元就會恢復“藏而不洩”的功能,將散在外面的熱量收回來,根本就不會出現繼續上火或發燒的情況。
人體藏有“降火穴”
所謂的“降火穴”,其實就是指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作用的穴位,一般用於治療熱病高熱、臟腑鬱熱、痛腫瘡毒等各種裡熱症。
1、清心熱穴:小海、曲澤
小海:屈肘,當尺骨鷹嘴與肱骨內上髁之間凹陷處。
曲澤:位於肘橫紋中,當肱二頭肌腱的尺側緣。
2、清肺熱穴:尺澤、魚際
尺澤:在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橈側凹陷處,微屈肘取穴。
魚際:在手拇指本節(第1掌指關節)後凹陷處,約當第1掌骨中點橈側,赤白肉際處。
3、清腸胃熱穴:曲池、合谷、內庭
曲池:人體曲池穴位於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穴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
合谷:即“虎口”,在手背,第1、2掌骨間,當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
內庭:足背第2、第3趾間,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
4、清肝膽熱穴:陽陵泉、太沖穴、行間穴。
陽陵泉:在小腿外側,當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
太沖穴:在行間上二寸的凹陷中。它能在怒髮衝冠時瀉火入眠;也能在頭暈腦脹時降壓氣爽;在有氣無力時補足血氣;能在月經不調時調理周到。
行間穴:第一、二腳趾縫紋端。該穴最善治頭面之火,例如目赤腫疼、面熱鼻血、心裡煩熱、燥咳失眠,酒精脂肪肝。故稱“瀉行間火而熱自清”。
5、清熱解毒穴:耳尖、八邪、八風、湧泉
民間流傳灸後調養口訣是:灸後風寒須謹避,七情莫過慎起居,切忌生冷與厚味,唯食素淡最適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