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請叫我男男哥
-
2 # 使用者7146164132225
1、曌
中國歷史上的唯一女皇武則天登基後,她想給自己取一個非常適合自己的名字,既要表達出自己的獨特之處,並且把自己的光輝也展現出來。
可是取什麼字才能讓自己顯得與眾不同呢?如果用一些熟悉的漢字肯定不能體現,於是武則天決定給自己造一個從來沒有的字出來,這樣肯定就沒有重複了。
說造就造,當時人們對日月特別崇拜,都覺得日月是神聖的。武則天就把自己比喻成了日月,想讓自己和日月一樣永遠高掛在天空,所以就有了那個字——曌。
2、籌
清初,名人徐韜給一位朋友寫信,最後的祝頌語獨出心裁地用上“籌安”一詞。友人初讀不解,經反覆琢磨,才恍然大悟,乃為“個個壽安”的意思。
“籌”字拆開,是“個個壽”,用法十分絕妙。
3、午
有個叫李安義的去拜訪富人鄭生,鄭生推說外出不肯迎客,李安義便在他家門上寫了個大大的“午”字,就離去了。
別人問這是為何,李安義答道:“牛不出頭罷了。”
這裡以“午”字寓“牛不出頭”,來嘲諷富人不肯出面迎客,拆字如此巧妙!
4、團
一天上午,“團”在逛街,突然見到了“員”,他熱情地上去打招呼:“你好啊!圓!”
“員”說:“我不認識你啊?”
“團”說:“我們之前還在一起去給人家拜年,祝人家閤家團圓,怎麼天氣一熱,你把外套脫掉了,就不認識我了?”
5、萬
有一年,老翁聘請了一位楚國的讀書人教他的兒子認字。第一天上學,老師用毛筆在白紙上寫了一筆,告訴他兒子說:“這是個‘一’字。”他兒子學得很認真,牢牢地記住了,回去後就寫給老翁看:“我學了一個字——‘一’。”老翁見兒子學得用功,看在眼裡,喜在心裡。
第二天上學,老師又用毛筆在紙上寫了兩筆,說:“這是個‘二’字。”這回,兒子不覺得有什麼新鮮了,記住了就回家了。到了第三天,老師用毛筆在紙上寫了三筆,說:“這是個‘三’字。”
兒子眼珠一轉,彷彿悟到了什麼,學也不上了,扔下筆就興高采烈地奔回去找到父親說:“認字實在簡單,孩兒已經學成了。現在不用麻煩先生了,免得花費這麼多的聘金請先生,請父親把先生辭退了吧。”見到兒子這麼聰明,老翁高興地準備了酬金辭退了老師。
過了幾天,老翁想請一位姓萬的朋友來喝酒,就吩咐兒子一大早起來寫個請帖。兒子滿口答應了:“行,這還不容易嗎?看我的吧。”
老翁看兒子滿有把握,就放心地去做其他的事情了。時間慢慢地過去,眼看太陽都快偏西了,還不見兒子寫好,老翁不禁有些急了:“兒子這是怎麼了?”等了又等,老翁終於不耐煩了,親自到兒子房裡去催促。
進得門來,老翁見兒子愁眉苦臉地坐在桌邊,紙在地上拖得老長,上面盡是黑道道。
兒子正拿著一把沾滿墨的木梳在紙上畫著,一見父親進來便埋怨道:“天下的姓氏那麼多,他為什麼偏偏姓萬呢?我借來了母親的木梳,一次可以寫20多劃,從一大早寫到現在,手都酸了,也才寫了不到3000劃!萬字真難寫呀!”
-
3 # 18609993627
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
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佈者。
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最近幾十年,中國考古界先後釋出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這些資料主要是指原始社會晚期及有史社會早期出現在陶器上面的刻畫或彩繪符號,另外還包括少量的刻寫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號。可以說,它們共同為解釋漢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據。
透過系統考察、對比遍佈中國各地的19種考古學文化的100多個遺址裡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劃符號,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蘊智認為,中國最早的刻劃符號出現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
作為專業工作者,他試圖透過科學的途徑比如綜合運用考古學、古文字構形學、比較文字學、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進一步對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從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漢字發生、發展的一些頭緒。
然而情況並不那麼簡單,除了已有鄭州商城遺址、小雙橋遺址(該遺址近年先後發現10餘例商代早期朱書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號則零星分散,彼此缺環較多,大多數符號且與商代文字構形不合。還有一些符號地域色彩較重、背景複雜。
回覆列表
漢字起源說
結繩說、八卦說、刻契說、倉頡造字說、刻劃說和圖畫說。
1、結繩說:在文字產生之前,古人們靠結繩記事、認事,此舉起到了幫助人們記憶的作用。《周易·繫辭下》:“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漢代鄭玄注:“結繩為約,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
《莊子·胠篋》篇雲:“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慄陸氏、驪畜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伏羲氏、神農氏,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又如《周易正義》引《虞鄭九家義》: “古者無文字,其有約誓之事,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
結之多少,隨物眾寡;各執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東漢以後,不少人把漢字起源附會於結繩。
2、八卦說:關於八卦的起源說法不一,有摹象說、星象說、數說和楊雄的“亥”為物之源說等等。《周易·繫辭》雲:“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這段話提到八卦源自庖犧氏對自然客觀世界的摹象,這與“依類象形”而作的漢字的起源是相似的。孔安國《尚書》序(屬偽作,但年代甚古)裡說:“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把八卦和書契(文字)的作用相提並論,把漢字的起源與八卦聯絡起來。
3、倉頡造字說:相傳倉頡是黃帝時期的史官,漢字的創造者。
黃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聯盟的領袖,由於社會進入較大規模的部落聯盟階段,聯盟之間外交事務日益頻繁,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盟聯共享的交際符號,於是蒐集及整理共享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倉頡的手上了。《韓非子·五蠹》:“古者倉頡之作書也,自環者謂之私,背私謂之公,公私之相背也,乃倉頡固以知之矣。”
“倉頡造字說”在戰國時即已流行。
《呂氏春秋·君守》說:“倉頡作書,后稷作稼。”到了秦漢時代,這種傳說更加盛行。漢許慎《說文解字序》:“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和“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
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佈者。
4、刻劃說:郭沫若先生立足於半坡陶符與殷商甲骨文的比較考察,認為早期的文字可以從結構上分為“刻劃”和“圖畫”兩大系統,“刻劃系統是結繩、契木的演進,為數不多,這一系統應該在圖形系統之前”。
從半坡和姜寨發現的刻劃符號來看,有的是數字,有的是單字。許多現代學者認為它已有固定的音形義,當為漢字之源頭。
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蘊智認為:中國最早的刻劃符號出現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 對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從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漢字發生、發展的一些頭緒。
然而情況並不那麼簡單,除了已有鄭州商城遺址、小雙橋遺址(該遺址先後發現10餘例商代早期朱書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號則零星分散,彼此缺環較多,大多數符號且與商代文字構形不合。還有一些符號地域色彩較重、背景複雜。
據悉,從考古發掘的出土文字資料來看,中國至少在虞夏時期已經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考古工作者曾經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壺上,發現有毛筆朱書的“文”字。這些符號都屬於早期文字系統中的基本構形,可惜這樣的出土文字資訊迄今仍然稀少。
大約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遺址等仰韶文化遺址的陶器外壁,已經出現刻劃符號,共達五十多種。它們整齊規劃,並有一定規律性,具備簡單文字的特徵,可能是中國文字的萌芽。
5、圖畫說:關於漢字的起源,歷史上曾盛行“河圖洛書說”。《周易·繫辭上》:“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竹書紀年》指出:“黃帝軒轅五十年秋七月庚申,鳳鳥至,帝祭於洛水”沈約注:“龍圖出河,龜書出洛,赤文篆字,以授軒轅。”《河圖·玉版》:“倉頡為帝,南巡狩,發陽虛之山,臨於元扈洛之水,靈龜負書,丹甲青文,以授之。”
部分近現代學者認為,漢字真正起源於原始圖畫。一些出土文物上刻劃的圖形,很可能與文字有淵源關係。漢字主要起源於記事的象形性圖畫,象形字是漢字體系得以形成和發展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