鯉魚:屬於底棲雜食性魚類,葷素兼食。餌譜廣泛,吻骨發達,常拱泥攝食。鯉魚又是低等變溫動物,體溫隨水溫變化而變化,無須靠消耗能量以維持恆定體溫,所以需餌攝食總量並不大。同時鯉魚與多數淡水魚一樣屬於無胃魚種,且腸道細短,新陳代謝速度快,故攝食習性為少吃勤食。鯉魚的消化功能同水溫關係極大,攝食的季節性很強。冬季(尤其在冰下)基本處於半休眠停食狀態,體內脂肪一冬天消耗殆盡,春季一到,便急於攝食高蛋白食物予以補充。深秋時節,冬季臨近,為了積累脂肪,也會出現一個“抓食”高峰期,而且也是以高蛋白餌料為主。因此初春。深秋垂釣鯉魚,要以蚯蚓、河蝦等動物性餌料為主。春季過後,隨著氣溫升高,魚的攝食量變大,餌的質量已不主要,數量則上升為第一位。因此在暮春、整個夏季、初秋的一個相當漫長的時期裡,鯉魚都以素食為主。此時垂釣,應使用面餌、糟食等。
鯰魚:俗稱塘蝨。鯰的同類幾乎是分佈在全世界,多數種類是生活在池塘或河川等的淡水中,但部分種類生活在海洋裡。
普遍的體上沒有鱗,有扁平的頭和大口,口的周圍有數條長鬚,利用此須能辨別出味道,這是它的特徵。
夜行性,白天靜靜地藏在河底的坑裡或樹根下。食量大,如多瑙河鯰的大型種類會襲擊小型的水鳥或老鼠。
鯰魚的卵有毒,誤食會導致嘔吐、腹痛、腹瀉、呼吸困難,情況嚴重的會造成癱瘓。
除鯰魚的魚子有雜味不宜使用以外,全身是寶,鯰魚是名貴的營養佳品,早在史書中就有記載,可以和魚翅、野生甲魚想媲美,它的食療作用和藥用價值是其他魚類所不具備的,獨特的強精壯骨和益壽作用是它獨具的亮點。
鯰魚營養豐富,每100克魚肉中含水分64.1克、蛋白質14.4克,並含有多種礦物質和微量元素。
鱒魚:
鱒魚屬鮭目,鮭科,是一類很有價值的垂釣魚和食用魚,全世界大約也只有10種左右。
它們通常都棲息在淡水中,喜歡生活在冷水中,10-16度是最適當的,6-23度會減少他們繁殖或捕食的慾望及能力,到了23度以上就致命了。有幾種到繁殖季節會遊入海中。鱒魚和大馬哈魚同目同科,有親密的親緣關係。現在不少地方都很和重視人工繁殖和飼養鱒魚。
鱒魚主要屬於兩個屬,大馬哈魚屬和紅點鮭屬。大馬哈魚屬包括大馬哈魚和幾種鱒魚,紅點鮭屬包括幾種也可以稱為紅點鮭的鱒魚。這兩屬鱒魚的區別主要在於它們的身體的顏色不同,嘴上面的犁骨及牙齒的形狀不一樣。紅點鮭屬鱒魚在比較黑的膚色上有紅色或者乳白色的斑點。紅點鮭的旬船形而不是平直的。大馬哈魚屬的鱒魚膚色比較淡一些,上面有紅色或者黑色的斑點,牙齒比較稀疏。
由於生理結構不規則,身體的顏色和習性差別大,鱒魚是最難分類的魚類之一。加上人工飼養和雜交以及外來品種的引進,使得鱒魚的分類更加複雜。有幾種原先劃分為斑鱒屬的鱒魚現在普遍認為應劃歸大馬哈魚屬。褐鱒魚是現在唯一劃為斑鱒魚屬的鱒魚,也是鱒魚中的瀕危動物。
鱒魚一般棲息在比較涼的淡水中,尤其是湍急的溪流和較深的池塘裡。原先主要產於北半球,現在被廣泛地引入世界各地。它們的食物主要是昆蟲、小魚和它們的卵以及甲殼類動物。鱒魚在春天和秋天產卵,雌魚在河底砂礫層中挖出洞來,然後把卵產在洞裡。那些棲息在海中的鱒魚這進修也會返回內河產卵。卵孵化的時間大約是2—3個月,剛孵出來的小魚苗離開洞以後,依靠浮游生物為生。
鱭
鱭:身體側扁,長約十釐米,銀白色。生活在海洋中,春季或初夏到河中產卵。俗稱“鳳尾魚”。
鯡行目,鯷科,鱭屬。俗稱:刀魚,刀鱭,毛花魚,野毛魚,鳳尾魚。英文名:Estuarine tapertail anchovy 。
體長,甚側扁,背部較平直,胸、腹部具稜鱗。頭側扁,口大而斜,半下位。上頜骨遊離,向後延伸至胸鰭基部;上下頜骨、口蓋骨、犁骨上均有細齒。眼小,鰓孔大;全體被有薄而透明的圓鱗,無側線。胸鰭前6根鰭條延長,遊離成絲狀,末端可達臀鰭起點。腹鰭小,臀鰭很長,鰭條在90根以上,基部後方與尾鰭基相連,基部長超過體長的一半,尾鰭極短小。體背和頭部稍帶灰黑色,側面和腹部銀白色。
鱭魚為洄游性魚類,平時生活在海里。每年2-3月份成熟的個體,成群由海入江,沿江而上進行生殖洄游,其魚群組成以3-4齡為多。在沿江上溯過程中,部分進入通江的湖泊或支流,在長江洄游最遠的可達洞庭湖,在岳陽市城陵磯以上的幹流就少見了。當年幼魚順流而下,聚集在海口鹹淡水中生活,第二年才開始入海生長肥育。鱭在長江中產卵時間約在4-6月,5月上、中旬為最盛期。成熟魚群進入沿江湖泊、支流或者在幹流淺水彎道、流速較緩的地區產卵。受精卵漂浮於水的上層進行發育孵化。鱭魚食動物性餌料,成魚以小魚和蝦為食,幼魚則以端足類、枝角類、橈足類為食。在產卵洄游時期的成魚很少攝食。鱭魚的生長以第3年增長速度最快,個體比鱭屬其它種為大,3-4齡魚每尾重90-140克,體長23.2-34.2釐米。
鱭的分佈很廣,在錢塘江、長江、黃河、遼河以及其它各省與東海、黃海、渤海相通的江河中均產,但以長江產量最高。1976年長江鱭魚的產量達350萬公斤。
魷
魷:生活在海洋中的一種軟體動物,跟烏賊同類,體形也相似,肉可以鮮食或做成乾製品。
魷魚yóuyú
槍烏賊的通稱。生活在海洋中的一種軟體動物,形狀略似烏賊,但稍長,體蒼白色,有淡褐色斑點,尾端呈菱形,觸角短,有吸盤。亦稱“槍烏賊”,“柔魚”。
魴
魴:屬鯉形目,鯉科,鮊亞科,魴屬。俗稱:三角鯿,烏鯿,平胸鯿。英文名:Black bream 。
體高,甚側扁,呈菱形,頭後背部隆起。頭小,口端位;上下頜前緣均具發達的角質層。腹稜僅自腹鰭基部至肛門;背鰭具光滑硬刺,其長度顯著大於頭長;尾柄長大於或等於尾柄高。體背部青灰色,兩側淺灰色帶有淺綠色澤,腹部銀白,每個鱗片後部較深,各鰭呈青灰色。
魴在流水或靜水水體中都有。尤喜棲息於底質為淤泥或石礫、而有沉水植物和淡水殼菜的敞水區。在生殖季節,成熟親魚群集於有流水的場所進行繁殖;到初春就遊至江河港汊和附屬水體的沿岸覓食。魴屬雜食性魚類,幼魚以淡水殼菜為主食,其次是昆蟲和軟體動物的幼體;成魚以水生植物為主食,其次是淡水殼菜。性成熟個體為3齡,體重約1公斤左右。產卵場要求水流有顯著的流動。
分佈廣,黑龍江、鴨綠江、遼河、黃河、淮河、長江中下游、錢塘江、閩江等水系均產。
生長較快,個體較大,最大個體可達5公斤左右,在天然水域中有一定的產量。肉味鮮美,質細嫩,含脂量高。每百可食部分含蛋白質18.5克,脂肪6.6-8.0克,碳水化合物0.2克,熱量134千卡,鈣76毫克,磷211毫克,鐵2.2毫克。自古以來,頗受人民大眾歡迎,視其為上等食用魚類。早在二千年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很喜愛吃這種魚,如《詩經》中便有“豈其食魚,必河之魴”的詩句。魴、團頭魴和鯿的形態特徵均極相似,古代統稱之為“魴”或“鯿”。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道:“魴,方也;鯿,扁也”。可見魴和鯿是根據它們的外形而得名的。
鱸:
鱸 〔~魚〕體側扁,嘴大,鱗細,背灰綠色,腹面白色,身體兩側和背鰭有黑斑。生活在近海,秋末到河口產卵。為常見的食用魚類。
鮨科Serranidae,學名Lateolabrax japonicus (Cuvier et Valenciennes) ,俗稱鱸板、鱸子、板鱸、四鰓魚、七星鱸、花鱸、魯魚、花寨、大板、中板。英文名Japanese seabass
【形態特徵】體延長而側扁,一般體長30~40釐米,體重400~1000克、眼間隔微凹。其間有4條隆起線。口大,下頜長於上頜。吻尖,牙細小,在兩頜、犁骨及顎骨上排列成絨毛狀牙帶。前鰓蓋骨後緣有細鋸齒,隅角及下緣有鈍棘。側線完全與體背緣平行、體被細小櫛鱗,皮層粗糙,鱗片不易脫落、體背側為青灰色。腹側為灰白色,體側及背鰭鰭棘部散佈著黑色斑點。隨年齡增長,斑點逐漸不明顯。背鰭2個稍分離。第一背鰭發達並有12根硬棘。第二背鰭由13根鰭條組成;腹鰭位於胸鰭始點稍後方。第二背鰭基部淺黃色,胸鰭黃綠色,尾鱔叉形呈淺褐色。
【產地、產季】鱸魚分佈於太平洋西部、中國沿海及通海的淡水水體中均產之,黃海、渤海較多。為常見的經濟魚類之一,也是發展海水養殖的品種。主要產地是青島、石島、秦皇島及舟山群島等地、漁期為春、秋兩季,每年的10~11月份為盛漁期。喜棲息於河口鹹淡水,也能生活於淡水。性兇猛,以魚、蝦為食。個體大,最大可長至30~50市斤,一般為3~5市斤。
【經濟價值】鱸魚肉質堅實潔白,不僅營養價值高而且口味鮮美。鱸魚因其體表膚色有差異而分白鱸和黑鱸。黑鱸的黑色斑點不明顯,除腹部灰白色外,背側為古銅色或暗棕色;白鱸魚體色較自,兩側有不規則的黑點。
鱸魚是出口品種,其英文名為 Japanesw sea bass,輸往國別和地區:日本,香港、澳門。出口口岸:遼寧、河北、天津、山東、江蘇、上海、浙江。
鯉魚:屬於底棲雜食性魚類,葷素兼食。餌譜廣泛,吻骨發達,常拱泥攝食。鯉魚又是低等變溫動物,體溫隨水溫變化而變化,無須靠消耗能量以維持恆定體溫,所以需餌攝食總量並不大。同時鯉魚與多數淡水魚一樣屬於無胃魚種,且腸道細短,新陳代謝速度快,故攝食習性為少吃勤食。鯉魚的消化功能同水溫關係極大,攝食的季節性很強。冬季(尤其在冰下)基本處於半休眠停食狀態,體內脂肪一冬天消耗殆盡,春季一到,便急於攝食高蛋白食物予以補充。深秋時節,冬季臨近,為了積累脂肪,也會出現一個“抓食”高峰期,而且也是以高蛋白餌料為主。因此初春。深秋垂釣鯉魚,要以蚯蚓、河蝦等動物性餌料為主。春季過後,隨著氣溫升高,魚的攝食量變大,餌的質量已不主要,數量則上升為第一位。因此在暮春、整個夏季、初秋的一個相當漫長的時期裡,鯉魚都以素食為主。此時垂釣,應使用面餌、糟食等。
鯰魚:俗稱塘蝨。鯰的同類幾乎是分佈在全世界,多數種類是生活在池塘或河川等的淡水中,但部分種類生活在海洋裡。
普遍的體上沒有鱗,有扁平的頭和大口,口的周圍有數條長鬚,利用此須能辨別出味道,這是它的特徵。
夜行性,白天靜靜地藏在河底的坑裡或樹根下。食量大,如多瑙河鯰的大型種類會襲擊小型的水鳥或老鼠。
鯰魚的卵有毒,誤食會導致嘔吐、腹痛、腹瀉、呼吸困難,情況嚴重的會造成癱瘓。
除鯰魚的魚子有雜味不宜使用以外,全身是寶,鯰魚是名貴的營養佳品,早在史書中就有記載,可以和魚翅、野生甲魚想媲美,它的食療作用和藥用價值是其他魚類所不具備的,獨特的強精壯骨和益壽作用是它獨具的亮點。
鯰魚營養豐富,每100克魚肉中含水分64.1克、蛋白質14.4克,並含有多種礦物質和微量元素。
鱒魚:
鱒魚屬鮭目,鮭科,是一類很有價值的垂釣魚和食用魚,全世界大約也只有10種左右。
它們通常都棲息在淡水中,喜歡生活在冷水中,10-16度是最適當的,6-23度會減少他們繁殖或捕食的慾望及能力,到了23度以上就致命了。有幾種到繁殖季節會遊入海中。鱒魚和大馬哈魚同目同科,有親密的親緣關係。現在不少地方都很和重視人工繁殖和飼養鱒魚。
鱒魚主要屬於兩個屬,大馬哈魚屬和紅點鮭屬。大馬哈魚屬包括大馬哈魚和幾種鱒魚,紅點鮭屬包括幾種也可以稱為紅點鮭的鱒魚。這兩屬鱒魚的區別主要在於它們的身體的顏色不同,嘴上面的犁骨及牙齒的形狀不一樣。紅點鮭屬鱒魚在比較黑的膚色上有紅色或者乳白色的斑點。紅點鮭的旬船形而不是平直的。大馬哈魚屬的鱒魚膚色比較淡一些,上面有紅色或者黑色的斑點,牙齒比較稀疏。
由於生理結構不規則,身體的顏色和習性差別大,鱒魚是最難分類的魚類之一。加上人工飼養和雜交以及外來品種的引進,使得鱒魚的分類更加複雜。有幾種原先劃分為斑鱒屬的鱒魚現在普遍認為應劃歸大馬哈魚屬。褐鱒魚是現在唯一劃為斑鱒魚屬的鱒魚,也是鱒魚中的瀕危動物。
鱒魚一般棲息在比較涼的淡水中,尤其是湍急的溪流和較深的池塘裡。原先主要產於北半球,現在被廣泛地引入世界各地。它們的食物主要是昆蟲、小魚和它們的卵以及甲殼類動物。鱒魚在春天和秋天產卵,雌魚在河底砂礫層中挖出洞來,然後把卵產在洞裡。那些棲息在海中的鱒魚這進修也會返回內河產卵。卵孵化的時間大約是2—3個月,剛孵出來的小魚苗離開洞以後,依靠浮游生物為生。
鱭
鱭:身體側扁,長約十釐米,銀白色。生活在海洋中,春季或初夏到河中產卵。俗稱“鳳尾魚”。
鯡行目,鯷科,鱭屬。俗稱:刀魚,刀鱭,毛花魚,野毛魚,鳳尾魚。英文名:Estuarine tapertail anchovy 。
體長,甚側扁,背部較平直,胸、腹部具稜鱗。頭側扁,口大而斜,半下位。上頜骨遊離,向後延伸至胸鰭基部;上下頜骨、口蓋骨、犁骨上均有細齒。眼小,鰓孔大;全體被有薄而透明的圓鱗,無側線。胸鰭前6根鰭條延長,遊離成絲狀,末端可達臀鰭起點。腹鰭小,臀鰭很長,鰭條在90根以上,基部後方與尾鰭基相連,基部長超過體長的一半,尾鰭極短小。體背和頭部稍帶灰黑色,側面和腹部銀白色。
鱭魚為洄游性魚類,平時生活在海里。每年2-3月份成熟的個體,成群由海入江,沿江而上進行生殖洄游,其魚群組成以3-4齡為多。在沿江上溯過程中,部分進入通江的湖泊或支流,在長江洄游最遠的可達洞庭湖,在岳陽市城陵磯以上的幹流就少見了。當年幼魚順流而下,聚集在海口鹹淡水中生活,第二年才開始入海生長肥育。鱭在長江中產卵時間約在4-6月,5月上、中旬為最盛期。成熟魚群進入沿江湖泊、支流或者在幹流淺水彎道、流速較緩的地區產卵。受精卵漂浮於水的上層進行發育孵化。鱭魚食動物性餌料,成魚以小魚和蝦為食,幼魚則以端足類、枝角類、橈足類為食。在產卵洄游時期的成魚很少攝食。鱭魚的生長以第3年增長速度最快,個體比鱭屬其它種為大,3-4齡魚每尾重90-140克,體長23.2-34.2釐米。
鱭的分佈很廣,在錢塘江、長江、黃河、遼河以及其它各省與東海、黃海、渤海相通的江河中均產,但以長江產量最高。1976年長江鱭魚的產量達350萬公斤。
魷
魷:生活在海洋中的一種軟體動物,跟烏賊同類,體形也相似,肉可以鮮食或做成乾製品。
魷魚yóuyú
槍烏賊的通稱。生活在海洋中的一種軟體動物,形狀略似烏賊,但稍長,體蒼白色,有淡褐色斑點,尾端呈菱形,觸角短,有吸盤。亦稱“槍烏賊”,“柔魚”。
魴
魴:屬鯉形目,鯉科,鮊亞科,魴屬。俗稱:三角鯿,烏鯿,平胸鯿。英文名:Black bream 。
體高,甚側扁,呈菱形,頭後背部隆起。頭小,口端位;上下頜前緣均具發達的角質層。腹稜僅自腹鰭基部至肛門;背鰭具光滑硬刺,其長度顯著大於頭長;尾柄長大於或等於尾柄高。體背部青灰色,兩側淺灰色帶有淺綠色澤,腹部銀白,每個鱗片後部較深,各鰭呈青灰色。
魴在流水或靜水水體中都有。尤喜棲息於底質為淤泥或石礫、而有沉水植物和淡水殼菜的敞水區。在生殖季節,成熟親魚群集於有流水的場所進行繁殖;到初春就遊至江河港汊和附屬水體的沿岸覓食。魴屬雜食性魚類,幼魚以淡水殼菜為主食,其次是昆蟲和軟體動物的幼體;成魚以水生植物為主食,其次是淡水殼菜。性成熟個體為3齡,體重約1公斤左右。產卵場要求水流有顯著的流動。
分佈廣,黑龍江、鴨綠江、遼河、黃河、淮河、長江中下游、錢塘江、閩江等水系均產。
生長較快,個體較大,最大個體可達5公斤左右,在天然水域中有一定的產量。肉味鮮美,質細嫩,含脂量高。每百可食部分含蛋白質18.5克,脂肪6.6-8.0克,碳水化合物0.2克,熱量134千卡,鈣76毫克,磷211毫克,鐵2.2毫克。自古以來,頗受人民大眾歡迎,視其為上等食用魚類。早在二千年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很喜愛吃這種魚,如《詩經》中便有“豈其食魚,必河之魴”的詩句。魴、團頭魴和鯿的形態特徵均極相似,古代統稱之為“魴”或“鯿”。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道:“魴,方也;鯿,扁也”。可見魴和鯿是根據它們的外形而得名的。
鱸:
鱸 〔~魚〕體側扁,嘴大,鱗細,背灰綠色,腹面白色,身體兩側和背鰭有黑斑。生活在近海,秋末到河口產卵。為常見的食用魚類。
鮨科Serranidae,學名Lateolabrax japonicus (Cuvier et Valenciennes) ,俗稱鱸板、鱸子、板鱸、四鰓魚、七星鱸、花鱸、魯魚、花寨、大板、中板。英文名Japanese seabass
【形態特徵】體延長而側扁,一般體長30~40釐米,體重400~1000克、眼間隔微凹。其間有4條隆起線。口大,下頜長於上頜。吻尖,牙細小,在兩頜、犁骨及顎骨上排列成絨毛狀牙帶。前鰓蓋骨後緣有細鋸齒,隅角及下緣有鈍棘。側線完全與體背緣平行、體被細小櫛鱗,皮層粗糙,鱗片不易脫落、體背側為青灰色。腹側為灰白色,體側及背鰭鰭棘部散佈著黑色斑點。隨年齡增長,斑點逐漸不明顯。背鰭2個稍分離。第一背鰭發達並有12根硬棘。第二背鰭由13根鰭條組成;腹鰭位於胸鰭始點稍後方。第二背鰭基部淺黃色,胸鰭黃綠色,尾鱔叉形呈淺褐色。
【產地、產季】鱸魚分佈於太平洋西部、中國沿海及通海的淡水水體中均產之,黃海、渤海較多。為常見的經濟魚類之一,也是發展海水養殖的品種。主要產地是青島、石島、秦皇島及舟山群島等地、漁期為春、秋兩季,每年的10~11月份為盛漁期。喜棲息於河口鹹淡水,也能生活於淡水。性兇猛,以魚、蝦為食。個體大,最大可長至30~50市斤,一般為3~5市斤。
【經濟價值】鱸魚肉質堅實潔白,不僅營養價值高而且口味鮮美。鱸魚因其體表膚色有差異而分白鱸和黑鱸。黑鱸的黑色斑點不明顯,除腹部灰白色外,背側為古銅色或暗棕色;白鱸魚體色較自,兩側有不規則的黑點。
鱸魚是出口品種,其英文名為 Japanesw sea bass,輸往國別和地區:日本,香港、澳門。出口口岸:遼寧、河北、天津、山東、江蘇、上海、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