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史編劇王小小

    先秦大家都叫子是沒錯,比如老子 孟子 孔子 這些叫法都是在歷史上一定影響力的人物,但屈原並非是有影響力的人物。

    屈原雖然是楚國的大臣,但屈原出點子要求聯合齊國抗擊秦國,不但遭到反對派的抵制,而且屈原就是這樣被流放到汨羅江邊生活。

    屈原的確是詩歌的鼻祖,他的離騷,九歌,湘夫人都是很經典的作品,那也是後來的人呢對屈原詩歌的發現。

    在當時那個社會屈原是不被看好,更被提重用兩個字了,屈原的詩歌都是憂國憂民的,讀來都是很感人,但是在當時的楚國不認可屈原的詩歌。當時楚懷王,壓根就看不上屈原,屈原的話也根本不當回事,根本就聽不進。

    所以,屈原被流放後,得知秦將白起攻下了楚國,屈原自己跳汨羅江自殺了,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

    屈原不能稱子 只是普通文學的原因,是屈原當時就不被看好,而是死後的人才記得他的好,所以,屈原的詩歌在當時是沒有一點影響的詩歌,就別提稱 稱呼子的事情了。

  • 2 # 待曉兒

    屈原被稱為“屈子”的時候確實不多,並且幾乎都集中在距離其生活年代較遠的時候。

    比如唐代時候有“沅湘流不盡, 屈子怨何深”的詩句,到了明代、近代之後逐漸多了起來,現當代又不這樣稱呼了。

    這是因為,屈原的形象在當時是有爭議的,我們今天所認為的其愛國、憂民等情懷有一個形成的過程,並不是最開始就認為屈原具有這樣的品質。

    甚至,在比較長的一段時間裡,屈原被視作一個略有反面的形象。

    兩漢魏晉對於《離騷》是否為“經”有爭議,對於屈原頗有微詞

    屈原的代表作《離騷》在漢朝並不像今天僅僅視為一部抒情類的文學作品,在一段時間裡認為其是儒家經典,所以又被稱為《離騷經》。

    所以,寫下《離騷經》的屈原自然也就被奉為儒家的聖賢。

    這個評價了不得,儒家的經典作者都是像孔子、孟子這樣的聖人,而屈原在當時也是同等的地位。

    當時有很多名流都非常推崇屈原作品中的“儒學”思想,其實也是推崇其忠君愛國的情懷。

    比如,漢武帝喜歡離騷,淮南王劉安曾經因之作《離騷傳》,認為其:

    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

    “傳”本身就是為了“解經”,比如《春秋》就有“三傳”,都是解讀《春秋》的著作。劉安將這本書稱作《離騷傳》,就是把《離騷》看做了儒家經典,甚至稱《離騷》可與日月爭光。

    連朱買臣也因為會用原汁原味的楚語讀《離騷》而被漢武帝所器重,可見當時的影響。

    王逸更是認為,《離騷》是一部繼承了《詩經》傳統的作品,其中蘊藏著儒家悲憫的情懷:

    《離騷》之文,依《詩》取興,引類譬諭。其詞溫而雅,其義皎而朗。

    持同樣觀點的人還有很多,比如漢宣帝、揚雄等人,都是名家。

    所以在這一段時間裡,《離騷》的地位非常高,被劃入了聖人之作中,屈原的地位也自然是極高的。

    但好景不長,有一些名家站出來反對將屈原的《離騷》納入經典之中,要將其“經”的字尾摘掉。

    其理由也非常合理。

    認為從作品來說,《離騷》並不符合儒家的宗旨。

    其中主動記述了很多鬼神之事,與儒家“不語怪力亂神”的宗旨相違背;而其所描寫的那些神話故事,儒家“經傳”裡要麼沒有記載,要不與之不同,認為其根據儒家經典來立意取材的,皆屬牽強附會。

    而從屈原本人來說,他算不得一個濟世為民、品德高尚的人。

    其中以《漢書》的作者班固最為激烈,認為淮南王所說的“與日月爭光”言辭太過,並且直接指責了屈原的行為:

    露才揚己,責數懷王,怨惡椒蘭,愁神苦思,強非其人,忿懟不容,沉江而死。

    總結來說,就是認為屈原“露才揚己”,自己鋒芒畢露,是為了彰顯楚王的昏庸;而被放逐之後,更是“怨懟沉江”,陷君王於不義。

    正常的聖賢應該是,如果君主平庸,他應該將其引導至正途,這樣才於國有利,而不是像屈原一般言辭激烈,指斥楚王;而被放逐之後,即使是誤會蒙冤,也應該“哀而不怨”,盡到一個臣子的本分,而不是像屈原那樣,因怨恨楚王就沉江自殺。

    班固的這一說法可以說非常有力,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離騷》被摘去了“經典”頭銜,只能作為一篇文學作品來看待。

    但是,無論是班固還是後人,都不是反感屈原,而是論證屈原所作所為不符合儒家的一貫作風,所以不能是聖賢,其作品也不是“經典”。

    相反,如果不將其作為儒家經典來看,屈原的憂國情懷是讓後人敬佩的,所以歷來詩人多有歌詠。

    那麼,既然《離騷》從經典地位退化為普通的文學作品,屈原也就從聖賢地位跌落至詩人、能臣,這個落差需要一些時間來進行撫平。

    這樣一種心理的影響下,“屈子”的稱呼顯然就不合適了,雖然有一些作品中依然稱呼其“屈子”,但數量相對較少。

    “屈子”的稱呼與先秦時期的諸子不是一個概念

    “子”這一稱呼在最初雖然是表示尊稱,但幾乎所有的男子都稱“子”,那在實際上其實是一個普遍的客氣說法而已,有點類似今天的“先生”。

    在最初,這個“子”字是加在“字”之前的。

    古代男嬰降生,三個月之後會取名,但要在冠禮之上才會取“字”。而這個“字”也不是自己家人取的。

    在冠禮上,要請一位和其父輩相交甚好的友人蔘加,“字”由這個人所賜予。

    看過《雪中悍刀行》的朋友應該還記得,主角徐鳳年的字不是其父徐驍所取,而是來自於其肱股謀臣李義山。這就是對古典的傳統瞭解比較深的作者才能注意到的細節。

    而最初取字往往都是“單字”,比如“管夷吾字仲”這樣的取法。

    而為了表示尊敬,往往會在字的前面加上“子”,比如顏回,字“淵”,一般都稱其為“子淵”;伍員,字“胥”,一般稱其為“伍子胥”。

    所以在當時很多時候都直接以姓氏加上一個“子”來稱呼男子,這在春秋時期比較常見。

    但是在後來,稱“子”就變成一種尊稱了,這個時間大概在春秋戰國之交,具體時間不能確定,只能根據一些典籍來推斷。

    《論語》當中稱呼眾弟子一般都是稱“字”,比如“子路”、“子貢”等等,但是有兩個人是沒有這樣稱呼的,一個是有若;另一個是曾參。

    前者被稱為“有子”;後者被稱為“曾子”。

    所以有人認為《論語》有可能是二者門人整理編纂的,區別對待,用了尊稱。

    這一時期明顯是早於屈原生活的年代,“子”也是一個比較正式的尊稱了,所以雖然當時還有人這樣稱呼屈原,但其“字”已經不再加上“子”了。

    屈平,字原,不再有“子原”這樣的用法。

    當這樣的做法成為了一個傳統的時候,儒家學者對於冠上“子”這樣的稱呼就比較敏感,屈原在最初也被稱為“屈子”,和他被當做儒家聖賢有關,但隨著其地位的下滑,這一稱呼就不再適用了。

    而諸如唐代、明代以及近代以來對於屈原用了很多“屈子”的稱呼,其實是採用了“子”表達尊敬、崇拜的含義,和儒家以及春秋戰國諸子並不相同。

    而在現當代隨著白話文的普及,也就不再稱呼其為“屈子”,區分於孔子等人,直接稱其為“屈原”。

    未來在黑夜隱匿,於此靜待曉光。

  • 3 # 觀今宜鑑古無古不成今

    首先先說說屈原,他是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人,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

    再說說屈原為什麼不叫屈子

    因為在春秋時期之前,姓氏後邊單加一個子是天子所屬的臣子的尊稱,就比如說像微子、箕子這樣的。

    到了春秋初期的時候,這就發生了變化,有少數諸侯所屬的臣子就會被稱為;尤其到春秋中期以後,諸侯的臣子就普遍被稱為

    在然後到了戰國,一般學者也都尊稱為

  • 4 # 江上俠chenxiliang

    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江後,當時楚國百姓紛紛划船打撈,從此每年五月五日端午節都紀念屈原,直至當今節日中端午節為唯一紀念特定古代名人的節日。歷代帝王需要忠臣都紀念屈原。漢武帝最早紀念屈原。《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司馬遷很崇敬屈原。《史記》中,先秦大家亦不全稱“子”。後人詩文圖尊稱為屈子的不少。如唐詩人孫郃“屈子生楚國,七雄知其才……”明末清初畫家陳洪綬專繪木刻版畫《屈子行吟圖》,流傳至今,後來許多畫家都參照此圖畫屈原穿大袍跨長劍行吟江上。毛澤東寫詩《屈原》:“屈子當年賦楚騷,手中握有殺人刀……”郭沫若作詩《過汨羅江感懷》:“屈子行吟處,今餘跨馬過……”

  • 5 # y村夫

    先秦諸子都是春秋時期的人,而屈原是戰國時期的人。再說諸子都是思想家,而屈原是詩人,是文學家。在古代詩人是不入流的,在社會上沒有地位。雖然屈原創造了偉大的詩篇,那是後來人發現了他的巨大貢獻,在當時是不被重視的。因此,屈原稱不上“子”

  • 6 # 浩淼處人

    孔子說:以直報怨,後來人很多扭曲了孔子的思想。如果君主昏庸扶不上牆也不放棄繼續往牆上抹嗎?乃是愚,聖人是愚蠢的嗎?聖人是明辨一切是非的絕不是愚蠢之人 屈原對君王的態度更接近孔子的以直報怨思想

    歷史的走向往往在某些時期被某些有影響力的人左右了,甚至對一些事情或人的看法可以影響其歷史走向。

    對屈原的評價亦是如此,因為某些人覺得屈原應該被除名,所以它在儒派被剔除了,也剝奪了其被稱為屈子的權利。

  • 7 # 與光同塵2020

    在中國史上,能在稱呼上加“子”字的,都是對一些知識淵博,品德高尚的人尊稱,也是表示這些人地位在社會上身份很尊貴,很有影響力。比如我們所熟悉的老子,孔子,孟子等。他們都是偉大的思想家,他們思想的都對中國造成極其深遠的影響。屈原,楚國著名愛國的詩人,雖然在歷史上有一定影響力,但是還是不夠,所以很少人叫屈原為屈子。簡單講述他們對中國歷史的影響。

    相對比一下,老子,孔子,孟子他們的思想,深遠的影響了中國的歷史。甚至他們的思想至今還在引用它,研究它。屈原在中國歷史上影響力是有,但是還是不夠。所以很少尊稱他為屈子。

  • 8 # 如是吾文

    關於“子”的含義和用法,前面的“待曉兒”已經解釋的非常好,這裡只補充一點。先秦諸子,或是創立自己獨立的學說,或是對某一學說的傳承發揚發揮了關鍵作用。而屈原呢,拋開其傳世作品的文學價值不談,我們只能看到他的抱怨,嘶吼著發聲,卻只有抱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碧桂園:從小到大你搬過幾次家?住過的房子有哪些特別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