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桃花石雜談

    使墨索里尼登上義大利權力寶座的“黑杉軍進軍羅馬”

    而墨索里尼的這種奪權方式使當時也剛剛在德國組建了納粹黨的希特勒大受啟發,而恰在此時,因為德國巴伐利亞州政府試圖在德國恢復君主制,德國中央政府和巴伐利亞州政府之間也發生矛盾,希特勒認為自己重複墨索里尼腳步的時機已到,在1923年也發動了啤酒館暴動,試圖透過在慕尼黑奪權進而奪取整個德國的政權,但和墨索里尼不同的是,這次暴動卻被德國官方迅速鎮壓。

    希特勒如法炮製的啤酒館暴動,雖然失敗但也成了他日後的政治資本

    不過希特勒最終還是在1934年憑藉和墨索里尼類似的法西斯主義理念,成功登上了德國總理的寶座,所以政治理念的相似可以說是兩國最終結盟的一個重要原因。

    兩國類似的歷史與處境

    但兩國元首政治理念相似只是兩國最終結盟的誘因之一,而更重要的原因則是因為類似的歷史使兩國在當時面臨了類似的處境,最終為了爭取共同的利益才是兩國結盟最重要的原因。

    兩國曆史上一個最大的共同點就是這兩個國家差不多是中西歐地區最後建立的民族國家,而且兩國分別實現統一都發生在公元1871年。而這和兩國在中世紀分別曾經是教廷和神聖羅馬帝國帝國的核心區域有著密切的聯絡,也就是說這兩國都因為在中世紀過於輝煌,在由中世紀向近代社會的轉型中不同程度的落伍了。

    一戰過後的德國和義大利都因為缺少殖民地而苦惱

    而這種落伍造成的直接後果就是德意兩國在所有Continental強國中,是僅有的兩個基本上沒有海外殖民地的國家。而在20世紀歐洲全面進入資本主義時代之後,這個短板的劣勢就體現的越來越明顯,其中最主要的影響就是兩國在能源方面都嚴重受制於其它國家,也就是需要從其它國家進口能源。而能源的制約與枯竭,正是德國在一戰後期陷入消耗戰之後逐漸被動,並最終敗於協約國的根本原因。

    而義大利雖然在一戰中最後是戰勝國,併成為了主導一戰後歐洲格局的國家之一,但這種地位並沒能改變義大利因為缺少海外殖民地造成的在能源方面的劣勢。所以在墨索里尼上臺之後,義大利先後發動了對衣索比亞和阿爾巴尼亞的戰爭,希望將這兩個當時比較弱小的主權國家吞併,建立自己的殖民立國,進而重新贏得國家發展的機遇。但這一舉動當時受到了國際聯盟的強力譴責,使義大利在歐洲與一戰戰敗之後的德國一樣,同樣受到了制裁與孤立。

    (德意兩國的結盟也是其類似命運造成的一種結果)

    所以當時兩國都有著透過擴張領土,增加本國所掌握的能源,從而實現國家崛起的內在需求。而法西斯主義和種族主義在兩國的先後興起,其實也都跟這種對領土和能源的渴望密切相關。所以類似的國家境遇和現實處境,再加上兩國元首之間類似的政治理念,使兩國之間在一段時間內形成了比較廣泛的共同利益,因此在當時兩國結盟也就非常正常了。

  • 2 # 北國風光——1

    當初即使意丶德的國家領導人是利用民族情緒為國家利益,仍然選擇了錯誤的方式、方向發展 ?還是逐步才進入了歧途的 ? 隨想:一戰後凡爾賽條約的繩索看似捆住了德華人,沒捆住德華人的心啊。反而不止給英、法丶德丶招災 !教訓值得思量。歐洲的問題倒給美華人(好象是威爾遜吧,反正歐洲人是盼著他們來人)從大老遠過來提供了機會的。美國為自己的長遠打算何嘗不是【如願以償】去歐洲那裡了,為美國的更加強大丶甩掉英法德、中西歐幾條街而做實做長穩。直至今日的北約。你脫【歐】可行、你脫【約】試試!肯定不行。

  • 3 # 一老沈一

    關於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結盟,大約要說這樣幾句話——第一,這兩個人的法西斯思想及霸凌世界的野心,使之更容易走到一起;第二,兩人包括德意兩國的結盟,經歷了一個複雜的外交博弈過程;第三,在走向結盟的過程中,兩個人的角色發生了轉換。

    早期的墨索里尼,要比希特勒成功的多——他1919年建立了半軍事組織“法西斯戰鬥團”,1921年改建為“國家法西斯黨”;1922年他透過暴力手段奪取政權,擔任了義大利內閣總理;1928年終止議會制度,實施獨裁統治。

    希特勒則在1919年無意間加入了一個他當時認為“荒唐可笑的小團體”——“德國工人黨”,他是第七名委員,當時這個黨只有二十幾個人。1920年4月,這個黨更名為“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希特勒的能力和參加過“一戰”的經歷,使其很快成為這個黨的黨魁。1923年“納粹黨”約有2.3萬人。應該不是受墨索里尼的啟發,當年的11月11日,希特勒發動了啤酒館政變,不過迅速失敗了。直到1934年1月,希特勒透過陰謀手段——包括賄賂總統興登堡的兒子小興登堡,當上了德國總理。

    不短時間裡,墨索里尼並沒有把希特勒這個“小老弟”看在眼裡——年齡上他大希特勒6歲,取得權力早得多,在國際上也影響更大。

    1935年——兩人和兩國最早“勾兌”的“機會”。

    當年10月3日,義大利對衣索比亞發動突襲式入侵,最多時出動了50萬軍隊。英國在那個時候的“聯合國”——“國聯”,牽頭髮起對義大利的有限經濟制裁。希特勒的手下,以及國內輿論,強烈主張德國應該支援衣索比亞的海爾.塞拉西皇帝。希特勒拒絕公開聲援衣索比亞,但暗中給與軍援。同時,他又指示暗中給墨索里尼運送原料。他試圖“一箭雙鵰”——讓戰爭拖住併攏絡義大利;轉移英國視線,放鬆對德國加強軍備的關注。結果,希特勒的這兩個目的都達到了。

    對於墨索里尼來說,不但沒能看破希特勒的伎倆,反而對其十分感激。 (海爾.塞拉西皇帝)

    1936年——雙方“信任”進一步加深。

    這年7月,西班牙發生了內戰,同為法西斯的弗朗哥軍隊進攻共和政府。墨索里尼已經在支援弗朗哥。當弗朗哥的信史見到希特勒時,他毫不猶豫地決定派出運輸機、戰鬥機、轟炸機和高射機槍支援弗朗哥。希特勒又是“一箭雙鵰”的打算——延長西班牙內戰,可以大大轉移國際視線,放鬆對德國備戰的關注;焦灼的西班牙內戰,也可以離間或疏遠墨索里尼和英法的關係,使其更徹底地投向德國的懷抱。這一次,他的目的又達到了。 (弗朗哥和希特勒)

    還是1936年——雙方終於“面洽”。

    這年10月21日,墨索里尼的女婿、義大利外交部長齊亞諾伯爵,出訪柏林。

    原來,德意兩國關係很是一般,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二人也沒有特殊的個人關係。

    齊亞諾因此來到了德國。三天後,他會晤了希特勒。為了迷惑對方,希特勒極力吹捧墨索里尼,說他“是世界上的頭號政治家,其他人根本無法與他相比。”他進而說,日耳曼人與拉丁人相互瞭解,若團結一致,結成聯盟,在反對布林什維主義和西方民主中就會所向無敵。

    其實,墨索里尼也給女婿佈置了挑撥英德關係的任務。齊亞諾把一份落入義大利人之手的英國駐柏林大使發給倫敦的電報影印件,交給了希特勒。這份電報,稱希特勒政府是危險的冒險者。 這把雙方的關係拉的更近。

    於是,齊亞諾和當時德國外交部長牛賴特簽訂了一份確立新關係,並廣泛合作的秘密協定。 幾天後,墨索里尼在米蘭的一次講演中說,“柏林與羅馬之連成一線,這並不是隔板,而是一條軸心,凡有志於合作和維護和平的歐洲國家,均可圍繞這條軸心轉動”——這是“軸心國”說法的最早表述。

    約翰.託蘭的《希特勒傳》說,“在外交上,對希特勒而言,1936年是取得成功最大、付出代價最小的一年。英國已被弄得神魂顛倒,而義大利也即將就範,與徳國進行不平等的合約。他還說服了日本與之簽訂《反對共產國際條約》,該條約包含了一項秘密協定(措辭卻很模糊),即互相支援,反對蘇聯。這項協定雙方雖然承認並非絕對必須,但就使徳國之重新武裝合理化的宣傳策略而言,卻是重要的”。

    1937年,墨索里尼訪德會見希特勒,“軸心”關係正式確立。

    這年9月25日,墨索里尼帶領100名隨員,坐火車抵達柏林。

    墨索里尼是帶著對希特勒的輕視而來的。然而他走時,則是帶著對他看到的一切所產生的深刻印象離開的。 在柏林,這兩個人並未簽訂協定,也未發表最後公報。但是,德國外交部卻通知其駐外使團稱,兩國領導人業已同意,兩國的任何一方,若得不到對方 同意,不得與英國建立更密切的關係:義大利將在地中海自由行動,德國則可在奧地利享受同等的特權——實現吞併的目的。

    顯然,在兩個人和兩國的結盟過程中,希特勒主動得多,心機與謀略也遠非墨索里尼能比。這次訪問後,二人的關係發生了反轉——墨索里尼從“大哥”變為了“小弟”。

    而對於希特勒來說,“軸心”成為現實後,他便可以實施自己先佔歐洲再佔世界計劃中的下步行動了。

    參考資料: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國的興亡》;約翰.託蘭《希特勒傳》;理查德.博斯沃思《墨索里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mc虛無世界怎麼開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