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默然誠篤

    春風祥玉的創辦人鄒俊先生,是景德鎮陶瓷學院教授鄒天成之子。鄒教授63年陶院畢業,留職任教直至退休。

    鄒俊從小在父親身邊耳聞目染,常跟隨父親外出寫生。在成長的過程中,又得到父親同事老師們的點撥,中學畢業時即畫得一手好畫。83年隨父親進入陶瓷學院開始正規的院校教育,學習瓷畫和制瓷技藝,前後達七年之久。期間任校辦工廠技術科長,廠長等職,積累了豐富的制瓷經驗。

    天分也好、勤奮也好,到1989年,鄒俊先生已經成為陶院校辦陶瓷廠的廠長。也恰在這一年,他選擇了離開,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

    然而展在他面前的並非是坦途,箇中艱辛恐怕只有鄒先生本人清楚了。創業之初,鄒俊並不是以茶具開端的,當時市場上認可的基本上是各類花瓶,並且購買者也絕大多數是境外的瓷器愛好者。 1992年,香港的葉榮枝先生輾轉找到鄒俊,拿出一些茶具樣品希望定製,開啟了鄒俊製作陶瓷茶具的大門。

    為此鄒俊特意走訪了各地的博物館,閱讀古籍善本,借鑑宣德、成化缸杯,康熙若深杯等明清官窯瓷,以此為基礎創作出適合現代人品茶習慣的各種器形。器物上紋飾圖案同樣以仿古為主,同時融入了自己的風格。

    在同一時期,鄒俊還製作寄託款的瓷器以滿足國內玩家的需求,這些作品都是傾力之作,由於仿古瓷成品率很低,雖在經濟上並沒有很好的回報,但這無疑紮實了鄒俊在仿古瓷器上的功力。

    鄒俊祖籍餘干,祖上雖稱不上顯赫,但也已在道光年間擁有三家堂口:貴和堂、貴和棧、貴和軒。其實原本鄒俊祖上是做中藥生意的,但是當時一些藥品的包裝是瓷瓶類的,因此便在景德鎮開立窯口,這便是“貴和堂”堂號由來。

    2000年聽從當時與南韓做茶具生意的中國客商呂志嶽先生的建議,改為貴和祥。這一款識使用到2007年,期間因眾多定製產品,款識也很繁雜,但不限於三字、四字、六字、紀年、珍藏等貴和祥款識。

    之後鄒俊工商註冊了以此名作為窯廠的名字,但可惜的是忽略了註冊商標,2008年“貴和祥”商標在被他人搶注之後,鄒俊看到自己已經使用7年的貴和祥品牌註冊無望,於是重新註冊了“春風祥玉”這一品牌。

    其實“春風祥玉”款識,鄒俊在1993年就曾使用過,而大規模使用是在註冊“春風祥玉”以後。也許這個舉動迫於無奈,失去品牌對於鄒俊本人來說無疑是心中的痛。以至於在2007年後不得不改用如今的“春風祥玉”和“鄒俊窯制”款。

    故2007年以後的貴和祥已非鄒俊主理,而是僅存其名的貴和祥,箇中是非公理,自在人心。唯有不斷超越自身推陳出新出更好的作品才是基業長青之道。

    春風祥玉的特點

    春風祥玉的仿古與創新是齊頭並進的。鄒俊出身景德鎮陶瓷學院,對景德鎮的制瓷有著非常系統的認識。其所制的仿古瓷器,大多以元末明初時的青花瓷器為藍本,器形、筆法、瓷胎厚度、青花髮色都經過反覆試燒和對比,在此基礎之上對紋樣作設計修改。在還原青花鐵鏽斑,釉裡紅髮綠等傳統工藝上有著豐富的經驗和理解。

    春風祥玉延續了明、清瓷器造型豐滿、深厚、古樸,器型線條柔和、圓潤的特點,展現了質樸、莊重之美。作為當今瓷都景德鎮知名的純手工瓷器品牌,其產品涵蓋青花、粉彩、各類色釉等,尤其擅長青花及青花釉裡紅。

    由於早年間為茶道愛好者定製瓷器之經歷,鄒俊在器型製作時,對於每一根線條、胎體厚度、整體韻味都有著近乎完美的追求,鄒俊在每一個細節上皆有良苦用心。利坯又叫修坯,是瓷器手工成型的重要步驟,在坯體幹至七八分時才可操作。要把一個坯體利得又薄又均勻,對利坯師傅的技藝是個考驗,稍有不慎,則會利破坯體。不過這只是表面上的難度,關鍵的考驗要到入窯後方見分曉,利坯師傅功力深淺直接影響燒成率。當然除了技術上的把握以外,坯的氣質與神韻如何表現則是鄒俊先生更在意的問題。

    青花彩繪須在泥坯乾透之後由手藝精湛的畫師將設計過的圖案臨摹到泥坯上。白描線條看似千篇一律,細究則變化無窮。以花鳥為例,花的邊緣是鐵線描,鳥的羽毛是絲毛,枝幹筆法則有如寫字搬要有頓挫變化,有的要婉轉精緻有的要豪放粗礦,可謂失之毫,謬之千里。

    青花勾線完成之後是分水工序。用一種名為“雞頭筆”的大筆,飽蘸條配好的青花鈷料,大筆貼近坯體表面,料水流出,以筆尖引導料水填滿勾畫的線條區域。分水技法,一是要表現青花層次分明的色調,二是清晰嚴格的把顏色填染於勾線範圍之內。在鄒俊看來,分水不是簡單的平塗,這樣則流於呆板,而要懂意境,知章法。“如康熙時期青花,色調青翠,層次分明,有青花五彩之謂。”故在鄒俊的作品裡,青花的分水效果如同中國畫般墨分五色,堪稱國內一絕。

    鄒俊使用原礦釉料,皆為自己調配,秘方不得而知。其作品為坯體上釉, 吹釉時鄒俊先生先吹外壁,因其口沿處薄,又是轉折交匯之所在,不容易掛釉,處理不當燒成後則為瑕疵。

    隨著技術的進步發展,氣窯窯燒對時間、溫度可以精準電腦控制。青花的呈色也相對穩定,燒成溫度範圍也比較寬,燒製的時間、溫度、氛圍、天氣等等經驗加上科技控制,終燒成後青花的效果不會有太大的變化。“青花髮色好還是不好這個問題比較複雜,不同風格標準也不一樣。比如永宣青花濃豔,燒淡了就不好,成弘青花淡雅,燒濃了就沒有那種韻致。”但在鄒俊眼裡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好的青花得是好的藍色,燒得不藍就算不上好,與風格無關。

    對青花駕輕就熟的鄒俊,在用銅料繪製再窯燒而成的“釉裡紅”面前依然不敢掉以輕心。“釉下顏色瓷,藍色的叫青花,那紅色為啥不叫紅花?”他笑了笑。青花釉裡紅,鄒俊花了40年時間不停的實驗。“窯燒到800°C的時候,銅就要開始蒸發了,但要命的是你要燒到1100°C的高溫,銅才會還原成紅色。如何確保在這300°C裡銅不會被燒飛?還有加上青花的釉裡紅,青花的顏色還原更是要燒到1380°C。”不可預知的跨度,將近600°C的煎熬。40年來鄒俊始終守著窯,看著燒。

    在鄒俊眼裡,青花釉裡紅要比單純的青花工藝難度也大得多。“青花和釉裡紅各自呈現理想色調的溫度和氣氛並不相同,不能不說起初將釉裡紅與青花結合的嘗試,是一種瘋狂的偏執。”這種努力在很長一個時期沒有獲得預想的成功,既使在經過數百年的努力,終於在清三代時期取得了令人驚歎的成就之後,這一輝煌也未能得到延續。“現在燒窯技術已得到高度發展,但要燒造出理想的青花釉裡紅器物,仍是一個不小的考驗。”

    春風祥玉作品髮色好、釉水好等等表相背後,精華的背後還是鄒俊的想法和設計。迷戀傳統工藝的鄒俊堅信在傳承中創新的信條,“傳統做紮實,才會有好的靈感和設計,才能燒造出好的器物。”

    對傳統工藝的執著,對品質的堅守,在市場上不跟風的獨特氣質讓鄒俊的作品達到實質上的“官窯”水準,精緻典雅、美輪美奐。春風作品釉面油滋溫潤,釉下氣泡大小疏密錯落,隱隱透出古意。不論是造型還是色澤都具有極高的審美情趣和美學鑑賞價值。

    茶具之外,春風祥玉也燒製各種陳設器和文房器物,各類瓶、尊、缸、罐、缽、洗、盂都是從歷代瓷器的樣式改變而來。僅以梅瓶為例,宋元明清四代的樣式完全不同,而春風祥玉的梅瓶是以明代早期作品為藍本,在口的大小和肩的弧度等方面經過了細微的調整,才得以終成形。

    春風祥玉的成長

    由於鄒窯傳奇般的發展歷程,及持續不斷走高的價格,使如今鄒粉分為幾類:一類:神化老貴,狂黑春風。二類:抹黑老貴,吹捧春風。三類:緬懷老貴,摯愛春風。以及某些老經銷商因春風價格上漲而轉捧他窯而所做的一些誇大黑化。

    受益於如今資訊傳播的迅捷自媒體的發展,可以讓專心制瓷的匠人更方便的傳遞本真思想,免於被曲解誤讀,讓廣大瓷友能更方便的走近鄒窯瞭解鄒窯。

    如今的春風在製作工藝以及器物的精美度上。隨著時間的推移,科技工藝的進步,窯口製作經驗的積累,窯主藝術造詣的成熟,皆有長足進步;如今的春風祥玉作品,無論從畫工還是胎釉,確實是精緻到了極致,其精美程度和秉承的製作態度,是對得起名窯的稱號和自身價值的。

    瓷器的生產歷經72到工序,是一跟完整的鏈條,有別於其他由個人獨立完成的手工產品。初迷此道的愛好者往往會問:哪件是鄒老師的作品?只能說哪件都是哪件又都不是。鄒老師對每一個環節皆有嚴格的標準與掌控,從胎泥配方、器型設計、到圖案設計、到分水、混水、釉水配方、吹釉工藝、窯爐碼放、窯溫控制無處不是鄒老師心血之傳遞。

    名窯有如一個現代交響樂團,要奏出華美樂章必然是各個器樂聲部的協同合作以及指揮對一作品的個人理解及整體把控。是對各個環節標準的制定與整體氣韻的把握,而非只強調誇大某一道工序。畫工固然重要,但絕非一個因素。這也是為何近年雖有各種原因所致各個工序的匠人的正常流動,而鄒窯的作品總是能不斷超越自身不斷創新的根本原因。

    鄒窯的匠人們,也在不斷的發展創新作品,這一歷程是源於鄒俊本人對瓷器的更高追求。在藝術與市場中,尋找到平衡點,一款好的作品,不需要太多文字性的描述。而應該是人不言器自語,應該讓器物,來講述它自己的故事。相信鄒窯依舊會繼續曾經的輝煌,以更多美器饗以瓷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級職稱的“初聘”和“認定”有什麼區別?